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艦隊當年因何全軍覆沒?

甲午風雲:“經遠艦”沉船被發現!北洋艦隊當年因何全軍覆沒?

最近,考古界出了一個大新聞。

自甲午戰爭沉沒了124年的北洋水師“經遠艦”,終於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被找到了。

“經遠艦”出水文物

1887年底,“經遠艦”作為“致遠艦”的僚艦,入編北洋水師。在1894年9月黃海那場慘烈的海戰中,“經遠艦”被擊沉,包括管帶(艦長)林永升在內的全艦231名官兵為國捐軀。“經遠艦”的發現,不單是水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更是對甲午英靈的告慰。

美術作品《下沉中的“經遠艦”》

中國國運的轉折點

甲午一戰,號稱“ 遠東第一艦隊”、世界排名前七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隨後簽訂的《馬關條約》,徹底改變了中日兩國的力量對比和東亞地區的基本格局。

甲午戰爭,是日本“大陸政策”實施的重要一步。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擺脫了民族危機,走上軍國主義道路,近鄰中國很快成為其侵略擴張的主要對象。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了配合軍事行動,日本向中國派遣了大量間諜。

諜影重重

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 日本對華間諜活動實際是從1872年開始的。當時日本高層為“徵韓”爭執不下,參議江藤新平提出應儘快派遣間諜到中國蒐集情報。此後多年,日本不斷向中國派出大量間諜,組成間諜情報網,千方百計地蒐集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地理、風俗等情報。

日本間諜福島九成花費數月繪測臺灣,為日本侵臺提供便利。海軍武官井上敏夫“親臨渤海灣、大連灣、旅順要塞、威海衛要塞、天津、塘沽等地,對地理水文數據和設防情況進行了詳細偵察”。他們的工作堪稱詳盡:“從渤海直到山東下來的海岸線,硬是用鉛垂線測量一遍。他們的情報,詳細到每個村莊有多少人、幾口水井。”

早期前往中國的間諜經調查,向日本政府報告:“以今日之狀態,不數年中國將土崩瓦解”,主張應利用清朝政府腐敗、虛弱的時機發動戰爭。

在間諜情報的基礎上,日本增強了與中國交戰的信心。隨著日本對中國情報的強烈需求,情報網逐漸擴大。間諜們不再跋山涉水、單打獨鬥,而是正式在中國設立間諜機構,開始大規模、有組織的間諜活動。

機構暗立

甲午戰爭前,日本在華設立的主要間諜機構有漢口樂善堂和日清貿易研究所。

1886年在漢口成立的樂善堂分號,對外以藥房和出版業務為掩護,其實是日本在華的間諜中樞機構,創辦人荒尾精乃日本初期間諜活動的重要頭目。

荒尾精(前排中坐者)與漢口樂善堂的間諜同夥合影

樂善堂內部組織相當嚴密,間諜人員分為兩類:“內員”負責資料收集彙總和經營管理等,“外員”則多為一線間諜,在外以售賣眼藥水和書籍、雜貨為掩護,調查項目細分為土地、人口、運輸、兵制等。這些間諜以漢口為據點,相繼在北京、長沙、重慶、天津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並以這些城市為基地,滲透到其輻射的鄉鎮農村。

樂善堂刊登在上海《申報》的藥品廣告

1890年在上海成立的日清貿易研究所則由荒尾精、根津一、宗方小太郎等人創辦,是由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出資、打著培養“中日貿易人才”旗號的間諜訓練機構。研究所學制三年,教師中就有樂善堂的職員。

日清貿易研究所第一屆畢業生(白色衣服的幾名畢業生有的穿起了馬褂,蓄起了長辮,與清人幾乎無區別)

1893年,正值中日關係緊張,研究所當下就安排學生分赴中國各地蒐集情報作為畢業實習。甲午戰爭爆發後,該機構很多學生前往廣島大本營報到。

手段隱蔽

為了能夠充分了解中國的情況,日本間諜對中國的滲透無所不用其極,很多日本間諜都精通漢語,像上文提到的間諜頭目根津一、宗方小太郎都是從小學習漢文典籍、對中國文化十分了解。他們或以外交官、商人、學生等合法身份做掩護,或蓄髮留辮改裝,冒充中國百姓甚至乞丐,四處偵查,足跡遍佈中國戰略要地乃至滇、藏等邊遠地區。

宗方小太郎手寫日記

為了掩人耳目,日清貿易研究所還制定了周密的暗語系統,如“上等品”代表“旅順口附近兵”;“中等品”指“大連灣附近兵”;“穀類”代表“步兵練勇”;“雜貨”指“炮兵”等。

日本還通過高層親自出馬,利用“國事活動”刺探情報。不僅如此,其間諜還勾結中國的土匪惡霸,用金錢、美色收買清廷要員,甚至懸掛他國軍艦旗幟,渾水摸魚往來黃海海域,以竊取北洋艦隊軍事情報。

危害重大

間諜的頻繁刺探,為日本發動戰爭提供了強大的信息支持。

1894年5月,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清廷應請派兵。日本根據此前獲知的大量情報,認為與中國開戰的時機已到。這時,日本間諜更加緊了活動,尤其關注北洋艦隊的動向。7月25日,清廷僱傭英國商船“高升號”運送中國士兵前往朝鮮牙山,卻在豐島附近海面被埋伏的日本“浪速號”巡洋艦擊沉,船上大部分官兵殉國。這次豐島海戰 ,是中日海軍的首次交鋒,拉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

“高升號”被擊沉

而“高升號”的開船日期,正是日本間諜石川伍一“冒廣東人,剃髮,穿中國衣服”,隱藏在天津軍械局一個書吏家中探知的。這個書吏的上司,竟是李鴻章的外甥、天津軍械局總辦候補道張士珩!清廷官員保密之疏可見一斑。

石川伍一原為漢口樂善堂職員,因“高升號”洩密事件在天津被中方處決

豐島海戰後,日本切斷了中國至牙山的海路,控制了朝鮮海域,日本間諜在中國的活動更加猖獗。

已在中國活動多年的宗方小太郎化名“北平”,在北京街頭擺地攤賣書。戰爭期間,為了掌握北洋艦隊的動態,他奉命多次冒充中國人在威海探測,終於探得北洋艦隊開往朝鮮的準確日期,日本聯合艦隊遂得以在9月15日部署於朝鮮黃海道大東溝附近,以逸待勞重創北洋艦隊。宗方小太郎本人也因此被明治天皇破格嘉獎,嘉獎時,天皇還特意命其穿著刺探情報時的中國服裝,以彰顯其間諜活動的“豐功偉績”。

日軍佔領清軍防線

日本間諜的刺探活動,貫穿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一舉攻佔金州、選擇榮成灣作為登陸點、採取包抄後路的戰術都是間諜提出的。進攻威海衛前夕,日軍派8名間諜到榮成灣龍鬚島偵察軍情,他們在“近村購食物並鴉片煙,與村民狎,得威海、成山兵防狀以去”。後來,日本陸軍在聯合艦隊的掩護下,在龍鬚島成功登陸,僅10天之後就佔領了威海衛南、北兩岸炮臺,封鎖了港口,轟擊劉公島及港內的北洋艦隊。不日,威海衛完全陷落,北洋艦隊至此全軍覆沒。

有句話曾說:“甲午戰爭清軍敗於情報”,這是十分貼切的。在這場戰爭中,日本間諜成為軍事行動的先鋒,使日軍“盡知我軍情”。更可笑的是,由於技術落後、編制原始,清廷的密電碼早已被日軍破譯,清廷竟毫不察覺,從未修改密碼。結果在隨後的馬關談判中,政府與李鴻章的往來密電被日本人一覽無餘,連“和談”都不過是表面文章。

如今,甲午戰爭的硝煙雖早已散去,但它留給後人的啟示仍然很多。這場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歷史災難,但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平建設年代,“經遠艦”的發現,正是在無聲地警醒國人:過去的屈辱歷史時刻不能忘記,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做好軍事保密工作。北洋艦隊曾經摺戟的中國百年海軍夢想,必將於新的時代,在防間保密的護航下實現。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文海、康沛竹:《甲午戰爭與日本間諜》,清史研究 ,1994年04期

【2】趙子云:《日本間諜在甲午戰爭前後》,炎黃縱橫,2006年12期

【3】史常偉:《從“天佑俠團”到“樂善堂分店”——日本在甲午戰爭前的間諜活動 》,環球軍事,2006年07期

【4】東辰:《甲午戰爭清軍敗於情報》,保密工作,2004年03期

【5】張浩:《甲午戰爭中的日本間諜 》,軍事歷史,1995年0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