澶淵之盟,是失敗也是成功 五

一步步接近澶州,一步步接近和遼軍對壘的前沿陣地,並沒有給宋真宗帶來膽氣。他的心頭只有揮之不去的壓迫感。自從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割給契丹,這個草原帝國的勢力就伸展到了長城以南,長城的防守意義徹底消失,澶州城對中原王朝的屏障作用變得更加突出。澶州是在黃河上的一個城市,而宋朝的首都是在開封以北,除了黃河以外沒有任何天險,沒有任何地理屏障可以倚仗。如果讓契丹人過了黃河,他們很快就會逼近到開封城下,會威脅到宋朝的核心。

從國都汴梁到澶州只有二三百里的路程,按照當時騎馬的速度,每天可行70裡,三四天便可到達,宋真宗一行整整走了七天。11月26日這一天,刺骨的寒風中宋真宗的車架終於晃晃悠悠的到達了澶州,他鼓起的勇氣也就此到了盡頭。

澶淵之盟,是失敗也是成功 五

澶州城橫跨黃河

澶州是南北兩個城,它是跨在黃河上的,南城是在黃河的南邊,北城是在黃河的北邊,中間當時搭有浮橋。如果按地理距離來算就是一條窄窄的黃河,而且是結了冰的黃河。地理距離來講這是一個很小的距離,但是心理距離是一個非常大的距離,因為契丹人就在澶州北城的外邊,皇帝如果過河,這對宋朝軍人士氣的鼓舞是極大的,究竟過不過河,真宗心裡的小我和打我在鬥爭。為了安全起見,宋真宗堅持停留在位於黃河南岸的澶州南城。面對宋真宗拒不過河的舉動,寇準耐心勸導。宋軍的主力都在北城,皇上若是不去北城,御駕親征就失去了意義,更何況各路大軍已經陸續到達澶州,皇上大可不必擔心安危。御攆到了黃河的南岸就要渡河了,要上浮橋了,可是真宗的攆夫不肯走了。攆夫的猶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真宗的猶豫,這種情勢下高瓊就拿他的手杖敲打攆夫的背,說到了這了你還不走,趕快走,等於把攆夫打過了河。

皇帝御駕親征其象徵意義遠遠大於軍事作用,這正是寇準一再主張真宗親臨澶州的原因。真宗渡過黃河後寇準又讓他登上城樓檢閱軍隊,當皇帝的黃龍旗出現在澶州北城的城樓上時,宋軍將士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澶淵之盟,是失敗也是成功 五

這場戰爭雖然事出倉促,但是規格很高,宋軍這邊是皇帝御駕親征,宰相壓陣,各路人馬該來的都來了。遼軍方面太后主持,精兵強將,出席這場戰爭場面都是雙方的最高領導人,從這個角度看規格很大。

宋遼雙方相持不下,誰都輸不起,歷史發展到了這裡扭成了一個死結。恰恰就在這個關鍵節點上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11月24日這一天也就是宋真宗抵達澶州的前兩天,遼軍主帥蕭撻覽除外偵察地形。多日來宋軍守城不出,澶州城外的野地裡不見宋軍任何蹤跡。可怕的寂靜覆蓋了所有殺機,埋伏已久的宋軍士兵扣動了手裡的機弩。利箭攜帶恐怖的風聲直奔蕭撻覽的面門,他沒有躲過甚至沒有來得及叫一聲就倒下了。射中蕭撻覽的是一種名為床子弩的致命武器。

澶淵之盟,是失敗也是成功 五

床子弩

澶淵之盟,是失敗也是成功 五

士兵使用床子弩

床子弩的射程可以達到1500米他不是靠人力扳動機扣,它要靠幾個士兵轉動軸承才能把弓拉開,可想而知它的射傷力有多大。宋軍知道蕭撻覽在城外出現的時候在那裡埋伏下床子弩,一箭正好射中蕭撻覽的額頭。

澶淵之盟,是失敗也是成功 五

城樓上架設床子弩

蕭撻覽的突然死亡使整個局勢突然朝著有利於宋軍的方向發展。蕭撻覽的屍體被抬回了遼軍軍營,蕭太后痛哭失聲,史書寫下了這樣一筆“太后哭之慟,輟朝五日”。蕭撻覽是遼國這次戰爭的急先鋒,也是一個主帥。在楊業打北國的時候背射就是蕭撻覽乾的,蕭撻覽是一個很能戰鬥的將軍,他是一個核心人物,戰爭中死那麼一個大將,對軍心來說震動是很大的。

澶淵之盟,是失敗也是成功 五

蕭撻覽

遼軍兵臨澶州城下,宋真宗忐忑不安,他或許不會想到此時真正心驚肉跳的是遼國的蕭太后。遼國這次傾全國之力,皇太后和皇帝御駕親征來攻打大宋,他們最核心的目的不是消滅宋朝,最核心的目的是以戰促和,蕭太后很想在她晚年解決宋遼的邊境問題。怎麼解決?一種解決方式就是和平談判。和是蕭太后一開始就定下的目的,但是兩軍交戰如果不能在戰場上取勝的話,在和談桌上也是沒有你的位置的,所以如果要和敵人和談,一定要有實力,以戰迫和自古以來都是常用的手法。

蕭太后深知戰場上的優勢將會轉換成談判桌上的籌碼,遼軍孤軍深入大宋六百多里,已經處在危險的境地,況且以20萬兵力對抗宋朝90萬軍隊,遼軍勝算不大。戰爭打了七十多天,一座像樣的城池遼軍都沒有打下來,眼看著戰場上的優勢盡失,為了達到以戰迫和的目的,蕭太后決定孤注一擲,再次懸師深入抵達澶州城。本來指望依靠澶州一戰重挫宋軍銳氣,儘可能在談判桌上從宋朝奪得更多的利益。豈料,澶州未戰,主將蕭撻覽在偵察地形時被宋軍意外射死。

蕭撻覽的死大挫遼軍的銳氣,更加堅定了也加快了遼軍求和的過程。不是說蕭撻覽死了太后就覺得我們打不了了,但是要想想太后要打打什麼,他滅不了宋。蕭撻覽的死最核心的影響不是議和的大方向,影響的是議和的細節。

歷史的神秘性有時恰恰存在於偶然的突變當中,正是這些偶然將大戰前夕的宋遼雙方置於更加難以預測的命運之中,戰場形勢的急轉直下,所有不利條件都在逼迫蕭太后不得不做出決定,儘快結束戰爭,促成和談。面對著嚴陣以待的宋軍,蕭太后的這個願望能夠實現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