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01

最近這段時間,關於娘炮的爭議一直沒有停過。

前幾天就有這麼一個新聞。

北京某家長因為不喜歡兒子“軟弱、愛哭、怕累”的性格,覺得他“一點都不像男子漢”,於是將兒子送去了某俱樂部訓練營。

而這傢俱樂部的宗旨,就是培養陽光、血性小男子漢,消滅“娘娘腔”。


娘炮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他們認為,柔弱、膽小、愛哭、多愁傷感的男孩就是問題男孩,而螢幕上越來越多的“娘炮”小鮮肉,就是對男孩教育的雪上加霜。

這傢俱樂部接納了兩萬多個5到12歲的“問題男孩”,希望利用各種戶外訓練,來培養男孩們的陽剛之氣。

而針對那些愛哭的孩子,教練還會進行摔跤等抗衡訓練,如果孩子越愛哭,就越會被多摔上幾天。

我想起了前陣子我寫過的一篇關於娘炮(點擊回看)的文章,當時在後臺收到了300多條留言,其中大部分是反對的聲音。

留言裡,很多家長說,你娘是你孃的事,但你影響到價值觀還沒成熟的青少年了就不行。

儘管我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以及「強制孩子受訓去改變性格」的教育方式。

但拋開對錯不講,我發現,大部分人對於“陰柔之風蔓延”的焦慮,其實是害怕自己的下一代“性格膽小、愛哭、身體素質差”。

02

這種擔心不是沒有依據,我想起了這麼一組數據。

每隔五年發佈一次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顯示:

我國7~18歲兒童青少年肥胖檢出率持續上升;

同時我國青少年近視發生率繼續增加,且出現低齡化傾向。

目前我國中學生和大學生的近視率均已超過7成,並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視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學生的近視率也接近40%。

相較之下,美國中小學生近視率在10%左右。

娘炮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而在剛過去沒多久的軍訓裡,00後顯現出來的身體素質,也確實不太樂觀。

開學前,廣州四所中學的3600名學生在某訓練基地統一軍訓,但短短一天下來,暈倒率達到了10%。

這樣看來,我們該焦慮的,真的是所謂的小鮮肉偶像帶來的影響嗎?

在如今科技發達的社會里,小學生幾乎都是人手一部手機,一個班級裡,過半的孩子在玩王者榮耀、吃雞和抖音。

就連上幼兒園的10後,吃飯和娛樂也離不開電子產品。

其實,外表的剛柔從來不是我們評判一個人的標準,我們該焦慮的也從來不是外在裝扮。

沉迷網絡,缺乏運動,這才是這個時代所有孩子所面臨的問題。

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也許我們確實需要更多陽光、熱血、健康的榜樣。

03

前幾天,我剛好看到了這麼一組大片,一群灌籃少年登上了《時尚先生》的雜誌封面。

娘炮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不同於小鮮肉的精緻俊美,這群少年的臉上是幾乎沒有磨皮美顏的真實和硬朗。

他們是最近很火的節目《這就是灌籃》裡的熱血少年。

娘炮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娘炮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這群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的少年,因為熱愛籃球,從小鍛鍊,幾乎個個都長成了平均身高1米9,渾身肌肉、散發著男性荷爾蒙的硬漢。

喜歡籃球的都知道,其實在這條路上,想要打出好的成績、打出名聲非常難,不付出百分之兩百的熱情、努力、汗水和時間,再加上無數的外傷,真的不太可能。

況且,很少有人能把籃球當成自己的飯碗,學業、職業和籃球,往往只能選擇其一。

而這群少年,憑藉著自己強大的意志,和沒有盡頭的努力和熱情,在《這就是灌籃》裡殺出了自己的血路。

他們為此,放棄了愛情,放棄了娛樂,甚至放棄了學業和工作。

在同齡人忙著打遊戲、談戀愛、荒廢時光的時候,他們機械地練習著運球和投籃,以及日復一日的高強度體能訓練。

這才有了他們今天展現給我們的模樣:永遠熱血,永遠陽剛。

娘炮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04

在《這就是灌籃》裡,我印象比較深的選手是楊皓喆。

娘炮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第一集他的三分絕殺就圈了無數粉,再加上他在接下來的節目裡表現出的球商和球技,以及非常有特點的長相,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娘炮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如今158斤的楊皓喆,讓人很難想象他在大一時,曾是一個195斤的大胖子。

他說自己那時候就像一隻“豬”,每天都能吃三個漢堡、十塊麥樂雞、一包大薯和一杯可樂。

娘炮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一直到大二的一場比賽裡,楊皓喆受了一次大傷,腳踝骨裂骨折,原因是體重太重,腳踝承受不住那麼大的壓力。

當時因為受傷,楊皓喆無法再打籃球,他說:“沒有了籃球,感覺生活不再繼續了,一種無路可走的狀態。”

為了能繼續打球,楊皓喆意識到自己必須做出改變了。

娘炮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從那個時候開始,跑步、仰臥起坐、平板支撐、舉鐵等各種訓練,以及節食,成為了他的日常生活狀態。

他的每個手指上都有繭,每次繭都會被磨破,再長上,再被磨破。

娘炮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他也曾經沮喪過,為什麼自己要吃這些苦?

後來他告訴自己,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也為了給自己的夢想一個交代。

為了夢想,楊皓喆日復一日地訓練,他的目標太明確,為此,曾經的女友也離開了他。

娘炮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就連楊皓喆自己也說,在愛情和夢想裡,他果斷選擇了夢想。

但對於愛情, 他曾經有一年也很後悔。

而這種情緒,在他冬訓和夏訓時尤其強烈,全校同學都走了,宿舍樓只剩他一個人。

在訓練的過程中,所有的喜怒哀樂,所有的孤獨都得自己消化。

但他說,這樣挺好的,日復一日的訓練,在孤獨中是一個量的積累。

確實,從北體校隊陪練,到節目上的三分絕殺,再到路人王冠軍,楊皓喆經歷了一個質的變化。

他不再被人叫做“死胖子”,他是絕對的砍分機器。

05

除了楊皓喆,《這就是灌籃》裡還有很多優秀的選手,比如又酷又暖心的大魔王張寧:

娘炮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以及又穩又燃的實力隊長楊政,都是我很喜歡的選手。

娘炮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我發現,儘管這些籃球少年擁有不同的球風和性格,但他們其實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例如,因為常年的訓練,他們擁有比常人更健壯的身體素質;

例如,因為訓練的艱苦,他們比常人擁有更堅韌的意志;

又如,因為擁有夢想,他們懷揣著比常人更多的熱情;

以及,因為不懂放棄,他們比常人更加能體會成功的不易,更懂得珍惜。

……

這群少年,讓我對“鋼鐵直男”有了全新的定義。

面對生活,面對壓力,面對磨難,他們勇敢、熱血、堅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鋼鐵直男”。

我想,這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榜樣。

儘管今天我們認為,人可以擁有各自的選擇,可以擁有不一樣的個性,但我們從這些灌籃少年身上看到的,是人類共有閃光點。

而我們所說的「呼喚陽剛之氣的迴歸」,應該是允許男孩的溫柔,同時看見力量的存在。

今天大家總說diss什麼拒絕什麼,但我們該做的其實是允許和鼓勵。

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絕對不是捂著孩子的眼睛,告訴他們這樣不行,甚至強迫他們改變性格。

我們所希望的,是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很多元,這種選擇沒有錯,那種選擇也很好。

不隨便diss,不盲目拒絕,允許多樣化,鼓勵正能量,這才是新時代我們該有的態度。

沒有人應該活在一個框架或標準裡,溫柔很好,陽剛也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