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歐洲機器人協會副主席:AI機器人在我有生之年恐難實現

記者|鄧雅蔓

“在我有生之年,真正的AI機器人或許都不會出現。”日前,歐洲機器人協會副主席兼庫卡機器人公司CTO(首席技術官)Rainer Bischoff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在他看來,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是兩個不同的領域,把處於軟件維度的AI和處於硬件維度的機器人進行整體的結合,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為,受限於實體的機器人,很難做到像物理世界的AI一樣,處理紛繁複雜的事情。

在12月6日-7日舉辦的2018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大會上,Rainer Bischoff還發表了題為《The Future of Robotics and AI in Europe》的演講,重點論述了歐洲機器人和AI的未來。

Rainer Bischoff表示,當今世界,機器人的影響已無處不在。對於AI而言,機器人是唯一能與環境進行互動、操作的實體系統。所以,當AI結合機器人時才能真正“落地”,與環境進行互動。

此外,儘管任職於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庫卡機器人公司,Rainer Bischoff非常看重中小機器人企業的發展。

界面新聞:您是怎麼定義機器人與AI之間的關係的?

Rainer Bischoff:我們往往把AI稱作物理世界的AI,也就是沒有結合實體的AI,因為它不能移動任何東西,不能與環境互動。機器人的優勢在於它可以移動東西、與環境進行交互。所以,AI需要機器人這個唯一能與環境進行互動、操作的實體系統,從而實現與環境進行互動。

機器人也很難離開AI。沒有它,機器人就不能智慧地移動,只能是機械式的。所以,我們需要實物與AI的結合,而不是物理上的AI,但要確保安全和符合倫理道德。

我們為什麼需要機器人?因為它能夠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產品質量,以及能提升人類的健康、食品安全等共同福利。但僅僅作為一個機械存在時,機器人無法實現這點。

AI和機器人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AI讓機器人能夠認知,機器人讓AI移動和成為應用物件。

界面新聞:真正的AI機器人什麼時候會實現?除了AI,機器人未來還會結合哪些前沿技術?

Rainer Bischoff:AI與機器人完全結合很難,或許在我有生之年也不會看到。受限於實體的機器人,很難做到像物理世界的AI一樣,處理紛繁複雜的事情。

比如AlphaGo,它作為一個系統或軟件來運行沒有問題,但它要結合機器人,使機器人像真人一樣坐在那裡,用手抓著圍棋思考下棋,難度是很大的。

當AI與機器人結合時,它只是機器人軟件中的一部分。要實現機器人完整的功能,除了AI技術外,還需要其他相應的軟件和硬件來配套。把處於軟件維度的AI和處於硬件維度的機器人進行整體結合,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機器人還需要先進的機械系統,才能提供更高級別的功能,比如,機器人的運動控制,以及如何適應空間、水下、醫療等具體情境。

除了機器人,AI也可以應用在很多領域,例如金融、法律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對它們現有的傳統功能進行升級。

界面新聞:你在8月的一次演講中提到,中國和美國的AI水平要高於歐洲,那歐洲機器人的後續發展會不會受到影響?歐洲機器人相對於中美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Rainer Bischoff:沒錯,中國和美國的AI技術都很先進,但主要指的是在擁有大公司方面。以美國為例,它擁有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這樣的IT巨頭;中國則擁有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大型科技公司。

在歐洲國家中,沒有這樣大規模進行基礎研究的科技巨頭。但歐洲擁有很多中小科技企業,每個公司專注於自己的基礎研究,這恰恰是歐洲自身的優勢。

目前,歐洲的機器人市場仍在增長,歐洲在全球有600多家活躍公司,其中很大部分是初創公司。中國在機器人初創公司方面也非常活躍,比如粵港澳地區,湧現了很多中小機器人企業。

界面新聞:中國的中小機器人企業雖然數量很多,但技術與大企業相比差距較大。這與歐洲機器人企業情況不太一樣。您覺得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現象?

Rainer Bischoff:從技術儲備的角度看,中國的中小機器人企業相對於歐洲起步較晚,基礎研究不夠。長期的積累才有可能做出創新。基礎研究不僅投入大,也非常枯燥,那些想盡快盈利和回報投資人的企業很難堅持下去,從而影響到整個產業的技術儲備。

相比於中國,歐洲扶持機器人發展的歷史已經很長,從1998年到2018年,已經歷了四到五個階段。例如,通過機器人項目,歐洲機器人協會已經搭建起學界和行業之間的平臺。歐洲機器人協會是歐洲最大的機器人協會。

和中國市場相似是,歐洲市場的資金也較為充足。歐盟很重視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經濟儲備,會給予協會資金支持。

2014年以來,歐盟委員會和歐洲機器人協會共同舉辦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民用機器人研發創新計劃,歐盟在2014-2020年間將提供7億歐元的經費支持。

該創新計劃中另有21億歐元的經費來自於企業和私營機構。我們協會鼓勵公私合作,不僅依靠政府機構,也通過大機器人企業、私營機構和高校等渠道來募集資金,從而多維度地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

界面新聞:中國有製造企業認為,購買機器人是有必要的,但庫卡機器人價格相對大部分機器人企業較貴。您怎麼看待這個觀點呢?

Rainer Bischoff:我並不認為庫卡機器人的價格很高。機器人在生產農業、醫療、基礎設施和移動出行等領域帶來了很多盈利,能讓行業面臨更多的商業機會。

實際上,庫卡機器人的性價比很高。因為對於類似庫卡這樣的機器人生產企業而言,它不僅要在前期大量投入資金進行技術儲備,還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去打磨機器人的質量、壽命和精度。

以維護成本為例,庫卡機器人的生命週期長,可靠性高,多年內的維修成本很低。從長遠來說,庫卡有很多正在變化的生產模式,未來客戶可以應用預防性地維護、維修,使整體操作運營成本更低。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其他的機器人品牌。

界面新聞:工業機器人已經應用到了大多數行業,服務機器人的未來似乎更加值得期待。庫卡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積累甚多,也研究出了全球首個在醫療領域得到認證應用的服務機器人,您覺得兩者哪一個更有發展前景?

Rainer Bischoff:現有的服務機器人還存在很多技術瓶頸,如果這些瓶頸得不到突破,涉及的應用範圍不會很廣。但一旦這些瓶頸突破了,服務機器人就會有非常大的市場增量。

工業機器人大部分的技術瓶頸已經隨著時間發展解決了,市場和應用比較成熟,所以目前看,工業機器人的佔比會更大。

在歐洲,我們試圖將工業機器人從較為成熟的行業轉移到新的應用環境和行業,幫助提高自動化水平以降低成本、提升質量,或者幫助某些具體的行業做出微調。

比如汽車裝配領域,實際上,它的生產線可以非常靈活,機器人可以不斷移動,通過一個生產線就可生產出各種類型的汽車。這是我們可以為之努力的方向。

服務機器人的技術瓶頸主要涉及智能化硬件部分、芯片處理能力、穩定性和安全性等。目前,市面上的服務機器人都是簡單的輪式機器人,比如在酒店和KTV見到的指引機器人。要實現更復雜和智能的動作,比如打球,服務機器人的硬件水平還不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