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量採購發威,A、H醫藥股一日蒸發超千億市值!這些藥企已有對策,有股票直線拉漲

帶量採購靴子落地。12月6日,國家醫保局主導的“4+7”城市帶量採購在上海開標。

預中標結果出爐後,由於中標品種降價超預期,中港兩地醫藥股午後集體跳水。有業內高管表示,行業內的洗牌即將開始,“想活下來的藥企,需苦煉內功降本增效”。不過,據證券時報·e公司採訪瞭解,帶量採購政策對不同類型藥企存在差異化影響,創新藥、連鎖藥店、中成藥等細分板塊總體受影響程度較小。

A股醫藥板塊蒸發近1300億元市值

今日午後,醫藥股大幅波動,主要原因即中標品種採購價跌幅超出此前市場預期。

按照11月15日國家公佈的“4+7”試點採購方案,這次採購選取了北上廣深在內的11個城市,涉及31個藥品。這也是國內藥品招標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跨區域聯合採購。

招標結果顯示,此次預中標品種大幅度降價。其中,恩替卡韋降幅達90%,恆瑞厄貝沙坦降價60%。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採訪的多數醫藥業內人士也認為,今日醫藥股大跌,是“7+4”帶量採購政策威力顯現。

“此前帶量採購的預期降價幅度就是30%-40%”,一位醫藥上市公司董秘告訴e公司記者:“沒想到招標價格降幅達到了70%-90%,”這對一些仿製藥企業來說無疑是利空。”

e公司記者從一家主營仿製藥企業獲悉,2019年,如果只是帶量採購部分的話,不計算非帶量藥品的降價效應,該公司將減少5億元左右的收入,而該家公司2017年總營收為40億元左右。

從市場表現看,A股市場上,12月6日,樂普醫療,貝達藥業、普洛藥業跌停,華東醫藥、泰格醫藥大跌超過9.5%。復星醫藥、萬孚生物、麗珠集團、海辰藥業、海正藥業、恩華藥業等逾20只個股跌幅超過5%。

带量采购发威,A、H医药股一日蒸发超千亿市值!这些药企已有对策,有股票直线拉涨

(部分12月6日跌幅較大的醫藥股)

據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測算,12月6日,一日之內,整個申萬生物醫藥板塊市值蒸發近1300億元。

此外,盤後數據顯示,醫藥股今日遭遇機構大幅拋售。其中,樂普醫療盤後數據顯示,兩家機構買入3862萬元,兩家機構賣出4492萬元,機構淨賣出629萬元;華東醫藥盤後數據顯示,一家機構買入1520萬元,三家機構賣出1.25億元,機構淨賣出1.1億元。

港股方面,醫藥股午後亦近全線受到重挫。中國生物製藥暴跌近15%,報5.84港元;石藥集團暴跌14.48%,報13.82港元;復星醫藥港股大跌10.49%,報26.45港元;三生製藥、綠葉製藥等跌幅也超過10%。

不過,隨著預中標結果公佈,今日午後市場亦陷入糾結的情緒。

雖然帶量採購帶來藥價下降,但預中標較多的企業仍然受到市場部分資金的認可。

華海藥業為此次預中標最多的企業,共有6個藥品中標。該股14點20分後獲直線拉昇,由跌轉漲,一度觸及漲停,最終收漲3.04%,日內振幅近18%。

此外,京新藥業傳出預中選消息後,該股也同步於14點20分後直線反彈,隨後尾盤有所回落,最終微漲0.3%。

差異化影響藥企

實際上,對於這次採購招標,市場早前已經有所預期和反應。

今年9月11日,帶量採購方案甫一亮相,便牽動行業及市場神經。A股醫藥板塊迅速遭遇劇烈調整,恩華藥業、樂普醫療、瑞康醫藥、恆瑞醫藥等白馬股紛紛上演一輪大幅回調。

按照此次帶量採購的規則,即用試點城市的主要市場份額,換取相關藥品的最低價。因此,帶量採購對藥企最直接的影響即,產品價格大幅降低,進而影響相關品種的業績,這也是此前二級市場對醫藥板塊整體估值下調的重要原因。

某醫藥上市公司董秘向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並非本次帶量採購預中選結果出爐就是利空出盡,此後還會有多批招標結果公佈,更關鍵的是:“國家希望通過帶量採購政策推動一致性評價,進而通過系列政策打壓藥品價格空間,讓藥價降下來”。

另一位上市公司高管同樣表示,招標價低於預期,對於一些研發實力不夠的企業是一種打擊,他認為,通過帶量採購等行政手段擠壓藥價空間後,行業內的洗牌將要開始,“想活下來的藥企,需苦煉內功降本增效”。

對製藥企業而言,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帶量銷售將利好大型正規、研發能力強的藥企,並有利於整個市場的規範。

還有一種觀點是,帶量採購的推進將會利好中成藥企業。千金藥業、桂林三金、一品紅等公司等都曾表示,公司主要產品多為獨家品種,預計帶量採購對公司影響有限。

上述人士表示,中成藥的市場推廣,是以能否進醫保為前提,能否進臨床路徑則是銷量的保障。

另外,就帶量採購對藥房行業的影響,一心堂今日在互動平臺回覆投資者稱,其一,目前,帶量採購涉及的藥品,絕大多數是醫院的臨床處方藥,或者說是要非常依賴專業診斷才能對劑量、適應症做出判斷的處方藥,這些藥品在藥店渠道銷售量不是很大。其二,目前關於同時在醫院渠道、藥房渠道銷售的處方藥,很多製藥廠家在規格、劑型上做了一定區隔,不完全一致。其三,我們判斷,帶量採購對整個藥房行業的影響比較間接和侷限。

部分藥企已執行應對之策

雖然降價成為趨勢,給醫藥行業帶來陣痛,但不必太過悲觀。帶量採購政策的初衷即使用有限的醫保費用創造最大的效用,政策實施後,若藥品價格降幅過高,將倒逼行業對現有的銷售模式進行改革,同時對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

光大證券認為,帶量採購執行的碎片化、醫院/ 醫生合理補償問題解決進程的長期化、一致性評價的進度可能會延緩帶量採購的長期衝擊,但不會改變國內仿製藥淨利率趨於下滑的長期方向。建議在政策不確定中緊握以“創新+升級”主線為代表的確定增量,包括創新藥/重磅仿製藥、創新高端器械、藥店、消費升級等。

對於帶量採購,今日股價受挫的恩華藥業表示,“4+7”帶量採購是國家醫保政策針對目前國情所採取的有益調整實施措施,長期而言,有利於國民醫療健康事業的穩定發展,也有利於醫療產業的可持續成長。會促進醫藥公司優化產品結構,增加研發投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帶量採購的啟動,部分藥企已經開始執行應對之策,一家藥企向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不會對產品大幅降價,不能中標就去做剩下的市場,原有的銷售人員會保留,但可能分流部分到其他產品事業部。

此外,部分仿製藥企認為加大零售端的投入能部分彌補帶量採購帶來的營收損失,“原來在醫院賣的好的品種,終端零售並未發力,帶量後可以考慮放開零售終端。”

益豐藥房董秘王付國表示,從長期趨勢分析,中標企業畢竟是少數,更多失去醫院市場份額的藥企會將營銷政策向連鎖藥店渠道傾斜。

王付國也表示,帶量採購對藥店基本沒有影響,反而會加速集中度提升,“日本每兩年調低一次藥價,一是促進處方外流,二是鼓勵行業規範化發展,龍頭規模效應更加體現,終端的價值越發顯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