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隴縣邊家莊出土青銅器概括

對於秦襄公都“汧”,歷史上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王國維先生在其《秦都邑考》中就未曾詳及。隨著隴縣邊家莊春秋秦人墓地和磨兒原春秋古城的發現,“汧”的位置逐漸顯現出來。

邊家莊墓地位於隴縣縣城東南4公里、千河西南岸臺地上邊家莊村,村西北有一條小河從南向北流入千河。從20世紀20年代起,不斷有春秋時期青銅器出土。

眾多墓葬的不斷出現和大量青銅器的連續面世,引起了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1986年冬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寶雞市考古隊和隴縣博物館聯合對邊家莊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共發掘墓葬28座,出土文物達4000餘件,其中青銅禮器100餘件,是目前寶雞境內發現的出土青銅器最多的秦國墓地。現代考古為澄清歷史上的一些遺留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就像銀雀山漢墓中《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同時出土,澄清了千餘年有無《孫臏兵法》的一樁歷史公案一樣,“汧邑”也不例外,現代考古技術與歷史文獻的結合,使不少學者重新認識到秦的確建都過“汧”。

邊家莊秦國銅器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分別相當於春秋早、中晚期。從邊家莊秦墓可以看出,秦國青銅器的總體面貌與西周青銅器傳統基本一致。在此基礎上,後來才漸漸形成了秦器的風格特點。這一時期,隨著奴隸制的衰退和崩潰,作為奴隸制象徵的列鼎,已經超越了禮制的限制,僭越了等級的束縛,成為一種流行的造型形式。鼎成列,鍾成律,簋成偶,匜盤成套,已構成造型設計的主流。禮器的配置也如出一轍,重食器而輕酒器,通常組合為鼎、簋、壺、盉、甗等,奇數的列鼎與偶數的列簋相配。從工藝水平上看,春秋初年的秦器,形制、紋飾雖承襲周器式樣,而鑄造技術卻與周器有較大差距。許多器物器形不夠規整,器壁厚薄不勻,紋飾也頗粗糙,線條滯澀不暢,有的銘文系鑿刻而成,反映了青銅禮器開始走向沒落。隨著秦國國勢的強盛和經濟的繁榮,秦國青銅冶鑄技術迅速進步,到戰國中、晚期,秦國青銅器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陝西隴縣邊家莊出土青銅器概括

(波曲紋列鼎)

贏秦族一直保持擅長馭馬駕車的傳統,所以秦國貴族死後從葬車馬器的風習非常盛行。邊家莊秦墓也出土了大量車馬構件和飾件。這些車馬器具有春秋時期通行的形制特點,輕便實用而又不失精緻,反映了秦人青銅車馬器製造技術的成熟。

陝西隴縣邊家莊出土青銅器概括

(秦銅車馬)

汧作為秦都城的時間很短,從秦襄公二年到襄公十二年襄公去世,總共11年。汧邑是秦國當時向東伐戎、擴張領土的需要,城址規模不會很大,因為作為都城的時間只有11年,可能無暇修建規模較大的城池。秦襄公“伐戎至岐”,卒于軍前,一定會引起統治集團內部較大的恐慌,因此,即位的秦文公為了穩定局勢,離開汧邑,迂迴宗廟所在地——西垂,直到三年後,秦文公才再進關中,建都於汧、渭之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