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提“保持中性” 重申“鬆緊適度”

每日經濟新聞 記者 張壽林 每經實習編輯 盧九安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會議關於貨幣政策方面的表述出現變化。

此前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鬆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已改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對比發現去掉了“中性”、“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

此次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在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中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鬆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在多目標中把握好綜合平衡,根據形勢變化及時動態預調微調。

為穩增長創造適宜貨幣條件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輪貨幣政策調整可追溯至2017年。2017年以穩槓桿為首要目標,在此情形下貨幣政策維持穩健中性,邊際有所收緊,從而推動約束整個信用創造。隨著金融擴張速度回落,今年以來,宏觀槓桿率基本企穩甚至下行,意味著去槓桿初顯成效。在此情形下,貨幣政策維持邊際收緊必要性隨之下降。

與此同時,宏觀經濟出現調整,部分企業風險持續暴露,再兼中美貿易摩擦,多方因素疊加下實體經濟面臨大的調整壓力,而此時宏觀槓桿率已經企穩,因此可適度保持相對寬鬆的貨幣條件,為穩經濟創造條件。

曾剛指出,並非貨幣政策發生方向性改變,而是根據去槓桿的進程和工作重心的變化,適度調整貨幣政策操作力度,為穩增長創造適宜的貨幣條件。

曾剛說,維持相對寬鬆狀態不外乎降準或降息。相較而言,降準比降息可能性大。降準,一方面向市場提供所需的流動性,另一方面,將本屬於銀行的流動性釋放給銀行,把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過高導致的金融市場扭曲恢復到正常狀態;相對於SLF、公開市場業務等其他貨幣政策工具,這也更有助於降低銀行資金成本,相應也有助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指出,對下一階段經濟形勢所作出的判斷,要求貨幣政策也要作出前瞻性、靈活性的調整。調整的方向就是鬆緊適度,要確保在逆週期調控下來熨平經濟週期波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溫彬判斷,從中長期來看,仍然有很強的空間和必要性,外匯佔款的連續收縮需要降準對沖。當然降準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走向寬鬆,而依然保持穩健基調。降準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直接調降存款準備金率,另外一種,可以通過降準來置換中期借貸便利的方式實現。這兩種方式中,從大的方向來看,需要直接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但從結構性優化的角度來看,通過降準置換中期借貸便利更好一些。

綜合施策改善政策傳導機制

會議還指出,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8年以來,地方政府融資、房地產融資和國企融資受監管約束趨嚴,優質資產供給有限,直接表現為信用債市場信用利差分化加劇。

吳琦指出,應從資金供給端和資金需求端綜合施策,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緩解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從資金供給端來看,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的統籌協調。他特別提到,要在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合意信貸規模和流動性方面給予一定政策優惠,引導商業銀行加大信貸投放,重點扶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通過擔保增信、風險補償等方式支持民營企業發債融資,推動保險資金、公募理財產品等投資優質上市公司,優化企業融資結構。

吳琦還提出,商業銀行應改革內部考核和服務機制,提升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信貸的供給意願和能力。

本次會議也指出,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推動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業務逐步迴歸本源。

從需求端來看,吳琦說,技術進步才是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應致力於加大科技研發和教育投入,降低科技創新型企業的稅費負擔;加強產權保護,推動企業加強技術創新,規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切實提升核心競爭力。

記者注意到,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發展更多優質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