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以“尺翰”之名,感受與體會中國書法的“小中見大”

這些天,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收藏的唐摹本王羲之《行穰帖》正在上海博物館的“董其昌大展”對外展出,而王獻之的《鴨頭丸帖》也即將展出,這些中國書法史上的赫赫名跡其實都是晉人的尺翰手札。尺翰尺牘,不僅保留著文人的修養與書寫技巧,也凝固著曾

經的交往與心情。

12月22日,由上海朵雲軒主辦的“尺翰文瀾——煙雲堂尚友尺牘雅集”(12月21日-12月26日)與座談會在上海雲上·朵雲沙龍開幕。此次展覽展出知名書畫家蕭海春與友人陳燮君、沃興華等的尺牘及手跡作品。參展者、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陳燮君說,這樣的展覽也是以尺翰的名義向經典致敬,對筆墨進行探索。知名書法家沃興華則表示,上海近年來的書法展很熱鬧,不過他卻有18年沒參加了,這也是他18年來第一次在上海呈現自己的書法作品。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上海朵雲軒展覽現場

尺牘最早指古人用於書寫的長一尺的木簡,後來既可指信札,也可指文辭或者墨跡,字跡。

魏晉時期,書札尺牘應用甚為普遍,並且滲透到文學、書法藝術等各個方面。魏晉士大夫崇尚玄學清淡,講求舉目風度,並且互相品評標榜。在這種風氣之下,士族格外注重自己的文化修養。給人寫信時,就注意禮儀規範,文辭雅詞以及瀟灑的書法。書札中;體現了一個人的綜合文化素質。鍾繇、王羲之、謝安、郗超等人都善書札尺牘。此時還尚簡,語言務求簡要,無論是寒暄問候,還是論人議事,往往只三言兩浯,就能達到效果。王羲之《行穰帖》,原跡已失傳,唐摹本正在上海博物館對外展出,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載:“足下行穰久,人還,竟應快不? 大都當任縣……王羲之白。”另一《快雪時晴帖》: “羲之頓首。決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手札見出情感,讀來蘊藉雋永,回味無窮。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上海博物館正在展出的唐代摹本王羲之《行穰帖》

唐代留下的名人尺牘墨跡較少,而宋代書法名品不少是以尺牘作品為中心,元、明時期書法作品樣式開始增加,以信札為主的狀況就開始產生變化,在民國時期,文人間的通信同樣頻繁,一通手札,一片心情;一頁箋紙,一張面孔。在這些手札中,既讀到了優美的文辭,典雅的書法,也看到文人的風雅,讀書人的情懷。

到了當代,尺牘文化慢慢開始推出實用價值的舞臺。當下多媒體時代,寫信幾乎成為久遠的往事,然而,書法仍在,尺翰所承載的文化也仍在。此次朵雲軒推出的“尺翰文瀾”展由蕭海春策劃,包括上海老中青三代書畫界人士,不少參展者都兼及繪畫、文學、鑑賞等,展覽中,雖然是以“尺翰”為名,但正如參展者、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所言:這其實是以尺翰的名義向經典致敬,以尺翰的名義對筆墨進行探索,也是以尺翰雅集開“尚友”之風氣。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朵雲軒“尺翰文瀾”座談會現場

展出的作品樣式均為33釐米的斗方,既有對古人詩詞、書論畫論等的抄寫,也有自作詩詞及信札手稿,風格既有傳承帖學一脈的溫雅風格,也有見出金石之味的章草與可見性情的草書作品。

以下為展覽開幕式座談會的部分發言摘要: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朵雲軒“尺翰文瀾”座談會現場,左起祝君波、陳燮君、蕭海春、沃興華

參展者、策展人蕭海春:中國文化有幾千年的傳承,而且一直到今天,中華文化的傳承永遠後繼有人——這個是我堅信的。我當時喜歡書法的時候是在六七十年代,因為當時有幸碰到幾位寫“米字”的老師,他們星期六晚上經常聚在一起,寫了以後互相觀摩,那時我也參加了,我的書法就這樣開始的。 另外還有我的朋友樂心龍——非常有才華的一位書法家,可惜他因為有事故很早就離開我們了,他的書法探索對我啟示很大。現在很多書法展覽的空間都很大,看上去很熱鬧,其實有很多書畫本身的東西都流失掉了。我認為書法要回到本體,首先要回到小,而不是回到大。這個展覽的意義是回到了書法的本身,讓人看到書法可以小中見大。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蕭海春書法

參展者陳燮君:晉代王羲之名帖有“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古人的尺牘手札,音容笑面貌,凝於時空,讀之貫通古今。尺翰的文化意義很大,既是才心抑揚的傳播價值,也有筆墨雅鑑的審美價值,更有文化價值,這樣的展覽也是以尺翰的名義向經典致敬,以尺翰的名義對筆墨進行探索,也是以尺翰的雅集開“尚友”之風氣。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陳燮君書法

參展者沃興華:現在書法展覽很熱鬧,這是我18年來第一次參加上海的書法展覽。前段時間,蕭海春先生電話給我,說要辦這樣一個展覽,那我就不能不參加了。既然參加,我就想認真地參加,因為我在書法界是一個爭議性的人,之前交了三幅作品來,也不是太滿意,今天又挑了三張換上了。雖然換下了,但自己其實還是不太滿意,我拿來的是最近的創作,也許有人不太接受,但這是我當下的狀態。對於書法,我認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沃興華書法參展者張偉麟: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就有文獻記載尺牘往返之事,直至當代,尺牘書體之流變、質材之新用、傳送之多元……尺牘遷變,我以為是中華文化之遞傳與昇華。我喜歡之,因是其文辭優美雅緻、立意簡明暢達、書法性情自然,其稱謂、行款、封緘、紙墨等亦均是燦爛在目,驟見驚豔。我對大的東西,一直反感,字越寫越大,展覽越搞越大,策劃越來越大,在這種展覽的態勢下,今天舉辦的這樣一個雅而小的展示,卻讓人感受到一種豐富的內涵。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張偉麟書法參展者潘善助:當下,書畫兩科分隔較甚,國畫家常習書法,精研書法的已不多見。蕭先生提倡畫家習字,分明是對傳統文人畫的宏場,其意義不言自明。我不諳畫道,只會寫字。就書法一道來說,滿足視覺需要,字越寫越大的情況已是司空見慣,這當然是時代使然。但古典文人的雅緻與情趣似乎較難找到落腳點。取三十三公分見方的小紙,寫上自己的所感所想,心情比較輕鬆適意,與大尺幅書法作品的創作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潘善助書法

參展者陳志雄:這樣的展覽體現了上海在書法藝術追求上仍然有這麼一支力量或者這麼一批人,需要有這樣一個表達。我很感謝在這樣一個平臺上,能看到更好更優秀的作品。書法與繪畫,實際上是相通的,而且這對喜愛者來說,無論尺牘也好,書畫作品也好,其實都可以是生活中的一種常態。我想,把這件事做好是為了把生活過得更有意思,讓生活更滋潤一點,生動一點。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陳志雄書法

參展者朱忠民:現在的書法展覽大作品確實是多,我也參加過,但說到我內心喜歡,還是小的東西,因為這尤其能體現書寫者的狀態。書法其實不是展覽,是寫給自己看的,一切的學習臨帖,整個生活經歷,是養性,最後通過一支毛筆把感悟體現或流露出來。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朱忠民書法參展者顧村言:“尺翰”在這個展覽中只是一個代詞,代表著一種對於書法文化性的追求。其實從歷史看,書法展覽的廳堂化與求大求闊並不是中國書法的常態,中國書法在歷史上一直有著日常性與文化性,我認為當下的書法還是得儘可能地迴歸日常,迴歸文化。寫字是讀書人的事,中國文化對於讀書人更要求是人格與學養。當下是互聯網多媒體時代,似乎專門鄭重其事地經常寫信也很做作,但偶然為之也是可以的,比如偶爾互相寫信,其實微信也好,短信也好,微博也好,與尺牘手跡見出的情緒與體溫是完全不同的,書者,如也,如其人如其學,可以見出書寫的人格、心情乃生命的狀態,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我個人想這永遠是無法取代的。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顧村言書法

參展者吳林田:現在很多書法展看起來會很土,而今天看到這個展覽,卻非常雅,因為作品小,反而把作品本身的精神全呈現出來了。我感覺今後可以加強書信往來,我覺得很有意思,大家作為收藏,我就是有兩封蕭海春先生的信到現在還放著,二十年前的。就是經常看看這種狀態,像現在有些學者說的,以前沒有書法家,現在到處都是書法家,以前就是我想到了就寫一寫,最好的東西就是這樣蘊藏在社會功能裡的。我相信中國畫、文人畫這個土壤是不會變的。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吳林田書法參展者邵仄炯:這樣的展覽可以理解為是我們對歷史的一種敬畏,對文化的一種敬畏,今天的方式我想更多的是對我們古代生活方式的一種回憶,我能想像當時這麼多的書法家,他們寫的基本上都是手札,能留下來的也基本上都是以手札為主,我感覺這些手札更多的是中華文化精神的一種傳承,我希望以後可以靜下心來寫些小的。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邵仄炯書法

參展者俞豐:古代的尺牘或手札,實際上都是古人的一種思想、交流和信息的傳遞,這種交流和傳遞是一種傾訴和一種交流,這種傾訴和交流在我們今天這種無紙化的傳播當中,手機、微信、短信、Email郵件,這樣的一種審美方式或許就徹底沒有了,我覺得也是比較可惜的。但這個展覽,我覺得是對經典的文化的一種回顧、回望或者是溫故。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俞豐書法參展者王客:我覺得展覽最好的就在“小中見大”,大家沒有因為它是個小品,或者說把它寫成非常常規的拘謹的狀態,我覺得大家在這個作品裡呈現的是一種開放的視野,包括筆墨的技巧,所以我很欣慰的是來了看到很多不同於我的東西。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王客書法

參展者張舒:其實我本科是書法專業的,研究生階段才跟著蕭老師學習國畫,所以一開始國畫的基礎是比較差的,這幾年重心都放在國畫上,書法上就稍微有一點懈怠了。但是今天聽到沃老師他對自己特別嚴的要求,到最後還換下作品,我覺得對我來說觸動是非常大的。以後應該潛下心來好好學習書法和國畫。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張舒書法

參展者邱賀:我本科階段也是寫字,研究生階段是跟蕭老師學山水畫,自從學過畫之後,一直在找一個點——書畫同源嘛。我本科的時候,為了各種展覽去搞一些形式而去寫字,真的到了研究生階段才是真正的靜下心來去讀書寫字畫畫,讀了沃老師關於書法創作的書籍之後,現在也是在慢慢找自己的路。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邱賀書法

參展者王谷夫

:這次展覽有些是我的老師,有些是我的師兄弟,蕭老師與沃老師都有一個共同點,尤其在學習來說,致廣大,盡精微,他們都有這樣一種思想。這對我啟發很大。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王谷夫書法祝君波(上海文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原副局長):每個人寫好自己的字,個人把自己對文化與書法的理解呈現出來,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書法的格局——這就是一個時代最好的一個面貌。我們改革開放最大的特點就是多元化,沒有規定誰是主流,特別是書法這個領域,我覺得是百花齊放、百舸爭流這是最好的。其實真正的好是我們都是看不到的,真正的評價是在一百年以後、兩百年以後,三百年以後。

圆桌|以“尺翰”之名,感受与体会中国书法的“小中见大”

陳琪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