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提“變中有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宏觀政策強化逆週期調節

19-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了2018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19年經濟工作。

會議強調,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要看到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這些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既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的。要增強憂患意識,抓住主要矛盾,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今年年中的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及“穩中有變”,此次會議則首次提出“變中有憂”。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部負責人章俊對第一財經說,對於“憂”的定義涉及了內外兩個方面:外部環境複雜嚴峻,主要是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勢力抬頭給全球經濟一體化造成了困難,以及全球經濟復甦拐點導致主要經濟體經濟和金融風險上升;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一方面是全球經濟和貿易環境惡化導致,另一方面也是自身在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主動降低逆週期政策力度。

會議指出,宏觀政策要強化逆週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預調微調,穩定總需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結構性政策要強化體制機制建設,堅持向改革要動力,深化國資國企、財稅金融、土地、市場準入、社會管理等領域改革,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鼓勵中小企業加快成長。社會政策要強化兜底保障功能,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確保群眾基本生活底線,寓管理於服務之中。

章俊說,從政策面來看,雖然依然維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立場沒有發生變化,但對積極的財政政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關鍵是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解決民企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這與之前提出的明年“穩貨幣,松信貸,寬財政”政策組合是一致的。

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發展更多優質企業。要提升產業鏈水平,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章俊認為,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中國而言是“危”和“機”並存,因此中央對明年深化供給側改革提出了 “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的要求, 但也提出了要“堅持結構性去槓桿的基本思路”。他認為明年整體政策會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圍繞“六個穩”來尋求“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之間的平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來推動中國經濟向高質量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