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近東:真正的對手是固步自封


1980年,張近東通過高考成為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的一名學生。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整個社會思潮湧動;

1990年,以10萬元自有資金,張近東在南京寧海路租下一個不足200平方米的門面房,專營空調,蘇寧就此誕生;

2000年,張近東開始推進全國連鎖經營模式,並出資500萬元設立“蘇寧教育基金”;

2010年,蘇寧易購上線,張近東入選美國《財富》雜誌“中國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界領袖”。

現在,又一個十年之期將走完,張近東對《環球人物》記者總結了創業感悟,也展望了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未來。“我感謝自己受到的大學教育,給了我更多知識儲備、更寬闊的視野,打開了思維侷限,‘知識改變命運’在我們這一代很多人身上得以實現。事實證明,你能看多遠,才能走多遠。”


張近東:真正的對手是固步自封


張近東

從“四不”標準到互聯網轉型


1984年,我大學畢業,進入南京市鼓樓區工業總公司工作,每月工資55.7元。就在那一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提出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這進一步加大了改革開放的力度。

我當時年輕,對未來有很多憧憬。受改革開放風氣的影響,我在工作之餘還承攬空調安裝工程。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大商場只負責賣空調,不管安裝,用戶買到的空調實際上只是“半成品”,回去怎麼安裝是個大麻煩。我感覺這是一個商機,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加上對空調市場的瞭解,我逐漸堅定了做這一行的決心。

1990年12月,我辭掉工作,在南京市寧海路租下了一個面積不足200平方米的門面,正式做起了空調生意。與當時的大商場不同,我的業務不只是把空調賣出去,還提供安裝等服務。


張近東:真正的對手是固步自封


1990年12月26日,蘇寧第一家門店在南京寧海路開業。

從第二年起,我們便成立了一支上百人的售後服務隊伍,不僅管送貨、安裝,還負責維修、保養,很多用戶就是衝著這些服務,才專門來我們店裡買空調的。當時,我們還制定了一個“四不”標準:不吃用戶一口飯,不喝用戶一口水,不抽用戶一根菸,不收用戶一分錢。

這樣幹了兩年多,蘇寧在南京有了300多人的自營服務隊伍,在當時的中國家電行業是第一家。1993年4月,夏季還沒到,我們的銷售額就突破了9000萬元,佔據了南京空調市場70%的份額。

之後幾年,蘇寧經歷了空調市場的白熱化競爭,確立了全國直營連鎖店的商業模式,從只賣空調轉為銷售綜合家用電器,直到在南京新街口開了第一家蘇寧大賣場。

2002年,蘇寧進軍北京,開始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為了提升用戶體驗,那年“十一”黃金週,公司給賣場的每位清潔工發了3000元獎金,要求24小時保持衛生,結果清潔工每天擦7遍地,地板乾淨得可以當鏡子照。那年我們在北京的營收達到5億元。6年後,集團銷售收入突破了580億元。

在連鎖實體店的黃金時代裡,蘇寧曾經以平均每兩天開一家新店的速度擴張,但到了2009年,移動互聯網興起,電商對實體店構成了強勢挑戰,我們又開始了線上線下融合的互聯網轉型之路。

當時,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幾乎是兩個完全對立的概念,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前者對後者的“顛覆”和“取代”。但我認為互聯網只是工具,它會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滲透進社會中,最終成為“標配”,因此互聯網與實體並不衝突,關鍵是怎麼去運用和駕馭。

實體企業的互聯網轉型是一條前無古人的道路,我們用了六七年時間才完成了整個過程:一方面將原有的線下資源和能力拓展到線上,開展數字化運營;另一方面讓融合後的互聯網技術反哺線下,推動實體業務流程和零售資源的升級。得益於轉型佈局,蘇寧易購今年前三季度的歸母淨利潤為61.27億元,同比增長了812.11%。

回顧蘇寧28年的發展,重大轉型有兩次:第一次是從專業零售到綜合連鎖零售,第二次是從綜合連鎖零售到今天的智慧零售。如果說前20年的轉型創新只是在實體經濟範圍內,那麼最近幾年的轉型創新就是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由實體到虛擬,再到虛實融合。


只滿足於賺錢的企業不可能持久

家電行業是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行業之一。早些年,國內消費者對外國品牌認可度比較高,但隨著中國製造業的不斷進步,中外產品質量越來越接近。

蘇寧的國際化佈局是從2009年開始的,兩年前成立了國際總部。今年11月上海進博會期間,我們的海外採購訂單達到150億歐元,計劃將5000個海外品牌引入中國市場。


張近東:真正的對手是固步自封


雖然商業版圖不斷擴大,但蘇寧的底色一直沒變,就是服務,這也是零售業的本質。我常說,服務是蘇寧唯一的產品。時代在發展,消費模式也不斷變化,高競爭、高技術、低毛利已經成為零售業的常態。但我認為零售商永遠不會被取代,因為銷售商品已經不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為用戶提供高品質服務、滿足其更高的生活需求才是零售商的根本使命。互聯網或實體店也不是區分優劣的標準,未來的零售企業一定是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O2O模式。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企業不能只關注眼前,一定要放眼長遠。我常跟新進公司的大學生講,人在年輕的時候要拼搏,不能太“佛系”,所謂“詩和遠方”只有靠拼搏才能實現。

只滿足於賺錢的企業,終會“錢聚人散”,不可能持久。偉大的企業必須建立在超越利益訴求的理念之上,要致力於人類社會的持續改善,並將這種理念寫進公司文化裡。企業小的時候是個人的,大了是員工的、社會的。服務於消費者、服務於員工、服務於社會是蘇寧永恆的追求。

我們不會和別人搶掉在地上的煤,而要去深挖掩埋於地下的金礦,發掘別人看不到的機遇。從這個角度上說,蘇寧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自己。

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夕陽的企業

這些年的事實證明,搶佔風口、製造概念不可能一勞永逸,靠資本輸血的企業更不可能持久。社會最終關注的還是那些腳踏實地,堅持基礎能力、核心能力建設的企業,認可的是那些有內功、有底蘊、有盈利模式的企業。中國民營經濟只有苦練內功、創造價值,才能找到最好的發展機遇。

人們常說“有什麼樣的企業家,就有什麼樣的企業”,我想這指的就是企業家這個群體所特有的精神。總結多年來的創業經驗,我認為企業家精神就是敢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任何一位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裡、經歷過大浪淘沙的企業家,都具有這樣的精神和品格。


張近東:真正的對手是固步自封



“夢想大篷車—蘇寧號”走遍全國,帶給孩子們歡聲笑語。


走出舒適區不是要另起爐灶、拼命折騰,而是要打破藩籬。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夕陽的企業。當前的時代在快速變化,企業總是處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今天的優勢會被明天的趨勢代替,我們真正的對手不是同行,而是固步自封的傳統思維。企業要實現基業常青,必須立足行業與時俱進,把握趨勢迎接挑戰。

40年來,我們這一代企業家親眼見證了中國從貧窮走向富裕、從落後走向崛起的過程。今天的每一個人、每一家企業都是奮鬥者,企業家不僅要成為企業創富的主體,更要成為造福於社會的主體,沿著國家的大政方針,積極推動經濟轉型、結構升級,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義不容辭地參與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來。

《環球人物》記者 尹潔(採訪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