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制能治A股的三種病:千年不漲、投機炒作、過度干預

昨天上午,領導正式宣佈: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

消息一出,本來正“吃著火鍋唱著歌”的創業板,剎那間人仰馬翻,急轉直下。

這麼多年過來了,大家聽到“註冊制”的第一反應,竟然還是兩個字——“快跑!”

市場究竟在怕什麼?是科創板嗎?還是註冊制?我覺得都不是。

實際上,大家所害怕的,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市場擴容”。

上一篇文章《 》

我對註冊制和核準制進行了深度剖析,有興趣可以點擊查看,其實各個國家和地區口中的“註冊制”,其實是千差萬別的。其中,最大的差異就體現在“監管部門的權力”不一樣。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註冊制,一定具有中國特色,絕不會完全照搬美國的經驗。

另外,在註冊制試點階段,監管層對於試點的力度和節奏是有很大的掌控力。

所以,不用擔心,推出科創板和註冊制後會出現企業大批量上市的情況。

註冊制能治A股的三種病

下面,再來說說,為什麼我認為:註冊制來了,牛市也就不遠了

我曾經打過這麼一個比方:

市場害怕註冊制,就像小孩害怕打針一樣。打針的確會疼那麼一下下。但是長期來看,打針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

註冊制能治A股的三種病:千年不漲、投機炒作、過度干預

那麼,註冊制究竟能治什麼病呢?

第一,註冊制能治A股“千年不漲”的病。

為什麼十幾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而A股指數卻依然還在原地晃悠,一直不漲?

對於這個問題,大家其實討論的比較多了,也達成了一些共識。舉兩個常見的理由:

一個理由是:因為好企業都流失到國外去了。

假設BATJ等在中國上市。保守按照平均每個公司在過去10年股價上漲10倍來算,現在的上證指數可能也會在5000點左右了。

還有一個理由是:A股的退市制度不健全。

既然好公司都跑到國外去了,那麼留在A股的則是一些質量相對差的企業。更要命的是,因為退市制度的不健全,還累積了大量的“垃圾股”。它們沒法代表中國最先進的生產力,當然也無法反映中國實際的經濟增長。

現在推出科創板和註冊制,就是為了留住那些具有競爭力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BATJ類公司。

另外,一旦註冊制推出,退市機制也將逐漸完善。那些拖後腿的垃圾企業,也就能一退到底了。

這樣一來,股市將會進入良性的“新陳代謝”之中,豈有不漲之理?

第二,註冊制還會治“投機炒作”的病。

A股的另外一大毛病是:暴漲暴跌,炒作成風。而且,“一管就死,一放就瘋”。

這個病,也只有註冊制才能治。

隨著註冊制的推出,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會越來越健全,估值會越來越合理。好股票一定會漲上天。而垃圾股會變成仙股,仙股會在某一天突然退市。

這種情況下,還有人敢炒新、炒小、炒概念嗎?股市的投資理念、投資邏輯和投資策略都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A股的估值將會更加合理,投資更加專業化。從而更規範化地走向價值投資,改變市場的投機文化和投機行為。

第三,註冊制還會治“過度干預”的病。

為什麼,監管層總是“管得太多”呢?因為,股票就是他們審核的,出了任何問題,都將吃不了兜著走。

所以,他們不得不管。這樣一來,中國A股就成了“政策市”。

現在好了,註冊制推出來之後,市場的歸市場,監管的歸監管。

發行的風險交給了主承銷商,合規的實現交給了中介機構,信披真實性的實現交給了發行人。

相比於核准制,發行人成本更低、上市效率更高、對社會資源耗費更少,資本市場可以快速實現資源配置功能。

總之,註冊制推出,將會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價格發現、融資、資源配置等三大基礎功能,將會從根子上,治好A股的種種不治之症。

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下稱“股改”)被推出來的時候,市場也曾解讀為重大利空。

當年6月6日,當第一批股改試點的公司在網絡投票時,上證指數跌穿千點,最低為998點。

但是,隨著股改的進行,A股走出了至今為止的最大的一場牛市。

所以,我認為,註冊制改革作為繼股改之後,又一次重大的顛覆性的制度性改革,必將會為中國的下一輪大牛市奠定紮實的基礎。

註冊制是一個系統工程

當然,不得不說,推進註冊制改革,並不容易。

一方面,註冊制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註冊制的順利推行有賴於三大前提:

(1)司法制度的密切配合。

(2)完善的退市制度。

(3)建立各司其職的實質審核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另一方面,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註冊制推動的過程中必定會產生各種副作用,並遭遇各種阻礙。

美國註冊制的推出和完善,就經歷了百餘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曾經引發了企業市值蒸發,投資者傾家蕩產,通貨膨脹等社會問題。甚至還引發了多起遊行和騷亂,造成了社會恐慌。

無論怎樣,註冊制改革的大幕已經拉開,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偉大時刻!

精彩熱門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