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什麼樣的境界?

uustate


很有緣能回答這個問題。

“空”即是“空”性。而“空性”解釋為“聞思空性”,是佛教的術語。得“空性”者則“細微如色”“如空如水”、“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遍佈虛空法界。

空性即是“佛性”簡明為“空”或名為“佛”。一切萬物眾生的覺悟是成佛之本,“空性”亦是佛的神力和智慧的本源。空性如水,能得入者,一切悉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今天是(阿彌陀佛)的聖誕日,願六時吉祥,早日離苦得樂。





般若悟道


有人說什麼都沒有就是空,所以煩惱熾盛的時候,聽聽禪師講空還是有幫助的,但是執著於空又生起了煩惱,就不知怎麼辦才好了,禪師們說真空妙有,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些樸素的道理想必是北大高材生出家也想弄明白的問題,也是達官顯貴祈求永葆福報之外對生命從何而來又去向何方的終極思考,禪就像一杯芬香四溢的清茶,吸引著傑克遜,扎克伯格,喬布斯這類頂級大咖們競相品嚐,禪就像懸崖峭壁上的仙草石斛,牽掛著餘秋雨,王菲,陳坤,李玉剛等人的醉心研究!



劉禹錫遊玄都觀


真正想要理解“空”性的話,就來看看須菩提尊者在因地怎樣來觀空性的!《楞嚴經》第五卷,請看經文:【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這段經文是在講須菩提尊者在因地修行的法門,他通過修「空觀」最終成就的。他修的這個法門是非常難的!須菩提尊者是古佛示現的,這個法門一般人是修不了的,非常難。那麼,須菩提尊者怎樣來示現的,怎麼樣一步一步證道的?我們具體來看一下,須菩提尊者是佛的十大弟子,其中他是解空第一。先來看經文〖我曠劫來,心得無礙〗須菩提自己在陳述:我曠劫以來啊都是明心見性,然後修禪宗觀空性,最終圓滿佛果的。〖心得無礙〗是指他已經明白了實相的道理,為什麼他無量劫以來就通達了實相道理呢?因為他是古佛再來啊,來示現的,他修這個法門能成就,但是一般的修行人啊,你千萬不要修這個法門,難度是非常非常大!〖自憶受生如恆河沙〗他自己回憶啊,自己在因地修行的情況,回憶自己如恆河沙的生生世世啊,他都能歷歷在目,這裡的“受生”觀照為在人間的示現。〖初在母胎,即知空寂〗這裡是講他在母胎裡還沒有出世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空如來藏」;他已經證道了空性,達到了這種境界。所以大家看一下,是不是不可思議啊,他自己是古佛示現來的,來修這個法門,像這樣高難度的法門,也就只能是古佛來示現,這個法門本身難度非常大。大家在這裡聽,主要了解一下他是怎樣修行的這一個過程。〖如是乃至十方成空〗這是他證道的境界,他已經知道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念空性啊,這就是典型的通教禪宗的境界,這時呢他就已經證到了。〖亦令眾生證得空性〗他還能以此法去教化其他的眾生,讓他們也明白這個道理。〖蒙如來發性覺真空〗後來他有機緣聽到了佛開示「一心三藏」的法理,他在已經明白了「空如來藏」的基礎之上;又有機緣碰到了佛,聽佛開示了一心三藏法理,他成就了圓教的菩薩果位。可以說為像十地菩薩那樣的大阿羅漢,〖性覺真空〗大家注意這裡的真空就是指他已經明白無形無相的當下就是一切有形有相十法界萬法。〖空性圓明〗可以對應觀照為以前所講過的那個「三空真如」啊,即「人我空、法我空、空也空」,他已經達到了這個境界,這叫空性圓明。其實達到這個境界就已經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了,境界非常非常高啊。所以這裡的阿羅漢不能理解為小乘人的阿羅漢,他示現證得的境界,至少是八地以上菩薩證得的境界。〖頓入如來寶明空海〗你看這句經文寫得他證得境界啊,就已經證得了如來果位了,所以我說他至少是證得了八地以上菩薩境界。〖寶明空海〗這是指一心三藏!“寶明”觀照為十法界一切的森羅萬象千變萬化;‘明’呢?就是指明明白白的,這一切的有形有相。“空海”不要理解為虛空之海,空海是表‘離一切相’可以對應為「空如來藏」。〖同佛知見〗達到了與佛一樣的佛知佛見。「印成無學」他已經達到了無功用道,所證境界最低是八地以上菩薩。「解脫性空」就說他現在證入到的是‘真空’不是初在母胎時候是所證得那個‘空如來藏’了,表明他已經解脫了對‘空如來藏’的執著,不落在空性當中,他現在證得是一心三藏。大家想一想?解脫了‘性空’變成了什麼呀?解脫了‘性空’不就證到了‘妙有’了嗎!證到了‘妙有’就是‘真空’,真空才能現妙有。〖我為無上〗這裡的無上不要理解為世界冠軍,不要理解為第一第二啊,這裡的無上是指無上無下、無前無後、無內無外,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是表我們的真心是一個絕待之法,沒有對待。〖諸相入非〗“非”是指全部否掉。那麼“諸相”都是哪些相呢?諸相就是包括一切相,有相和無相通通包含在內,全部否掉。〖非所非盡〗第一個“非”就是指“能非”啊,觀照為能非的人,他這裡把能字已經減寫了,房融在譯經的時候總想湊成四個字啊,所以這句經文變成四個字。這裡的非就是指‘能非’啊,對應為能非的人。後面的“所非”是指能非的對象,‘能非’的對象就是‘所非’呀,包括一切的色法呀,包括虛空在內啊,這些都屬於所非的範圍,所以前面第一個非是表能非之人,後面這個‘所非’是表所非之空,所非的一切法;“盡”是指能非與所非通通沒有;沒有去哪了呢?大家想一想呀?能非與所非是不是都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啊?就是一個東西啊!能非就是所非,所非就是能非。以前啊,因為要把這個道理講明白,所以分出個能非,分出個所非。如果講第一義諦法,根本就不分能與所,能所不二,就是一個東西;能非也是我們自己,所非也是我們自己啊,還談什麼能非與所非呢?〖旋法歸無,斯為第一。〗“旋”就是轉的意思。轉一切的法“歸無”,這一切的法呀也包括虛空啊,大家要明白!“歸無”就是指歸到第一義諦的空了,說白了就是把有相歸無,把無相也歸無,最後把要歸無的這個唸啊也歸無,這叫三空真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諸位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


如來藏4


空是什麼樣境界?

以人類感觀認識而言,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以人類的物理視覺而言,空就是微粒子物質的大氣空間,空就是沒有微物質的宇宙真空。

若以超越人類視覺的究竟真實而言,空就是看似虛無的實有,空就是無相的實在,空就是永恆存在的靈魂無形之體。

人類所謂空的境界,就是人所思所言有無相互轉化的根本所在。

空境無相,卻能瞬間演化萬千形象。空境無物,竟可瞬間顯化隕滅宇宙萬物。

因為,人類所謂“空”的境界,就是智能造化無限,生命永恆不滅的宇宙靈魂本體。

在造化給人類的所有語境中,空就是亙古所言的蒼天、老天爺、盤古、伏羲女媧,空就是混沌一氣的大道,空就是如來、彌勒、阿彌陀,空就是上帝、萬物的造化主宰……

其實,空就是宇宙的本體,是宇宙萬物萬象永恆不滅的究竟本質。

佛經所謂“空不異色,色不異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無異,空色一體的說法,所謂“一合相不可說”的“一合相”,所指就是這個真真實實“一合於空相本質”的究極境界。


我乃天空


《心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跳出了假我的意識形態,遠離物慾,清靜自然,潔淨靈魂,遠離汙染。是人類精神思維的最高境界。



善緣4


其實《心經》已作出解釋,“諸法空相”,說了兩個意思:第一,“空”是一種“相”,“相”又是什麼呢?這在《楞嚴經》中說了,“相”是宇宙功能與人的感官意識相互作用形成的。第二,“諸法”是指人所認知的物理世界,包括自身。整個意思是人所認知的整個物理世界是宇宙功能與人的感官意識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是一種“空相”。

那麼“空相”是什麼含義呢?《心經》在下文中說了,既不是籠統的“無”,也不是非無即“有”。且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六不”,不就“有”這麼一種“東西”,這“東西”,指的就是“水大”、“火大”、“土大”、“風大”,這“四大”,其中“大”字不可缺,且非大小的“大”,是指類似於水火土風這樣屬性的功能。用現代語言說,“宇宙功能中的物質(含固態和液態)丶能量和信息的屬性”。這是不生不滅丶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要說有,就是這樣的“有”,經文中隨即講了“無”,“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共三十三個“無”。請注意,這三十三個“無”都是發生在人身上的。為何說“無”呢?舉列來說,你著閉上眼,你眼的視覺及影象意識不與外意發生作用,此時我們的頭腦中就沒有眼前的景象,這不就是“無”嗎?

可見,“色即是空”中“空”的含義不是用現代漢語字曲去解釋的,必須回到當時的語境。


白鶴排雲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是空性,真空生妙有,是裝下了天下眾生。大道的境界,不空不有,不一不異,不增不減,不垢不盡。空無,才能真愛,才能心懷眾生,眾生平等!


孫妙彤


是一種感覺,哈哈哈,獨一無二的感覺,覺醒者的獨有的感觸,叫做體徵,你總是不理解,因為你還沒覺醒,還沒找到你自己究竟是誰,哈哈哈,你是誰,他是誰,這一切又是什麼?哎,人類啊,把心思迷失在錢權名利這些本來世界不存在的東西之中,可悲可嘆!任何眾生都有他的涅槃,都有他的命理,覺醒也一樣啊,只不過我們選擇了私慾的苟且,雖然一切事物都在指引著你我的追求的答案,但是蒼穹無數,大千無常,我們卻婆娑一生,患得患失的一輩子,哎,苦口婆心,佛經難念,不過沒關係,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答案都會在你開始覺醒的那一瞬間開啟,你最終會找到你真正的自己,無~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一切相同!此生的苦,就堅持吧,這個世界不止錢權名利,還有恩情~起碼二一添作五,對半分吧,然而你現在的所作所為呢😉



洋蔥圈之無之言


解釋本身就未離相,無論怎樣描述都不是畢竟空的真實境界。《心經》說得很清楚,“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空的境界不可想象需各自證入體會。


覺醒的阿龍


空是禪定或氣功態中的一種對自身環境狀態的界定。這種境界很多有修為的人都能做得到。不過,空的境界也分三種,一,無有妄念,即各種思緒,思考,大多思之有形,有象,這些可憑出者;二,無有緣感,即忘記自己所處環境,自己所為;三,空亦不空,超出以上境界,不可意會,更不可言傳,僅能自悟,此境只在醒時刻,不在夢後續,不在完醒後,但又神志清,稍縱即有逝,德高始能現,德中偶來停,無德不得見。

巍巍功德山,道德任君行,中庸偶有明,無德終難見,勸君多行善,因果不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