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樣教育一年級的學生?

睡前知識帖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擔任了多年的班主任。比起學習,我更注重孩子的品德和身體。作為一年級的孩子,我認為 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

1、教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性。

一年級的孩子剛剛從幼兒園時上來,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品德培養非常的重要。老師和家長都要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性。當然,品性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不是隻靠一年級就能養成,這是我們一生都應該做的功課。

當然孩子小時候的成長,對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性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家長和老師得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讓孩子從小學會誠實,善良,勇敢,堅強,千萬不要讓孩子從小養成佔小便宜,自私自利,撒謊,拿別人東西,懶惰等不良習慣。如果發現孩子有這些不良習慣,要及時給孩子講道理,糾正他的缺點。不然長大後是很難糾正的,不好好培養,孩子甚至可能走上歧途。

2、培養孩子對多種活動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學會鍛鍊身體,增長見識。

有了健康才會擁有一切。好的身體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礎。我們要讓孩子養成愛運動的習慣。老師和家長可以培養孩子對各項體育運動的愛好,教孩子跳繩,踢毽子,拍皮球,打乒乓球,跑步等。當然,興趣愛好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培養的。不過如果有愛運動的家長和老師,孩子往往也會喜歡運動。

就像我們班的孩子,因為我經常和他們一起打乒乓球,打籃球,很多孩子們都喜歡 這兩項運動。

週末和假期家長應該陪孩子多去接觸大自然,還可以帶孩子出去旅遊,看電影,逛書店、去遊樂園和公園玩等。


3、讓孩子學會生活和交友。

一個人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關係著孩子一生。一個人交什麼樣的朋友,孩子與未來走什麼樣的路,有著很大的關係。

我們要教孩子學會生活,而且這項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只會讀書的書蟲。 一年級我們可以教孩子收拾自己的書包、書桌,整理自己的小房間;還應該教會孩子自己穿衣服,梳頭,疊被子;教會孩子掃地,擦桌子,收垃圾,洗簡單的衣物,整理衣櫃等。

我們要教孩子怎樣友好地與別人相處,學會寬容、理解、體諒,能夠大方的與人交流。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和老師還要教孩子正確的選擇朋友,讓孩子樹立是非觀念。

4、讓孩子學會學習。

學會學習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完成的,但是我們可以讓孩子有學會學習的意識,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在學校要學會怎樣聽課,怎樣與小夥伴兒討論交流,怎樣坐,怎樣站,怎樣寫字,怎樣記筆記,怎樣寫作業,怎樣讀書,怎樣觀察,怎樣表達,這些都是需要老師和家長進行培養的。

回到家後,家長一定要督促孩子及時完成作業。這孩子寫作業時家長要注意以正確的方式進行陪伴。一年級可以給孩子讀題,但是千萬不要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當孩子遇到不會的,家長要予以點撥、講解。不能一味的訓斥、責怪。

在一孩子一年級時,不管是老師和家長,一定要給孩子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和閱讀習慣。首先要按正確的筆順、筆畫來寫,要把字寫工整,規範,爭取寫漂亮;然後每天要和孩子進行閱讀。在學校,可以是師生共讀、小組合作讀,在家裡一定要有親子閱讀。這兩個習慣尤其重要,這是可以讓孩子終身受益的習慣。

孩子上一年級,不管是家長和老師都應該投入更多的心思,只要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孩子以後的成長之路就變得平坦多了。

我是語文教育楊柳依依,關注語文教育,關注孩子健康成長。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第一,培養日常行為規範,對於一年級這樣的低年級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很重要,如何遵守班級紀律,遵守校園規定,以及日常行為活動一定要培養好,從小樹立一年級學生的行為能力。

第二,培養學習興趣,小學生的學習一定要“寓學習為遊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是強調刻板的學習,因為學習要源於興趣,在遊戲中學生有了興趣之後,才會真正意義的去了解去學習。



第三,樹立好對學生榜樣作用,在這個階段一年級的學生都會善於模仿,那麼不管作為老師還是家長,都要以身作這樣才能達到好的教育作用。


第四,多鼓勵多嘗試讓學生自己去做,曾經聽過一位專家說過,要學會對孩子多鼓勵,父母經常要保持弱勢,讓孩子去幫助父母,例如上公交車父母對孩子說:寶寶媽媽有些累你能幫媽媽把錢給司機嗎?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學會了這種獨立行為,而且要記住在,孩子交完錢給司機時一定要鼓勵他,達到教育的意義。

以上就是我對教育一年級學生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音樂時老師


一年級正好跟幼兒園是接軌時期,然而兩者無論是從教學目標還是常規作息都大不相同,尤其是國家規定幼兒園不能小學化之後,差異就更大了。

一年級學生剛剛從幼兒園出來,各種小學該養成的習慣都還沒有接觸,所以老師第一步肯定要教會他們學習規矩,改變在幼兒園時那種自由散漫的習慣,上課,上廁所,睡午覺,課間操排隊……一切都需要重新學,因為是過渡期,所以老師切不可操之過急,多加鼓勵,現在的孩子都挺聰明的,學懂很快。

其實幼兒園跟小學有個共同之處,家園共育,家校合作,在常規意識的培養方面,都是離不開家長的配合的,所以這時候老師還是應該和家長去建立一個良好有效的合作。

常規以及道德普遍來說跟學習是成正比的,所以我建議第一步先著手常規道德教育,

對小學生,一個自控能力很弱的年紀,老師既要和藹可親也要適當嚴肅,做到恩威並施,就是常說的,該嚴肅時嚴肅,該活潑時活潑,做到讓學生既怕你又愛你,在原則範圍內親和。



一個幼師


個人感覺低年級最主要的還是習慣養成,對於學生來講,這是影響非常深遠的。

雖然一年級之前都會上幼兒園,但是幼兒園並沒有開始系統學習文化知識,進入一年級意味著正式成為一名小學生,要按時上下課,在課堂上要有秩序,會聽課,還要開始接觸考試。在校園裡的學習生活開始變得有秩序,有規矩。

我覺得一年級學生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入手抓:

在課堂上,要教他們學會聽課,時刻灌輸課堂上不能亂動亂跑,要和老師同學一起學習知識。

坐姿和握筆姿勢不能忽視,這是一切良好習慣的開端。

在開始的時候,老師會帶他們讀題,但是也要慢慢的培養他們自己的讀題,審題習慣。

灌輸閱讀習慣,我一同事就做的特好,每天中午都給他們班的小朋友讀故事,或者是讓他們上臺講,小孩的表達能力就是不一樣。

禮貌養成,要教他們懂禮貌,無論是同學之間還是對待師長,要謙虛,懂禮貌。


莞爾手工坊


一年級的孩子主要是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他良好的學習習慣,將終身受益。不要說教育,主要是陪伴。

分享我的育兒經歷,在一年級的時候,要給孩子做一個行為習慣養成計劃表,列出每天需要執行的計劃,孩子完成後,可以滿足的心願。隨後就是陪孩子一起執行,完成後要檢查。每週統計分數,達到了預定的分數,父母的就要說話算話,滿足孩子的小心願。一週一個小獎勵,一個月一個大獎。

不知不覺中,孩子就在鼓勵和讚揚中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不用再擔心。起床氣,賴床,作業拖延。我們現在已經四年級了,仍在執行計劃,但是現在我很輕鬆。


碩士麻麻愛分享


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入學,許多行為習慣都極其不成熟,這個時間只要老師給出標準答案,還是很容易遵守的。

比如說在上課的時候,如果老師說哪個同學做的最好,他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給他一朵小紅花,這些都是很無窮的榜樣力量,很多孩子立馬就會投來羨慕的眼光,甚至回家之後都會開心上好幾個小時。

所以說在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和家長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正面的引導孩子,表揚孩子,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打擊和埋怨,打擊和埋怨,對孩子沒有任何引導作用,他們不知道什麼是錯誤,他們只知道正確的樣子是什麼。

家長可能由於自己的學識,不太知道教育行業上的一些要求,那麼家長朋友們可以自己學一點兒童心理學,瞭解一下孩子所在年級的心理特點,其實他們在一年級的時候,正處於道德形成的過程,他們對於道德的判斷完全依據與家長和老師的判斷。

如果家長在家庭中對孩子的要求都是一些正面的積極的,那麼孩子也很容易形成正面的積極的,舉個例子來講,明天早上離開家門之後要和家裡人說再見,明天回家的時候要和家裡人說好。

上面說的都是道德以及生活方面的,我們來說一下知識方面的標準。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當把知識看得稍微低於道德和生活習慣。

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對於孩子的知識接受能力一定要有一個心理預期,他們學東西可能沒有想象的那麼快,也可能沒有想象的那麼靈活,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上火,不要急躁,特別對孩子發脾氣,打孩子,罵孩子更不對了。

總之對於一年級的孩子還是重點加強道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知識方面可以稍微放緩一點點。


杜宜城老師


一年級開始學習課程文化。最重要的是學習習慣和態度的養成。他可以成績不好,但是要知道認真對待學習和尊重老師遵守課堂紀律。他可以不會寫很多字,但是他要明白漢字是我們傳統文化的載體,要很認真去學習和體會要明白結構和背後的意義,要了解歷史瞭解重要的民族品質,要知道孝敬父母。


芳十七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e012a6ccd68a34bdeec65fa5e5145a60\

明白說教育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2a440004d6f56c43df79\

安棗棗


一年級的孩子,剛好從幼兒園轉入小學學習,幼兒園主要以開發智力為主,活動比較多,玩的時間多,一節課的時間短。而小學就開始學習知識了,課堂時間也長了,開始打基礎,打基礎就講究一個習慣問題了,所以一年級最重要的就是習慣的養成,從按時到校的習慣,聽課的習慣,做學業的習慣,生活的習慣,愛勞動的習慣,這些都是從一年級開始培養的,習慣培養好了,對孩子的終身發展是有相當大的益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