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衛花”的傳說:四斤寶花經十年篩選以得之

“烏江衛花”的傳說:四斤寶花經十年篩選以得之


烏江小白籽衛花,色白絨長,名噪南北。遠自洪武年間起,延至民國時代,南京、上海、漢口等地的棉花行都要掛上一塊“本行出售烏江衛花”的金字招牌以抬高身價。清代和州學正吳東錫曾留有詩曰:湖州絲棉被天下,溫暖不如烏江花。賈舶欲來天氣好,家家白雪曬簷牙。

相傳明太祖定都南京後,據京城五十多公里的烏江,便成了南京城的西大門。朱元璋為保衛南京城,在烏江咽喉之地駐有重兵,烏江衛由此定名。烏江雖小,商業卻繁盛。有小南京的美稱。但那時的商賈在烏江主要是販運稻米。至於棉花,以南京而言,多數得自下江南通。

當時南京有一家順義花行,店主東叫施善良,是個有名孝子。他只生一個獨子,名學增。學增知書達禮,隨父早晚照應花行,生意做得很大。

這日正是隆冬大寒季節,外面飄著鵝毛大雪。店東施善良步出店門,見門外街沿石上安放了一隻白布小包。施店東猜定這是過路人所失落,遂命店夥計好生看管,待有人來拾時,需問明情由,如能說明包中物件方可取走。但直到天黑時分,仍不見人來認領,於是施善良命夥計把包取進店內,打開一看,原來白布包內盛有上白籽棉約二斤。撥開棉絮,絮中圍有白瓷茶壺一把,壺中開水撫之尚燙手。壺蓋上貼有白紙一張。書有“讓雪鎖暖花中王,上蒼憫生賜瑰寶。藉此奉獻孝仁人,乞望笑納莫嫌少。”施家父子見此奇物,甚覺怪異。更想起包袱在冰雪中安放一整天,不但不見沾上冰雪,且壺中開水還燙手,看來包內棉花真是花中之寶。他們不知此寶的由來,於是仔細查看白布包,發現布角上隱隱印有“西楚霸王歸骨之地德昌行賑”數字。經少東學增思考,認定此花來自烏江。但不知此花和德昌行有何關聯?施家經營棉花業多年,從未去過烏江,為弄清這鎖暖之花的來由,施善良偕子攜包去烏江一訪。

那時烏江沿河岸有一家德昌花行。店主邵先行,子承父業,以花行為生已久。邵先行為人忠厚不圖暴利,且樂善好施,他家有個規矩,每年冬天都要紡棉布縫棉衣賑濟孤寡,這個規矩沿襲幾代了。邵先行無子,僅有一位嬌女,乳名葦娘,年至笈笄。出落得秀外慧中,聰敏伶俐。父女倆相依為命,勤守祖業。

施善良偕子既至烏江河沿,見到邵氏父女。邵先行問明來者,知施家父子乃京都有名順義花行行東,急禮讓入室,彼此寒暄畢。施善良命學增出示白色小包,並細說得包經過。

邵先行苦思後說:“敝人繼父業在小地烏江設德昌行已久,卻從未聽有寶花之說。”

學增即遞上白布包接上說:“邵大伯可知這白布的來去。”

邵先行審視良久說:“我家年年由小女葦娘紡紗織布染成藍色,縫製棉衣濟貧,從無白布出店。”

這時葦娘在一旁若有所思地說:“我記得我媽在世時說過,先祖公當家時,東地有個老嫗,孤獨無依,種有幾分棉田,收些籽棉年年要來我家出售。祖公憫其無依無靠,凡是她送來的籽花,不計好壞一律高價收下。有一年大冷,祖公怕她凍壞,著人送去棉衣,但她不要。說只需數尺白布就可。於是改送了幾尺白布去。”

邵先行經葦娘提醒,說:“虧你好記性,我也聽說有此事。”

葦娘接著說:“有一年冬裡,這孤老太來對祖公說,我要遠行,多年來承你照應,無以為報。現我留有籽花一包在家,相公如若不棄,請著人來取,也算我給相公的敬意。祖公因她禮輕心重,取回後沒有擅動,收存在宅內櫃中。我看少主人手中的白布包和我家收存的十分相似,莫非二者即一物?”

邵先行經葦娘一說,若有所悟地說:“確是相似。”

於是請施家父子進宅觀看老嫗遺下的快十年的白布包。

葦娘小心地從櫃內取出布包與施家帶來的布包相比,二者乃出一手。再打開這從未拆過的布包,其中也有上白籽棉二斤餘,棉絮中夾有布條,寫有:“天道自古知惡好,孝仁之家有善報。香花苦果由你栽,殃祥禍福由你了。”經檢驗,此花也有鎖暖奇效,由此使施邵家兩家為這樣的巧合稱奇不已。

次日,由邵氏父女陪同,前往老嫗居處查看。知十年前老嫗已不知去向,其住處幾乎空無一物。唯見土堆上隱隱遺有七絕一首,詩云:“陋室寶堂君莫笑,蛛絲滿梁又何妨。虛榮假華豈我求,獨求人間無寒霜。”施、邵等人讀此句後,深為老人不求富貴但求物華的豁達心胸所感動,於是邵家決定出資買下老人的住房和薄田。入春,由葦娘率家人用老人留下的棉籽,精耕細作,早晚操勞。

入秋,瘠地上長出一田好花。其色澤之白,絨毛之長大大超過下江棉。且具有所謂讓雪鎖暖之功的寶花僅棉田東南角上數株而已,摘下秤之只有三、四兩籽棉。施、邵老少兩代至此始悟到這位老婦人所贈予兩家的四斤寶花非經十年篩選難以得之。

施、邵兩家聯名收寶花進獻給太祖,馬娘娘如獲至寶,召葦娘進宮。葦娘在內宮細稟此花之來歷。別看馬娘娘是個大腳娘娘,卻也是一個頗有見地之人。當即說:“此老嫗非常人也,她精心造物,並以孝仁之家託其遺志,更有撮合施、邵兩宅聯姻之意。用心良苦,可譽為女中精英。我願一見,以禮相待。”當即命人四處察訪,但因老嫗去向不明,無從完旨。於是就由馬娘娘作主。令學增娶葦娘為妻,並奏明太祖擬對施、邵兩家加官進爵。奈施、邵兩家念物力之維艱,且無功於太祖,堅辭獲准。特別是學增葦娘夫婦倆無意榮華富貴,雙雙留在烏江,承老嫗的遺願精心選育良棉。於是烏江衛的棉花名盛南北,贏得南北棉商競相掛起“烏江衛花”的金字招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