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親歷南極“海陸空”全天候卸貨攻堅戰

新華社“雪龍”號12月4日電 特寫:親歷南極“海陸空”全天候卸貨攻堅戰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搭載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日前到達距離中山站44公里處的陸緣冰區。經過緊張的冰上探路確定冰面卸貨路線後,一場“海陸空”全天候卸運物資的“戰役”在南極冰天雪地中打響。

此時的“雪龍”號,使命從航行變成了物資倒運。“雪龍”號大副和水手長輪班帶領水手將物資卸至冰面;輪機長和機匠長在冰面指揮油囊的加油;駕駛員輪流在駕駛臺完成各項要求和做好相關記錄。

當地時間2日午夜時分,4輛雪地車拉著6個集裝箱的物資,從“雪龍”號所在處出發,駛向中山站。凌晨3點,雪地車抵達中山站。當它們再次回到“雪龍”號附近的冰面時,已是早上8點。此時從駕駛臺朝後甲板方向看去,橘紅色的克令吊張開巨大的“手臂”,正在把一個紅色集裝箱吊到右舷外冰面雪地車的雪橇上;左舷外冰面上,一架直升機正在進行吊掛作業。

物資卸運是本次南極科考的首場攻堅戰。受海冰影響,“雪龍”號每年需視冰情破冰至離中山站最近的地點,再將船上物資轉運至中山站和內陸出發基地。

自“雪龍”號11月30日到達中山站固定冰外緣海域,直升機吊運作業便已展開。當直升機飛到左舷外的空中時,等待在冰面上執行掛鉤作業的人員,迅速為直升機掛上重約3.6噸的油囊。隨後,直升機一路飛越海冰、冰山和冰蓋,抵達內陸出發基地。

“在南極飛行難度較大,冰面作業沒有參照,全是白色,飛行高度較難確定。緊挨‘雪龍’號作業,直升機旋翼吹吸的氣流也容易引起亂流。”直升機機長龔樹明說。

南極風速、風向變化快,有的吊掛物資體積較大,極地飛行憑的是過硬的技術和經驗的積累。一天下來,3名直升機機長輪番上陣,完成物資吊運15吊。

在冰面上為直升機掛鉤也頗為不易。直升機等待貨物掛鉤期間,旋翼產生的風速達10至12級,在其下掛鉤的人員需要以衝刺跑的速度進入貨物堆放點,迅速將鉤掛上。承擔掛鉤作業的科考隊大洋隊隊長藍木勝形容那一刻為“手腳並用、連滾帶爬”。

上午10點,滿載物資的雪地車再次向中山站進發。為確保冰上運輸安全,在雪地車運送物資的同時,科考隊員組成的護路隊密切關注著海冰變化,確保行駛安全。

晚上7點半,記者看到,在距“雪龍”號不遠的冰面上,科考隊副領隊魏福海正帶著兩名隊員監測海冰及路況。承擔冰上護路任務的科考隊員,騎著雪地摩托來回於不同的路段。

處於極晝的南極,太陽永不落山,照在冰雪之上是刺目的白。入夜後,雖然與白天沒什麼區別,但溫度急速下降,露天作業的科考隊員除了經受強紫外線和烈日“關照”外,低溫和冷風此時加倍“光顧”他們。

晚上11點,完成當天最後一次飛行任務的直升機停在了船尾停機坪上,靜候第二天新的作業開始。此時,4輛雪地車剛剛走完冰上之路到達中山站。

“此次卸貨,海陸空聯合作業,多種技術裝備參與其中,是我國南極考察能力的集中展示。”科考隊領隊孫波說,就像南極的極晝一樣,卸運物資也沒有白天和夜晚之分,人換班,卸運不停,直至安全順利完成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