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之間打架,家長到底該不該告訴孩子要打回去?

謝京瀚


小朋友之間的問題其實真的不需要家長來參與,當然如果你家小孩來向你尋求幫助,你是可以給予一定的建議及幫助的,在給出建議之前你需要充分了解兩個小朋友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儘量的單獨與兩個小朋友分別交談以求全面瞭解事情發生始末,從而解決問題。

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低級手段

人與人之間交流就有產生摩擦的機會,一旦發生摩擦應該想著如何去解決摩擦產生的後果,而非告知孩子以武力去解決問題。無論任何情況下,暴力都不是解決事情的最佳方法。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去避免發生衝突,而非引導孩子去以暴制暴。

孩子是家長的照妖鏡

動不動就看到新聞上出現了兩個家長因為小朋友之前發生摩擦而大打出手,又或者因為小朋友之間的摩擦,家長對對方小朋友出手教訓,這個時候的家長是否為自己的孩子做出了好榜樣呢?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這個鏡子裡的容貌是平和?是扭曲?是醜陋是會顯現在大眾的面前,因此,作為家長更應該為孩子做好榜樣。

教會孩子如何避免衝突?

教會孩子擁有一個平和不暴戾的心態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促成的,而是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積累而成的,大到是非曲直的觀念,小到磕磕絆絆後的引導教育,都是一點一滴的積累。

就拿石頭而言,同樣是不小心磕在了門框上哭鬧起來,奶奶的做法是擁抱他告訴他別哭,奶奶一會去打這個該死的門框,等他情緒穩定後他踹了門框一腳;我的做法是擁抱他告訴他是你不小心撞到門框上了,需要下次注意安全,等他情緒穩定後我會讓他問問門框疼不疼?給門框揉一揉吧。誠然,兩種方法對於孩子的培養都有好處和壞處,最主要的是看家長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小孩,因為我討厭那種不分是非曲直,暴戾殘酷的孩子,更傾向於一個心地善良,懂得體諒別人,好溝通的小孩,所以我選擇了後面的教育方式。

教會孩子如何解決衝突?

衝動是魔鬼,衝突是事故,沒有控制住魔鬼可能就產生了事故。對於事故發生的另一方如果是很好溝通的人且是一時衝動,則教會孩子去跟對方溝通協調,化干戈為玉帛,成就一段友誼。

如果對方是戾氣較重,胡攪蠻纏的人,則告訴孩子避而遠之,狗咬了你一口,你總不能再還回去吧?該打狂犬疫苗就去打打狂犬疫苗,後面能離多遠就離多遠。


東北石頭媽


小孩子之間打架,要不要告訴自己的孩子打回去,現在的每個小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是孩子總是要和小朋友在一起的,如果在一起難免有磕磕碰碰的情況發生,也有的小孩子會動手打小朋友的時候,發生這種事惰況的時候要分清楚原因,偶爾一次也就原諒小朋友了,但是如果小孩子犯賤老是動手,就要阻止他再次動手,告訴自己的孩子如果大人沒有在的情況下跟小朋友在一起玩沒有任何理由的推或者動手,就是很很還手回去,直接讓他有沒有動手推或者打你的意圖,話說回來,也就只引用了古人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道理。俗話說現在的社會把孩子看的太金貴了,想我們的當年,妹妹都多,孩子鬧矛盾打架只要不嚴重,各家的父母都是把自己的孩子拉回去教育一頓或者問題多的打一頓沒事了,再看看現在的孩子個個跟金紙過的一樣,而且多數家長都護孩子!



wang雲淡風輕


五年前我的認知還是教育孩子打回去,培養男子漢氣概。但是現在不會了,因為既然打起來了說明對方肯定是個比較能打的孩子,在你教育孩子打回去的時候可能自己的孩子會面臨更大的傷害。

所以,與其告訴孩子打回去,不如多陪孩子鍛鍊身體,出去學習學習拳擊、散打。讓孩子體能身體素質得到成長,讓他自己可以獨立應付這種打架的問題。

這樣在出現打架問題的時候,孩子自己可以選擇打還是不打。而不是家長在後面出謀劃策。

當然最後建議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有打架的想法,在成人社會打輸了進醫院,打贏了進監獄。都沒什麼好結果。


雜家小記


小孩子之間打架,家長到底該不該告訴孩子打回去?我想說為什麼不呢?既然是打架,你打我我打你才叫打架啊。

肯定有人要說了,你這是以暴制暴會教壞小孩的。可是,如果不讓孩子打回去,難道要讓他一味捱打,忍氣吞聲嗎?如果教孩子不要還手,那孩子難道心裡不委屈嗎?可能今天別人打他不還手明天別人還打他。長此以往,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不利的,長期的委屈壓抑,孩子要麼變得懦弱,要麼變得極端。

連孔子都說要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我們又何必要求不經世事的孩子以德報怨呢?

再者,小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你打我我打你,可能今天打打鬧鬧明天就又歡歡喜喜地在一起玩了。他們會在打架和和好之間找到平衡,大人不必教他們凡事忍讓。

不過事無絕對,如果已經打過架了就不用再找人家打回去了,只是下次再打架的時候就不要忍讓了。


潤物無聲育兒


打人孩子的家長也很生氣,孩子不聽話在外面打架惹是生非,,讓自己顏面掃地,面對對方家長的責問,自己也是無話可說,羞愧難當。

所以,碰見喜歡打架的孩子,家長都很惱火,真的沒辦法相信孩子已經是半個小大人了,為什麼還熱衷於打架這麼幼稚的行為?

原因如下:

1、其實,孩子打架就是怒氣和怨恨情緒導致的挑釁,孩子由於年齡太小,還不怎麼懂得調節自己的情緒,於是這種憤怒的情緒就通過打架發洩出來了。

2、打架挑釁是孩子成長必經之路,就像大人有時候也會情緒失控跟人發生衝突一樣,父母要做的是教會孩子怎樣調整情緒。

那麼,孩子打架了,家長該如何教育?不妨分兩步走:

首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打架

得知孩子跟同學打架後,父母不要一味責怪自己孩子,有的父母聽說孩子打架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先對孩子一頓打,這樣做真的很不對。

家長得先問清楚原因,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孩子打架肯定是有原因的,不可能像兒童一樣沒有任何理由的你推我一下我打你一下。

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這件事,孩子會覺得父母原來一直是關心自己的,這樣做首先就拉近了家長與孩子的距離。

其次,跟孩子有效溝通

當孩子對父母卸下防備後,家長可以趁熱打鐵教育孩子,不管出於什麼理由,打架都是不對的,靠武力是解決不了任何事的,只會讓事情更糟。

告訴孩子如果起因是你的錯,那麼你再打人就錯上加錯;如果起因是對方的錯,那麼你打人就跟對方一樣也是犯錯。


孟元九青少年心理


小孩子之間打架,取綽號甚至校園霸凌等問題,在校園中已經越來越多了

所以 ,家長應該從小教育好孩子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應該怎麼辦?

正確教育灌輸要從小開始,而通過閱讀帶來的教育常常是最潤物細無聲的,鮮明的卡通形象或是深入人心的文字,可以引導孩子正確認知欺凌,使孩子明白欺凌別人並不是好玩的事,被別人欺凌也不是你的錯,更不應該做一個冷漠的旁觀者……這些故事給予孩子以善良、以勇氣、以正義,是比起教孩子“打回去”更有力的方法。

欺凌=捱打?起侮辱性綽號也屬於欺凌

霸凌的表現形式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並不只有對身體攻擊的行為才叫欺凌!

《別讓傷害靠近你》這套書中,包括了肢體霸凌、言語霸凌、情感霸凌、其他隱性傷害和性侵主題,涵蓋了學齡前兒童常見的霸凌行為類型。

《不!我不喜歡這種話》裡的小兔子凱西,經常被隊友無端羞辱、威脅、故意說打擊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言語。爸媽要讓孩子知道,欺凌會以各種形式出現,相比於顯而易見的肢體欺凌,小兔凱西受到的欺凌並不比被打被推搡的小浣熊少。

隱性欺凌對孩子的傷害不可低估,書中還有其他各種形式的“隱性欺凌”:開過分的玩笑、散播針對某人的謠言、曝光別人的隱私……瞭解欺凌類型的多樣化,有助於辨別傷害行為,培養孩子遠離危險的能力。

面對欺凌,孩子應該怎麼做?

面對欺凌,孩子應該忍氣吞聲,還是以牙還牙呢?

《別想欺負我》這本書,就提供了孩子們能明白的解決方法。

大個子雷奧和討厭鬼盧卡擋住了吉姆的去路,還推她,威脅她交出新書包。吉姆感到害怕就會變得越來越小,小得像只老鼠;而當她開始相信自己,拿出勇氣時,吉姆變得強大起來,強大到就連雷奧和盧卡都不敢再來招惹她。勇氣只能靠相信自己來獲得,孩子能從小吉姆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是做小老鼠還是做強者,讀完故事心裡就有了選擇。

《膽小鬼威利》同樣是一個能引起孩子共鳴的故事:總被人叫“膽小鬼”的威利,得到了一本變能強者的書。當越來越強壯的威利從小混混手中救出米莉,他成了“大英雄”!威利很驕傲。“我不是膽小鬼啦!”但他不小心撞到燈杆時依然在說“對不起”,不過現在這句對不起,不再是懦弱和膽怯,而是源於他的修養和善良。

這本書告訴孩子,強大和善良並不衝突,讓自己變得強大,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不受欺負,善良才是人性中最偉大的品質。

自信的孩子在人群中很顯眼,更不容易被欺負。怎樣幫孩子建立自信呢?《獨一無二的你》+《勇敢做自己》這兩本書中有很好的答案。

在小魚丹尼即將出發去探索世界之前,媽媽說:“生命是一個漫長的旅途,丹尼。你要勇敢做自己。”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於自我意識的建立和培養至關重要,但我從這本書裡看到,自我意識並不僅僅意味著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特別和獨一無二,也意味著在讓孩子接受自身特點的同時,能夠學會欣賞別人的特別之處,並且懂得與人分享的快樂和意義。

好朋友也是面對欺凌時有力的支持。《住在我背上的好朋友》這本書中,患有先天性畸形的凱文和有閱讀障礙不愛說話的麥克斯都是備受同學欺凌的受害者。

這兩個孩子在一起成立了一個叫“怪物騎士”的組合,強壯的麥克斯把瘦弱的凱文扛在肩上,他們並肩戰鬥、探索世界,他們的友誼使麥克斯獲得了勇氣,開始試著閱讀,鼓起勇氣去正視現實;凱文也在大個子麥克斯的肩膀上看到了以前從來看不到的風景。

這本書中偉大的友誼感動著每一個人,讓孩子對美好的友誼產生嚮往。有朋友的孩子和沒有朋友的孩子相比,更不容易受到欺負,友誼能夠觸及靈魂,讓人產生無法想象的改變。

孩子受了欺凌,家長該怎麼做?

父母的愛和信任是孩子對抗欺凌最強大的武器。

前文提到的王魯青因為身材矮小被人嘲笑、辱罵、扇耳光時,曾告知了父母,然而他的父母卻以為這是“孩子之間的打鬧”,沒放在心上。直到王魯青遭受到了更猛烈的欺凌,被逼得無處可逃的孩子,掏出彈簧刀殺死了欺凌他的人。

王魯青判刑時,母親對著他懺悔

因為漠視孩子的求助而把孩子推向悲劇的不稱職的父母不在少數,所幸《不!我不喜歡被推搡》這本書中,給父母提供了值得學習的榜樣,還給我們提供了不少好的操作案例。

當小浣熊不敢說出他在學校被人欺負的事實,媽媽用一句話打開了浣熊寶寶的心扉:“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有小朋友老是對我推推搡搡。你遇到過這樣的事嗎?”家長需要有這種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的智慧,才能讓孩子感覺到,被欺負並不是自己的錯,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

很多時候,像洗澡、睡前談心、家人一起散步的時候,都是最好的溝通環境,或是利用書裡附贈的小指偶,在遊戲中代入孩子的角度,給他們信賴和安全感的家庭氛圍,是讓孩子和家長有效交流的關鍵。

欺凌是相當沉重的話題,無論是校園還是家庭、社會、職場,欺凌其實一直存在,但是在校園中的欺凌,危害性是最長遠、致命的,它也許是通過肢體接觸、語言凌辱、群體孤立的形式,給孩子造成的心理上的陰影,恐怕要伴隨一生乃至從此改變一個人!

這是每一個人都該思考的事情:爸媽們應該思考怎樣進行有關“欺凌”的家庭教育;學校應該思考如何進行相關“欺凌”的教育以及知識普及;最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孩子,應該學會如何面對欺凌:拒絕欺凌,不做欺凌者,更不做漠視欺凌的旁觀者!

我希望今天的好書,能以不說教的方式,教給孩子為人處世的方式,悲劇本來都是可以避免的,事前預防從來都比事後遺憾好!


葫蘆弟弟童書專家


基本上要分情況,我對兒子的教育是:1.不能惹事,不能主動去打別的小朋友,否則我會懲罰你;2.不怕事,當別人欺負你的時候,要看能打贏不,能打贏就還手打;如果感覺打不贏就跑,找老師或大人幫忙;如果是在迫不得已,感覺又打不贏,又不能跑必須要還手打的時候,那就眼睛閉上使勁亂打。一個原則是不能讓自己吃虧,打不贏踹也要踹幾腳,咬也要咬幾口,讓欺負你的人沒那麼好受。3,別人欺負妹妹可以不受第一條的限制,可以幫妹妹打欺負她的人。


自然和依然


不要這樣教小孩子嘛,會教壞的!非要打得兩敗俱傷好嗎?我不許我的孩子打架,小孩子沒深沒淺的不是人家把你打壞了,就是你把小朋友打壞了,不是惹事嗎?都是教育孩子與小朋友友好相處,拉拉手!把東西分給小朋友吃,懂得分享。我的孩子、我們鐵西宿舍的孩子沒什麼打架的。沒有什麼惹事生非的孩子。這就是環境。我的孩子出去人家沒有說我兒子不懂事的!都說我養個好兒子,所以我不操心就年輕。就是教?我也會告訴他:讓一、讓二、不讓三。有理、有力、有節。不做理虧的事、不虧欠別人就好。做父母的還是先給自己教育出一個好孩子吧,別學得理不饒人!沒理狡三分之人!是看天下誰能敵的常勝將軍似的娃。


賢惠151688966


那要看在什麼情況下,根據孩子的年齡來確定。

1.如果孩子來求助,說是一個孩子經常打他,怎麼辦?

我會和孩子商量看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頭腦風暴之後的結果是:第一次:警告他;第二次:告訴老師;第三次:打回去。

2.如果是年齡小的孩子有衝突,一個孩子打了另外一個孩子,我個人認為家長是不要參與。因為孩子他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況且他們年齡小,還在一種探索的階段,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介入,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太大的幫助。因為我看到很多孩子他們是剛剛打完之後兩個人又和好,玩的很開心。


凌晨兩點鬼敲門心理園


以暴制暴多在法律無常的情況下使用。正常情況下,作為孩子家長,不能鼓勵孩子以暴制暴。還是在充分了解孩子之間矛盾發生的原因之後,與學核老師及孩子家長,共同解決為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做人理念,也可在適當的時機告訴孩子。能讓孩子做到,“人不欺我,我不欺人‘’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