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後一個強盛的時期,官員們臉上還留有一些自信

清朝最后一个强盛的时期,官员们脸上还留有一些自信

約翰·湯姆遜(1837~1921),著名英國攝影師。1868年,湯姆遜來到中國香港,開始瞭解中國文化。1870年,他開始為期兩年的的中國之旅,足跡遍佈華東華北,拍攝了大量反映當時社會面貌的照片。尤其是他在北京以市井環境為背景拍攝的照片,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內涵。

《晚清碎影: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一書,收集了大量湯姆遜拍攝的中國老照片。歷史洞察家為了給大家更好地呈現晚清時期的街頭生活景象,特意將此書的照片重新編排,分為多個主題,分期向讀者展現最真實生動的晚清中國。

·百官·

湯姆遜在中國拍攝人像的時間主要集中在19世紀70年代初期。此時的中國正處於“同治中興”時期,國家的經濟、軍事實力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這種狀態反映在人像上就是此時的人們臉上還仍留有一些鮮活的表情——官員還有些自信,百姓還有些從容,女子還有些靚麗——與清末國民經濟破產後人們麻木木訥的表情一對比,不禁令人唏噓。

清朝最后一个强盛的时期,官员们脸上还留有一些自信

大清官員毛昶旭

攝於1871-1872年。毛昶熙,河南人,道光進士,同治元年隨僧格林沁鎮壓捻軍,授禮部侍郎,八年兼署工部尚書,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行走。光緒八年(1882年)任兵部尚書。這是湯姆遜拍攝的幾張總理衙門高官中少有的沒有直視鏡頭的官員像。

可以看出,早年的征戰還是在這位文官出身的大臣身上留下了一絲精悍和自矜的味道。

清朝最后一个强盛的时期,官员们脸上还留有一些自信

大清官員董恂

董恂,江都縣人,時任戶部尚書。還曾充殿試讀卷,會試主考官。也曾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作為全權大臣,與比利時、英國、俄國、美國等簽訂通商條約。

照片中的他雖然手持菸斗與摺扇,但從衣著看來顯然並不是天氣炎熱的季節。這也可以看出這位老夫子還是有些學究派頭的。

清朝最后一个强盛的时期,官员们脸上还留有一些自信

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道光帝六子,他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的名王重臣,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建議並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湯姆遜評價他,理解力快,廣納諫言,思想開放。照片拍攝於恭王府花園內的假山邊。

清朝最后一个强盛的时期,官员们脸上还留有一些自信

總理衙門三滿族大臣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中國晚清主管外交事務,簡稱總理衙門。照片中三人從左往右為成林、寶鋆、文祥。成林當時還不到45歲,是總理衙門最年輕的官員。

清朝最后一个强盛的时期,官员们脸上还留有一些自信

晚清三大臣

左側沈桂芬,江蘇人,時任軍機大臣,56歲;中間董恂,時任戶部尚書,還是近代詩文家,他於同治三年曾翻譯美國郎費羅的《人生頌》一詩,從而成為“具體介紹近代西洋文學第一人”(錢鍾書語)。右側為毛昶旭,時任工部尚書。他們三人此時還兼總理衙門大臣。

清朝最后一个强盛的时期,官员们脸上还留有一些自信

清代官員(北京,1869年)

這位手捧書卷,略帶好奇與茫然的官員並沒有留下姓名。但湯姆遜介紹說,正式場合,滿清官員都要正襟危坐,說著正式的官話。

清朝最后一个强盛的时期,官员们脸上还留有一些自信

戴眼鏡的官員與僕役

照片中的官員在構圖上雖然是傳統的中國特色,包括他手中的菸斗,几上的茶杯、茶壺和茶葉盒等,但從這位官員所翹二郎腿和僕人的姿勢來看,湯姆遜正努力抓取人們生活中自然的一面。

清朝最后一个强盛的时期,官员们脸上还留有一些自信

室內站立的滿族官員

從服飾中可以判斷出照片中男子非富即貴,背景中還隱約可見他的僕人。當時眼鏡還算是比較時髦的舶來品,也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這種側臉照相姿勢並不是中國人的傳統,男子努力想直視鏡頭,說明這是湯姆遜導演所致。

清朝最后一个强盛的时期,官员们脸上还留有一些自信

室內端坐的滿族官員

這張照片中,男子坐了下來,並擺出了中國人傳統的照相姿勢。相比於湯姆遜拍攝的其他高官的照片,沒有一張側面照片,全是直視鏡頭的全身照。由此可以判斷,此男子官位應遠低於其他高官。

清朝最后一个强盛的时期,官员们脸上还留有一些自信

廣東官員(廣州,1869年)

這是湯姆遜作為肖像攝影師的代表作。雖然這位官員直視鏡頭,姿勢也是正常坐姿,但他臉的一側是有陰影的。這種西方很流行的明暗對比的技法在當時是不被中國人接受的。根據湯姆遜的記錄,他是一名六品文官。

清朝最后一个强盛的时期,官员们脸上还留有一些自信

兩廣總督瑞麟(廣州,1869-1871年)

瑞麟,葉赫那拉氏,滿洲正藍旗人,歷官三朝,人稱“瑞中堂”。他於1865年擔任兩廣總督。

由於兩廣總督靠近香港,他們往往是歐洲人最熟悉的中國官員。瑞麟就和很多歐洲官員有不錯的私交。湯姆遜拍攝的中國官員很多都著便裝,表情輕鬆,可能攝影者更想從一個平常人的角度來發現他們的喜怒哀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