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恐成“明日黃花”,中德關係何去何從?

據外媒10月30日報道,德國總理默克爾所屬保守政黨要員漢斯等30人呼籲,其盟友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主席應為選舉結果不佳,和默克爾一樣,辭去政黨領導人職位。▼

默克爾恐成“明日黃花”,中德關係何去何從?


此前,經歷巴伐利亞與黑森州兩場選舉失敗後,10月29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在定於今年12月舉行的基督教民主聯盟代表大會上,她不再參與黨主席競選,未來也不再競選聯邦總理。這意味著默克爾很可能於2021年卸任總理。

一石激起千層浪。

默克爾突如其來的放手,會給德國政壇、德中關係發展帶什麼影響呢?

“壯士斷腕”的勇氣

兩州選舉中,聯邦層面執政黨屢被挫敗。

基督教社會聯盟(簡稱“基社盟”,巴伐利亞州的執政黨)失去了多年來在巴伐利亞州的單獨執政的權利。而執政聯盟各黨派也成為兩次選舉中唯一的失利方,選票流向各在野黨。


默克爾恐成“明日黃花”,中德關係何去何從?


▲ 10月14日,當晚選舉初步結果公佈後,基社盟籍的巴伐利亞州長澤德(中)在州議會大樓內的基社盟黨團向支持者發表講話。


於是,執政夥伴將怒火對準聯邦總理默克爾,在野黨也不斷火上澆油,催促默克爾“離開”。

在政壇危機、各方唱衰境況下,默克爾迸發出極大的政治韌性,經過深思熟慮後選擇“部分放權”,以期“絕地求生”——以放棄基民盟主席為代價,安撫執政夥伴,維護政府穩定,保住總理之位。

不過,不擔任黨主席的總理,日子通常都不太好過——社民黨籍前總理施羅德就曾在執政期間遭到時任黨主席很大的牽制。


默克爾恐成“明日黃花”,中德關係何去何從?


有他的前車之鑑,默克爾一向強調黨主席與總理應集於一身。然而,在各方蠢蠢欲動的危急時刻,默克爾也不得不做出妥協。

或許,只有主動放手,才能“有尊嚴地離開”;只有主動“放權”,才能延長政府壽命,保住總理職位;只有選擇棄選,才能提振基民盟民意,爭取到培養接班人的時間。

默克爾只能無奈與黨主席一職揮別,忍受“斷尾”的陣痛,以換取短暫的平靜。

“坡腳”的默克爾

正如德國《時代》週刊所言,“放手是門藝術,但缺乏準備的放手將是一場災難”。

對默克爾而言,誰將在12月黨代會上接任黨主席,將直接決定了默克爾的施政質量與運籌空間。

默克爾宣佈不再競選黨主席以來,基民盟內部猶如開鍋沸水,各路人馬躍躍欲試。

目前,基民盟秘書長安內格雷特·克蘭普-卡倫鮑爾、衛生部長延斯·施潘以及前議會黨團主席弗里德里希·默茨已經正式宣佈出馬競選。也有觀察人士看好老牌政治家、現任聯邦議院議長朔伊布勒。


默克爾恐成“明日黃花”,中德關係何去何從?


▲ 2月19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與薩爾州女州長克蘭普-卡倫鮑爾出席基民盟領導層會議,卡倫鮑爾將成為基民盟新任秘書長。

雖然默克爾對接班人選始終保持沉默,但她期待由有著“小默克爾”之稱的卡倫鮑爾接任已經是“柏林公開的秘密”。

雖然卡倫鮑爾與默克爾理念相近、風格相似且私交甚篤,其若當選黨主席將極大緩解默克爾壓力,但民調顯示,無論是默克爾的批評者施潘,還是“政敵”默茨,贏面都恐大於卡倫鮑爾。

默茨甚至被盛讚為基民盟的“救世主”,將帶來改革的新風,使政黨成員與支持者“重獲失去的自豪感”。


默克爾恐成“明日黃花”,中德關係何去何從?

16年前的默茨與默克爾

對執政夥伴而言,默克爾放權可謂“甜蜜的負擔”。社民黨與基社盟雖期待一言九鼎的默克爾走下神壇,在執政上賦予執政夥伴更大話語權,但默克爾“斷尾求生”反使兩黨陷入尷尬境地。

此前,默克爾成為“眾矢之的”,吸引了幾乎全部的火力,現默克爾已然付出代價,各界火力開始轉向執政夥伴。

社民黨被批“無力反省”,且有默克爾顧全大局之舉在先,社民黨一旦撕裂執政聯盟必將遭到選民的拋棄。

基社盟主席遲遲不肯辭職,被指“貪戀權力”,黨內不滿日深,甚至有聲音要求基社盟高層重新洗牌,這可能會直接影響聯邦政府內閣穩定。

德中關係何去何從?

默克爾執政13年來,訪華多達11次,足跡遍佈中國大江南北,是西方現任領導人中訪問中國次數最多的國家首腦,西方公認的最熟悉中國的政治家,也是最受中國百姓喜愛的西方領導人之一。

默克爾對華交往經驗豐富,對中德關係有著較為清醒、務實的認識,重視與中國加強聯繫。2010年,德國主動提出與中國建立內閣層面磋商協調機制,由兩國總理牽頭,統籌、推進德中合作。

經過一年的籌備,“中德政府磋商”應運而生。至今已舉辦五屆,取得豐碩成果,不僅推動高層頻繁互訪,更促進中德兩國在經濟、農業、科技、健康等領域不斷加強合作。


默克爾恐成“明日黃花”,中德關係何去何從?


▲ 7月9日中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柏林總理府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主持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這是兩國總理與出席磋商的中德雙方人員合影。


在默克爾推動下,兩國民間交流與政府間非正式對話亦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為兩國政府和人民加深瞭解、增進互信奠定了堅實基礎。

默克爾看重中國市場,視中國崛起為必然,有意搭中國發展的便車。

在默克爾支持下,經貿合作成為兩國關係的基石。德國為外向型出口經濟體,隨著德國對中國倚重不斷增加,2017年,中國已成為德國第三大出口市場。

此外,中國已經連續兩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


默克爾恐成“明日黃花”,中德關係何去何從?


但德國時常在民主、人權議題上對中國說三道四。默克爾執政初期也曾會見達賴,一度使中德關係陷入低谷,但她迷途知返,強調中德雙方雖可就敏感議題交換意見,但不應以損害雙邊關係為代價。

如今,默克爾表態不再參與下屆競選,德國政壇開始進入權力交接的過渡期,中德關係雖多年來持續保持高位運轉,但新生派政治家如果對華缺乏清晰認識,有可能易被意識形態偏見左右,中德關係也有待重新調試。

默克爾恐成“明日黃花”,中德關係何去何從?

撰文 / 劉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