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寥寥幾筆,被演成多種版本,忠臣就算是太監,歷史也會銘記

清史稿寥寥幾筆,被演成多種版本,忠臣就算是太監,歷史也會銘記

只要一提到忠臣,大概人們都會想到戰功赫赫的大將軍,足智多謀的舉薦大臣或者忠心保護皇上的護衛。那麼當我們提到太監的時候,人們又會想到什麼呢?娘娘腔?四處倒戈的牆頭草又或是碎嘴閒言的多事人?大概都會是一些不好的詞彙吧。其實,我們對於忠臣的定義不可以如此的絕對,對太監也應該拋棄一些固有的看法。太監,也許也會是一個忠臣呢?

清史稿寥寥幾筆,被演成多種版本,忠臣就算是太監,歷史也會銘記

在清朝的時候,就有一位太監就應該被人們記住,就應該被稱為忠臣。《清史稿》中區區140字的記載,卻被演繹成多種版本,是忠臣歷史都不會忘記,不管出身如何。

這個太監在清朝滿朝昏沉的時候勇敢地上書慈禧,不過當時清朝吸收了前朝的教訓,有明確的規定後宮不得干政,而且他的上書言辭激烈,一下就激怒了慈禧,所以這個太監當時也算是撞在了槍口上,被慈禧處死了。那麼,這個勇敢的太監是誰呢?

清史稿寥寥幾筆,被演成多種版本,忠臣就算是太監,歷史也會銘記

這個太監名叫寇連材,他本是後宮中一名大太監,也是慈禧跟前的大紅人。在當時,伺候慈禧的不僅他一個大太監,但是卻只有他一個人恪守著自己的原則,保持著自己的善良。即使他多年待在慈禧身邊和一群圓滑世故的人共事。但他卻沒有被他們影響而變得世故。

清史稿寥寥幾筆,被演成多種版本,忠臣就算是太監,歷史也會銘記

當時,清朝政府已經搖搖欲墜,但慈禧卻任然沉迷於政權,不願意將自己手中的權利還給當時的皇帝。她還大力鎮壓人民的反帝運動,拒絕進行改革。慈禧身邊的人一個個只求討好她,對這亂象卻熟視無睹。只有寇連材見這朝政越來越不像朝政,人民的反對聲也越來越大,他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心裡的悶悶不忿之情日漸增長。

清史稿寥寥幾筆,被演成多種版本,忠臣就算是太監,歷史也會銘記

甲午之戰後,寇連材見清兵連連慘敗,他終於爆發了,他上書慈禧,憤怒的他言辭激烈,把清兵貶的一文不值,並強烈要求慈禧將政權歸還。他的上書引得慈禧大怒,當即就下令賜死。其實,當時的慈禧在後來冷靜了一下之後本想念著往日的情分饒了他一命,不過寇連材實在太倔了,他堅持自己的主張並表示自己願意以死明志。

寇連材的故事在清史稿中只有區區一百多字的講述,但在眾多的的野史,小說中已被演繹出多種版本。其中最精彩的片段要數寇連材前門去接旨,後門來斬首了。

清史稿寥寥幾筆,被演成多種版本,忠臣就算是太監,歷史也會銘記

事實上,歷朝歷代都是不準後宮干政的,太監上書管朝政的事理應斬首。不過在當時那

種情況下,該管事的大臣不管事,該管理後宮的人卻穩坐朝堂。該為百姓著想的人手中卻沒有權利。

在該作為的人都被利益或權利壓迫時,只有這個太監站了出來,指責那個亂象。他雖然只是個太監,但他對於朝堂他也是個忠臣,對於人民他也是個英雄。

英雄,我們不過問他的出處;忠臣,我們也應當不介懷他的出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