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登珠穆朗瑪峰時,遇見有人摔倒了千萬不能扶?

離203766773


其實近些年以來,攀登珠峰已經形成了一股熱潮,但在登珠峰的過程當中,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命喪當場,所以登山者在攀登珠峰之前,都有詳細的計劃和準備,而救助別人,一般是不在預備好的計劃當中,因為你不僅救不了人,反而會讓自己喪命。

事實上登山界有一句老話,叫做8000米以上無道德,那麼對於攀登珠峰的人來說,生死就在一瞬之間,珠峰海拔8000米以上,這裡不僅寒冷,缺氧,環境惡劣之外,還有隨時可能發生的雪崩出現,所以人很難分出精力,去救助一個摔倒的人。

而且在登珠峰的過程當中,如果一個摔倒了,這個人基本就是缺氧而體力不支,就算你願意放棄登頂,也救不了這個人,因為每個人攜帶的氧氣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把自己的氧氣給他,那麼你自己就會缺氧,所以最後的情況是,你們倆都會死在這裡。

另外救助一個人,是需要耗費體力和精力的,而體力如果消耗過大,極有可能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例如頭疼,噁心,意識模糊等,所以在8000米以上的高峰,救人就等於送命,不是說我們不想幫助這些人,而是實在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的看著。

不過在人類攀登珠峰的過程當中,確實曾經有過要不要救助別人的爭議,例如在2006年的時候,一位英國的登山者大衛夏普,大衛夏普由於體力不支,昏死在8000多米的雪地上,但當時有幾十個人從他的身邊經過,沒有停下來救助他,後來大衛夏普死在珠峰上,再也沒有醒過來。

這個事經過曝光之後,人們紛紛譴責那些沒有伸出援手的人,但有一位登山者表示,大衛夏普倒下的那一刻,就已經沒救了,如果他們停下來,也救不了大衛夏普,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危機,所以對於人們的譴責,這些登山者們表示很無辜。

最後在1998年的時候,一位叫阿森蒂夫的登山者,也因為嚴重缺氧而昏迷,當時有一個南非的登山者決定放棄登頂,救助這位叫阿森蒂夫的人,但阿森蒂夫在獲救之前,就已經去世了,所以這個現實的例子告訴我們,即使我們願意去救這些摔倒的人,也不一定會成功。


科學薛定諤的貓


不是不能扶,是扶不起。跟太貴了買不起一個意思。

曾經採訪過一個朋友,參加過山難救援。不是特別高的山,海拔5千多,山頂積雪。遇難的人位置不算太高,是在登山路上的一處營地上。

一般登山路上,會設立幾處營地,建立營地的地方,都相對平緩,海拔也不會太高(停留在高海拔過夜很危險)。這是前提。

本來那個營地算是比較安全的場所,出事是因為遇到天氣不好,大風雪,而登山者出現嚴重高反但沒法下山,耽誤了治療,所以不幸遇難。

因為海拔低、路好走,所以決定把遇難者的遺體用擔架運下來。遺體綁在擔架上,每次4人抬,走上十幾二十分鐘就得換人。平時登山走路,大約兩三個小時的路程,十個人從白天走到天黑。被採訪的人說,終於理解了“死沉”這個詞的意思。

高海拔的地方,普通人走平路都喘,更不要提負重走路。就算是負重,最適合的方式是緊貼後背的揹包,這樣重心最穩,人感覺壓力最小。而抬擔架,或者是扶受傷的人,都更吃勁、更加費力。

這個很好理解。比如挑水,同樣是2桶水,用扁擔挑在肩上,還是像少林寺和尚,雙臂側平舉伸直拎著水桶,不是一個概念。

再加上山路難走,陡峭、碎石、上升或者下降,都比平路難走的多。一個人走路、不用負重,尚且需要多加小心,如果扶著傷員,特別是失去意識的人,難度係數蹭蹭升高。

所以在高山上,不是不想救人、扶人,真是救不起、扶不起。

所以一般山難者的遺體,就留在原地。在登珠峰的山路上,有不少遇難者的遺體,就像山路上的座標。


博物課堂劉老師


登珠穆朗瑪峰時,遇見有人摔倒了當然不能扶了!

首先,必須要克服的一個非常巨大的困難就是高原反應。

很多人不要說上珠穆朗瑪峰,就是上了海拔3658米的拉薩,就會產生頭痛,失眠,食慾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高原反應。可想而知如果攀登海波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時,海波很可能就是在5000米甚至6000米、甚至更高,必然會產生更嚴重的高原反應。這時候有人摔倒了,你去扶,極有可能加劇高原反應,不僅不能救摔倒的人,而且還可能把自己也搭進去!

其次,低溫也是一大挑戰。據氣象部門資料,登珠穆朗瑪峰時可能遭遇的溫度是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因此一個人登山尚且要克服很多困難,更何況去扶別的摔倒的人。

可見,在登珠穆朗瑪峰時,要克服的困難太多了,因而每個人都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兒,不能像平地那樣指望別人!


地震博士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8000米以上無道德。

這麼多年想挑戰珠峰的人越來越多,但是死亡率也高達2%,這還是很多人都半路放棄的情況下。沒有什麼人在這件事情上,是有著很多餘力的。在8000米以上的坡上,你去考慮下,含氧量、體力、溫度等各方面的情況。你一個多餘的彎腰、多停留的15分鐘時間,都可能讓你喪命。

這話毫不客氣,血淋淋,但也很真實。

很多時候,我們都同意“有人落水了,你不要盲目跳下去救人”的說法,但彷彿在珠峰的路上彎腰扶個人就很簡單?

NO,很難,很危險。

頭痛、噁心、嘔吐、心慌、嗜睡、幻覺等等找上你來的時候,你就不會這麼個人英雄主義了。

從個人角度來講:還是建議大家量力而為,真夢想去珠峰,你最好多試試兩三千米的山,然後跟著專業團隊。。。

不要盲目嘗試,而且也最好做個2年及以上的準備再去,比如減肥。。。因為真正出現危險了,你的命只有一條,你有再多錢,也不一定能換來別人對你的幫助。

如果覺得有用,您就給點個贊、粉個好友唄。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麼萌~


不哈韓的小韓


珠穆朗瑪峰矗立在中國與尼泊爾邊境線上,北部在中國西藏定日縣境內,南部在尼泊爾境內。珠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峰頂位於中國境內,最高海拔8848米,平均氣溫,不僅如此,珠峰冰川上有千姿百態、瑰麗罕見的冰塔林,又有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還有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珠峰的磅礴氣勢燃起了登山愛好者征服他的慾望,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近千人前來挑戰。

然而,攀登珠穆朗瑪峰並不是說說這麼簡單,珠峰不是你想去,想去就能去。攀登珠峰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是生命。在珠峰上,時不時會有前驅者出現,即使經過遺體旁邊也無能為力,多年下來,各色鮮豔衣服的先驅們,已經成為了珠峰上的“地標”,引領者後繼者們。他們中有的是被凍死,有的是疲勞,有的是由於高反,有的是由於傷病,有的死於雪崩,有的死於缺氧,幾十年來整個珠峰區域已有近300具遺體。而且,千辛萬苦爬山頂峰也並不意味著終結,下山是遇難的人數幾乎佔到總遇難人數的三分之一。


在攀登珠峰時,組隊幾乎是必須的,兩人同行或多人同行。但是,隊伍中一人遇險或路遇其他同道倒下,扶還是不扶這可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回答,有時可能要冒著見死不救的良心譴責也要狠心扔下同伴。這並不是說他們殘忍,而是在那樣一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下,這也許是最最不得已而為之的。


首先,攀登珠峰是一項對身體意志力極強的事,能夠登頂併成功下撤的人已經耗費了幾乎全部的體力和精力,如果此時遇到摔倒的人,想要去對其施以幫助可以說幾乎是比登天還難。為了自身的安全,有時只能捨棄同伴。1998年女登山者弗朗西絲·阿森蒂夫的遭遇就是如此,當年她同丈夫下撤到海拔8600米時因虛脫無法前進,丈夫不得不離開去尋求幫助但從此失蹤。一位南非登山家伊安·沃達爾經過並陪伴了弗朗西絲一小時,但為了自身安全只能與同伴返回營地,而留下當時仍活著的她。第二天另一組登山隊發現時她已去世。


另外,即便有能力去幫助一位遇險的同伴而去幫助他時,則意味著這此次登山行動宣告結束,以及幾年的時間和大量的金錢付諸東流。一次攀登珠峰的至少需要四十萬以上的費用,一個登山週期至少要60天,這對上班族來說,困難程度可見一斑。


留白說


其實我覺得,“千萬不能扶”這種說法太過絕對了。如果在珠峰上遇見有人摔倒了,在決定扶不扶之前確認好三個問題:

自己的狀態是否好到可以幫助別人?

摔倒者的目前的狀況值不值得被救?

扶人有風險,你願意承擔這個風險可能帶來的後果嗎?

珠峰的登山條件是非常惡劣的,在七八千米的海拔高度上,除了低至零下20度以下的氣溫,還伴隨著呼嘯的大風。加上氣壓只有海平面氣壓的40~50%,氧氣稀薄,人體會出現各種高原反應,身體不適的狀況。

攀登珠峰對於登山者的身體和心理素質都是極大的考驗。即使是最有經驗的登山者,在攀登珠峰的時候也要做好有去無回的心理準備。

在這種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如果你自保都難,自己都在勉力硬撐,那就不要考慮去救別人了。救人不成還可能搭上自己的命。

假設你自己身體狀況還ok,那還要考慮摔倒的人的狀況。

如果ta已經沒有行走能力,奄奄一息,即使此刻獲救,也很難活著走下珠峰。在這種情況下,救人這個行為可能並沒有意義,還會給自己增加負擔,讓自己面臨的風險加倍,殘忍卻又現實地說,其實是不值得,也不太有必要的。

至於所面臨的風險,在扶人的時候多消耗的能量可能會造成身體負擔加重,扶人的時候耽擱的時間可能會影響登山進度……每一項風險都可能和生命掛鉤,你願意承擔嗎?

如果你自己身體狀況ok,摔倒的人只是不小心摔倒,身體狀況也ok,你願意承擔風險去救人,那真心的,很偉大。每個人都會為你的所作所為鼓掌。

但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遇到摔倒的人卻沒有餘力幫助Ta,其實也無需背上道德壓力,畢竟這是在吞噬過無數登山者生命的珠穆朗瑪峰上啊。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覺得有用就點個贊吧~


不吃腸的大腸


首先,題主的這一提問,邏輯上以偏概全,其次,至少全世界登山界從來就沒有“不扶人”這個常理,一直都是遵循生命至上原則,寧願放棄攀登也要救人的。如果題主提問的是坊間說法,那另當別論。不過話說轉來,坊間又有幾個人去登過珠峰呢?沒登過珠峰說這話,那就有點臆想了。

以上是我採訪曾成功攀登珠峰和全世界七大最高峰的劉建的觀點——劉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7+2(登頂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達南極和北極極點)極限探險記者(華西都市報記者,我原同事)、現任四川省登山協會副主席、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獲得者,國家級登山健將。

劉建本人。

我們不得不承認,攀登珠穆朗瑪峰是人類的一項超級極限運動。因為這種超級極限,全人類總人口中能成功攀登珠峰的人數寥寥無幾,正因為如此,成功攀登珠峰的人,都自帶光環,受到人們的普遍膜拜!

為何要膜拜?那是因為他們成功地挑戰了人類“極限”!

明白了這個道理,這提問修正為:“為什麼登珠穆朗瑪峰衝刺階段時,遇見有人摔倒了千萬不能扶?”後,就露出了攀登珠峰的實質——攀登珠峰的衝刺階段,亦即從海拔最高營地即突擊營地,向海拔8844米發起衝頂(2005年我國重測珠峰後海拔高度定為8844米),而此階段,向珠峰衝刺的人人都明白,衝刺攀登過程,絕對不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勝利大逃亡”,而是憑藉個人頑強的體力、毅力、信念,去挑戰人類99.99%的都不可能完成的壯舉!沒這個思想、體力以及技術準備就不要去衝刺,而且都知道,在衝刺階段,任何人對你的幫助都是極其有限的!

據劉建講,凡是能到海拔6400米珠峰二號營地的,都是經過強化訓練、登記、備案,取得合法攀登珠峰手續、且經過大本營、一號營地適應的人,而海拔5334米的大本營也與我們旅遊去的“珠峰大本營”有本質區別,前者是攀登者的營地,後者海拔只有5200米,是遊客觀光的營地。而二號營地之上,還有海拔7162米的三號營地、海拔8000米的4號營地,海拔一個比一個高,能在這些營地留下的,基本都是攀登精英了。最後,攀登者從突擊營地(海拔8300米左右),發起向海拔8844米的珠峰衝刺。

劉建與王石成功衝頂。

因此,從拉薩啟程到日喀則再到海拔5334米的珠峰大本營以及一號、二號、三號營地,登山者之間在這些營地轉移過程中,是相互有愛的,遇見有人摔倒了,不僅要扶,還有可能抬著或揹著傷者就醫;在三號營地向四號營地挺進時,遇見有人摔倒了,不僅要扶,有時還要想辦法營救。比如,當年他和王石同時攀登珠峰時,他們隊伍在海拔8000米的四號營地就接到準備放棄登頂去救援一名老外的指示,最後商議由他們兩位隊員和隨隊的西藏登山學校學生參與救援,因為人手夠了,他和王石繼續衝頂。那個摔倒的老外後來被成功營救並轉移到了海拔較低的營地,然後各個營地之間相互接力,最終把這個老外送到了拉薩治療。

但劉建也承認,從突擊營地向海拔8848米衝刺階段,每個人都是心無旁騖的,都是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的體力以利一步一步接近峰頂,峰頂近在咫尺,人的意識已經模糊,內心只記得一個信念,那就是登頂登頂……這個時候假若旁邊有人摔倒了,去扶或者不扶都是兩難。因為自己的體力已經到極限,你去扶,一個彎腰都很可能成為壓倒你的最後一根稻草,說不定也就立馬倒下……如果人家看我倒下了也來扶,他也會就此倒下,然後峰頂前倒下一片,直升機也不可能來營救,後方也沒幾個人能上來,即使上來了,人如何弄下去?這是攀登珠峰的一個無解方程式!


勒克兒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高度8000多米。人在海拔3000多米的時候,就會有高原反應的感覺,越往上,空氣越發的稀薄,高原反應會越發的明顯和嚴重,輕度會有頭痛、噁心、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反應,嚴重者會脈搏顯著增快,血壓變高,甚至導致昏迷和死亡。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難克服的山峰之一。每年爬珠峰的愛好者,危險係數高,死亡率也極高。且攀爬珠峰也是危機四伏,越往上爬,暗冰和裂縫到處都是,還會遭遇雪崩,自然條件惡劣,風雪肆虐。

所以,在珠峰上,呼吸都成問題,每走一步都要有強大的力量,自己能夠自保,就已經是萬事大吉了。基本是沒有能力再去幫助任何人了。看到有人摔倒,不是不想去扶,也不是不善良,而是沒有這個能力。一旦去營救別人,自己的體能消耗就會更大,甚至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可能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登珠穆朗瑪峰時,遇見有人摔倒了千萬不能扶”的原因吧。


千帆遠澋


登珠穆朗瑪峰其實是人們人為的給自己製造了一個極端的困境。在這個極端的困境下,每個人都隨時有生命危險。

珠穆朗瑪峰氣候極度寒冷,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在海拔7500米的高度上最冷的2月,平均氣溫為-27.1℃,即使是最熱的8月,平均氣溫也達到-10.4℃,年平均氣溫為-19.6℃。而氣壓僅有海平面大氣壓的約40%-50%,氧氣也變的更為稀薄。

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人會出現頭痛、食慾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症狀。還會出現心慌、氣短、胸悶、胸痛症狀。更嚴重的為脈搏顯著增快,血壓變高。

即使挑戰珠穆朗峰的人是身經百戰,身體狀況良好的登峰者,也不能把風險降到多少。至今統計的成功登頂的人數超過6000人,但是過去10年,死亡的人數接近280個,這些人大多是經驗豐富的登山者。

這種極端情況,有時候就是在考驗人性的極限。

“1998年的時候,美國女登山家Francys Arsentiev成了第一個不帶輔助氧氣登上珠峰的女性。然而當她下山途中,卻因缺氧虛脫倒在了珠峰下244米的地方。

當時,南非登山家Ian Woodall正帶著登山小組試圖征服珠峰,他們正好路過了她的身邊。當時她還未死亡,Ian曾試圖搶救她。

但是在周圍零下30攝氏度的嚴酷環境中,他們是不可能將弗朗西絲活著救下山。而放棄弗朗西絲繼續登頂,他們也做不出來。

他們最後決定下山到基地去“搬救兵”。雖然Ian心中清楚,這個女人不可能活著等到救兵到來,他們將她獨自留下就如同留著她等死。

當他們將她丟棄在雪峰上時,她用最後的一絲聲音哀求說:“不要扔下我,請不要扔下我。”。

第二天,當另外一組登山組經過她身邊的時候,她已經停止了呼吸。而因為帶著屍體下身實在太危險,所以在之後的9年裡,她的屍體一直留在8000米高峰上,成為其他登山者的路標。

在這9年裡,Ian Woodall和他的登山夥伴們受到了輿論的強烈譴責,大家都譴責他們不去救Francys的生命。但Ian一直在辯解,當時的情況根本不可能救下她的生命。”

在那種情況下,人類為了自保,很難去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另一個人,可能會同時一起命喪黃泉。

但是,我們在之後對他們進行道德譴責,但是這是有爭議的。就像法哲學上著名的“洞穴奇案”,在極端情況下,用一個人的生命養活另外四個人,道德和法律相悖,該怎麼選擇?而在法律上,我們無法對這種不扶摔倒的行為進行懲罰,只能在道德上討伐。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鎂客網


珠穆朗瑪峰高達8800多米,珠峰上的積雪終年不化,嚴峻的環境加上超高的峰高,使得他成為最難攀登的山峰之一。每年因為攀登珠峰而半路喪命的登山者數不勝數。而就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每年還是有許多登山者去挑戰。1996年,共有15人死於途中98人成功登頂。而十年後的2006年,11人死於途中400人成功登頂。過去56年的總死亡率是9%,而2004年時已經降低到4.4%。

在攀登珠峰的過程中,只要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就有可能面臨生命的危險,所以有許多人在睡袋中的夢鄉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珠峰上大量的登山者遺體已經成為了珠峰上十分明顯的路標。在登珠峰時還有缺氧、滑墜、雪崩、落石、凍傷等危險。

在珠穆朗瑪峰救援是極其困難的

8000米以上稱為死亡地帶,其救援的特殊性不僅在於非常艱難,而且也在於救援人員的生命也同時處在危險之中。所以救與不救?能救還是不能救?是擺在當事人面前最為艱難的抉擇。先拋開道德的因素,而只從技術上講,到目前為止8000米以上幾乎所有成功救援的事例都是在遇難者還有行走能力的情況下實現的。

第一,登山中因為體能消耗,攜帶的食物和維持生命的資源有限,如果分出一份,會給自己和其他人帶來危險。如果是領隊,要務是保證隊員的安全。對於危重的人來說,即使抬到山下,也是死亡。所以說,在8000米以上死亡地帶救人還可能帶來更大的危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