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這麼羨慕我電子支付,為何央行重提現金支付重要性?

我們都看過或者聽過這樣的報道:外國人對中國人“把手機當錢包”大感驚訝,紛紛在中國體驗不帶錢包信用卡的一天,大呼方便。

外國人這麼羨慕我電子支付,為何央行重提現金支付重要性?

好事者還會配上抒發強烈感情的標題:

外國人這麼羨慕我電子支付,為何央行重提現金支付重要性?

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電子支付飛速發展,電子支付在城市中成為主流……

然而就在這個關口,央行出手了!

7到12月,中國人民銀行集中整治拒收現金的行為。根據最新報道自央行開展整治拒收現金工作以來,迄今已處理拒收現金行為602起。

在電子支付已經是“正常操作”的今天,央行為什麼要大張旗鼓整頓拒收現金?

三個原因非常重要:

第一,拒收現金違法!

我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中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國境內的一切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

有人分辯,微信支付寶轉賬,支付的照樣是“真金白銀”以人民幣為依託,拒絕現金不過是拒絕一種支付方式,並非拒收人民幣。

對於這種看法,《中國人民銀行法》說得很清楚,“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印製、發行”——既然是印製發行,自然是指現金。《人民幣管理條例》更加直接:人民幣包括紙幣和硬幣。因此,無論以任何理由拒收現金,就是拒收人民幣,是不折不扣的違法行為。

外國人這麼羨慕我電子支付,為何央行重提現金支付重要性?

如果拒收現金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後的人們對現金喪失了信心,人民幣將失去支付功能。要知道所有的支付方式都是建立在人民幣上的,最終的後果是任何支付手段都無法購買商品,經濟崩潰,民不聊生。

這非是聳人聽聞,貨幣的法定地位受損在世界並非是孤例,一旦發生,就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巨大悲劇。

外國人這麼羨慕我電子支付,為何央行重提現金支付重要性?

第二,拒收現金損害公平正義。

電子支付以極大的便利,改變了一代人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是極為了不起的成就。但也應看到,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使用電子支付。

老年群體、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們,他們難以掌握開通電子銀行,綁定銀行卡,使用支付APP的複雜程序。

拒收現金,就是在他們面前關上了生活的門。

今年7月曾有一則新聞非常刺眼。黑龍江一位67歲的謝大爺在超市準備結賬,結果排了很長的隊被告知不能用現金。老人情緒激動地喊道:“我拿的是人民幣啊!不是假幣!這是在是羞辱我老頭不會用微信嗎?”

外國人這麼羨慕我電子支付,為何央行重提現金支付重要性?

技術發展應給帶來便利,而不是背道而馳。

電子支付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有別於現金支付的新途徑,卻絕不能取代現金支付。更何況身為消費者,我們有依法選擇支付方式的選擇權,拒收現金正是對這種權利的無理剝奪。在現代社會中,技術進步應當以提供更多選擇的方式,讓所有成員、尤其是弱勢群體更好生活。

不能借技術實行“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這是公平正義的應有之義。

外國人這麼羨慕我電子支付,為何央行重提現金支付重要性?

第三,拒收現金事關民生!

必須說明,央行的整頓行為是“中性”的。在整頓開始時,央行有關負責人在媒體採訪中就特別強調了這一點:整頓不會對支付行為、業態發展、技術創新產生帶有偏向性的影響。

整頓絕不是打擊電子支付等其它支付手段的發展,行動的目的主要是維護人民群眾的生活權益。

半年來的整頓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從總體上看,整治焦點集中在政務和公共服務、水電煤繳費、新零售、交通類、餐飲業等領域,這些行業全都關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所需。

外國人這麼羨慕我電子支付,為何央行重提現金支付重要性?

保障民生是所有國家機關共同的職責,政法機關也不例外。

今年9月在江蘇無錫,當地的惠山區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中發現,轄區23個地鐵站停止現金充值,只能電子支付。檢察院隨即下發司法建議,要求中國人民銀行無錫支行加強監督,督促恢復現金充值方式,保障各類群體的出行便利。

近年來,有些地區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快速發展,甚至亮出了“無現金城市”、“無現金社區”的口號。

外國人這麼羨慕我電子支付,為何央行重提現金支付重要性?

但是,“無現金”僅指無需現金,而絕不該是不要現金。對於這些城市管理者來說,央行的整治活動也提了個醒:

發展各種支付手段是為了民生,保證所有人能夠暢通的使用現金也是為了民生。只有真正以人民為中心,做到規範和保障並舉,才有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

必須記住,在現代互聯網科技描繪出的美好生活願景裡,全體國民“一個都不能少”。

外國人這麼羨慕我電子支付,為何央行重提現金支付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