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先祖為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為什麼楚國君王卻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建寧李俊陽


屈原在《離騷》開篇就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沒錯,楚國的先祖確實是五帝之一的顓頊,就是黃帝的孫子。

高陽的孫子重黎是帝嚳的火正(一個官名),能讓光普照天下,所以帝嚳賜他祝融這一稱號。共工氏作亂的時候,重黎去討伐,但是並沒有把所有的逆賊全部誅殺,帝嚳便將重黎賜死,並任命重黎的弟弟吳回接任,仍然稱為祝融。

吳回生陸中,陸中有六個兒子,全是剖腹產(真的是剖腹產),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羋姓,但是他們家道中衰,有的在中華,有的則遷徙到蠻夷之地。

其中有一名叫鬻(音玉)熊的,他曾經向對待親生兒子一樣對待周文王。沾了他的光,他的重孫子熊繹被周成王封爵。

周王室很快就衰落下來,猴子稱霸王的時候到了。熊渠本身比較有個人魅力,深得江漢民心,野心隨著地盤急劇擴張。他認為,自己居住在蠻夷之地,那麼自己就是蠻夷,稱謂與諡號不必與中華一樣,便讓他的三個兒子稱王,與中國對立。但是這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周王室出現了一位異常狂暴的周厲王,熊渠面對這個比自己要猛得多的硬漢,認慫了,去掉了“王”的稱號。

再向後過了百十年,楚武王熊通殺了自己的哥哥自立為國君。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楚國伐隨國,隨國國君莫名其妙“我沒什麼錯啊,你們打我幹什麼?”武王很霸氣地回應:“我是蠻夷。你們諸侯們現在都背叛王室互相攻伐,我也有軍隊啊,難道就不能參與一下,你們隨國也參與一下唄。其實除了想打你們,我還想參與一下中國的國政,讓周王室認我為大哥。”

隨國嚇尿了,您不姓熊,不姓羋,是姓囂張的張吧……趕緊去向周王室彙報情況。周王室一聽,你丫給我滾!我是天子,你是天子他哥?一會天父都冒出來了怎麼辦。

熊通想不通,為什麼他不肯認我這個哥哥呢?當年我祖先鬻熊可是拿周文王當兒子一樣看待,我把你當弟弟,我還吃著虧呢。不認就算了,不就是當個王嗎,兵強馬壯者為之。於是,熊通自立為武王,並先認隨國為小弟,然後開始新一輪的開疆拓土。

可見,楚國以蠻夷自居,完全就是為了“另起爐灶”,擺脫周王室的制約,獨立發展。


國史通論


自問自答,拋磚引玉。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之間存在著鄙視鏈,這條鄙視鏈的最底層就是楚國了。回想下關於楚國和楚人的成語可見一斑,例如刻舟求劍、狐假虎威、畫蛇添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等無不是表現楚人愚蠢的。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中原諸侯看不起楚國。

為什麼呢?

一、在周初分封制中地位不高。

武王伐紂定鼎天下,分封諸侯時周宗室姬姓諸侯分封最多、爵位也較高、封得的土地也比較好,其次也分封了開國功臣和商朝後裔等等。楚國先祖鬻熊是文王姬昌的火師,曾經“子事文王”多負辛勞,為此在周成王時期封了他的曾孫熊繹為子爵,封地五十里,居丹陽(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位於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這次分封的檔次不高,爵位只有子爵,封地不過五十里並且在楚蠻之地。主要作用是成為周王室的南方藩籬,對南方蠻夷部落作戰還有就是進貢“包茅”。這在中原諸侯眼裡就是不折不扣的鄉下諸侯了,不被高看也屬正常。

二、楚國表現的領土野心。

戰國七雄有種說法,秦最強、齊最富、楚最大。當時七雄並立,楚國的地盤是最大的。從起初的封國五十里到後來的遼闊領土,楚國表現出了極強的擴張願望。

這裡既有“蓽露襤褸、以啟山林”的拓荒精神,也有問鼎中原的霸道。楚國強盛時期對外擴張,特別是對中原方面的擴張讓中原諸侯十分敵視,歷來中原霸主諸如齊桓公、晉文公都聯合諸侯進行對楚戰爭,以遏制楚國。中原諸國對楚國是又畏懼,又仇視。

三、獨特的楚文化

而長期對蠻族的戰爭及交流中,楚國的文化風格慢慢與變的與中原王國有些不同。中原諸侯以龍為尊,楚國卻崇拜神鳥鳳凰。中原流行現實主義的《詩經》,楚國人寫的卻是浪漫逸麗的詩篇《楚辭》。中原有高雅音樂《陽春白雪》,我楚國偏偏喜歡流行音樂《下里巴人》。諸如此類迥異,不一而足,更為重要的是在長期的對蠻夷戰爭中,楚國尚武的精神一直存續到了血脈之中,比較注重實力主義,這更讓中原那些維護分封制傳統的諸侯覺得野蠻。

在這種中原諸侯歧視自己的背景下,楚國人是什麼反應?

楚國人並不十分在意,楚國人對待中原王國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是蠻夷這類事情居然是一種實用主義的觀點,他們偏向於承認並且利用蠻夷的身份擺脫了禮制的制約。

周夷王時楚國國君熊渠甚得江漢閒民和,乃興兵伐庸、楊蠆,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雖說“春秋無義戰”,不過中國人自古講究“師出有名”,而這種道義限制了強國對弱國的兼併,可以說是就是當時“國際輿論壓力”,而楚國沒有尊重這種虛禮的打算,他們用一種實用主義的觀點回答說:“我本蠻夷。”對啊,你不是說我是蠻夷,是鄉下諸侯麼?我就蠻夷給你看,說兼併你就兼併你,你不是天子是王爵麼?我就把我三個兒子都封王(楚國爵位只是子爵),你都說我是蠻夷了,我憑什麼跟你講道理。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基本都遵循著“不可取虛名而取實禍也”的實用主義。這跟“春秋大義”自然格格不入。楚國血勇明誠,勇於開拓,破壞了周朝的分封制體系,給予舊世界第一擊,自此進入到了大爭之世。


建寧李俊陽


現在網上的楚國蠻夷吹已經喪心病狂了,實際上楚國一直殫心竭慮想要融入中原文化圈。歷史上,楚國說過兩次“我蠻夷也”,但是其核心要表達的意思並不是以蠻夷自居,而是一種賭氣的話,根子上是表達對周王室分封楚國先祖為子爵的不滿,想要官的迫切心理。

第一次是周夷王時期,當時周王室衰弱,楚國元首熊渠一邊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一邊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全部封王,表達了那種,你們不是不帶我玩嗎,那我就自己關起門玩自己的,那種傲嬌的心態。不過後來周王室雄起之後,楚國馬上就低下了頭。

第二次是楚武王熊通當政時期,楚國打隨國,隨國派使者說,你們丫有病吧,沒事打仗玩?楚國說,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意思是讓隨國去和周王室穿個話,再不升官,我就要來打你啦。周王室根本不理他這茬,熊通很生氣,乾脆就自己稱王了。

楚國的兩次僭越實際反應出,楚國對自己中原血統和華夏別支的認同,以及這種血統和自豪感得不到其他人認同後的憤恨和破罐子破摔的心態。老子祖先服侍周王,憑什麼才給個子爵?就算不給個公,好歹補個侯啊?你不給,媽的那我就自己來!

這種傲嬌的心態糾纏了楚國很久很久,一直到戰國時期,大家都不甩周王,自己稱王了,這種心態才平和下來,算是被中原接納了。


郝子曰


還記得那個楚莊王嗎?平王東遷以後,周氏益衰,諸侯日強。位居南方的楚地,經過數十代人篳路藍縷的積累,漸漸成了楚地之霸主。可是在中原王朝眼裡,楚國終究是不毛之地,即便他們再強大,也都不值一提。

在這種情況下,楚國君臣不得不為自己的榮譽而戰、為自己的尊嚴而戰!他們不斷地上書周王,欲求提高爵位,以便能夠在諸多諸侯王裡有幾分面子。

每一次到周王城,不僅無功而返,甚至還遭受羞辱。無奈之下,他們只能以自嘲解脫:我蠻夷也,要他們的封號幹嘛?

到了楚莊王時期,時局發生了變化。楚國守著銅礦,青銅製造業非常發達;在彼時,青銅就是戰略物資,誰掌握了青銅,便掌握了話語權。

腰桿兒挺直的楚莊王再一次來到周王城,這一次可不是來祈求爵位的,而是來討要的。

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

楚莊王不可謂不霸氣,直接把話給挑明瞭:你們不要欺人太甚,老子把楚國兵器尖尖給化成銅水,也能造出九鼎來。你們再不給我爵位,老子可就要發兵啦!

別看楚莊王已經如此霸氣了,周王並沒有給他面子,而是找個人把他打發走了。楚王雖然已經雄霸天下,仍舊像個二百五一樣,被中原王朝把他的尊嚴按在地上摩擦。

既然中原王朝一直不承認楚國的地位,為什麼他們還是死乞白賴的要求周王呢?周王為什麼堅持不給他爵位呢?

楚國的出身不好,額,豈止是不好,簡直就是太低下。雖然楚國的貴族自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卻是帝高陽最差的苗裔,甚至根本就是個下人。

史記記載:鬻熊子事文王。

什麼意思呢?楚國的祖先鬻熊侍奉周文王,就像兒子侍奉親爹一樣。鬻熊原本的身份,乃是文王的火師,說白了就是燒火的。有沒有想起《西遊記》小鑽風燒火啊?燒火燒的好,是真的可以封王的。

鬻熊的燒火本事是從哪裡學來的呢?他們的祖先乃是祝融,祝融是火神嘛!說白了,他們家歷代都是燒火的,周天子能瞧得起他們?沒一腳踢開就不錯了。

周文王能瞧得起燒火的,是因為文王乃是聖人,聖人能容天下所不容。後代的周天子瞧不起他們,乃是周禮所致:和蠻夷之地的人交朋友,跌份兒。

楚國的歷代國王對於周天子,打是不敢打,罵又不能罵,最後只能自嘲化解尷尬。


祗樹


詩人有辭曰: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這是《離騷》的首句。屈原是楚國四大姓之一的"屈"姓。則其先祖為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了。黃帝的兒子昌意,昌意的兒子就是高陽。其後為為帝嚳高辛氏,掌控煙火,即為火神。自此以降至周成王時,有熊繹,周成王表彰遠近能人賢者,封熊繹於楚蠻。封子男之田,賜姓羋(mi)氏。居丹陽。這就是楚的開始。


遠古的社會,文化教育在中原地區,稱中國。四圍邊疆或臣或不臣,戰亂頻繁。中國卑之而為:東越西夷,南蠻北狄。南方就是蠻族了。這是楚國所囊括的非開化地域。

周朝開國後,封功臣分五等:公,侯,伯,子,男。比如,周公,召公,晉侯,齊侯……上文"封子男之田",說明楚的開國的君長只在第四等。處於中下位置,連伯爵都趕不上,可見楚在周朝時地位,連"荒服"都趕不上。


又過了幾世幾劫,到了周厲王。王室的力量削減了,諸侯封國的力量增強了。兒子長大了要分家,分家就要爭財產。家長管不了啦。處在卑遠潮溼的地方的楚國,看中國內部爭得熱鬧,他也要來插一腳。熊渠就往江水(長江),漢水流域順河而上,爭搶地盤。為在地位上扯平,也不上貢請朝讓周朝廷冊封,自己就作主,先封三個王再說,熊渠就封長子熊康為句亶王,中子熊紅為鄂王,少子為豫章王。這把別人封王的人該稱啥?明擺著與周天子並肩嘛。有人就說,你熊繹是找打呀,周厲王可不是善類。熊繹脖子一倔"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意思是,老子是野蠻人,不參與中國那套稱號玩意。嘴上硬的,但心下也怕,周朝再不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要是周厲王乾點正事,這楚地還姓不姓熊?熊繹還是把王稱去掉,之後開始兼併漢江流域的小國小邑,擴張快進,打下一個大大的楚國來。


這句話很無賴的,他自稱蠻夷,不聽約束,屢犯周天子,都用這話搪塞。比如,楚伐隨國,隨說我無罪。楚說,我蠻夷也。以後的楚人,不是脅迫鄰國自尊,就是要去周朝問鼎,而鼎可不是讓人隨便問的。

這楚地之人,野蠻不野蠻?你中原天朝再好,他就是排斥不學習,拿他沒法。


劉一千五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虞舜向堯帝請示懲辦四個罪人,請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變北狄;把歡兜流放到崇山,以變南蠻;把三苗遷徙三危山,以變西戎;把鯀流放到羽山,以變東夷。也即後世發配蠻荒之地

楚國的祖先出自顓頊帝高陽。高陽是黃帝的孫子,高陽的孫子重黎、吳回成為帝嚳(kù)高辛氏的火正,帝嚳賜予他們祝融的稱號。

吳回的孫子叫季連,季連姓羋,這就是楚國王族的祖先。

到周文王的時候,季連的後代有一支叫鬻熊。鬻熊侍奉文王,他的兒子叫熊麗。熊麗的孫子熊繹。 熊繹處在周成王時代,周成王把熊繹封到楚蠻,封給他子男爵位的田地,姓羋,住在丹陽。

到周夷王的時候,周王室衰落,有的諸侯不肯朝覲天子,諸侯間互相攻伐。熊渠得到長江、漢水一帶民眾的擁戴,就出兵攻打別國,一直打到鄂地。熊渠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於是他就封自己的兒子為王,分佈在長江沿岸楚蠻之地。

周幽王被殺,周都東遷,歷史進入東周時期,秦襄公成為諸候,天下大亂,各諸候國背叛周王室,相互攻伐,相互侵佔。楚王也四處征伐,蠻夷部族都順服,楚王請求周王加封自己爵位不成,自稱楚武王,建都郢,到楚莊王時,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楚平王時聽信奸佞費無忌,父佔子媳,還殺死太子老師伍奢父子,伍子胥逃到吳國,後與兵聖孫武伐楚,楚軍潰散,伍子胥替父報仇,掘開楚平王墓而鞭屍行辱。

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掉吳國,楚國恢復狀大,又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前225年,秦將王翦殺死楚將項燕,俘虜楚王,楚國滅亡置三郡。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燕孫項羽滅亡秦朝。

楚先人熊繹也是楚文化的開始,楚國統一了長江以南蠻夷落後地區,楚文化也指長江流域文化,圖騰鳳,代表人物為道家老子。與中原黃河流域文化相輝映。中原文化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圖騰龍。


德厚致遠


楚國有個從蠻夷到華夏變化的過程。儘管根據後世記載,楚國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火師,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封於楚。但楚和周的關係一直比較鬆散,沒有受到周朝禮樂文化太多影響。所以西周熊渠子的時候,公然反對周王室,一口氣封了三個兒子為王,“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這和當時東夷、南夷反周是一致的,可以看出當時楚國還沒有諡號。

直到春秋初年,厲王、武王開始使用諡號,這是對周文化進一步接受,但武王還自稱“我蠻夷也”。隨著楚國和中原的進一步交通,其華夏化程度也越來越多。楚成王時期設置的“司馬”就是周朝官職。而春秋中期令尹子囊稱楚國“撫有蠻夷,奄徵南海,以屬諸夏”,雖然仍然不臣服於周,但分明是已經以華夏自居了。

戰國時期,儘管孟子還稱過楚國人為“南蠻”,但實際上,戰國七雄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華夏文化圈了。這也是後來秦國統一的基礎。

至於所謂的顓頊高陽之後,首先這未必是實錄,可能是春秋戰國楚國發達之後,為了攀附華夏的說法,類似的是東夷、南夷也都成了少昊、皋陶之後,甚至匈奴、越都成了大禹之後。其次,就算楚人真的是出自中原,但實際上西周時期南遷也已經蠻夷化了,類似的是西周分封的吳國。蠻夷其實更多是文化概念,和王族中原血統並不衝突。


林屋公子


這還不能怨楚人狂妄不懂規矩。早在西伯侯時楚人的首領鬻熊就站隊到西伯侯那邊去了,而且因為是上古火神祝融的後代擔任了周人的火師。周武王滅商興周分封諸侯沒有楚人什麼事兒,一直到周成王長大親政後封楚人首領繹熊為子爵,封地丹陽50裡。繹熊正式成為了諸侯國君,按照周禮的規定定期朝貢周天子,可是從來沒有得到過諸侯國君應有的禮遇和待遇,周天子大宴諸侯時沒有繹熊的座位,繹熊是在殿外看守用於禮儀的火堆。這分明是鄙視南方的楚人,依“周禮”,繹熊盡到了人臣之禮,而周天子待臣下之禮太欠缺了。繹熊死後,楚人對朝見周天子就沒那麼熱情了,而且認清了中原諸侯國對楚人的不認可和鄙視,何必還把周天子當回事兒呢?而且楚國當時弱小,楚人生活艱難,繹熊朝見周天子的貢品曾經只有桃木弓箭和縮酒的包茅,寒酸的很。指望不上週天子,求人不如求己,要過好日子還是靠自己,周天子跟“周禮”哪兒涼快滾哪兒去。楚國在南方開疆拓土,兼併大大小小的方國部落,隨著版圖的逐漸擴大人口不斷增長楚國成了南方大國。長期不朝貢周天子,文化語言服飾風俗習慣跟中原差別越來越大。依周禮,遵周禮為夏,不遵周禮為夷。即使後來的楚國國君熊渠不說自己是“蠻夷”,在周天子和中原諸侯國的骨子裡看楚國就是“蠻夷”


立志成蟲


這個問題,司馬遷公公可能要背點鍋。關於楚國以蠻夷自居的說辭,在《史記·楚世家》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在熊渠時代,按照《史記》描述的背景是在周夷王時代,周朝控制力下降,熊渠便聲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然後給三個兒子封王,後來因為懼怕殘暴的周厲王,三子的王號去除。第二次則是到了楚武王三十五年,楚國攻打隨國的時候,隨國聲稱自己無罪,楚國回應道:“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熊渠封三子為王這事兒,發生年代太早,西周時期,除了《史記》記載熊渠的言論,其他資料沒有。楚武王三十五年相當於魯桓公六年,《左傳》中記載了一些關於楚武王征服隨國的信息。在魯桓公六年條下記錄了楚武王與隨人交戰的情況,雙方的對話中也沒有提到楚國以蠻夷自居,而且這次楚隨之戰,楚國還沒佔到足夠的便宜,試圖用疑兵之計在隨國君臣之間製造矛盾,為之後找機會滅隨奠定基礎。也沒提到隨國派人請求王室允許楚國稱王的事兒。由此看來所謂楚國自稱“我蠻夷也”多半是司馬遷的想當然,寫起來方便順手,大家也覺得楚國就那麼流氓霸道,但當時那個話未必是這麼講的。


大意覺迷


首先說明一點,祖先的榮耀並不代表你的榮耀,這是鐵律,古今皆然。

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幾乎就是貴族的歷史,各國的國君,誰家還沒個好祖宗,在那個時代,有姓的都是貴族,而這些古姓基本脫胎於三皇五帝時期。大家都是三皇五帝的苗裔,難道就能心平氣和地坐在一起談古論今、平等待人?顯然不可能。

楚國起始

周朝的鄙視鏈不是根據血緣來分的,而是看地域,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先祖為先賢伯益,伯益乃顓頊後代,卻因為封在西陲之地,風俗近於戎狄,所以被中原列國是為戎狄,不與之盟。楚國也一樣。

楚人之遠祖為顓頊,顓頊之後數代,出了一個季連,他就是楚人的祖先,姓羋。季連的後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居留中原地區,另一部分則久居南方,也就是中原人眼中的蠻夷之地。

幾百年後,到了商朝末年,南方一部出了一個叫鬻熊(yù xióng)的人。鬻熊投奔周文王,併成為周文王的火師(祭祀時持火之人),他如同兒子般侍奉文王,非常恭敬忠誠。

武王伐紂以後,周朝開始取商朝而代之。到周成王時期,進一步推行分封制,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封為子爵,楚始建國,封地位於丹陽,僅五十里。

楚人有脾氣

經過數百年的雜居,楚國與中原已經相去甚遠,衣冠服飾大有不同,禮儀講究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所謂沐猴而冠,直到秦末,依然有人對楚人(項羽)報以嘲笑。

楚國獨特的文化和近於蠻夷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狹小的國土和孱弱的國力,使得楚國在列國中很不受待見,成為眾人皆嘲的鄉下人。

人,如果被集體排斥,一般會分成兩種,一是認為自己錯了,拼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努力去掉自己的不同,試圖融入集體,如果熱臉貼了冷屁股,那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夠好。二是認為自己做得很好,是這幫傻X看不出來。

楚人是這兩種的集合,總體來說,但第二種更多,楚人當然也仰慕中原,試圖加入,可他們並不妄自菲薄,絕不會輕易否定自己,如果發現融不進去,那好,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走。

楚國最開始的封地很小,而且應該處於周朝的南部,是跟周圍眾多效果一樣,作為南部藩籬存在的,但楚人不甘心,剽悍的他們不甘心淪為配角。楚國的君王們定下了基本國策,既無力北上,那就先南下,拿下那些無主之地或者從蠻夷手中奪取土地。

楚人於是渡過丹江進入了漢水流域,然後向長江中上游的兩岸發展,其勢直至湘鄂渝廣大地區。

叫囂周朝

到周夷王時期,楚國國力與建國時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並且楚國迎來了第一位野心勃勃的君主熊渠,幸運的是,他的能力跟他的野心相襯。

熊渠趁當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的機會,起兵作亂,佔據鄂地,並大聲喊出:“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隨後熊渠分封自已的三個兒子熊康、熊紅、熊執疵為句亶王、鄂王和越章王,大有欲與天子分庭抗禮之態勢。

周厲王上臺後,西周窮極國力四處征討,熊渠行事才有所收斂。

周幽王死於犬戎動亂後,西周滅亡,春秋畫卷緩緩展開。

春秋初期有三位小霸,分別是鄭莊公、齊僖公和楚武王。其中楚武王熊通,不是實力最強的,但卻是膽最肥的,鄭莊公射了周桓王一箭,事後也要假惺惺地請罪,而楚武王則明目張膽地要求周天子加位封王。

當得到否定答覆時,楚武王怒氣沖天,大叫道:“王不加位,我自尊耳!”然後就自立為王。

楚武王以後,楚國接連十個君王,全都致力於開疆拓土,至於目標,小部分是蠻夷,大部分則是同為周朝封國的鄰國,作為春秋滅國最多的諸侯,楚國在近兩百年時間內攻滅了隨國、鄧國、英國、江國、六國、蓼國等40多個國家,佔了春秋諸侯國的三分之一。

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還敢於詢問九鼎!

至於春秋末期和戰國時期的楚國,純粹是在啃老本,雖然楚國在七雄中最大,但最後還是被這幫蛀蟲啃完了。

被罵慘

楚國被人罵原因不少,一是楚國出身蠻夷,上面說了,中原人瞧不起楚人,但卻被楚人稱霸中原,感覺很打臉,就只能訴諸文字。

二是楚國侵略性極強,中原人罵就罵唄,我默默吞併,在滅隨國時還蹦出一句“我蠻夷也”的滅國理由,這簡直沒有理由,這讓中原人感到恐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