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外一個人就能帶娃而中國要一家子帶?

小獸媽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外國人帶小孩往往一個人就夠了,但是在中國帶小孩,都要一家子一起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們經常能看到,外國父母帶孩子,也可以一人搞定好幾個小孩。但在中國,爸爸媽媽帶小孩根本忙不過來,只能找老人來幫忙。

那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呢?

首先中外育兒的觀念,有很大的差別。

例如在給寶寶吃飯這一塊,外國人喜歡買現成的寶寶輔食。直接餵給寶寶吃,比較節省時間和精力。

但在中國,老一輩都覺得包裝食品有很多添加劑,會影響健康。所以就算是年輕父母想省事,也過不了老一輩這一關。在老人眼裡,自己做的食物才是最乾淨的,最衛生的。

而且在帶小孩方面,外國人父母比較講原則,不會刻意驕縱慣著小孩,對孩子的教育比較嚴厲。

但是中國父母,特別是老人,都比較心軟。孩子一哭就立馬要去哄他,時間長了反而會讓小孩變得任性。

另外也和一些文化習慣有關,外國人比較獨立,孩子怎麼管教都是父母的事,老一輩是不能插手的,也不會主動去管。

在中國教育小孩時,老人往往也會參與進來,中間又會產生不同的矛盾,讓帶小孩的過程變得更加勞累了。


找靚機科普君


作為一個在國外一個人帶娃、工作,又唸了第二個碩士學位,並且第二個學位的畢業論文還是A的“一人帶娃的媽媽”,我來說一下為什麼老外能一個人帶娃還搞定別的事情。


西方人一個人能帶孩子,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家認為生孩子是父母自己的選擇,無權剝削祖父母的勞動;同時,祖父母也認為自己無義務給子女帶孩子(何況他們的孫子孫女太多,帶不過來)。除此之外,許多西方國家有三個方面的支撐。


第一,社會的支撐。


基礎設施方面的支撐。西方國家為弱勢群體制造全方位的便利,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無障礙通道,也就是說輪椅和嬰兒車可以自由到達的地方。這裡所有的大城小鎮,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社區活動中心,一定都有無障礙通道,非常方便爸爸媽媽帶小孩出行。只要是開門營業的商業機構或者是政府機關,哪怕是一個路邊的麥當勞餐廳,一定也都有母嬰休息室,給嬰兒換尿布的地方。所有的公共廁所,一定有提供給父母帶孩子休息換尿布的地方。公共汽車有專門的升降臺,火車出口和站臺之間也是齊平的。這樣就給帶孩子的父母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


在社會的制度層面,歐美國家也提供了許多的支撐。如果父母中的一方留在家裡帶孩子的話,那麼整個家庭的稅收就可以減免。如果家庭收入不足的話,還會給予各種各樣的補償。同時,很多國家會給新生兒福利金,所以說孩子越多福利金越多。這樣的話有利於安心父母在家帶孩子、帶好孩子。


第二,科技的支撐。

西方家庭極其依賴家用電器。嬰幼兒的衣服都是洗衣機洗的,很少有手洗這一說,有人可能會覺得,消毒怎麼辦呢?西方的父母已經習慣了洗衣機用的消毒液,也沒有聽說過有什麼副作用。 洗碗機是家庭必備電器,省掉了許多清洗嬰幼兒奶瓶和碗筷的勞動。 孩子稍微大一點有輔食製作機。因為歐美家庭有比較多的孩子,父母不太會像中國人這樣事事精益求精,雖然也有很多歐美的父母給孩子手工製作輔食,但是也有非常多的父母會選擇超市裡的罐裝嬰兒食品,這樣就省掉了許多製作輔食的時間。 因為西方家庭汽車非常的普遍,西方的孩子從小就形成了坐嬰兒車座或者是搖籃的習慣,父母到哪裡辦事,只需要把他們放在車座裡就行,為了適應多子家庭的需求,還有可以放好幾個孩子的手推車、提供給雙胞胎的雙排座嬰兒推車,甚至是可以放上2到4個孩子的多層推車,把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全部放到推車上,極大減少了父母的勞動量。

第三,家庭的支撐。

家庭的支撐也可以稱之為個人理念的支撐。整個歐美社會的稅務系統並不傾向於雙職工家庭,以我所在的愛爾蘭為例,超過一定的收入要交50%的稅,同時這裡的人工費用極高,兩個孩子的託管費用基本上等於1個人的稅後工資。所以很多中產階級家庭會留一個父母在家裡照顧孩子。這個時候,個人理念起到了調節作用。因為社會具有相對較高的寬容度,招聘的時候不允許有年齡和性別歧視。所以,很多人選擇花上五六年左右的時間在家裡生上兩三個孩子,等孩子已經進入到學校和託兒所之後,再重新回到社會。


社會承認在家的一個人的價值,在這種保障的情況下,許多人就不再著急,全心全力投入帶孩子,而不需要像很多中國的父母一樣,一邊帶孩子一邊焦慮於自己,和社會脫節,身體累心更累。


myida


為什麼老外一個人就能帶娃?國外的情況我不瞭解,不好說。我就說說我個人的親身經歷吧!


我兒子是2016年1月份出生,兒子出生之後,我老婆身體很虛弱,所以就請了一個月嫂。照顧了40天。等月嫂走了以後,各種問題就來了。首先是兒子不吃奶。連續三四天,一天吃奶不到一百毫升。我們一家人心急如焚。不過好在後來找到了不吃奶的原因。居然是母乳和奶粉只能選一樣,這個時候果斷選擇斷奶,吃奶粉。不吃奶的問題算是解決了。這個時候新的問題又來了,老婆90天的產假到期。因為小孩太小,要大人熬夜照顧。雙方老人年紀又大,根本沒法熬夜。思來想去最後我老婆還是辭職在家帶兒子。


就這樣,半年過去了,我兒子六個月了,我也終於領悟到當爹的不易。首先還是吃奶的問題。雖然現在吃奶了,但是吃一次奶的話,最少要半個小時。而且還要各種哄逗。更麻煩的是睡覺的時候要大人抱著。你看著他是睡著了,只要把他輕輕地往床上一放,過五分鐘準醒。老婆被他折磨的精疲力盡。我每天既要上班,而且做所有的家務。感覺真是力不從心。


就這樣,我兒子兩歲了。我老婆也找工作,重新上班。孩子太小,看了這麼多保姆虐待嬰幼兒的新聞,根本不敢找保姆帶。還是麻煩我老丈人丈母孃幫我帶兒子。白天我老丈人負責幫我帶兒子,我丈母孃負責家務。晚上把孩子交給我們。這就是目前的生活。我不知道獨自一個人怎麼可能把孩子帶大?


愛分享新鮮事


不請自來:長期生活在北美,目前正在懷孕,說說我的親身經歷:1)首先,生育的制度非常完善。從懷孕體檢到入院生產,無論檢查,順剖,住院全部免費,藥費可以從自己公司走。每次體檢基本不用排隊,沒有人擠人,孕婦完全可以自己去,很輕鬆 2) 各種免費的產前產後培訓班,教你如何做好父母 3 )每個寶寶每月可領最高600刀牛奶金(約3400人民幣)直到18歲,25歲前處方藥全免,17歲前免費牙醫,平時看病檢查免費 4)產假可請34周,父親也同樣有產假 5)入學相對容易,沒有太多隱性支出,比如擇校費,老師紅包。但學區房的價格還是高一些。6)沒有那麼多強制性的收費補習班 7)完善的領養制度和其他,把大點的孩子放路邊也不用擔心被拐,不需要爺爺奶奶一直跟著。其他關於人種差異習慣的問題就不說了,綜上所述,整個懷孕到生產到撫養,國家擔負了更大的責任,省心省力自然不需要一家子圍著孩子轉。


水煮蛋看世界


我在國外,都是一個人帶孩子,期間也回國住過幾個月,爸媽幫著帶一下。帶孩子這種事就是這樣,一個人帶娃不覺得人手少,五個人帶娃也不覺得人手多。

一個人帶娃當然是壓力挺大,中間沒人能換手,做飯的時候聽著娃哭,這邊還在起油鍋,嘶嘶的冒著煙,當然手忙腳亂。我觀察過很多外國媽媽,都是一手抱著娃一手晾衣服,怎麼不辛苦?

還有我印象很深的是,我生孩子的時候,住的病房,同房的產婦,剖腹產,雙胞胎。我入病房時她是分娩後第二晚,醫院不允許家屬陪夜的。半夜就是自己起床,換尿布,喂娃,這個喂完喂那個,最後泵奶,完全沒人幫忙。。這一點,請問國內產婦幾個人做得到?

所以說,為什麼國內需要一家人帶孩子,國外只需要一個人?三個字,被逼的。。。


弦上的短尾鳥


我常見一女士帶二、三娃在公園玩,大人小孩衣作整潔,玩夠了就吃東西。納悶為什麼我國帶一個都難?見過親家與親家再加小倆口,六人帶一小孩玩,還這也不對那也不行,有點搞笑!經過觀查思考,得出一些答案,供參考,首先是美國人不挑食,生活簡便,超市成品半成品齊全,婦嬰用品齊全,價格便宜普通化。然後帶孩粗曠,不驕不慣,大孩要幫父母帶弟妹。還有文明素質較高,美國的所謂公園,實在很筒單,但到處都有,一般就是滑梯鞦韆兒童樂園加沙坑、燒烤架。大的公園就是幾個各類球場或泳池,孩子自帶球類裝備,由於文明程度因素,很多小孩可不帶回不昂貴玩具,仍由後來小孩玩。另外,家庭都是大功率洗烘設備,可省不少時間,有以上環境、條件和習慣,就自然出現了此現像。


xia小河畔


美劇裡面看到的是美國人都有別墅,帶著孩子可以參加各種聚會,孩子需要講故事閱讀,不需要喂吃喂喝,很羨慕美國人帶孩子的那種灑脫和自信。

我的孩子三週歲半,我媽媽給看了兩年多,一直就是中國傳統養育和美國放養之間搖擺,一週就洗澡,四周戶外活動,縣城裡的人都驚掉下巴了。然並卵,我週末也不願意帶他去哪裡玩,放假也不願意,第一沒有好地方玩,天上是霧霾,地上是煤焦油,第二是沒錢,出一出門把一週省下的錢全花光,第三是孩子真不好帶,從小媽媽和奶奶都是有求必應,我這爸爸帶出去多少次都是不喜歡,美式放養好但是前期很痛苦,孩子會恨你一段時間的。

總結,看著美劇學習帶孩子,會讓自己對孩子更有信心。

二三十年後,我肯定不幫他們帶孫子,每個小家庭都需要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這就是美式親子關係。


歷史知事


第一,老外生一個孩子,孩子就跟自帶薪水政府每月打到父母賬號,媽媽也有薪水,因此至少不用為錢發愁。第二,大人小孩吃喝全部半成品,小孩吃的什麼蘋果泥…大人土豆帶皮鍋裡一煮,香腸一煎,蔬菜都是超市買好的袋裝成品。一週超市購物一次,平常不用出門!咱中國的媽媽天天去買菜,回來洗洗切切,煸炒蒸炸……老外吃完盤子一衝直接放洗碗機,最多洗個鍋,我們媽媽們又要開始洗洗涮涮!中國媽媽還要一天最少兩頓的搞!!!!!有些自己工作的人,你能天天下班回來做飯嗎?很多都做不到吧??第三,很多老外一週才洗一次衣服,一週才大搞一次屋子,平常只是物品簡單歸位而已。問人家為啥不天天拖地?人家老外的回答是:要生活,不能天天打掃怎麼生活?中國媽媽要天天洗,因為我們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對寶寶健康上,都不會全部用紙尿褲,……… 所以,提出這種問題的人最好自己生一個再用中國的方式一個人帶一帶就知道了………… 另:這裡的老外是純種歐洲朋友家的生活,也僅是一家人,供大家瞭解,跑到國外的中國人就不要參活進來說我胡說了,謝謝


小凡41593127


先從家務說起,在美國時兩星期不打掃也沒啥灰,打掃也就吸吸地,擦個桌面。

在中國我只是外出旅遊一個星期,出門前都打掃過,回家地板上居然出毛球了。

窗戶在美國基本忽略一年半載不擦也沒啥感覺,這裡我也忽略了,因為不能忍受

你會死掉,還是有空先把窗臺擦了吧。

在美國我很懶,衣服洗完直接甩烘乾機,穿時再拿。在中國烘乾機功率不夠,乾的

不爽。所以晾衣服疊衣服,這種時,每天只少花費半小時。

在美國,買菜比較乾淨,簡單處理就能下鍋,一般半個小時搞定。在中國半小時菜

還沒挑完。

在美國到哪裡空調都足足的,娃在室內永遠單衣,買一堆單衣也沒多少錢。活動,吃飯,弄髒了洗衣機一一會就

吃飯弄髒了,洗衣機一甩,烘乾,一天換多少次都不怕明天沒衣服穿。

在中國,你要看著孩子,怕弄髒,要不你冬天就要牛氣的買上十幾件外套,等

換,可怕的是一天是幹不了的。

如果家裡有幾個娃,那效果就更明顯了,恆溫的室內,大娃起床,上廁所,洗澡,

你都不用擔心,讓它自己慢慢折騰好了,在這裡你時刻脆快點,要不感冒。

沒有供暖的南方就是這麼可憐。你也許說你也可以開空調啊,好吧土豪當然隨意,

土豪一個人率領五個保姆,絕對能把一家子都搞定。關鍵問題是在美國,領個

救濟的,住個政府屋的,家裡也開的起空調。而在中國買著幾百萬價格房子的,

開空調還是需要算著電費的,這就是事實。所以人還是一樣的人,不同環境加

條件下“生產率”絕對是不一樣的。


夢中有隻旺財


因為育兒理念不一樣!最核心的一點不同我認為就是美式育兒不焦慮,沒有健康焦慮,也沒有教育焦慮(美國中產階級家長在孩子大點之後還是很在教育上用心的),大大咧咧,有顆平常心。我們雖然不是老外,但生活在美國,帶娃和老外一樣粗放,我們覺得挺好,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家裡有兩個兒子,老大四歲,老二快一歲了,兩個寶寶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就洲際旅行——從美國飛回過中國度假,在飛機上乖巧可愛,神清氣爽,身體狀況完全沒有問題。柔弱苗條的寶媽沒有做過月子,孩子不到滿月,寶媽就開開心心去逛街了,娃帶在身邊,娃餓了寶媽就跑到試衣間去給寶寶喂個奶,寶媽在哺乳期沒有減肥身材就恢復成生娃之前的水平了。


兩個孩子出生半個月就和我們一起出門啦,我們外出的計劃從來沒因為寶寶而發生過任何改變。我們出門的時候,娃外出連體服一穿,往籃子裡面一放,提著就出門了,國內的朋友看到總覺得我們就像提著一個小寵物一樣輕鬆。寶媽生娃之前買過一個尿片包,後來發現根本沒啥用,帶寶出門的時候,寶媽把尿片和溼紙巾放自己小包裡就ok啦。


坐車出門,安全座椅是必須的,抱著孩子,大人不舒服,孩子也不舒服,最重要的是不安全。娃坐安全座椅開始的時候有可能會哭,我們老大哭的時間短些,老二哭的時間長一些,哭就哭唄,這事沒妥協餘地,後來他們慢慢就都喜歡上安全座椅,上車乖乖睡覺或者靜靜躺著,偶爾自己哼哼幾下,就像唱歌一樣。有的時候我們回國偶爾會遇到沒有安全座椅的情況,大人抱著他們,他們才不高興呢,大人的懷抱哪裡有安全座椅舒服啊。在外面需要走動的時候,嬰兒車或者嬰兒揹帶必須要選一樣,這樣一來,大人不累,孩子也很開心。


我們的寶寶都進行過睡眠訓練,老二睡眠訓練尤其成功,只訓過一兩天,就養成了自己入睡,而且夜晚幾乎能睡整覺的好習慣。寶寶們睡小床,既安全,大人孩子又都舒服。我們的寶寶們從一出生就穿睡袍睡覺,所以我們也不用晚上起來檢查他們是否蹬被子或者被被子矇住臉。


我們的兩個寶寶都是母乳餵養,幾乎就沒喝過奶粉。偶爾寶媽不在寶寶身邊,需要給奶粉喝的時候,我們就用涼的純淨水給他們衝點奶粉,非常迅速。到了寶寶需要添加輔食之後,我們有給他們買嬰兒食品,也不介意讓他們和我們吃一樣的。我們從來不求著孩子吃飯,每次都是他們來和爸爸媽媽搶食物,生怕我們不給他們吃。另外,吃飯用的高椅是非常推薦的,孩子坐在上面自己吃東西,不用擔心他到處亂跑。


我們的家裡非常乾淨整潔,有好多好多玩具。只要我們在身邊,大寶自己就在那玩玩具,小寶就自己在屋裡面爬來爬去,探索世界。


我們家大寶兩歲多點就去幼兒園啦,適應非常快,每天出門回家都很高興。二寶看上去對環境適應能力更強,打算一歲多就送幼兒園。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給以了他們充分的自由,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我們通常任他們自由發揮,這樣一來有以下好處:1,娃的自主性極強;2,大人省心;3,大人說的話更有分量,因為我們從來不嘮叨。


我們帶娃雖然大大咧咧,但是卻非常用心。孩子們的成長中的煩惱都被我們看在眼裡,積極尋找應對策略。我們也會不停反思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根據從孩子發展狀況得到的反饋,不停修正自己育兒方法。高效而快樂的育兒從來不是信手拈來的,是需要花費一些心思琢磨才能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