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第二季河北博物院專場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藝頻道(CCTV-3)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於12月23日(週日)晚播出了第三期節目,河北博物院三件國寶——長信宮燈、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彩繪散樂浮雕,以前世今生之層層演繹,為觀眾帶來燕趙大地上一曲曲歷史壯歌。

自古以來,燕趙大地英雄輩出,風骨常存。節目中,王勁松生動再現“中山王厝”作為一代君主的真實處境,宋佳悽美呈現“定州十三釵”的獨特風韻與內心世界,蔣雯麗則精彩演繹了“竇太后”作為一代女性政治家的智慧與良苦用心。國之重器,凝聚歷史記憶,時空摺疊,訴說跨越千年的前情往事。“文物醫生”雷金銘回憶了“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的修復過程;來自中央民族樂團的演奏家代表趙聰、朱劍平、吳琳、張佳理分別演繹了悠揚千年的民族音韻;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外展專家楊陽講述了“長信宮燈”走出國門的今生故事。那些激動人心的場景,震撼視聽的表演,引發網友紛紛感慨:“文物有溫度,那是溫潤如恆的民族精神,是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民族基因!”

《國家寶藏》第二季河北博物院專場

圖:中央民族樂團的演奏家代表趙聰、朱劍平、吳琳、張佳理與國寶守護人宋佳共同守護國寶。

《國家寶藏》第二季河北博物院專場

圖: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外展專家楊陽講述了“長信宮燈”走出國門的今生故事。

“國寶身後的無名英雄,他們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考古中發掘的青銅器,通常“十器九修”。而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工作,就是讓文物破鏡重圓。以青銅修復為業的“古銅張”派自清代光緒以來,已經傳承至第五代。“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塵封千年,重見天日,便是由“古銅張”派傳人劉增堃、雷金明師徒所修復。文物從鏽跡斑斑、扭曲變形、嚴重錯位到如今的金碧輝煌,只經歷了三步:第一步,去鏽;第二步,焊接;第三步,矯形。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他們視文物重於生命,謹慎地通過一雙“巧手”,去接近與創造屬於文物的原初狀態與完整形貌。他們沒有什麼武功秘籍,只有一刀一鋸一雙手,成就了中國歷史上一個修復江湖。他們有血有肉、有情有義,讓我們看見了中國最頂級的文物,觸摸到了中華文明的千年榮光。他們“擇一事,終一生”的態度,引發網友盛讚。他們所修復的中國文物,更圈粉無數。

《國家寶藏》第二季河北博物院專場

圖:“文物醫生”雷金銘回憶“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的修復過程。

“有一種美麗的聲音,來自大唐”

彩繪散樂浮雕出土於河北曲陽縣五代墓,承襲了唐代的音樂潮流,作為中國傳統音樂黃金時代的歷史具象,凝聚著“民樂”最初的血緣,傳遞著華夏子孫血脈相通的澎湃感。在今生故事的講述中,彩繪散樂浮雕從“無聲”變“有聲”,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傳統音樂在當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背後有一代代人不斷的傳承創新。無論是被譽為民樂之王的“琵琶”,還是被唐玄宗譽為八音之領袖的“羯鼓”,無論是在隋唐時期被推舉為眾樂之首的“篳篥”,還是代表了盛唐聲音的一曲“箜篌”,都呈現了獨具韻味的“中國音色。”在演奏家們的表演中,在藝術家們飽含深情的講述中,大唐的聲音,不再只停留在詩句和想象中,而是穿越千年,成為縈繞在我們耳邊的盛唐迴響。民樂,讓我們接近歷史,走進先祖們的內心世界,感受那份綿延千年的情感節奏,抵達那份不在沉默的精神共鳴。

“她不僅走出了國門,而且成為了特展的封面女郎”

據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外展專家楊陽介紹:周恩來總理在1971年同意,通過文物出境展覽繼續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讓世界上更多人看見中國的文明,瞭解中國。所以新中國第一次對外展覽“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由此誕生,工作組成員包括文博界的泰斗耿寶昌先生、著名敦煌藝術研究專家常沙娜先生、新中國考古教育的開創者宿白先生、著名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的得意門生羅哲文先生,堪稱文博界的頂級陣容。工作組在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選送的3651件頂尖文物中,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明萬曆年,選定了400多件最具代表性的展品,組成了三個大型出國文物展。從1973年5月起,踏出國門,分別飛往世界各地,長信宮燈就有幸成為了文物交流中心國寶大使團的一員,而且在1980年“偉大的中國青銅時代展”美國展出中,榮登展覽名錄上的封面女郎。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帶出國門參與“文物外交”的國寶,又是在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的文物,長信宮燈見證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見證了文物交流中心的誕生,也在新時代迎來新的使命。

下週,《國家寶藏》第二季的舞臺將迎來四川博物院的三件國之珍寶,它們曾經歷怎樣的多元文明,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每週日19:30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藝頻道(CCTV-3)《國家寶藏》第二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