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後,你的孩子該如何拼過人工智能,你怎麼看?

湯圓聊趣兒


人工智能,當下一個非常火爆且正在發展迅速的行業。不可否認未來它可能的確會替代人類在社會環境下的一些分工。但從問題來看其實這是一道教育題。有以下幾個想法和觀點:

1、新時代的父母不應該再為孩子操幾十年的心了,成年之後的命運交給他們自己吧,現在80後、90後的寶媽男女還不夠多嘛?你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幾十年後的事情就由孩子們自己去決定吧。

2、請更多的在乎當下的陪伴,與其考慮幾十年後的不確定性。倒不如著眼於當下,想想週末該去哪兒帶孩子玩、想想如果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立性、想想如何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退一步講,如果你真的要將孩子和一項技術做比較,其實很簡單。讓他儘早學會人工智能這門技術凌駕於這門技術之上。但如果孩子長大了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其實挺可悲的。


爸爸帶娃研究所


人工智能究竟會走向何方,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多大程度改變人類社會,目前為止沒有人可以給出答案。作為國內互聯網行業巨頭阿里巴巴的掌舵人,馬雲先生有很多關於人工智能的講話,但是仔細去解讀就會發現,馬雲先生對於人工智能的看法是在不斷變化的。

這倒不是說馬雲先生是個善變的人,而是因為馬雲先生是一個善於學習而且具有很強戰略眼光的人。他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在不斷深入,而且他在不斷探索人工智能的應用方式和應用方向。對於我們沒有掌握前沿技術資料的普通人來說,對於人工智能很難做出有意義的預判。

人工智能最終會發展到什麼樣的高度?這個真的很難說。馬雲先生曾經強調人類是有智慧的,機器再智能也無法取代人,只能服務於人。但是馬雲先生又曾說,人工智能會做人能做的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人工智能應該學會像人一樣去思考,去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

看似矛盾的兩種聲音,實際上卻透露了某些有趣的信號。人工智能畢竟是機器,還是會具備機器的特徵。相比於人類,機器在完成機械化的工作方面有著難以比擬的優勢。不管是精度控制還是工作時長等方面,伴隨著技術的進步,機器超越人類是必然的事情。

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更是讓機器在很多複雜工作中的表現都超越了人類。比如說圍棋這種被認為非常考驗智力的活動中,谷歌公司的開發的阿爾法狗就已經幾乎處於難覓敵手的境界了。

但是我們都知道,阿爾法狗只是起點,深度學習還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工智能不過是小試牛刀就展現出了驚人的實力。機器在圍棋這種複雜遊戲中戰勝人類的進度遠遠超出了人們原本的設想,在阿爾法狗戰勝一個又一個頂級棋手之前我們很多人還認為這件事在最近幾年都是不可能發生了。

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超過了人們的預想,以至於我們甚至來不及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

幾十年後,我們的下一代究竟該怎麼和高度發達的人工智能共存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工智能正在和大多數人展開競爭。這不是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競爭,而是少數精英和他們的工具(人工智能)和普通人之間的對決。

曾經精英再厲害,也只不過是去完成思考,想要做什麼大工程,就不得不依賴大眾的支持。可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成熟會打破這種平衡,機器可以替代絕大多數人的工作,大眾的勞動力將不再具備稀缺性。正如馬雲先生所說,人工智能非但要做人類能做,還要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

對此,人們不禁擔憂,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孩子不至於被時代淘汰呢?當然,有一個毫無疑問的答案就是成為那極少數絕頂聰明的精英。除此之外的人該何去何從呢?我想馬雲先生的另外一個觀點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那就是我們人類是有智慧的,智慧和智能的區別是什麼呢?大概就是情感和靈魂。在未來,人類可能不再需要為了衣食住行去勞作。那個時候的人類每天的工作是什麼呢?去思考人類生存的意義,去製造快樂。這大概就是我們普通人能做的事情了,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服務業。

事實上,發達經濟體往往都是第三產業非常發達的。人工智能成熟之後,第一第二產業的人力需求會大大萎縮,人力資源肯定會轉移到第三產業。至於具體會是什麼樣,目前還難以預測。對於我們的孩子我們沒辦法做別的什麼,只有教會他們勤于思考,增強他們的適應能力。


鎂客網


謝問問。這可不能等到幾十年後,我感到要從現在開始。


1,0歲開始學做人。這個問題不解決,他沒有愛心,一個沒有同情心的孩子長大後,即使能和人工智能比拼也可能會有邪惡的危險。

2,3歲開始學編程。人工智能的技術核心應該是編程,就像扔到水裡才能學會游泳一樣,只有在編程學習中不斷超越自己,才能穩步打牢應對人工智能的基礎。

3,6歲開始學科學。科學文化知識是孩子生長成長成熟成才的陽光和空氣,沒有科學文化知識奠基,不要說應對人工智能,就連安排人的本能的生活可能都困難。

4,18歲開始學博弈。那個時候他已經成人,到還稚嫩,需要擺到和機器人挑戰的位置,鬥志鬥勇鬥才華,在充滿鬥爭的人機關係中增長智慧。

5,大學以後該咋地咋地。即使倒在機器人之下,也算為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的偉大斗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雖敗猶榮。


教育有約


與其問孩子幾十年後如何拼過人工智能,還不如想想如何讓孩子從小就能跟得上人工智能時代。


毫無疑問以後會是人工智能的時代,國務院也早在2017年的7月8日印發《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不少高等大學也已經開始增設“人工智能”、“機器人”專業。但是讓孩子從小就學習高深的人工智能知識顯然不合理,但是給孩子培養邏輯思維倒是很有必要的~


如樓上所言,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編程技術,所以孩子可以在3歲左右就可以開始學習簡易圖形編程。簡易圖形編程的原理和搭積木塊差不多,把不同條件模塊(比如聲音、視覺、傳感等)自由組合拼搭,在玩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鍛鍊邏輯思維。


上個截圖,給你們感受下圖形編程:



這是一個發揮想象力的過程。比如孩子可以拼出這樣的語句:當機器人頭部被點擊時,往前走三步,並向媽媽說一句我愛你。


每次拼搭都是一次邏輯思維的強化。


對啦,上面的圖形編程是搭載在悟空機器人身上的編程功能~小朋友可以通過編程過程給機器人編動作,完全和遊戲差不多!但是這種從玩樂裡訓練出的邏輯思維,才是最能伴隨孩子一生的!


而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就具有編程思維,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核心,長大了還怕被人工智能超越嗎?不存在的!


優必選悟空機器人


人工智能一百年後,可能也沒智能,沒人的智能,就是一種自適應控制系統。現在五十歲的人應該可以見證時下商人們忽悠人的說法,年輕人更是可以驗證那個雷什麼預言家的說法,包括什麼人類三十年後可以永生的說法。

只要人工智能是採用數理邏輯構建,那永遠都不可能有人類的智能和意識,永遠都只能是沒情感的,一種自適應控制系統。

未來的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類做許多事,淘汰許多人類低端的,非創造性的工作。這將促使未來的小孩子努力學習,將來從事高端的,具有創造性的工作。

目前,人類根本就沒有探到人類大腦產生意識的工作機制。這是非常艱難的事,不比宇宙起源奧秘簡單多少。所以,任何什麼預言家“誇海口”,都將譭譽一旦,丟人現眼!年輕人可以見證那些“預言家”的說法!


譚宏21


回答這個問題,只有四個字,就是與時俱進。根本不需要擔心。

第一。科學知識是日積月累,水到渠成的。它不會是一個斷層式的跳躍,使地球人來不及理解,接受,適應,任何知識及新技術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科研,實驗,推廣而來的,就像母親生孩子一樣,需要十月懷胎,需要過程,而在此過程中,人類的理論,實踐等也同時在進步,只是時到花開而已。很自然的現象。

第二。建材的順序漸進發展。

小學,中學,大學的教材都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修改的。比如電子技術,大學教材也是不斷進步的,電子管時代,晶體管時代,集成電路時代,高科技芯片時代。。。。每個年代培養出來的人,都是掌握最新技術的人才,人工智能也一樣。由國內最早的讀孔式DS130計算機到現在的蘋果等計算機,已發生了徹底的變化。時間大概是40年,也就是說,教材永遠不會落伍,它必須年年更新。所以,幾十年後,孩子們學的東西更先進了,人工智能可能落伍了,但不管怎麼發展,他們學的東西都是引領世界最先進的東西,不存在不適應的問題。

第三。無論如何先進的機器人,智慧機器,都是由人制造出來的,只要人類不給機器指令,機器就是一堆廢鐵。主要的問題就是機器不會自己思考,軟件中沒有內存的東西,它更本就不懂。也沒有感情,因為它根本就不是動物,不是植物,沒有活細胞。永遠是人類的工具。


西嶺過客


兒孫自有兒孫福。智能不行,去修路。


風跡雲痕五線譜曉歌


人工智能作為人類自身的發明和創造,總體上看是有助於人類社會進步的。所以,人工智能雖然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等,但並不會對人類構成人們所擔心的威脅。

整體上講,人工智能知識一種工具性的技術,最終都是要為人類提供服務的,而不是用來取代人的。

作為個體的人只要按照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社會發展階段進行學習和進步,就不會出現與人工智能相拼的問題。


弘道


人類幾十億年的進化不是白來的,人工智能短期取代一部分人,那不叫取代,那是合作互補。

我相信我的孩子會合理髮揮自己的長處,也會和這個新的AI合作者一起創造更大的價值。

無論孩子的一生想幹些什麼,只要他學會追求自己的想法。

我絲毫不擔心機器人會取代他們那代人。


he4o


人工智能是人類知識的結晶和革命,人們創造出人工智能目的是為人類本身服務,儘管人工智能是人類創造的,程序和內函是人們編輯的輸入的,但我們不得不佩服人智能的計算能力和貯存強大信息的能力,從一個小小計算器到手機到電腦,這些還不是高級的人工智能,都是人腦不能比的。幾十年後,人工智能發展得更高級,會具備一定的象人類思維能力的機器人,不說人腦和人工智能誰更利害,但一些行業工作都會被高效人工智代替,那時人們就業和工作空間會被壓縮,但以不別為孩子們擔心,他們會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