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皖蘇邊區機關的戰略轉移

“耿吳劉”事件的發生,皖南事變的爆發,預示著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達到頂點。豫皖蘇邊區面臨的形勢和壓力日益緊迫。從1941年2月10日開始,邊區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反頑鬥爭。最終,面對難以挽回的戰局,新四軍四師主力在5月不得不越過津浦線,赴路東開闢新的根據地,邊區地方黨政軍機關亦隨部隊東撤。

形勢逆轉直下

1940年12月12日發生的“耿吳劉”事件是豫皖蘇邊區鬥爭中一起事關全局的重要事件。這一天,原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蘊齋,八路軍第四縱隊第六旅副旅長兼十八團團長吳信容,六旅十七團團長兼夏永碭縣縣長劉子仁,矇蔽、裹脅部下近2000名官兵,在永、蕭邊境發動武裝叛變,史稱“雙十二”事件。

事件發生過程中,邊區黨政軍委員會先後派邊區黨委組織部長周季方、邊區保安司令部參謀長黃思沛和邊區黨委書記吳芝圃,前去做爭取和處理工作。路南地委、永城縣委和夏永碭縣委積極參與和協助,保護了邊區領導的人身安全,貫徹了上級領導的意圖。特別是路南地委書記李砥平,不顧個人安危,深入虎穴,與“耿吳劉”周旋,表現出共產黨人的原則堅定性和臨危不懼的大無畏精神。

叛變發生後,路南地委根據邊區的部署,成立了蕭縣獨立旅和夏水碭縣雨亭總隊,配合四縱十六團繼續瓦解和追殲打擊叛軍劉子仁部。

“耿吳劉”事件發生25天后,即1941年1月6日,皖南事變爆發,第二次反共高潮達到頂點。湯恩伯被任命為總司令,向豫皖蘇抗日根據地進攻。湯恩伯在豫皖蘇區內劃分3個“清剿”區,並任命了“清剿”指揮官:中牟、開封、蘭封、考城、民權、杞縣、陳留、通許、太康、尉氏、扶溝、西華12縣為第一“清剿”區,由孫桐萓指揮;虞城、商丘、寧陵、睢縣、亳縣、鹿邑、淮陽、柘城、夏邑、永城10縣為第二“清剿”區,由何柱國指揮;太和、阜陽、潁上、鳳台、懷遠、蒙城、渦陽、宿縣、蕭縣9縣為第三“清剿”區,由李仙洲指揮。此外,又建立一個國民黨蘇魯豫皖邊黨政重建委員會,湯恩伯任主任委員,指揮國民黨地方黨政軍一起向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發動進攻。

1940年11月初,湯恩伯親率9個師26個團14萬人,向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發動進攻。為反擊國民黨進攻,邊區黨政軍委員會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和“耿吳劉”叛變後的形勢,撤銷了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同時將豫皖蘇邊劃分為三個軍分區:鳳台東北、龍亢以南、懷遠以西及以北為第一軍分區;渦北、宿西南、蒙北、懷遠北為第二軍分區;永城、夏邑、商丘、蕭縣、渦陽、亳縣各一部為第三分區。另外,將睢杞太地區作為與敵人相互爭奪的游擊區。

1月25日,彭雪楓向中共中央提出了“軍事政治遊擊宣傳戰”的反頑方針,作好了反頑鬥爭的戰鬥準備。然而,侵華日軍的軍事行動打亂了國共雙方的軍事部署和計劃。直到2月10日,湯恩伯以7個師4萬餘人的兵力分三路向豫皖蘇抗日根據地撲來,根據地軍民不得不倉促應戰,奮起反擊,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反頑鬥爭。

慘烈的反頑鬥爭

同日,沿津浦線之敵駐軍400餘人,向宿南趙集一帶進犯,被四師十一旅和特務團各一部包圍。激戰4小時後,四師殲滅敵人一部,敵軍被迫撤退。宿縣縣長田迭波為策應國民黨軍隊進攻,4月2日率自衛團200餘人進犯淝河馬家樓一帶。四師十一旅三十一團4個連在地方武裝配合下,於4日夜在暴風雨中強行軍30公里,向敵人發起攻擊,經兩小時戰鬥,殲敵大部。4月6日的萬樓戰鬥,更是可歌可泣。叛軍劉子仁、土頑蔣心亮部配合敵騎三師共千餘人,圍攻駐永城西南萬樓掩護主力轉移的十二旅三十四團第一營。該營僅兩個連130人左右,力量明顯處於弱勢。但大家不畏敵眾我寡,與敵人進行白刃拼搏,堅持一天,打退敵軍多次進攻,最後彈盡糧絕,除少數幾人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

一次次悲壯激烈的戰鬥,終難挽回戰局。1941年5月,四師主力不得不越過津浦線,赴路東開辭新的根據地。5月5日至8日,四師直屬隊與十二旅先後越過津浦線進入皖東北。留在路西的十一旅由於彈藥奇缺,戰鬥接連失利,部隊損失嚴重,亦於5月30日轉移至路東。至此,為期3個月的反頑鬥爭告一段落。

當敵軍向根據地發動進攻時,根據地軍民已處於被動局面。“耿吳劉”事件的發生,使本來屬於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後方的永、夏、蕭、碭一帶變成了敵軍進攻的一線,根據地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日軍對湯恩伯部進攻的突然停止和國民黨軍隊對根據地迅即展開的攻勢,是指揮機關始料不及的,加上對於國民黨軍隊實力估計錯誤,導致根據地準備不足;敵我雙方兵力對比為十比一,根據地武裝力量處於明顯劣勢,且兵力分散;根據地軍隊新控制區域原為國民黨統治區,群眾尚未發動,新的基層政權未建立,徵糧、募款、補充兵員都遇到困難,作戰缺少群眾支援。在這種嚴重不利情勢下,新四軍四師依然對進犯之敵進行了頑強抵抗。

2月10日,國民黨一四二師全部及騎八師一部2000餘人憑藉優勢兵力和猛烈火力強渡沙河攻打江口集陣地。根據地反頑鬥爭就此拉開序幕。2月10日至19日的10天為反頑鬥爭的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四師對敵軍基本上採取了進攻態勢,殲滅了一部分敵人。但是由於敵軍採用了緊密聯防、謹慎推進的戰術,加上四師部隊未能實現聚殲敵人之一部的計劃,很多情況下是分兵把守,導致形勢發展愈發對根據地不利。

2月23日至3月4日,反頑鬥爭進入第二階段。這10天時間,是四師兵力重新調整後,戰局再次向不利於根據地發展的時期。雖然四師指戰員進行了頑強戰鬥,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因為敵軍力量過於強大,四師一些有重要意義的戰役計劃未能實現,戰鬥接連受挫,導致根據地失去了對渦南的控制權,部隊不得不退守渦北,戰局已經發展到了“不得已”的程度。

在這之後,根據地軍隊由於連續不斷地戰鬥,已經極度疲憊,戰鬥力量受到嚴重影響,組織較大的聚殲行動已經非常困難。3月下旬,戰場形勢趨緊,睢杞地區和蕭縣尤為嚴重。睢杞武裝已到了無日不戰鬥的地步,蕭縣則要每天面對敵人“掃蕩”,根據地日漸縮小。不得已,根據地主力逐步向宿西、宿北轉移。3月31日,敵軍分3路大舉北渡渦河,逼迫根據地軍隊退至北淝河沿岸。

4月以後,在敵軍夾擊下,四師又進行了一次次悲壯而頑強的抵抗。4月1日,四師十一旅三十二團二營在褚莊一帶設伏,將敵軍一四二師四二四團一個加強營大部殲滅。

邊區黨政軍機關隨軍東撤

反頑鬥爭失利,四師主力東撤,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路西部分暫難堅持,因此,豫皖蘇邊區黨政軍機關亦隨四師主力轉移到路東,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邊區地方黨政軍機關為避免損失,亦隨四師主力東撤。

這次東撤,不啻一次戰略轉移,由於佈置得當,撤退比較順利。在撤退一個月前,邊區黨委就進行了準備,組織上撤銷了渦澮地委,成立澤東地委和澤東辦事處,具體負責向路東轉移傷病員和地方幹部,部署東撤後的地下鬥爭工作。澤東地委下轄永城、宿西、渦陽三個縣委,書記由李任之擔任。

1941年6月7日,澤東地委除留少數人員堅持地下工作外,地委機關及所屬3個縣的幹部全部撤往路東。隨後,邊區撤銷澤東地委和辦事處,於6月初成立了路西地委,領導東撤後的地下鬥爭。

在睢杞太地區,反頑鬥爭形勢同樣日趨惡化。5月,邊區黨委根據形勢需要,決定撤銷睢杞太地委,建立水東地委和黨政軍委員會,由王其梅任書記,全面領導睢杞太地區的工作,並領導與指揮睢杞太獨立團和當地地方武裝,在四師主力東撤後,堅持睢杞太地區的鬥爭。

由於這次東撤組織較好,而且在東撤前,地下黨在津浦鐵路的宿縣和蚌埠區段,通過敵偽工作,掌握了兩大偽軍據點,給東撤穿過封鏡線提供了方便。所以整個撤退沒有受到什麼損失,進行得比較順利。

(市委黨史研究室為採訪提供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