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如,不能忘卻的女子 讀《南京大屠殺》

很長時間以來,西方國家只知道納粹屠殺猶太人,不知道侵華日軍在二戰中曾經瘋狂地屠殺中國人,國際輿論只譴責納粹在二戰中的暴行,很少抨擊日本人在二戰中的暴行。

張純如,不能忘卻的女子 讀《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劫,可是由於日本人挑戰人類的良知與底線,肆意歪曲歷史,否認屠殺,掩蓋事實與真相,國際社會少有人知道南京大屠殺。

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二戰勝利以來的幾十年光陰中,在西方主流社會中有關日軍侵華史實的宣傳太少,聲音太弱。而此時有這麼一個柔弱女子願意站出來,讓更多的人瞭解事實和真相不容歪曲和埋沒,讓良知和正義得到彰顯。

她就是張純如。

張純如,不能忘卻的女子 讀《南京大屠殺》

張純如,在美國出生的華人,張純如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是抗日國軍將領張鐵軍,其父當年是臺大物理系“狀元”。張純如之名“純如”,出自《論語八佾第三》“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繹如也,以成。”意為純正和諧。她身上流淌著中國人的血。

張純如,不能忘卻的女子 讀《南京大屠殺》

張純如童年的時候,從父母那裡知道1937年,一個叫南京的古城發生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在一群沒有人性的侵略者屠刀下,這座古城變成了人間的地獄,滔滔長江水被鮮血染成了紅色……

張純如,不能忘卻的女子 讀《南京大屠殺》

1994年12月,當張純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殺的黑白照片時,感到了無比的憤怒。憤怒的同時,西方社會很少人知道有南京大屠殺,圖書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資料很少,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說類書籍裡,居然沒有一本提及這段本不應該被遺忘的歷史?

純如為這一現象震驚了,幾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卻無人知曉在南京進行的大屠殺。她為此感到陣陣心悸,她想要世界瞭解這殘忍血腥的歷史,瞭解日本人慘絕人寰的人性。

張純如,不能忘卻的女子 讀《南京大屠殺》

張純如從小就喜歡寫作,喜歡這種自由表達的方式。在她看來,寫作是傳播社會良知。真正的作家不是玩文字遊戲,而要通過文字來傳達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和感情。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殺60週年。她為了調查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她走遍南京的角角落落,採訪了每一位大屠殺的倖存者,她查閱關於南京的大屠殺大量的歷史文獻,看到了一個個無比殘忍血腥的事實,一個個悲慘的故事。張純如在各種觸目驚心的資料的基礎上,撰寫、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

張純如,不能忘卻的女子 讀《南京大屠殺》

這位當時只有25歲的女孩有一個念頭:“這本書能不能賺錢我不管,對我來說,我就是要讓世界上所有的人瞭解1937年南京發生的事情。

此書一經出版就引起了轟動,多次登上暢銷書排行榜,更多的西方人瞭解了那段慘絕人寰,滅絕人性的大屠殺。

張純如,不能忘卻的女子 讀《南京大屠殺》

美國《新聞週刊》對這本書的評論是:對二戰中最令人髮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顧,改變了所有英語國家都沒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詳細記載的狀況。

面對鐵一般的證據,日本人罔顧事實,對南京大屠殺,不承認,不道歉。瘋狂詆譭和攻擊張純如,不堪忍受巨大精神壓力的張純如自殺了。

對人類的絕望,對日本人的絕望是純如自殺的主要原因。張純如曾說,寫作使得她對人性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人什麼事都做得出,既有做出最偉大事業的潛能,也有犯下最邪惡罪行的潛能——人性中扭曲的東西會使最令人難以言說的罪惡在瞬間變成平常瑣事。

張純如,不能忘卻的女子 讀《南京大屠殺》

如彩虹一般你帶給人間;美麗·希望如彩虹一般你展現;天地間一座橋樑;如彩虹一般你只能短暫的逗留;留下來的人們只有無限的回憶;如天使般你代表;善良·勇敢;如天使般你是她的使者;為正義·你為無言者請命,為歷史見證;為人道·你付出自己的生命

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氣讓更多西方人知道南京大屠殺,瞭解了人類一段慘絕人寰的歷史。

張純如,每個中國人不能忘卻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