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樑宗教之聖地

【聚焦學習】

北梁宗教之聖地

北梁宗教之聖地

北梁宗教之聖地

康熙年間,巴氏家族八拜的父親在自己“戶口地”北梁修建了藏傳佛教福徵寺為家廟。巴氏家族的“戶口地”,在博託河兩岸,北至大廟,東至陳戶窯子、壕賴溝、臭水井,南至黃河北岸,西至廠漢此老、廠漢腦包、梁家營子,北梁皆為巴氏家族的“戶口地”。清政府還在黃河南撥給福徵寺香火地一塊,用香火地的農牧業收入維持寺院開支。

“走西口”人來到包頭,將晉陝地域的信仰、生活習俗等帶來。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北梁建成關帝廟,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成馬王廟,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成北龍王廟,嘉慶十年(1805年)建成財神廟,道光二年(1822年)建成真武廟,道光十七年(1837年)建成文昌廟。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成妙法寺(呂祖廟),光緒十年(1884年)建成大仙廟。1933年在西門大街建成居士林,後遷至北梁新太店巷36號,在召梁頭道巷口還建有三官廟。因此,北梁亦是漢佛教、道教的聖地。北梁寺廟亦都是工商各“社”供奉祖師爺和過“社日”的地方,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傳統。

包頭沒有道教的宮觀,最早河北保定人張寶慶在妙法寺創道教正善堂,入道者約200餘人,後漸消失被民間理門公所代替,亦稱三清道。道教有五戒,三清道還另加為八戒。包頭北梁有民間道教三清道活動場所約15處,最有影響的是1919年在北梁通天巷建的引善堂,領正是張維善。

北梁歷來為多宗教的聖地,除藏傳佛教、漢佛教、伊斯蘭教、三清道外還有耶穌教、天主教。光緒十四年(1888年),瑞典內地會來包頭傳教。1904年,瑞典傳教士閻德生在包頭創辦內地協同會。1917年,在北梁呂祖廟東建禮拜堂。1927年在中市街建神召會耶穌堂。1929年瑞典瑞聞生在圪料街建成耶穌禮拜堂(東堂),為瑞典式建築,屋頂有鐘樓。同時在北梁草市街口建立佈道堂(外堂)。1935年神召會遷至西門大街10號。1942年香水巷成立基督教聚會所。1936年北梁黃土渠設立自治會。1948年呂祖廟十字街成立耶穌佈道團。

北梁宗教之聖地

1912年,比利時傳教士司懷智派人來包頭傳教。1919年在北梁王國秀巷1號建成聖母聖心會小經堂。1934年在官井梁建成天主堂,是哥德式建築,可謂北梁最高建築。1945年,晉綏野戰軍攻打包頭,獨立一旅二團副團長彭濟民等戰士據守天主堂,最後在白刃戰中全部壯烈犧牲。

回族最早在包頭北梁定居有王、白兩姓。乾隆二年(1737年),河北滄州王家麝橋王修帶妻兒肩挑八股繩貨擔來至包在北梁經營三和馬店,從事販賣牲畜、牙紀,成為包頭鉅商。白三木是山東寧縣人,其孫白可德生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於王大興一起主持翻修清真大寺。其後回族楊、邸、常、馬、戴、費等姓相繼在北梁定居。

乾隆八年(1743年),回族在北梁修建清真大寺。1921年在瓦窯溝修建清真北寺,1923年在榆樹溝修建直、魯、豫清真西寺,1934年回族陳漢山在北梁石衚衕修建清真中寺。1948年在北梁下建甘、寧、青清真寺。清真大寺為中心的穆斯林聚居區,形成寺粱街、寺粱后街。瓦窯溝、榆樹溝、石衚衕一帶亦有了回族聚居區。以一個清真寺為中心的穆斯林聚居區為教坊,自行公推“鄉老”,組成管理機構,主持財務,並決定聘請阿訇。1912年在太平店內成立了包頭回族俱進會,1929年為包頭回民公會。1929年回族聚居區改成天方鎮。

“龍城福地”的北梁是藏傳佛教、漢佛教、耶穌教、天主教、道教之聖地,為蒙、漢、回族和諧相處的家園,是福文化的承載地。

包頭古城建在大青山臺地上,北高南低,城垣不足7公里。從黃河邊望包頭古城,在古老的平房之中眾多宗教殿堂聳立其中,可謂宗教聖城。包括有藏傳佛教、漢佛教、伊斯蘭教、耶穌教、天主教、道教,各宗教和諧相處。民間神廟有關帝廟、馬王廟、龍王廟、火神廟、財神廟、金龍王廟、文昌廟、城隍廟、三賢廟、奶奶廟、五道廟、三官廟、禹王廟、真武廟、大仙廟、龍泉寺等,寺廟都是善男善女祈福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