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寧漢劇:一群農民的堅守

大義常寧(手機臺)10月30日訊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是現代京劇唱腔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京劇唱腔之祖山”的美譽。在白沙,有這樣一群農民演員,以滿腔熱情傳承和發揚常寧漢劇文化。

常寧漢劇:一群農民的堅守


近日,記者隨一幫漢劇票友來到常寧漢劇發祥地毘帽峰村唐家窩,一探漢劇的厚重歷史文化。在一村民家,我們見到了這群農民演員,正依照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漢劇角色,一絲不苟的上妝、綁頭、著裝,為當天所演劇目《轅門斬子》做準備。


常寧漢劇:一群農民的堅守


一切就緒後,隨著二胡、胡琴、鼓板等伴奏樂器的響起,漢劇《轅門斬子》正式開唱。


常寧漢劇:一群農民的堅守


董策清說,自幼對漢劇耳濡目染,成年後對漢劇這門古老藝術越發的崇拜,八十年代初,自費外出拜名師學藝。如今的董策清門下已有弟子近20位,並積極貫徹落實黨的繁榮文化事業的精神,組建常寧市漢劇團,由女弟子曾林玉出任團長,他專心負責技術指導。如何能讓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生機,董策清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關注或學習漢劇,讓常寧漢劇一代一代往下傳。


常寧漢劇:一群農民的堅守


漢劇,是我國的稀有劇種,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主要流行於湖北省境地內長江漢水流域,以及湖南、陝西南部、四川和廣東部分地區。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常寧漢劇始源於清末民國初年,後因種種原因,慢慢被世人所遺忘,改革開放初期又逐漸進入人民視線。如今還在演繹的尚有《鍘美記》、《劉海砍樵》、《雙鳳山》、《平貴別窯》《黃鶴樓》等20餘個劇目。目前已著手申報常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詳情視頻請關注近期更新的大義常寧手機臺。

記者:歐元生

審核:阿貴 阿盼

三審:白雲

新聞熱線:0734-72211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