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感受到的“当下”是真实的吗?

我们感受到的“当下”是真实的吗?

时间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但到底什么是时间?时间又能帮助我们做些什么呢?

时间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帮助我们记录当下,记录此时此刻发生了什么,只有给一件事加上时间的刻度,才能构成我们熟知的现实世界。但你有没有考虑过,我们所说的“当下”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呢?

如果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大脑并不存在一个确定的当下或者现在,这一切只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感知,当下只是我们的感知,而这种感知是大脑把各种不同信息搜集起来的信息拼凑而成的。既然有一个搜集的过程,那么必然就会存在时间差。所以说我们自身感觉到的现实相对于真实的现实已经有了细微的滞后,而且由于大脑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就可能会对现实产生错觉。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的大脑对于“当下”的认知,需要理解三个方面:

不同信息传递到大脑的速度不同。视觉、听觉和触觉的传播速度都不相同,比如在下暴雨打雷的时候,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才听到雷声,所以我们感知各种信息的速度是有差别的。因为光速比声音传播的快,视觉感知的速度会比听觉略微的快几毫秒,而触觉的感知依赖于神经传输到脊柱,所以会更慢一些。

同样是光学的信号,不同颜色的传播速度也会不一样。比如说红色传送到大脑的速度最快,绿色其次,而蓝色更慢一些。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当我们在一片草地上看到蓝天白云和地上红色的花朵时,应该是先看到红花,然后是草地,最后才是蓝天。

我们感受到的“当下”是真实的吗?

33

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依然停留在原始状态。虽然人类已经进化了好久,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依然停留在三、五万年前的狩猎采集阶段。当时大脑最重要的功能是对身边的危险状态作出迅速的反应,从周围的环境中迅速找到因果关系,而不是通过理性思考来分析当下的各种情况。

我们感受到的“当下”是真实的吗?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的就理解大脑所构建的现实,其实现实无非就是大脑将各种碎片信息整合成的一个整体,而这种经过加工的信息是有滞后性的,大脑需要0.08秒的时间去处理收集到的碎片信息。

大脑在拼凑信息的时候也会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是同时性,将相隔时间小于0.08秒的信息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现实的画面。比如当你和一个人面对面谈话时,你看到对方嘴唇的开合是一个信号,听到对方的声音是一个信号,两个信号其实是有时间差的,声音信号会滞后一点,但你并没有感觉到,这是因为这种滞后远远小于0.08秒。但是如果你隔着几十米看一个人拍篮球,就会感到他的声音和动作之间是其实有一点不同时的,会有一种动作和声音脱节的感觉。此时两个信号的间隔就大于0.08秒,所以大脑不再会把他们拼凑成为一件事。

我们感受到的“当下”是真实的吗?

另一个则是因果性,大脑会尽可能地将人的行为和后续发生的事情建立起因果关系。比如你用遥控开关对着电视按下开关键,1秒钟后电视打开了,大脑就会建立一种因果联系,因为你按下了遥控,所以电视机开了。这种因果性很重要,因为大脑需要通过这种因果联系帮助我们对各种行为的后果做出预判。

我们感受到的“当下”是真实的吗?

这种拼凑起来的现实有时候并不是最准确的真实,有时候甚至会让大脑产生因果倒置的幻觉。但是大脑的这种工作方式其实很正常,这是感知一直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大脑处理各种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与外在世界互动,它需要不断去处理这种不同细微时间差带来的混乱,然后把它们拼凑成更“完整”的真实,尽可能去预测许多行为的结果。

所以我们感受到的当下是真实的吗?相信你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