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喻!習近平用“大海論”向世界解讀中國經濟

“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白馬千群浪湧,銀山萬疊天高”“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往今來,大海因其浩瀚無邊的遼闊,因其海納百川的胸襟,令無數文人墨客傾倒,在歷史畫卷中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詠歎。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就在今天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以大海為喻,縱論中國經濟。精妙的比喻,深刻的哲理,提氣的宣示,贏得會場內外高分貝掌聲。

為何說“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不妨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大:中國經濟如大海一樣龐大

大海之大,首在於其寬闊。很多人第一次見到大海,都會驚歎於它無邊無際的壯闊、海波不興的深邃、氣吞山河的磅礴。相比於陸地,大海佔據了地球表面面積的71%,是陸地面積的兩倍還要多。法國文豪雨果就曾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可以說,“大”是海洋的首要特質。

妙喻!习近平用“大海论”向世界解读中国经济

而一說到中國經濟,“大”同樣是多數人的第一反應。

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13億多人口的大市場,有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如今,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82萬億元。這樣的體量,讓中國經濟堪稱“大海”

更別說,中國經濟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有人便以“中國錨”來形容中國經濟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經濟之大、之重要。而世界第一的人口總數、世界第三的國土面積,更是讓中國經濟有了更充足的發展底氣。

無論從經濟總量上看,還是從人口規模而言,抑或是按國土面積來統計,中國經濟都堪稱是“大海”,而絕非“小池塘”。

穩:中國經濟如大海一樣穩定

大海之大,還在於其穩。習近平說得好:“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沒有風狂雨驟,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沒有風暴的海洋,並不是海,只是池塘。恰恰相反,有風平浪靜,也有狂風驟雨,那才是大海的常態。

妙喻!习近平用“大海论”向世界解读中国经济

中國經濟,也是如此。發展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順境,也會有逆境,有歷史機遇,也會有風險挑戰。中國經濟體量已經如此巨大,作為超大規模國家的種種優勢也已經進入了慣性釋放階段,向前發展的趨勢,不是一些風雨挑戰就能扭轉的。

而且,正是經歷過風風雨雨,克服過矛盾問題,一個國家的經濟才會更加強健,發展的根基才會更加穩固。正所謂,“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從當下而言,毋庸諱言,我們遇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一些領域不確定性有所上升,一些企業經營困難增多,一些領域風險挑戰增大。但風物長宜放眼量,這些問題其實都是發展中的困難、前進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我們也正在採取措施積極加以解決,成效已經或正在顯現出來。

可以說,中國經濟,也可以用一個字總結——“穩”。就像習近平說的那樣,是“三個沒有改變”: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勢頭沒有改變。一時一事上中國經濟發展會有波動,但長遠看浩蕩東風。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依然是中國經濟的主基調。

開放:中國經濟如大海一樣開放

大海之大,更在於其胸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是擁有“不拒眾流”的胸懷,擁有“兼收幷蓄”的品格,才成就了大海的廣闊和深邃。

水唯善下終成海。大海為萬水之歸,有著極強的包容性。習近平曾引用過中國先哲老子的一句話:“大邦者下流。”也就是說,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擁有容納天下百川的胸懷。

妙喻!习近平用“大海论”向世界解读中国经济

經歷過閉關鎖國帶來的落後之痛,嚐到過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之甜,中國人民深深懂得“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這一道理,深刻理解“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這一規律,也將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對外開放。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讓沿線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築美好家園,這些包容性極強的舉措,顯示中國大海一般廣闊的視野和胸襟

像大海一樣開放包容,這既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古老的東方智慧。只有開放包容,才能帶來發展進步;只有互聯互通,才能帶來合作共贏。

正如習近平所宣示的:“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

潮自東方起,客從海上來。進博會是感受中國經濟脈搏的一個重要窗口和平臺。只要在會展中心轉轉,只要在上海大街上走走,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如大海一樣的中國經濟,將在開放中愈發壯闊,也將為世界帶去更多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