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釋海山·釋大恩·釋昌臻主編

【正文】

輕蔑天民,擾亂國政。

【譯文】

當官的,視民如草芥,橫徵暴斂,漫不經心,又好大喜功,任意更改國家政令,危害百姓。

【例證一】

唐朝大曆二年,秋天的大雨損害了莊稼,只有渭南的縣官劉澡報告說縣內秧苗沒有損失。皇上懷疑,命令御史朱毅前往視察,實際上受災有三千多頃。皇上感嘆道:‘縣令是主宰老百姓生計的官,沒有損失還應該說成是有損失,以使百姓少納稅,現在他不關心民眾的生計竟然到了如此地步!’立刻將劉澡貶官作南浦尉,在上任途中劉澡就死去了。

【例證二】

僕射王安石,最初在譙地做幕僚的時候,清查逃亡農民的土地,看到因年歲饑荒而流亡在外的有好幾千家,就力求安置他們,向皇帝上疏、言所需事項,乞求發放貸款購置耕具、牛與種子,朝庭都許可了。一天晚上,他住宿在蒙城驛,夢見空中有一個著紫色綬帶的人拿著象牙朝笏,把一個綠衣童子送過來。說:‘你本來沒有兒子,上帝嘉獎你有愛民的深心,用這個來表示送給宰相你一個兒子。’

後來,王安石果然官至宰相,王安石變法以後,下民非常愁苦,乃至於有出賣妻兒的人。後來宋神宗有所省悟,將王安石貶到金陵。王安石的兒子王□尤其剽悍陰險,害人刻毒殘酷,三十三歲就發鎽疽而死。王安石悼念不已。

忽然有一天,王看見一個人升堂向他參拜,原來是從前的下屬官員,已死去很久了。王安石驚問他從何處來,知道王□的下落嗎?屬官說,如果想見郎君,可以在某天晚上僚屬家中看到。安石依他說的,頃刻間,見原來那個穿紫袍的官員倚案而坐,幾個獄卒押解一個囚犯上來,全身枷鎖,血流滿地,呻吟的聲音,使人不忍聽,原來正是王□在對官吏說:‘希望早些了結案子。’這情境一會兒便消失了。安石不覺失聲痛哭,第二年,王安石死了。

王安石的親友郭權,昏死後醒來,說看見一所監獄,名稱題為‘機正’。其中有一個貴人被枷鎖銬住,白鬍子大眼睛很像劉忱,是因為不願意指出是王安石的緣故。

王安石的女兒是蔡卞的妻子,派人去問郭權,曾看見王老相公沒有?郭權說沒看見,你們只是多做些好功德吧!□

【例證三】

範諷為御史中丞官時,有一個門衛官,工作了四十餘年。他經歷的中丞有三十多人,往往能評價他們的賢明或下劣,如果中丞賢明,他在下邊唱喏時,他所執的梃杖必然是橫著拿,若中丞下劣,其挺杖就直著拿。傳揚已久,當中丞的人就擔心門衛官直著拿挺杖。

有一天,門衛官的梃杖拿直了,範諷驚異地問他是什麼原因,他說,這次看見中丞請客,對廚師再三再四地打招呼,今後若當上宰相,說一件事也喋喋不休,豈不是很煩擾人嗎,內心感到鄙棄,不自覺地將梃杖拿直了。

範諷再三表示慚愧,感謝他的勸諫。

【正文】

賞及非義,開及無辜。

【譯文】

獎賞不義的人,無罪的人反倒受刑罰。

【例證一】

明朝成化年間,章瑾向皇上獻寶石,被提升為鎮撫司。皇上命令太監懷恩傳這道聖旨。懷恩說:‘鎮撫司掌管天下所有的案件,是武臣的最高職位,怎麼能讓章瑾擔任呢?不肯傳旨。皇上說:‘你敢違抗命令嗎?’懷恩說:‘不敢違命,只是擔心違背國家法度。’

於是皇上讓覃昌傳旨。懷恩又叫兵部尚書徐子俊上奏章,希望從中再勸諫皇上,徐子俊推辭不敢做這件事。懷恩嘆息道:‘我早就知道外庭當官的沒有人堅持正義,’後來懷恩因為正直被貶到鳳陽。

弘治初年,懷恩被召回京師,官居司禮,幫助孝宗皇帝治理天下,終生受恩寵榮耀。

【例證二】

安徽新昌縣令黃某,原來在袁州當司法官,後來向子長繼任他的職位。向子長因為有事到江西南安府,事情辦完後將回,另外一州的判官鄭某有個妹妹,嫁到袁州,希望與向子長同路。於是他們邀請黃某同去袁州,黃某不肯去,他們竭力相請後才同意,然而心中很不樂意。到了袁州以後,黃又想在城外住,向子長將他拉入官署,坐定之後,子長要到裡面去辦事,讓黃某到客房休息,黃某像沒聽見一樣。到他近旁大聲呼喊,而黃瞪眼不回答。一會發出大叫聲,好像痛不可忍的樣子,於是大量□B077□出血痢,通宵都不停止。子長與鄭判官對他說:‘ 先生原不想來,只是因為我們二人的緣故才來,先生還有什麼話,希望強打精神告訴我們。’

黃某睜開眼睛傾聽,忍著痛苦說:‘我原來在這裡當官,宜春縣武官派了三個弓手,到鄉下買豬和雞,十天之後都沒回來,三個人的妻子告到郡守那裡,郡守與武官有舊交,武官便欺騙他說:‘地方上有一夥盜賊,已探明他的巢穴,所以派三個去偵察,以採買為名義,現在久久不回,可能已被盜賊殺害了。希望能夠召集士兵,一起去抓捕這夥盜賊。’郡守同意了他的說法。武官於是前往搜捕,在山裡逗留了兩個月,毫無收穫。

當時有四個村民在野外耕地,樣子很憨厚,武官叫下屬拿兩萬錢召他們來說話:‘有三個弓箭手被盜賊殺害了,武官來追捕,但長時未抓著犯人。你們四人就假裝盜賊去應付差事,他日結案後,表面上說是殺頭,實際上不過打十來板就釋放了,你們如此貧窮,今天各得五千錢去養活妻小,豈不甚好?你們到了官府,若問你們是否殺人,就回答殺了。於是吃飽了坐牢,預計過不多久就放你們回家了。’

四個人答應照辦,於是捆來縣衙,當時縣官不在,由司戶官主持政務,審核後,囚犯服罪,就送府查辦,當時正好我主管工作,根據案情報告,得出判決斬首。就選擇日子到街市行刑了。我觀察這四個人,不像兇惡的樣子,便支開獄中的公差,詢問他們的實情,都說不冤枉,我又對他們說‘你們如果真是犯了這種罪,明天腦袋就要搬家,再接不攏了!’他們這才嚇得相對哭泣說,先以為可以生還,回家後得錢用,不知道真的是要死啊!於是全部說出了真實原委。

我大吃一驚,全都解開了他們的捆綁。武官察覺了,暗中對郡守說,獄中管事的人接受囚犯的賄賂,導致翻供。第二天,我到府中去彙報情況,郡守盛怒地責罵我:‘你自己定案已結束,怎麼又因為受賄賂而妄加改變呢!’ 說:‘既然知道了他們冤屈,哪敢不為他們辯白?’郡守不得已,只好將案情移到記錄部門,又轉到縣上再審,按法律應當再向司法部門申訴。郡守說:‘如果這樣,那麼這個地區的錯案就相當多了。便逼迫著要維持原判。我根據道義力爭,經過十多天仍不得昭雪。臨到要殺囚犯的時候,郡守說:‘若是黃司法官不簽名認可,到時候必然將我告到朝庭。’於是派遣同僚對我說:‘囚犯必定要死,你因執毫無用處,今天就在案卷後邊勉強籤個名算了,個個都知道這事是郡守決定的,你有什麼罪過呢?’我因力量單薄,寡不敵眾,就勉強畫了押。四個人無辜死去。過兩天,兩個縣吏和院中兩個官員突然死亡,又過了幾天,代理縣令也死了,武官已經調任他職,被雷擊死,而郡守則中風不起,前後相距才一個多月。

我有一天下班,看見那四個囚犯來拜我,說:‘我們冤枉受死,向上帝申訴,已告準了,上天要逮捕你,我們懇求說:‘這個冤情之所以被提出來,是你黃司法官力爭的,現在七個人都死了,足以抵償我們的小命了。’上帝說:‘假使他不畫押,你們四個人就可以不死,原來上報定罪的案卷,就是以他為首!’我們哭拜了四十九天,上帝才答應你緩死三年,當期限到的時候,我們就要到這裡找你。又拜過才去,剛才一進門,四個人已經先在這裡了。我之所以不想來,就是這個原因。現在已經無話可說了。’

向子長問:‘鬼在哪裡?’黃某說:‘都恭敬地站在前面。’向子長與鄭某設案焚香,穿著嚴肅的衣冠,禮拜祈禱:‘你們四位高尚的靈魂在此,黃君將死去,情勢是不能解脫了,但也應該許可他與母親妻子訣別。何必將大病加在他身上,使他如此痛苦。’祈禱完後,黃某高興地說:‘鬼接受請求了。’他的病痛立刻停止。

又過十天,黃某告訴向子長:‘我母親已經來了,請為我備轎子出去迎接。’子長說:‘派遣出去接你親屬的人還沒回來,哪能這麼快就來了。’黃某說,四個鬼魂已通知過了。於是出去,果然相遇於院門之外,黃某與母親掀開轎簾一拜,然後死去。

【正文】

殺人取財,傾人取位。

【譯文】

為一己私利,圖財害命,搞垮別人,取而代之。

【例證一】

巴郡太守的從官伊庭儀,因為太守有病,代攝郡中行政事務。地方上有個叫張威的人,他的家奴叫萬貞,投井死去。萬家向郡府投訴,說張威將萬貞殺死後投入井中。張威不堪刑法逼供,於是屈打成招。事實是萬貞先犯家規,張威施以鞭笞,不過三日,萬貞偷竊錢財逃跑,被張威覺察,萬貞考慮到難逃懲罰,於是自盡,並非為張威所殺。

此事被定案後,張威的兒子用大珍珠一百枚,派人送給伊庭儀,希望藉此能免父親的死刑。伊某當時不便收取,就說:‘你回去告訴醫生,用小藥篋帶些祛風藥來,雖在人前也不要忸怩。’

於是伊庭儀大宴賓客,備酒菜十分豐盛,醫生到後,被請入座,酒過三巡,醫生起來說,要向庭儀獻藥篋。庭儀收入後堂,隨又表現出後悔的樣子,心想事情做得不光明,恐怕會招來誹謗議論。又叫人將藥篋拿出來,藥篋上的封條都沒撕去,於是又叫醫生親自將藥篋打開,從中取藥出來分獻給眾人。

第二天,張威的案子被坐實,緊接著真的就砍頭了。

張威的兒子走上街大哭,仰面對天喊冤說:‘還有神靈明鑑查實這件事嗎?’恰好被梓潼帝君看見。晚上追逮伊庭儀及張威父子與醫生的魂魄審問,瞭解到實情。伊庭儀說:‘珠寶是自己謀取的,篋中藥是早就準備的,將裝珠寶的藥篋與備好的藥篋在後堂交換了。後來因為怕太守知道此事,所以不敢為張威翻案。’

帝君命令將伊庭儀背上打二百鞭。天明以後,幾個當事人醒來,都說夢見同一件事,正在大家驚訝的時候,忽然聽說伊庭儀背上發鎽疽,號呼一個月左右死去。

【例證二】

上穀人侯生,先是娶南陽人韓氏女為妻,已經五年了。

韓氏曾夢見有幾個穿黃衣的人,將她引至一庭院,看見一女子二十歲左右,生得高大美麗,穿的衣裳是絳色,圍裙是天藍色,裝飾著金玉釵環,自稱盧氏。對韓氏說:‘我與你結仇很久了,你知道嗎?’韓氏說:‘我是個婦女,從不出深閨,哪裡來的仇呢?’盧氏面色嚴厲,說:‘我前身曾經當官,你誣陷我有罪,取而代之,使我丟官,被排斥在卑微境地而死,這難道不是仇嗎?我現在已向上帝申訴,得以洗雪從前的冤屈,使我來取代你,你很快就會死去。’

韓氏驚悸醒來,心中憂慮此事,又不敢說,從此神色沮喪,好像有病一樣。侯生問她的情況,就將夢情說了。一年以後韓氏死了。

過了數年,侯生娶蘭陵肖家的女子為妻,肖氏常穿繹色衣服,天蘭色圍裙,又生得高大美麗,侯生將韓氏的夢告訴她,肖氏說:‘我孃家本姓盧,幼年,舅舅很愛我,收我做他的女兒,所以盧為我的小字,這樣看來,你亡妻的夢是可信的。’

【正文】

誅降戮服,貶正排賢,淩孤逼寡。

【譯文】

誅殺已經降服的人;貶斥打擊正直的人;傾壓排擠賢能的人;欺淩威逼孤兒寡婦。

【例證一】

蔡居厚在鄆州當知府,有梁山劫賊五百人來投降,全都被他殺死。第二年,以兵部侍郎的職位在南京祭祀明朝皇帝的祖廟。他鎽疽發於背,就請道士設蘸壇禳解謝罪。又請他的親信王珙代寫告上帝文焚燒,以表白他的心意。第二天蔡居厚就死了,第三天王珙也死了。很快王珙又甦醒過來,說:‘不久前到了幽冥官府,主管人指責我代人作不實的文書,欺騙上帝。我說文字都出自蔡居厚的意思,我不過只是寫成文字而已。一會兒見很多鬼將蔡居厚牽出來,披枷戴鎖,相貌枯瘦。又見二鬼提一桶血,從頭向他澆灌,澆得他大叫,向左右亂拉,痛苦極了昏絕過去。很快他又甦醒過來,醒來又澆,既澆又昏絕。他遠遠地對我說:‘你回去告訴我夫人,我在這裡,只是審理我在鄆州犯的事。’

【例證二】

文清公薛□,一貫不畏懼臣官王振,王振非常恨他。這時,正好有個武官病死,他的妾生得豔麗,王振的侄兒王山想奪過來,武官的妻子不同意,妾因誣衊武官的妻子毒殺丈夫。都御史王文審問此案,已經強迫武官的妻子服罪。

薛□當時擔任司法部大理寺的少卿,知道武官妻子的冤情,幾次駁回王文的定案。王文為了諂媚王振,就教唆御史彈劾薛□收取賄賂,所以解脫人的罪責。竟然判處薛□的死刑,下到獄中。薛□怡然自得,讀《易經》作為自己消遣。他的三個兒子,要求用一個來代替父親受死,兩個流放為父親頂罪,不被許可。

將要斬決薛□的時候,王振有個老僕人在灶下流淚。王振問他,回答說薛少卿難免一死,所以哭泣。王振問他怎麼了解他呢,回答說是同鄉,於是詳細地講述薛□的平生。王振稍微解除了對薛□的怨恨,薛□得免於死,被革除官職,放回鄉里。

後來,明英宗率軍出征瓦刺,被瓦剌的軍隊擊敗,護衛將軍樊忠在英宗身邊,用所持的鐵錘捶殺王振,並說:‘我為天下百姓誅殺這個賊人!’

消息傳到北京,□王命令將王振抄家,將王文碎剮於街市,全族親屬無論老少都被斬首。

【例證三】

明朝萬曆年間,狄某在雲南定遠任縣官。縣上有個富翁死了,他的妻子得數萬金遺產。富翁的兄弟貪圖遺產,將婦人告到縣衙,私下對狄某說:‘追得遺產平分。’

狄某因此拘捕婦人拷打刑訊,乃至用鐵釘釘足,開水澆乳房。於是榨出所有四萬兩銀子,縣官果然分得兩萬。婦人抱恨而死。

後來狄某解職回家,有一天正在午睡,忽然看見原先那個婦人拿著一個小團魚掛在床上,立刻就不見了。狄某大驚。不久,狄某渾身長鎽疽,就像團魚那樣,用手一按頭足都動,疼痛徹骨。他的五個兒子,七個孫子都長這種鎽疽,相繼死去。

【正文】

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人輕為重,見殺加怒。

【譯文】

貪贓枉法,授受賄賂,曲直顛倒,無罪者定有罪,有罪者定無罪;輕罪重判,對無罪的人,見而生恨,無故加刑。

【例證一】

候鑑在江夏當縣令,與勝緣山長老居約有舊交,每有閒暇,就去拜訪他。人一到,居約便已經擺好茶具相迎了。有一次,人去後沒有擺茶具伺候,侯鑑奇怪地問是怎麼回事?居約說:‘侯公每次要來,土地神必先預報,但這次沒有預報,所以怠慢了。’

侯鑑大吃一驚,請居約詢問緣故,當天晚上,居約又夢見土地神說:‘侯鑑本來應該當宰相,我屬他管轄,所以常來通報。最近他接受胡氏六十兩銀子,冤枉判斷了一件事,天庭已經削去了他宰相的官職,但是還可以作監司。與我沒有統屬關係了。所以不再來通報。’

居約以實情相告,侯鑑也惆悵地自感有所失,後來果然官只作到監司,且很快就被解除官職了。

【例證二】

新都縣丞徐謙,被召去調查一個案件,住在犍為一戶姓徐的家中。前一天晚上,徐家主人夢見神明對他說:‘明天徐侍郎要來你家,應當好好款待他。’第二天,徐謙果然來了,主人便盛情款待他,留他住宿。當徐謙辦完事回來的時候,主人又夢見神明對他說:‘徐謙這次接受了五百兩銀子的賄賂,害死了七條人命,上天已經扣除了他十年的壽數,官也不能再升了。’於是主人便不再接待他。徐謙驚訝地問主人原故,主人便把夢中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徐謙聽後,滿面慚愧。回去後,又改派其他職務,還未上任便死了,只活了三十四歲。□

【正文】

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

【譯文】

明知自己有過錯, 卻不願意改正。

知道善事, 卻不願意去做。自己有罪責,卻又誣陷他人。

【例證一】

江蘇江陰有個叫張畏巖的人,學問好,很擅長寫文章。他在甲午年秋試時,寄宿在一座寺廟裡。考試結束髮榜,卻榜上無名。於是張畏巖破口大罵試官有眼無珠,不識有才學的人。這時,站在他身旁的一位道人手捋鬍鬚,微笑著。張畏巖於是遷怒於他,憤然吼道:‘你憑什麼笑我?’道人不緊不慢地說:‘我是笑相公您的文章一定寫得不好呀。’張畏巖更加生氣了,說:‘野道,你又沒有讀過我的文章,憑什麼說不好?’道人答:‘我聽說做文章的關鍵在於要心平氣和,今日見相公這副憤怒的樣子,您的心中怎麼會平靜呢?文章又怎麼可能寫好呢?’張畏巖被說得心服口服,又誠心向道人請教,道人說:‘如果命中註定榜上無名,文章寫得再好,也無濟於事。最根本的問題是要轉變自身才行。’張畏巖繼續問:‘如果命中已註定榜上無名了,怎麼才能轉變呢?’道人解釋說:‘定命雖在天,但真正把握住命運的,還在自己。如果能努力地行善積德,還有什麼福報不能得到呢?’張畏巖嘆息著說 :‘我只不過是個窮書生,怎麼去佈施行善呢?’道人回答:‘培福積德,重要的在於心,如果我們心中時刻存在有善念,那麼就功德無量。就好比做人要“謙虛”一樣,並不花費分文。您榜上無名這件事,為什麼不自己反省卻罵試官呢?’張畏巖聽了如夢初醒,向道人行禮致謝。

三年後,張畏巖作夢進了間很高大的房子,房中有本應試者的名冊,名冊中間有很多空行。張畏巖問站在身邊的人:‘這些空行是怎麼回事?’那人回答:‘科舉考試中舉的人,都是福德具足沒有過錯的人。這些缺行,都是本應中舉的人,但又新造了惡業,因此將名字取消了。’這人又指著後面一行說:‘你近三年來止惡行善,如果能堅持不懈,或許可以補進去,希望你努力。’在這一年的科舉考試中張畏巖果然名列第一百五十名。

【例證二】

太倉王文肅公,一貫清高自負。他的孩子不幸夭亡了,文肅公很悲傷,於是去忠肅廟祈夢。夜裡果然夢見忠肅公對他主:‘你曾因為捨不得一張名帖,使得二十七人含冤而死,你還記得這事嗎?’文肅公感到萬分悔恨。原來曾經有某官吏誣報一些海商為海盜,很多人都知道這些海商確屬冤枉。出於憐憫,一齊向文肅公求救,希望他寫一封信去解救這些人。王文肅公堅決不肯。這樣,二十七人都被拷打致死。文肅公這時才痛悔地說:‘我曾經聽說有個叫羅念庵的人被免官回鄉,途徑蕪湖,和這裡的關使項東甌是老朋友。有個姓楊的商人犯了死罪,願意拿出千金保全性命。念庵開始堅決不同意,靜下心來一想:難道一條性命就這樣斷送了?於是就寫信請求東甌暗地幫助解救。後來這個商人果然免於死刑。我在這件事上比起念庵來差得太遠了。我原來只是想成全自己的清高,沒有想到卻遭到上天的懲罰。由此可見,凡是能行方便且力所能及的事情,應當根據情況去做。不能因為要維護自己個人的名聲,看見善事而不去做。’

【例證三】

明朝萬曆年間,吏部司胥官馮某,舞文弄墨,收受賄賂,被吏部尚書告到刑部。吏部的選官覺得這件醜事有傷體面,便想救馮某。但是,馮某並不知道吏部選官的打算。他暗中計謀,一定要讓這件事牽連自己的上司, 這樣負責審訊的官員會有所顧忌,吏部尚書也定能從寬處理。於是便供道:‘我收受賄賂其實是進獻給上司的,我只不過是從中辦理這件事而已。’審問的官員感到疑惑,便告訴了吏部的選官。選官非常生氣,便要求依照法律嚴懲,於是便判處馮某重刑。

【例證四】

明朝隆慶年間,湖北荊州掌管獄訟的推官魏劍,去彝陵斷一樁人命案。有個叫徐少卿名宗的人,家裡供奉著梓潼帝的神像,預事非常靈驗。忽然一天夜裡,徐少卿夢見梓潼帝對他說:‘明天有一個姓魏的推官要從這裡經過,這個人今後前程遠大,不久將到吏部做官,你應先結識他。’第二天,天還沒亮,徐少卿就出去打聽,得知魏劍果然來了。於是急忙穿戴好衣冠前去拜見,表現得非常誠懇、殷勤。魏劍離去幾天以後,夜裡又作了個夢,夢見梓潼帝說:‘可惜呀,因為這個魏劍推官濫用職權受賄四百金,使無辜者含冤而死。因此,上帝已取消了他今後的一切官位做為懲罰,他的壽命也不會長了。’於是徐少卿就暗地裡注視著這件事。果然,不久魏劍就因母親去世回家,後被派遣去濟南補官,升為戶部主事職。一年後,死於京城。家中也日漸衰落。

【例證五】

江西人雷申錫,在科舉中名列前茅,參加殿試後的第二天,卻死於京城。於是喜訊與哀訊一起傳至雷家,他妻子聞訊後日夜痛哭。一天,忽然夢中見到雷申錫,如生前一般,對她說:‘我過去也是個大官,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因此我生生世世都做士大夫。但後來由於給犯人判刑時,輕罪重判,使犯人屈死。因此,我又遭到三世在得意的時候暴死的懲罰。上一世起初懷才不遇,後來忽然官至要位,但卻在上任途中而亡。這次又是這樣,已經兩世了,再有一次,我就可以還清宿債了。’

【例證六】

明朝崇禎末年,吳江百姓張士柏的妻子,年輕守寡,相貌較好,於是張士柏的哥哥張士松,暗地裡把她買給了地方豪強徐洪做妾,陳氏卻始終矇在鼓裡。張士松料想陳氏的性情剛強,知道不可強求。於是讓鄰家一個姓俞的老太太假裝借宿,和陳氏住在一起。深夜,張士松等人破窗而入,在老太太的協助下,將陳氏拖入船中,陳氏大聲哭叫,寧死不從。事發後,陳氏的父親陳俊告狀到直指使者(朝廷直接派往地方處理事情的官員)。

直指使者委託縣令章日炘審查此案。徐洪卻暗地賄賂權貴宦官,偽造假狀,反誣陳氏有罵夫之罪,獄吏對陳氏施以酷刑,強行逼供,關入監獄。陳氏痛哭絕食三日。這時,恰逢司理來了,聽說此案冤屈,於是讓陳將實情向直指官路振飛傾訴。訴完,陳氏就當場自殺了,血流滿地,但死不瞑目。直指官慌忙從堂上下來對著屍體連連作揖,一再表示此案一定要澄清,陳氏才閉上了雙眼。直指官立刻將此案情告訴了縣令章日炘。張士松和徐洪被繩之以法,死於杖下。縣令章日炘也因此被貶官,在回去的船中,看見船裡全是鬼,晚上就忽然死了。幫助行此惡事的鄰家老太太不久也暴死了。受賄偽造假狀的權貴宦官不久也成了啞巴,終生不能說話。

【例證七】

李若水是淮南掌管獄訟的司理。一次有五個強盜被捕入獄,招認與一個和尚是同黨,於是五強盜被斬,和尚也隨之被抓獲。這個僧人連喊冤枉,李若水相信強盜的話,命令嚴刑拷打。晚上,獄吏用溼紙糊住僧人的口鼻,身上壓上很重的土袋。不久,僧人腹部裂開,死於酷刑。一個月後,參與此案的獄官李能忽然大叫道:‘和尚!和尚!這事和我沒關係,是司理派我們這麼幹的!’說完就死了。第二天,推司劉元也突然死了。第三天,李若水忽然小腹絞痛,大叫而死。不久,參與此案的所有人都相繼因病而死,無一倖免。

【例證八】

一個姓閻的巡撫到江南巡察。一天有人來誣告鎮江人周志廉是強盜。周志廉是個富人,由於害怕被嚴刑逼供,就出重金求有權勢的人為他申冤。閻對此案更加懷疑。於是對周志廉嚴刑拷打,周竟死於杖下。不久,鎮江的郡守盧仁前來拜見閻,閻生氣地說:‘你為什麼帶囚犯周志廉來?!’盧仁被問得莫名其妙,不知如何回話。閻緊接著又厲聲喝道‘你旁邊的那個人就是周志廉!’隨即忽然昏倒,第二天就死了。

【例證九】

志公(即梁朝高僧寶誌)住在靈隱,有兩個和尚與他在一道。其中一個和尚去瓜園買瓜,主人生氣地說:‘那些當官的有錢的人都還沒有來買,你憑什麼先吃?’拒不賣給他。但另一個和尚接著前去,園主卻高興地賣給了他,並且說:‘你一定是又渴又熱吧!’臨走時還送他一個瓜。二人對此事感到很詫異,就向志公請教,志公說:‘五百年前,這個園主因犯重罪被處死。你們二位當時是監刑。其中一人很憐憫他,就是今天得到西瓜的人;另一個人卻說:‘自作自受。’毫無惻隱之心,就是今天沒有得到西瓜的人。’

【例證十】

魯公範質還未當官的時候,有一天坐在封丘的茶館中,手中拿著一把扇子,信手在扇面上題了一句詩:‘大暑去酷吏,清風來故人。’忽然一個長相又醜又怪的人走過來,行禮後說:‘酷吏的殘忍和含冤入獄人所受的屈辱,比之炎熱的夏日要厲害得多。您有朝一日要改變這種狀況呀。’說完,拿過扇子就走了。

幾天後,範魯公途徑一座廟宇,廟中有個木鬼,樣子和在茶館中見到的那人酷似,並且扇子還在他的手裡呢。範魯公感到非常奇怪。

後來,他做了朝廷的高官,首先就研究律條定罪輕重是否合理,有無罪證,官吏是否秉公執法。後來,奉皇帝之命重新擬定律條,命名‘刑統’。

【正文】

雍塞方求,訕謗聖賢,侵淩道德。

【譯文】

阻止技藝流行;誹謗嘲笑聖賢及其著述;侵害淩辱有道德的人。

【例證一】

明朝萬曆年間,松江人董其昌大師的書畫非常值錢,而飢寒的人士來求書畫,他都慷慨地賜與。晚年辭官鄉居,遊覽蘇州,他所乘的船停靠在虎丘。正好大雪過後,天清氣爽,董公遊興大發,想站在高處,眺望雪景。於是便帶上酒餚登山,進入一間僧舍,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書生,見到董公慌忙躲避。董公詢問此人是誰,舍中僧人回答道:‘是山前私塾的教師,因為天氣寒冷,來這裡要杯酒吃。’董公說:‘我正好有些酒菜,把他請來一起喝吧。’和尚把書生叫出來,董公問他姓名,書生回答:‘叫許運通。’董公笑著說:‘許君的命運通達,何必擔擾自己不發跡呢?’書生連忙起身行禮,說:‘聽說您老能改變別人的命運,聽了您這一句話,我就再也沒有什麼憂愁了。’董公面露喜色,問:‘今年有人請你教書嗎?’書生答說:‘暫時還沒有人請,只好去賣卜算命為生。’兩個談得很投機。分手的時候,董公說:‘三天以後,可來寒山寺找我。’書生按時前往,董公出外相迎,笑著說:‘我已經為您辦理好了“運通”的事情了。’書生感到莫名其妙。董公繼續說:‘您既然擅長占卜,為什麼不去京城施展技藝呢?’書生說:‘我早就有這種願望,可是因家中拖累,又沒有路費。’董公說:‘這事並不難。’於是拿出一張紙,寫上‘吳門許運通賣卜。’七個大字,又拿出一副松綾,在上面寫了一篇送行序,盛讚許運通占卜技藝之高超。董公說:‘你一到京城,就把這牌子和字掛出來,一定會起很大作用,我還擔心你路費不足,再送給你一幅畫,賣了它可以換些錢,可補足路費。書生再三拜謝後告辭了。賣了畫,換得二十兩銀子。就搭運糧船到達了京城,租了一間房,把董公寫的招牌掛在門旁,將字掛在屋中的牆壁上。來看熱鬧的人絡繹不絕,都交口稱讚他占卜技藝高超。不久名聲遠播,達官貴人都請他去。不到十年,許運通就家蓄千金。不久,他交納了錢財,進入國子監,考取了武英殿中書,衣錦還鄉。這時董公已年邁。董公去世後,許生為他服了三年的‘心喪’(學生在心中對老師的悼念)。

【例證二】

李卓吾倚仗自己有才學而十分放肆。中舉以後做了郡守,專門喜歡以批駁前案為新奇,以詆譭古代聖賢為高明。他曾經編了一段對話。一人說:‘如果沒有孔子這位大聖人,那麼我們還會像在茫茫黑夜中一樣,不見光明。’另一人笑著回答:‘照你這麼說,那麼孔子出生以前,古人們都是靠著紙燭照路行走的了?’對於孟子、二程、朱熹幾位古代大思想家,詆譭得更加厲害。還經常抨擊那些有修養的儒士。李卓吾晚年的時候兒子死了,他更加肆無忌憚。後來削髮為僧,極端仇視讀書人。被張給事上奏,受錦衣衛審問,畏罪自殺於獄中。

【例證三】

蔡羽住在洞庭西山,用禾杆綁成一個儒生的人形,而且腰腿都能曲折。每當蔡羽讀儒家傳注,遇到與自己的看法不合時,就大加咒罵說,某人大錯。並且喊書僮把草人牽來跪著,用木杖痛打,不久,蔡羽得怪病死了,而且滿身都是杖痕。

【正文】

射飛逐走,飛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

【譯文】

射獵飛禽走獸;震驚潛伏在地下的蟲類及棲息在樹上的鳥類;填塞蟲穴和破壞鳥巢;傷害獸胎和擊破鳥卵。

【例證一】

明朝萬曆年間,鎮江錢參將的部下一士卒,在水閘邊捕獲了一隻雁,用籠子關起來放在船尾。空中還有一隻雁緊緊地尾隨著船飛,一路悲慘啼叫,籠中的雁也悲啼不止。船在江上行了一百里路,兩隻雁仍依依不捨。當船要靠岸時,空中的那隻雁忽然飛下來,兩隻雁交頸而死。錢參將聽說了這件事,大發雷霆,把這艘船上的每個士卒各打三十杖作為懲罰。捕獲大雁的那個士卒,一個月後莫名其妙地把自己勒死了。

【例證二】

德興程家,世世代代打獵為業,很富有。一天去城裡交租,看見街上有賣紙做的野獸面具,就買了六個回來,分別送給六個孫子。孩子們歡天喜地地戴上野獸面具,在堂下嬉鬧。這時家裡的十條獵犬忽然一擁而上,一陣狂咬,大家慌忙用木杖驅打也無濟於事,六個孫子全被咬死了。

【例證三】

方孝孺的父親,準備埋葬孝儒的祖父。一天夜裡,方孝儒的父親忽然夢見一個穿紅衣服的人跪在他面前乞求道:‘你父親要埋葬的地方,我們九族已居住了幾百年了,子孫繁多,請求你給三天時間,待我們全家都搬去後您再掘地葬父。’方孝孺的父親睡醒後,對夢中發生的事不相信,第二天就去挖那塊墓地,發現了一個大洞,寬六尺多,洞中有赤色的蛇一千多條,長約好幾尺。於是方孝孺的父親就堆起乾柴,點燃火燒了蛇洞,升起的煙霧直衝他們家中。幾天以後,方孝孺出生了。長相奇特,舌頭又長又細,可以舔入鼻孔中。他幼年時很聰明,長大後官做到建文帝的侍學講士,對建文非常忠心。最後整個家族都被永樂帝殺害。

【例證四】

有個書生平時好靜,他房前的樹上有個雀窩,雀鳥叫得書生心煩意亂。夜裡,書生趁雀鳥棲息之際,用竹竿挑著點燃的爆竹去驚嚇雀鳥。不久,書生就生病了,最後驚悸而死去。

【例證五】

有個叫恆謙的,一天他坐在屋裡,忽然看見幾千個一寸長的小人,都披甲持矛,駕車乘馬,從一個洞中出來,金光閃閃、如太陽般耀目。小人走進房中,以幾百人一群,由將領指揮互相廝殺。小人和馬的動作都極敏捷,還能攀著桌子登上灶臺去找食物,找到後就聚在一起吃。一會兒,又都回到了洞中。桓謙懷疑這些小人都是妖怪。一天正好遇到蔣山上的道士,就把這件事講給他聽了,道士叫他用石灰把洞 穴堵上,桓謙照做了。後來又掘開洞穴,發現裡面有成千的大蟻都悶死了。不久,桓謙和道士在同一天生病,全身腐爛成灰泥而死。

【例證六】

徽州府衙門裡,在一棵古樹上有個鷹巢。一個皂隸用木棍把它捅壞了。這時太守王夢龍正伏案辦公。一隻鷹忽然衝下來銜起一個皂隸的頭巾飛走了。一會兒鷹發現報復的物件不對,又把頭巾銜回來,抓起毀巢皂隸的頭巾,並啄傷了他的頭。太守急忙問外面發生了什麼事,知道情況後就命令用木棍把鷹趕走。不久,那個皂隸頭部的傷口成了瘡,十多天以後,瘡潰爛而死。□

【例證七】

京城裡有個專門宰羊的屠夫,經常刳出羊胎,取出小羊羔。一天他得了重病,昏沉之中看見一群羊帶著很多小羊羔來綁他,兩隻羊捉住他的手,幾隻羊一起按住他的腳,還有一隻羊用刀直刺他的喉嚨、血流了幾鬥之後昏過去。過一會又甦醒過來,家裡人看他脖子上全是血,大家非常驚奇地去觀看,果然有刺傷的地方。刀孔一邊大,一邊小,和殺羊的方法一樣。幾年後刀口都沒有癒合。

【例證八】

在江蘇太倉劉家河,有個天妃宮,建於明朝永樂初年。有個老和尚掌管寺中香火。一天老和尚從外面回來,發現鍋裡煮著兩個蛋快要熟了。急忙問侍者從哪弄來的?侍童回答說:‘我從鸛巢裡掏來的。’老和尚很慈悲,命令侍者把蛋放回鸛巢。侍童說:‘蛋都快熟了,放回去還有什麼用?’老和尚哀憫地說:‘我並不希望蛋還能有生命,只是希望母鸛不悲傷而已。’幾天後,鸛巢忽然出現兩隻小鸛,老和尚感到很驚訝,連忙讓侍童把鸛巢取下來一看,果然是兩個蛋孵化的。巢中還有一根一尺多長的小木棒,上面交錯著五色花紋,香氣四溢。侍童把這根香木供於佛前。後來有個日本人來中國朝貢,遇到太風,停泊在劉家河,進廟燒香,拈香時發現了這根香木,感到很驚訝,連忙問值多少錢。老和尚搪塞道:‘這是三寶太監鄭和捐獻的,怎麼敢賣錢呢?如果誰能幫助建後殿的觀音閣,就送給他。’日本人急切地說:‘我等不了那麼久,就出錢吧。’於是放下五百兩銀子,把香木拿走了。幾年後,這位日本人又來到天妃宮,想拜見那位老和尚,可是老人已圓寂了。老和尚的徒弟問:‘那根香木為什麼是寶物?’日本人說:‘那是根仙木呀!’燒了它可以使靈魂還體,有起死回生之效,就是聚窟州出產的那種‘還魂香。’

【正文】

願人有失,毀人成功。

【譯文】

幸災樂禍,嫉妒別人;希望別人犯過失,破壞別人已成之功。

【例證一】

明代宗景泰年間,侍郎王偉起初擔任職方郎中,後來由於忠肅公于謙的舉薦被越級提升。王偉看到忠肅公的威望越來越高,內心非常嫉妒,想暗地誣陷忠肅公,以便得到皇上的恩寵,以表示他和忠肅公沒有什麼私交。他暗地裡日夜監視著忠肅公,企圖抓住他的把柄,以便誣告。但一直沒有機會。有一天,忠肅公在調遣部隊時出現了點兒失誤,自己並未察覺。王偉發現了異常歡喜,立即悄悄奏明皇上,說:‘于謙最近辦事草率,完全失去了一個大臣應盡的職責。’當時皇上很信任忠肅公,並未輕信王偉。於是就把忠肅公召入內殿,把王偉的奏章拿給忠肅公看,忠肅公立即叩頭認罪。皇上說:‘我瞭解你,你不必把此事掛在心上。’忠肅公下殿後,王偉急忙迎上來問:‘今天皇上召見您是什麼事呀?’忠肅公微笑著說:‘如果我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你儘管當面指出好了,我並不會不接受呀,何必這麼做呢?’邊說邊拿出王偉的奏章給他看,王偉頓時感到無地自容。從此,全朝的人都很鄙視他。

【例證二】

舉子劉起和徐俊一起去參加省試,並約定在考場中互相檢查試卷。要交卷的時候,劉起覺得徐俊的答卷比自己的水平高得多,恐怕他考取。於是假裝擠入人群中把卷子偷偷地扔在地上。回來後,劉起騙徐俊說:‘你的卷子丟了。?徐俊聽後邊哭邊到處尋找。過了一會兒,遇到一個公差,見徐俊著急的樣子,就問徐的姓名,然後從袖中取出試卷還給了徐俊,說:‘我看到有人把它扔在地上,就撿了起來。’

這年考試發榜時,徐俊金榜題名,劉起卻一輩子也沒有考中。

【例證三】

五代時,有位高僧嚴持淨戒,和一位道人相識,兩人談得很投機。臨別時,道人對高僧說:‘日後你遇到危難時,可來某某處找我。’後來這位高僧為吳越王講經,登上了沉香寶座,忽然生了‘人面瘡’,疼痛難忍。這時他記起了道人的話急忙去找,兩人見面後,道人讓他用亭前的水去洗瘡,僧人剛剛捧起水,瘡就說話了:‘先別忙,你曾讀過《漢書》嗎?知道袁盎害晁錯的故事嗎?你就是袁盎,我就是晁錯。你曾經殺了我全家,但無奈你十世都是高僧,戒行精嚴,我始終沒能找到報復的機會。這次你登上沉香座講經,受到皇上的賞識,滋長了名利心,因此我便能趁機報復你,現在承蒙道長用太乙甘露度化了我,我們的怨仇就此了結了。’於是,僧人用水沖洗‘人面瘡’,頓覺痛徹心骨,立刻昏厥過去。很久才甦醒過來,瘡便漸漸萎縮了。□

【正文】

危人自安,減人自盛。

【譯文】

但求自身安樂,讓別人處於危險境地;讓人吃虧,自己得便宜。

【例證一】

湖南保靖州的揚太、王周、錢火兒和一個大漢一起趕路,遇到下大雨就在懸崖下避雨。忽然一隻老虎躥了出來,三人一起把大漢推到前面擋住老虎,以保全自己的性命,此時山崖忽然崩塌,老虎驚慌而逃。大漢安全無恙,站在崖下的三人反而被石塊壓死了。

【例證二】

李士衡在翰林院任職,一次奉命出使朝鮮,武將餘英任副職。在朝鮮他們接受的一切饋贈品,李士衡都不以為意,委託餘英保管。在回國的船上,餘英擔心船打溼自己的物品,就把李士衡的東西墊在船底,自己的東西放在上面。過海時風起浪湧,幾乎要把船吞沒。船長急忙請餘英拋掉一些物品以減輕船的重量,避免沉船。倉皇之中餘英隨手把堆積的大約一半物品拋入大海。風停了,他們脫險了。餘英檢點物品時,才發現拋入海中的東西全是自己的,李士衡的東西由於堆在船底,所以完好無缺。

【例證三】

常州的蘇掖官做到監司,家裡十分富有,可他卻很吝嗇。每當添置產業時,總是竭力地壓低價格,斤斤計較,直至和賣方爭得面紅耳赤。他最喜歡乘人之危,以最低的價格購進上等貨。他曾經購買一幢別墅,與售房人反覆爭論,一再壓價。他的兒子在一旁說:‘父親,你應當多出一點錢,這樣,今後我賣這幢別墅時才能多得一點錢。’蘇掖聽了之後很驚訝。從此後便有所覺悟。□

【正文】

以惡易好,以私廢公。

【譯文】

以自己壞的偷偷去換別人好的;假公濟私,徇私誤公。

【例證一】

清朝順治年間,江西人吳湛七以賣布為業。他在賣布的時候,總是把質料好的布作樣品,先取得買主的信任,一旦買主選定布料,他就用劣布更換好布,做得非常巧妙。有個商人事先知道吳湛七賣布的伎倆,他得到樣布後就蹲坐在布上,使吳湛七無法換布。吳湛七見狀急忙從櫃檯裡迎出來,齊整衣帽,恭恭敬敬地給商人行了個禮,商人連忙起身還禮。就在這時,吳湛七已暗地派人更換了那匹好布,但商人還不知道,他把劣布帶了回去。由於質量差,價格連買時的一半都不到,一氣之下商人上吊自殺了。不久,吳湛七也病了,大喊著:‘把我綁在火床上了!’他的背後果然出現像熱鐵烙過的紅印。接著又高叫道:‘天呀!為什麼鉤著我的脊椎骨稱我呀!’再看他的脊柱,真的鼓起一寸多,好像真的有人在拿著鉤子稱量他。忽然吳湛七大叫著要喝水,他的孩子急忙端來開水。他又喊道:‘不要!要陰溝裡的水!’有人開玩笑地把陰溝裡的水舀了來,吳湛七果然狂飲而盡。這樣持續幾天後,就死了。

【例證二】

明穆宗隆慶年間,杭州有個舉子叫諸葛一嗚,在大佛寺讀書。一天偶然在佛像後面盤腿坐著,忽然看見一個金盔金甲的人從裡面走出,把諸葛一鳴嚇了一跳。那人連忙說:‘你別怕,我是天帝派下來發放秋季科舉考試黃榜的。’一鳴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是否能中,金甲人回答說:‘今年不行,不過你明年榜上有名。’一鳴聽了後,苦苦地向他哀求,‘發榜人’看一嗚挺可憐的,就說:‘你有個親友這次能考中,可以和他替換。但你考中後不能刻硃卷(1),不要去參加會試,這件事萬一被發現了就要觸犯天條,必將大禍臨頭。’一鳴一一答應了。那年,在浙江的考場上一嗚拿出準備好的試卷,悄悄地放在親友試卷下面。御史批閱未完,忽然空中傳來一個聲音:‘一鳴考中。’御史很驚異,急忙打開試卷一看,名字果然是‘一鳴’,於是就將此卷選中。事後一鳴忘記了事先與金甲人的約定,就入京城去參加會試。剛進入考場看見關聖人坐在門前,那個‘金甲人’被捆綁著伏在桌案下面,披頭散髮,滿臉血汙,一看見一鳴就慌忙說:‘事情被發現了,你也逃不脫了。’一會兒有個士卒來搜查一鳴,忽然有篇文章從一鳴的袖子中掉出來,於是被以‘考試作弊’罪驅出考場。第二年考試,一鳴的親友金榜題名,正是上次考試應得的名次。

注:

(1)刻硃卷:科舉制度中試卷名目之一。明清兩代鄉試及會試場內,應試人的原卷(即‘墨卷’)須謄錄人用硃筆謄寫一遍,方送考官批閱,稱為硃卷,以防考官營私舞弊。

【例證三】

江蘇六臺縣的縣官林克正邀請風水師仰思忠前來選擇墓地。林的姻親家方氏的父親也是縣官,死後還未安葬。林克正就推薦仰思忠去找尋墓地,並已經找到風水好的墓地了,正要點穴時,突然下起大雨,便沒有點穴。夜裡思忠夢見一位老人問他:‘你今天選擇的墓地理想嗎?’思忠回答:‘不錯。’老人又說:‘這塊好地不要給他,這位方大人生前做考官的時候,曾經營私舞弊,冤屈了三個舉子,陰禍就要來臨。如果把方大人埋在這裡,他的子孫將會顯赫。這並不是天意。’思忠醒後去詢問林克正有關方大人生前的事情,果然同夢中的一樣。於是他趕忙找了個藉口回家鄉了。三年後,思忠遇見方家的同鄉,便問:‘方大人入葬了嗎?’鄉人回答:‘還沒有,因為和一家有權勢的人爭奪墳地 ,出了人命案,官司打到現在,方家的家產也所剩無幾了。’

【例證四】

明朝弘治二年,江蘇長洲秀才王恆去參加省試。有個考官要賣考題,而且急著要以低價售出。同學奚純找王恆商量一起買下來,事情幾乎將要辦成了。夜裡王恆夢見自己考試中了第十一名,但是忽然父親死了,接著妻子也死了。妻子的父親也死了,不久自己也死了。醒後覺得這事很奇怪,就藉口自己還年輕,才疏學淺,不想一下子得到做官的機會。退掉相約的事,奚純生氣地說:‘你真是個沒福氣的人,我自己去做這事!’於是奚純花了數十金買下考題,果然中了第十一名,和王恆夢中的名次一樣,王恆感到事情不妙。不久,奚純的父親、妻子和妻子的父親都相繼死去。王恆更加驚異了。後來奚純也死了。王恆把夢中的事情講給人們聽,然後說:‘假如當時我參與了買考題的事,今天也一定必死無疑了。’

【正文】

竊人之能,蔽人之善。

【譯文】

剽竊他人成果;掩蓋別人的優點。

【例證一】

唐代李播以郎中掌管蘄州。一天,有個自稱舉子的姓李的讀書人來拜見,正巧李播生病,就派子弟去會見,李播的子弟接過書生呈上的詩卷一看,正是李播當年參加科舉時做的文章。書生走後,把詩卷呈給李播,李播也非常驚訝。第二天,李播叫兒子把書生請來,慢慢盤問。書生說:‘詩文的確是我平生苦心所作,不會有錯’兒子說:‘這是我父親過去寫的,你不要瞎說了。’書生聽後臉色一下子就變了,急忙解釋說:‘我確實在瞎說,我化了一百錢在京城書鋪中買來的,真不知道是您家大人親筆所寫。’兒子把這事轉告了父親。李播笑著說:‘這種無能的人,實在可憐呀!’於是把書生留下來吃住幾天,臨走時又送給他一些綢緞。書生禮謝後又懇求道:‘我帶著您的詩文在江淮一帶已經有二十多年了,我冒昧地請求您老人家,把您的詩文贈還給我,以使我的旅途增添光采,可以嗎?’李播說:‘這些詩文是我過去當舉子時所作的,在旅館投宿時就丟失了。現在我是個年老的郡官,詩文也沒什麼用,完全可以贈送給你。’書生高興地把詩文塞入袖子裡。李播問他:‘你現在要去哪兒?’書生回答說:‘準備去江陵投奔岳丈盧尚書。’李播繼續問:‘你岳丈現在任什麼官職?’書生說:‘現在是荊南節度史。’李播追問道:‘什麼名字?’書生答:‘盧弘宣。’李播聽了禁不住拍掌大笑著說:‘秀才,你又錯了,盧尚書是我的岳丈。’書生羞得無地自容,狼狽地叩頭告退,倉皇而逃。

李播感嘆道:‘天下居然有這種無恥的人,這就是自欺欺人的果報呀!’

【例證二】

明朝萬曆年間,江蘇江陰縣修訂縣誌,一個廩生很有才華,參加修訂。他翻閱舊縣誌,見到兩位節婦的事蹟不夠翔實,便私自把這部分內容刪去了。晚上廩生回家時路過城隍廟,忽然看見兩個婦女走了進去,他尾隨在後。入廟後兩個婦女走到城隍神像前哭訴著:‘我們苦守一生,留下美名,被記載在縣誌中,可這位廩生不顧事實,卻把我們的名字刪去了。’城隍神安慰她們說:‘這位廩生本來明年科舉可以考中的,鑑於他如此輕視貞烈婦女,就取消他的名字吧,讓他接受一點兒教訓。’兩個婦女拜謝之後,哭著走了。廩生聽了他們的對話,惶恐不安地回到家。第二年,果然因為考試成績太差,被取消了廩生資格。他竟由於憤恨,憂悶而死了。

【例證三】

常州進士蔣煜任麻城縣令。一次有個賣豆腐的人,在路上撿到五兩銀子,帶回家拿給妻子,妻子說:‘去撿銀子的地方等著,就可以找到失主還給他。’他家的鄰居目睹了這件事,很敬佩他們的品行。不一會兒,丟錢的書生果然回來找銀子,雙方對證後,賣豆腐的人把銀子全部還給了失主。旁觀者都稱讚他,並勸書生拿出五錢銀子做為酬謝。書生不肯,賣豆腐的人也生氣了,雙方竟然爭吵起來。一氣之下,書生狀告到縣裡,謊稱自己丟失了十五兩銀子,被賣豆腐的撿去現在卻只還了五兩,剩下的私藏了,懇求官府追回。蔣煜對案情進行了調查,初步瞭解了情況,又把賣豆腐人的妻子和鄰人,以及路上勸書生給酬謝費的人一起召來。再次進行核實,結果與初步調查的定論相吻合。於是蔣縣令責問書生:‘你果真丟了十五兩銀子嗎?’書生仍然一口咬定。蔣煜果斷地說:‘你丟失的銀子的數目,與他撿到的不合,你的銀子肯定被其他人撿到了,可再去尋找,這五兩銀子不是你的’於是縣令把銀子賜給了賣豆腐的人,書生只得目瞪口呆告退,縣裡的人都稱讚縣令斷案公正。

【正文】

形人之醜,訐人之私。

【譯文】

尖酸刻薄地醜化他人;揭露別人隱私使之難堪。

【例證一】

明朝時浙江嘉興 的周某很小就進入府學讀書。他非常聰穎,但在科舉考試中屢試不中。於是發心多做善事。只要聽到晚輩或親友談論女子的私生活,他就立刻正言厲色的制止。為了教誨少造口業,還做了一篇《口業文》。萬曆年間,周某已年邁,便不再去考試了。他的弟子們紛紛去應試,並且懇請老師也一同到省上去。有一天,偶然外出,遇到布政使出行,來不及迴避,便被手下人捆綁起來。布政使看見被捆綁的是一個老儒生,便出題叫他寫一篇文章。布政使讀完文章後非常稱讚,覺得周某是個人才,就請示上司讓他參加科舉考試。發榜的前一天夜裡,周某夢見已故的父親對自己說:‘你上一世的時候很年輕就中了進士,因此倚仗著有權勢十分傲慢、放縱、目空一切。於是上帝罰你今生屢試不中。上個月有個秀才應該今天中榜,但因為姦汙了一名少女,被從榜上除名。文昌帝君見你寫了篇《口業文》,教誨不少年輕人,積了很多陰功,就把你的名字補上黃榜做為獎勵。你考中以後要更加精進,不斷修福德,報答天神的思澤。’周某醒後,異常高興。第二天發榜時果然榜上有名。第二年,做了御史官。

【例證二】

周師厚和張商英是老朋友。一次,周師厚有一點兒官府剩餘的酒,委託張商英幫助賣了,不科張商英卻把這事稟告了朝廷,周師厚因此被貶官。後來張商英寫信把一個舉子推薦給舒□,想請舒□以權謀私。舒□想:這個人曾經無恥地出賣了朋友周師厚。於是把來信交給朝廷。張商英也被免官了。

【正文】

耗人貨財,離人骨肉。

【譯文】

設陷阱害人從中取利;挑撥離間別人的骨肉親情,使之離散。

【例證一】

鄭榮是個生性狡詐的人。同村有個官家子弟,平時遊手好閒,和鄭榮是好朋友。兩人在一起吃喝嫖賭,無惡不作。狡猾的鄭榮把他的錢連用帶騙,不久官家子弟就一貧如洗了。鄭榮當他的幫閒,終於成為富人,而那個官家子弟卻淪為乞丐,不久就死了。後來鄭榮用騙來的錢做鹽生意,到處奔波了二十年。一天在湖中忽然遇到了強盜,相貌和那個官家子弟一模一樣。那人手持尖刀,進船後,就把鄭榮父子捆綁起來,姦汙了鄭榮的女兒、媳婦,掠奪了船上所有的財物,揚長而去。鄭榮不久貧困而死,他的兒子淪為了乞丐。

【例證二】

丁□年輕時很有才氣,性情豪爽,愛好賭博,因此也常遭到父親的責罵,卻不思悔改,於是父親一氣之下,就把他趕出了家門。丁□流落到京師,通過各種手段,進入了太學。一天,偶然經過相國寺,有個算命先生驚喜地說:‘’您的氣色太好了!我在這裡給很多人看過面相,您的最好。’算命先生問過丁□的姓名後,就在牆壁上寫道:‘今年狀元是丁□。’從此丁□愈發高興傲慢了,賭博也更加厲害了。聽說考生中有兩個從四川來的生員,很有錢,就請二人聚賭。丁□連連取勝,最後贏錢注六百萬。幾天後,丁□又來相國寺,算命先生一見他就詫異地問:‘您的氣色怎麼這麼糟糕?絕對沒有希望考中了,更何況中狀元。’邊說邊急忙將牆上的紙撕下來,嘆息道:‘簡直是敗壞我的名聲,這次確實算錯了。’丁□急忙詢問原因。算命先生說:‘看相講究先看人的額頭,如果顏色黃潤,而且有光澤就是吉相。如今您的額頭又幹又黑,一定是存心不良,得了不義之財,觸怒了天神。’丁□心裡很害怕,急忙把實情告訴了他,並不解地問:‘我們只是隨便玩玩而已,竟這麼嚴重嗎?’算命先生駁斥道:‘你不要說是玩耍,凡是有關財物的事情,都有天神監護著,接受了不義之財,自然要減損福報。’丁□聽後,悔恨交加,急切地問:‘那麼,我把錢還給他們行嗎?’算命先生說:‘如果你發心悔改,天神一定知道。你果真能改惡從善,還能得第六名。’丁□急忙趕回去,把錢還給原主。果真,發榜時一個叫徐鐸的考生中了狀元,丁□居第六名。

【例證三】

清朝順治年間,浙江有位孝廉,他的朋友貪戀某人妻子的美色,就想佔有。這位孝廉就給他出主意,散佈流言蜚語,挑撥她的丈夫,說他的妻子與他人有私情。那人聽信後,就打算把妻子休掉,便與孝廉商量。孝廉就竭力促成這件事,並幫助他寫休書,草稿寫好了,那人抄寫完後便走了。這時正好來了個賣筆的,孝廉就去選購筆,回來後草稿不翼而飛了。後來去參加會試、帶著那支筆進入了考場。誰料那張休書草稿從筆管中掉出來,被搜查的人發現,斷定他在作弊,他在監考官面前大呼冤枉,最後受到處罰併除名。

【例證四】

明朝末年陝西發生戰亂,袁高義帶著全家離鄉背井,逃避戰亂。他唯一的兒子才八歲,不幸走散了。逃到江南後,袁高義打算買妾再生個孩子。這時正好有對夫妻生活極貧困,丈夫對妻子說:‘這種整天捱餓的日子太難熬了,真不如死了好。他的妻子是個相貌較好的少婦,聽了這話哭泣著說:‘請把我賣了吧,換幾十兩銀子你還能勉強過些日子,等以後你有了錢再娶,也比死了好。’丈夫哭著同意了。於是請媒人去告訴袁高義。袁高義付了三十兩銀子,把少婦接回家。在新婚之夜,少婦背對著燈悲哭不止。袁高義盤問她:‘喜事為什麼要哭?’少婦流著淚水,悲悲切切地說:‘我本是個良家婦女,只因為貧窮飢餓所逼,實在忍受不下去了,為了保全丈夫的性命,我才賣身。現在回想起我們往日的恩愛,可現在我又要另嫁他人,怎能不傷心呢?’袁高義覺得少婦很可憐,不忍心。就請鄰家的老婆婆來陪伴她。天亮後,讓她丈夫把她帶回去,並送給了他們一百二十兩銀子,以便能做點生意。夫妻二人感動得連連拜謝。哭著回家了。後來丈夫開了藥店,聽說湖北的藥材價錢便宜,就去武昌買藥。旅店主人要賣一個男孩,這個孩子相貌很俊俏。丈夫暗想:‘袁公對我有救命之恩,我早想買個年輕姑娘獻給他,卻始終沒有合適的,就先把這個男孩給袁公吧,至少可以幫助乾點活兒。於是就向店主問價,店主回答:‘一歲一兩銀子。’丈夫拿出十二兩銀子買下男孩。回來後獻給袁公,袁公對男孩子仔細端詳,驚奇地發現正是自己失散的兒子,父子抱頭痛哭,然後又開懷地笑起來,真是悲喜交加,骨肉離散已有五年了,袁公也已是年過半百的人了。這個孩子因為在江湖漂泊了幾年,很有膽略,又能騎馬射箭。長大後屢立戰功,官至參將。成家後生了五個孩子。袁公也多次受封。後來他的孩子衣錦還鄉來看老父。袁公感嘆道:‘當年我不忍心拆散人家恩愛夫妻,,所以自己的父子團聚,又子孫滿堂,享受榮華富貴。由此看來,怎麼能說上天不公平呢?’

【正文】

侵人所愛,助人為非。

【譯文】

強奪別人珍愛的東西,幫助他人作惡事。

【例證一】

劉自然是秦洲人,掌管鄉軍。一次要組織鄉兵去四川作戰,紀縣鄉民黃知感被列在鄉兵名單上。要出發的時候劉自然聽說黃知感妻子的頭髮很好,就想得到。於是誘騙黃知感說:‘如果能把你妻子的頭髮獻上,就可以免服兵役。’黃知感急忙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頭髮可以再生,人死不能復活。’你如果南征不還,我留著這一頭秀髮還有什麼用?說完忍痛剪下了頭髮。黃知感覺得很痛惜,但為了不去遠征只好如此。黃把妻子的頭髮獻給劉自然後,萬沒想到,劉自然出爾反爾,仍要黃知感去當兵。不久,黃知感就戰死在戰場上。他的妻子日夜向天哭訴,祈求公道。這年劉自然也死了。不久,黃知感家的母驢忽然生下一頭小驢,在脅下有‘劉自然’三個字。這事在縣裡一時傳開,郡守聽說了,馬上讓劉自然的妻子和孩子來辯認。他的孩子說:‘我父親生前最喜歡喝酒吃肉,這頭小驢如果也貪戀酒肉,就是我的父親。’於是拿來酒肉,小驢居然喝了幾升酒,吃了幾塊肉,吃飯後仰天悲鳴,眼淚簌簌流下。劉自然的兒子想用重金贖回小驢。但黃知感的妻子堅決不同意。她每天用鞭子抽打它,說:‘我要替丈夫報仇。’劉自然的兒子看到這種情況,也羞憤而死。

【例證二】

宋朝政和年間,宋徽宗下令興建太極宮。派宋升為都運官,負責這項工程。宋升為了使牆光滑,到處蒐集牛骨灰塗在牆壁上。由於命令嚴厲,時間緊迫。百姓只得大肆屠殺牛馬,挖掘墳地尋骨來滿足工程的需要。當時孫貺、韓容都是宋升的下屬,孫貺對這種殘暴的行為很反感,就藉口有病不幹了。而韓容卻請求挖掘五代時的一片墓地尋骨取灰。後來孫貺突然死了,靈魂去了泰山,看見一扇門,門上寫著「清彝’兩個大字。有個差役手執鐵叉呵令他供出滅絕別人家族的罪狀。孫貺說:‘我當時正因為這件事才辭官的,恐怕弄錯了。’一會兒,幾個鬼差拉出一個戴著枷鎖的囚犯,旁邊還有鬼用鐵扇不斷地抽打他,囚犯遍體鱗傷,一會兒被打昏過去,一會兒又甦醒過來。一看,原來是宋升。孫貺努力為自己辯解,終於被釋放了。出來時韓容也被抓來了,差役用鐵扇惡狠狠地抽打他,並命令供出九族的罪狀。韓容哭著哀求道:‘我確實有罪,但祖輩是無辜的,滅掉我九族,是不是有點兒過分了?’一會兒殿上傳旨:‘只命他供出家室的姓名吧。’韓容供完後和宋升一起被趕入地獄。孫貺又回到了陽間。不久,韓容全家子孫都死了。

【正文】

逞志作威,辱人求助。

【譯文】

仗勢欺人,作威作福;侮辱人家,淩駕於人。

【例證一】

江蘇松江府張以誠,年輕時便考取了狀元。他性格堅毅,自強不息。但他的父親和哥哥卻倚仗著他的權勢,橫行鄉里。有人被欺辱後,來向張公哭訴。張公規勸父親和哥哥,但他們非但不聽,反而罵道:‘我難道是倚仗著你的勢力嗎?’張公也無可奈何。後來再有人來告狀,張公就說:‘你去詛罵張狀元快死,張狀元死了,他家中的人就不會仗勢欺人了,你們也就平安了。’萬曆四十三年,張公果然得急病死去,從此以後,他的哥哥和父親每天被人唾罵,嚇得連門都不敢出。

【例證二】

浙江有兩個新舉人去京城參加殿試,得意洋洋,旁若無人。途中住在一家旅館,散步的時候碰見一位老人,身穿孝服,恭敬地向二人行禮後,問他們準備去哪兒。兩個新舉人回答說:‘跟你說了你也不懂,我們是舉人,要去京城參加殿試:’老人說:‘噢,原來是孝廉公呀!’兩人輕蔑地說:‘這老頭兒還讀過書,竟然也認識“孝廉”兩個字。’老人又客氣地說:‘如果二位不嫌棄,請到村裡喝茶吧。’二人一起去了。老人設酒菜熱情地招待他們,二人坐在上座,誇誇其談。老人端坐在下座不露聲色,靜靜地聽著,不一會兒,一個穿孝服的年輕人走來,恭敬地行禮。老人介紹說:‘這是我的大兒子。’兩個新舉人見來人舉止不凡,忙問老人:‘您的孩子一定讀過書吧。’老人回答:‘慚愧,他通過了殿試,現任佈政官。’兩位新舉人聽後顯得侷促不安,想起身告辭,被老人挽留住。一會兒,又有三個穿孝服的年輕人走來,向二位新舉人恭敬地行禮後,老人又介紹說:‘這是我的二兒子、三兒子、四兒子。’兩位新舉人說:‘您有一個功名顯赫的大兒子,其他孩子也一定不遜色吧。’老人謙虛地說:‘哪裡,哪裡,他們三個都忝登甲榜。二兒子現在任御史,三兒子現任知府,四兒子剛中進士還沒任命。’兩位新舉人聽完老人的介紹,羞愧地對老人深深地行了一禮,說:‘我們說話過於放肆,不知道您老人家功高位顯。’老人笑著說:‘不敢當,我只是忝為某部侍郎。’二人聽後,羞愧滿面,汗流浹背,匆匆告辭了。回到旅館一打聽,才知道老人是白中復,他的夫人剛去世,所以全家都戴孝。一家竟然出了五位進士,真是令人敬佩呀。

【例證三】

鄭國公富弼退位後歸鄉,有一天騎驢外出,路上遇到水南巡檢官。巡檢官的馬弁大聲呵道:‘騎驢的人,快下來!’富弼揚起鞭子口趕驢繼續前行。馬弁又厲聲喊道:‘你不肯下來,是什麼官?’富弼揚起鞭子說:‘我叫富弼。’馬弁不知道富弼是誰。巡檢官驚歎道:‘哎呀!是丞相。’趕忙下馬伏在道旁行禮。富公連看都沒看他一眼,騎著驢走了。

【例證四】

李宗愕的父親文正公執政時,李宗愕為避免權勢嫌疑,出入時騎的馬和隨帶的僕人,與一般沒有官職的人一樣。有一天遇到一個貴人的侍衛,這個侍衛不知道李宗愕是位貴公子,便叱責和淩辱他。以後,當李宗愕見到這位侍衛,都主動避讓他,因為他擔心這個侍衛知道他的身份後,會慚愧萬分。

【例證五】

楊守陳擔任洗馬的官職,請假回鄉。到了驛站,驛丞官不知道楊公是什麼官,就與他平起平坐。笑著問他:‘您的職務是洗馬,一天要洗幾次呀?’楊公也笑著回答:‘如果勤快些就多洗幾遍,如果懶了,就少洗幾遍。’一會兒,有人稟報御史駕到,這位御史是楊公的學生,跪著問候楊公。驛丞馬上伏在地上叩頭行禮。當他看見御史眼睛看他處的時候,便向楊公請求寬恕。楊公含笑點頭,毫不介意。

【正文】

敗人苗稼,破人婚姻。

【譯文】

任意糟蹋,破壞別人的莊稼;陰謀破壞他人婚姻。

【例證一】

明朝萬曆戊子年間,由於鬧饑荒糧價普遍上漲。在餎山城北有塊窪地,很適合種早稻。到了秋天,種下的早稻已成熟,在這饑荒之年顯得愈發寶貴。鄉民楊立駕著空船剛做完生意回來,隨身帶著賺來的十八兩銀子。在夜幕下,楊立發現那二畝稻田,飽滿低垂的穀穗,使他貪心頓起,於是趁著夜色將穀穗割下,裝上船匆匆回到家。到家後忽然發現帶在身上的十八兩銀子丟了,急忙回去尋找,恰好看見幾個人正坐在田壟上開懷暢飲。從他們的談笑中得知 稻田的主人‘失稻得金’,正和鄰人舉懷慶賀呢。楊立自知有愧,有苦難言,沮喪地回到家,自此以後,他事事不如意,不久鬱悶而死。

【例證二】

有個名叫錢益的僕人。一次,他的主人想霸佔鄰家的田沒有得逞,就命令錢益把幾鬥稗草種子偷偷撒到鄰家的田裡,破壞農作物的生長。錢益對妻子說:‘人家辛勤耕作,怎能忍心去破壞呢?’但是又不能違抗主人的命令,怎麼辦呢?聰明的錢益就偷偷地把種子蒸熟了,然後再撒入鄰家田裡。主人見鄰田已撒滿了稗草種子,很放心。後來卻不見種子發芽,主人感到莫名其妙。不久,錢益有了一個兒子,相貌端莊,長大後中了進士。錢益的主人卻忽然瘋了,有神仙附體說:‘因為某年某月某日晚上的那件事,上天賜給錢益一個才貌雙全的兒子,他們的主人將斷子絕孫。’關於這件事家裡只有錢益一人知道,後來錢益因兒子做官受封。年邁後重病纏身,自知壽命不長了。扶乩降神說:‘因為你三十年前做了善事——沒向鄰家撒稗子,你的壽命還要延長。’病果然好了,錢益又過了幾年才去世。

【例證三】

王生是定興縣古城鎮人,年僅十五歲,才思敏捷。在村裡私塾旁邊有個土地廟,一天夜裡全村的老人們同時夢見神仙告訴他們:‘王生日後將做郡守。’有個人覺得自己官位卑下,每當王生從門前經過,心裡總是忐忐不安,希望能在門前設個屏障,避免拜見這種尷尬局面。第二天村裡的老人們聚在一起,各自談起夜裡夢見的事情,竟然連神仙所說的話都一模一樣。於是大家對這件事確信無疑了,就動手準備做屏障的材料。可是到夜裡又夢見那位神仙說:‘不必設屏障了,最近某家有樁美滿的姻緣被王生拆散了。此事觸怒了上帝,把他未來的功名富貴全消了。’老人們驚奇不已,一打聽,果然有這麼回事。自此以後王生一生坎坷,始終沒能中舉。

【例證四】

清朝順治十六年,楊州陳某,年輕時和村裡的兩個朋友結為異姓兄弟。陳某為大哥,老二隻有一個女兒,和老三的兒子訂了婚。老三死後家境貧寒,見到這種情況,老二想毀婚約,陳某竭力勸阻。一天陳某進城,遇見一位已故去的朋友對他說:‘我現在在陰間做招魂官,昨天接到命令,該輪到你了,快回去準備一下吧。兩天以後,我就要來。’陳某最擔心的就是老三的兒子那樁婚事了,他匆匆的趕回家,請來了盟弟兩家的子女,對老二說:‘你之所以不想辦成這樁婚事,就是嫌老三家貧,現在我把家產分給老三的兒子一半,你的女兒就可以出嫁了。’立刻當面辦理分產手續,於是兩家成親。然後說:‘我死了也能瞑目了。’到了第三天,招魂官果然來了,陳某說:‘好了,我的事情處理完了,我們可以走了。’招魂官答道:‘不用去了,上帝為了表揚你犧牲自己的財產,成全這樁婚事的行為,特延長你的壽命做為獎勵。’話音剛落,招魂官就不見了。陳某果真長壽而終。

【例證五】

南昌人李某販賣木材,段某賣針,劉某算命。在嘉靖年間,因為饑荒,都遷居湖北金沙洲。由於相鄰,又是同鄉,因而感情非常深厚。李某有個侄兒名叫李橋,依附他的叔叔,很能做詩文,靠教幾個學生為生。劉某給他看相算命,認為他將會富貴,便從中撮合,讓李橋聘娶段某的女兒。明穆宗隆慶四年,李橋要去省城應試,打算娶段女一起前往。這時,段妻變卦,認為富貴並不一定可靠,怎麼可以捨棄愛女,讓她到他鄉去呢。於是便找了一個姑娘,冒充段家的女兒嫁給李橋。李橋和劉某都不知道。李橋回去後,便考取了,被任命為成都的地方官。上任時經過湖北,送了許多東西給段家的父母。段家的女兒這時已經嫁給了姓蕭的兒子,做的是最低賤的事情,生計一天不如一天。段女私下羨慕那位冒充的姑娘得到榮華富貴,終於憂鬱而死。

【正文】

苟富而驕,苟免無恥。

【譯文】

發了不義之財而驕橫跋扈;僥倖逃脫懲罰而不知廉恥。

【例證一】

清朝順治年間,徽州有個乞丐,背駝如弓,頸下還有一塊突起的骨頭,因此經常面朝天。眼睛鼻子都向上,雖然不足三尺,但食量大得驚人。每天拿著碗沿街要飯,卻總也吃不飽。沒有辦法,只好去喝陰溝裡的濁水以飽腹。他自稱能知道前生的事情,並且經常對人說:‘我前生是個富翁,可最初卻很窮,和官宦人家來往,賺他們的錢,牟取暴利,漸漸發了財,人也越來越驕橫無理了。我過了二十年花天酒地的生活就病死了。陰司想罰我下世變條狗,但判官不同意,說:‘狗吃飽就睡,太舒服。見到生人還要仗勢狂吠逞兇,仍像個驕橫的富人。應當罰我做個貧窮下賤的人,償清宿債。’我前世經常昂首挺胸,目中無人。所以今世罰我做個駝背。上世氣勢洶洶,喜歡聽人奉承,今世罰我面朝天。前世好飲酒吃肉,吝嗇貪婪,今生罰我食不果腹。等還清二十年的宿債,再讓我墜狗胎,繼續受苦。’

【例證二】

明代永樂初年,明成祖下令將建文帝時群臣上奏皇帝的一千多本封事,拿出來讓解縉 、李貫等人負責整理,只留下有關軍馬錢糧的奏章,其餘有對當今皇上不利的全部燒燬。皇上用平和的口氣對解縉、李貫說:‘你們應當有封事吧。’大家都沒說話,只是李貫俯在地上叩頭說:‘我確實沒有上奏,練子寧,方孝孺等人簡直不懂得順應天理,所以幹這些蠢事。’皇上生氣地說:‘你認為這樣做好嗎?國家正處於危難之時,你做為輔佐皇上的臣子難道能一言不發嗎?’皇上因此很蔑視他。後來李貫也受到牽連,死在獄中。

【例證三】

明末李自成推勫明政府統治後,下令三月二十一日明朝的文武百官都要來朝見。當時在民間抓到了明朝的皇太子。皇太子對李自成說:‘文武百官非常無恥,明天肯定都來朝賀。’到了那天,來拜見李自成的文武百官果然有一千三百多人。更可悲的是,還有人請求李自成現在就命題考試,以便封官得位。李自成長嘆道:‘國家有這種敗類,如此不忠,天下怎能太平!’當時就起了殺心。幾天後,開始殺戮,明朝大臣投降的,都拷打追贓,並且汙辱他們的妻妾。只有為保衛明朝在戰鬥中陣亡的將領家屬,才免於難。李自成的軍隊經過門口,拜謝而去,不敢侵犯。

【正文】

認恩推過,嫁禍賣惡。

【譯文】

冒認功績,推卸過錯;偷樑換柱嫁禍於人,賣假貨坑人。

【例證一】

明英宗時權臣石亨覆滅後,(明英宗天順四年,石亨以圖謀不軌罪,下獄而死),明英宗召見李賢詢問‘奪門’之事(1)。李賢說:‘當時也有人叫我去參加,但我不敢去。’英宗聽了很驚訝,李賢解釋道:‘因為皇位本來就是您的,如果景泰帝的病好不了,文武百官上表請您重定,那這不是名正言順嗎!為什麼要以奪為功呢?這個“奪”字今後不能拿來示後人。那些勸諫您的群臣完全是貪圖富貴功名,根本不為國家考慮。萬一景泰帝事先察覺這件事,石亨之流固然不值得可惜,但不知陛下您怎麼逃避罪責。只不過僥倖成功,才使得石亨之流能夠貪天之功據為己有。’英宗聽完後恍然大悟,下詔說:‘凡是以“迎駕奪門”冒認功勞升官的四千人,全部予以免職。’

注:

(1)1449年,明英宗被瓦刺(蒙古的一支)俘虜,兵部尚書于謙擁立英宗弟朱祁鈺即位,即景泰帝。次年英宗被瓦刺釋放。1057年(景泰八年),石亨等人趁景泰帝病重,發動政變,奪宮門廢景帝,殺害於謙,奉英宗重定。

【例證二】

蘇無知是兩浙考官,他暗中叫兒子與一個和尚秘密拜訪富家子弟,把試題賣給他們,得贓款一千多兩銀子。讀書人都很恨他,做了一塊木牌,掛在他家門上,上面寫著:‘出賣舉子蘇無知,不欺顧客。’不久,事情發作,蘇無知假裝自己也是被別人欺騙,讓兒子趕快逃跑,躲避官府的捉拿。官府最後只把那個和尚和買試題的七個富家子弟抓獲,都死在了獄中。後來蘇無知得了瘋病,經常看到那已死的七個富家子弟站在他身旁,用鞭子抽打他,邊打邊憤怒地說:‘你們父子倆人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憑什麼牽累我們!’蘇無知被免官後死在歸途。他的兒子被強盜供出,不久也死在獄中。

【例證三】

李緒擔任永安軍(相當於州)的地方官,當時永安軍盜賊橫行,他恐怕自己遇到危險,就推薦範鉶取代自己。範鉶到達永安軍後,不久,盜賊攻入城內,範鉶全家遇害。李緒改調到臨安,在上任的途中也遇盜賊,全家也被殺害。比範鉶被害只晚了十天。

【例證四】

明朝萬曆二十三年進士陳某在未考取時,在一家中教書,與這家的主婦私通。這件事只有在一起的一位姓金的人知道。陳請求金千萬不要把這件事說出去,答應自己做官後定有重謝。金答應保密但並不圖報。陳做官後多次寫信邀金來官署,並送金某住在一個寺廟裡。平時辦案中每當有賄賂的錢財,陳總推說錢的數目太少,不足以酬謝,一天抓獲幾個大盜,陳送信給金說:‘快來吧,這個大案沒有三千兩銀子是不能脫手的。’又悄悄地叮囑:‘這幾個大盜如果逃跑了,就很難把財物追回來,一定要把錢財封存起來才行。’金相信了,並且照辦。審訊時酷刑逼供犯人贓物的隱藏處,按照所供處去搜查,果然得到大量錢財,金竟以‘窩贓罪’被關進牢獄。金家的人急忙回去報告,但金已經死於獄中。不久,陳去拜見上級,夜晚上船的時候,忽然聽到一陣沉重的鐵鏈聲,睡覺後夢見到了陰間,遠遠地看見金披頭散髮,滿身血汙,見面後就和自己辯理。審判官痛斥陳做事陰險狠毒,下令獄卒用刀直刺陳的頸部,立刻血噴出一丈多遠。陳頓時被嚇醒了,感覺事情不妙,急忙命令掉轉船頭回府。陳剛進官署內的二重正門時,就看見金蓬頭垢面等候在那裡,並跟著他一起進去。這時,陳的脖子上立刻腫大如鬥,他哭著對妻子和孩子們說:‘我要死了。’並把夢中的事情講給家人。請醫生治療時,醫生說:‘這病要開刀才行。’刀刺入脖子後,血立刻噴射出一丈多遠,陳當場就死去了。

【正文】

沽賣虛譽,包貯險心。

【譯文】

沽名釣譽,包藏禍心。

【例證一】

太原人王用予很信奉文昌帝君,他和鄰里組織起來,每年正月初一,都在山頂上文昌帝君宮設壇,祈求神靈。同社俞麟是有名的孝子 ,名聲遠,遠近的讀書人,都帶著書籍來跟隨他。還有個周吉,生性懦弱,文章也不如別人,沒有人稱讚他。明英宗正統六年,王用予主持這個集會,一個人先來到文昌帝君宮中,齋戒後,並在那裡過夜。忽然聽見有人催促他:‘快起來,文昌帝升殿了。’王用予急忙去大殿,看見文昌帝君已經端坐在殿上,另有十位神輔佐,整齊地排列在殿門外兩側。王用予急忙藏起來。這時一位身穿紫衣的神,抱著一本冊子站在殿外的大柱前。王用予偷偷問:‘這是什麼冊子?’執冊神回答:‘是今年秋季科舉的黃榜。是各省的城隍呈給文昌帝過目簽字的。’一會兒,各位神仙退下,身穿紫衣的神仙恭敬地把名冊呈給文昌帝君批閱。每叫一名,帝君就在名字下畫押,時而握著筆猶豫不決。等了很長時間才批閱完。帝君命令紫衣神仙把名冊歸還各城隍,並下令迅速去調查人間是否有重視積陰功,培福德的人,準備來補替剛才批閱時未畫押的人。一會兒,聽見有人叫王用予,他急忙從隱藏處匍匐到臺階下。文昌帝君對他說:‘功名之事,本來是天機,是不能隨便洩露的,鑑於你一片誠心祈神,而且十幾年如一日,所以今天把你找來說清楚:‘你的祖輩都是善良樸實的人,自食其力,你本來在這次科舉中可以中前科。但是你每次祈神只求自己功名和妻子的病痛痊癒,卻從不惠及你那孤獨的老母,因此降為第二科,在下榜的五十三名。你們同社的周吉,這次能中第一名。’王用予叩頭問其原因,文昌帝君繼續解釋說:‘周吉的祖父、父親都是讀書人,從來沒有與人打官司,從來沒有邪淫的事情,也從來不說人的是非。而且他的祖父還做了篇《百忍說》來教育後人,因此有很多人改惡從善。這是最大的陰功,人人都不知道,因此上帝嘉獎他,讓他家三代顯榮,現在好運剛剛開始。’接著王用予再次叩頭請問俞麟這次能否中舉,文昌帝君看了看名冊,面露不悅地說:‘俞麟本應中第一科,可是他表面侍奉父母,心中卻並不尊敬,對父母的言談舉止,他都不滿,只是表面順從。議論別人苛刻到不近情理的地步,自以為是君子長者,裝模作樣,竊取美名,所以除名,讓他一生窮困潦倒。你瞭解了這些,應該去勸誡天下的讀書人,要多行善積德,不要讓我檢察名冊時,下不了筆。’王用予連連叩謝後拜退。清晨的鐘聲把他從夢中驚醒,王用予急忙起身頂禮神像,並寫下了夢中的事情。秋天發榜時周吉果然中了第一名。

【例證二】

台州司法(官名)葉薦的妻子姓方,生性殘忍,家中的僕人、丫環經常受到她的虐待。葉薦迫於方氏的狠毒始終不敢娶妾。一天,夫妻二人相對無聊,葉薦長嘆一聲說:‘我已經老了,怎能再會去貪婪女色,只是六十多歲了還沒有個孩子,今後可怎麼辦呢?’方氏緊接著說:‘別著急,等我也過了六十歲,你就隨便吧,我再不會阻攔你。’過了幾年,方氏年過六十,葉薦取了妾。表面上方氏一點也不氣惱。她對葉薦說:‘我老了,怕吵鬧,應當別找一間屋子,讓我獨居,打算在餘年吃齋、唸佛。’葉薦同意了。不久,他讓妾去問候方氏,天色漸漸地黑下來,妾還沒有回來,葉薦很奇怪,急忙從門縫向屋內察看,裡面靜悄悄的。葉薦感到事情不妙,趕快讓僕役破門而入,見方氏竟變成一隻斑斕猛虎四爪抓地,後腿一蹬‘呼’地竄出門外。只見屋中血肉遍地,只能模糊地辨出妾的頭和兩足。葉薦頓時驚恐萬狀,也不知老虎跑到哪兒去了。聽說山裡有位禪師能知三世因果,就急忙去請教。禪師說:‘這都是因為你的妻子的狠毒心所變化成的。她獨居時心中充滿憤恨,一見到你的妾,久積的憤恨頃刻迸發而出,就化成了一隻虎,咬死了她。現在,這隻老虎已被關在豐都的監獄裡了。’

【正文】

挫人所長,護己所短。

【譯文】

挫傷別人的長處;庇護自己的缺點。

【例證一】

嶺羲、蕭至忠都在政府任職。一天,滑州別駕袁嘉祥來拜見,袁說他自己廉潔、奉公、恪盡職守。嶺、蕭二人聽了一點也不介意,並喝斥袁嘉祥退下。袁嘉祥感到很羞愧,狼狽退出。在歸途中正坐在樹下休息,忽然來了兩個戴黃帽子的人,望著他大笑不止。袁嘉祥驚問他們笑什麼。二人回答:‘不是笑您,我們笑嶺、蕭二位相公,十日之內他們要破家了,您將審判他們。’袁嘉祥聽了這番話很震驚,連忙叩頭詢問原因,但戴黃帽子的人已無影無蹤了。過了幾天,果然皇上令袁嘉祥擔任刑部郎中,由於嶺、蕭二人企圖反叛,袁嘉祥負責審理他們的案子。

【例證二】

明朝嘉靖年間,葛守禮擔任陝西的左藩,這時正值外官考核、清理。簿上登記了一個小吏,年高且身體欠佳,決定免職。在吏部過堂時,葛守禮看見小吏並非年老多病,便請求繼續讓他留任。吏部尚書不解地問:‘這個簿子是經您批閱的,您忘記了嗎?’葛公說:‘這個小吏駐守在邊遠地區,離省城遠,僅僅看過文書登記簿冊。今天見到本人,才知道登記錯了,責任完全在我,怎麼能讓他蒙受冤枉呢?’吏部尚書被葛公這種勇於承擔錯誤的精神所折服,說:‘能敢於在吏部堂上自己承認錯誤。從這裡可稱得上第一賢能了。後來,葛公的官位升至刑部尚書。

【例證三】

華亭從官徐存齋的官階是浙江督學,年齡還未滿三十。在一次應試中有考生引用了‘顏苦孔卓’這句話,徐存齋批閱後寫上‘杜撰’兩字,試卷列為四等。髮捲時這個考生拿著試卷恭敬地對徐存齋說:‘非常感謝您的指教,可是這句話確實出自楊雄的《法言》一書,並不是我自己編造的。’徐立刻起身致謝,說:‘我僥倖升官太早,學問不夠,今天承蒙您的指教。’於是將試卷改為一等。這事傳出去,人人稱讚徐公謙遜、豁達。後來徐公做了大學士,皇帝賜封為‘太’去世后皇帝又諡號為‘文貞’。徐公的後代都官位顯赫。

【例證四】

葉知遠是嵐谷縣令,他的兒子私下接受了有錢人的錢,便誣陷好人。葉知遠起初被兒子矇騙,把這樁案件申報上司,受株連的有十幾家。後來經過調查才知道是自己的兒子誣陷好人所致,於是葉知遠竭盡全力為被誣告者洗清罪名,並且立刻將兒子犯罪事實稟告朝廷,使被誣告的十幾家得到釋放。兒子受到應有的懲罰。事後這十幾家人都去城隍廟祈求神靈,早日賜給縣令貴子。夜裡他夢見神說:‘你的陽壽本來已盡,但因你不殉私情,辦案秉公執法,特稟告上帝給你增壽二十四年,並賜給你兩個孩子。’這年,葉知遠的妻妾同時生子,長大後都得到了功名。

【正文】

乘威迫脅,縱暴殺傷。

【譯文】

以勢壓人,惡霸作風;縱容惡人殺傷無辜的人。

【例證一】

明朝正德元年,青山縣有個山民陳好密,被仇人誣陷偷盜山裡的礦石,被迫背井離鄉,逃亡在外。他的妻子年輕貌美,才二十一歲,受到丈夫案件牽連被四個捕卒帶往官府。黃昏時在偏僻小路行走,這四個人都想姦汙詹氏。詹氏想到逃避不了,便心生一計,她選擇了其中一個留著鬍鬚,比較強壯的捕卒,假裝說:‘請你為我作主,不要讓他們亂來,到時我可以去你家,讓你隨心所欲。’留鬍鬚的聽後異常高興,其他捕卒想亂來,他都出來制止。到了黃壇山遇到一個砍柴的樵夫,詹氏向樵夫借柴刀削鞋子。削完,對四個捕卒說:‘我把鞋子扔到樹林中,誰先搶到我就滿足誰。’鞋拋出後,四人爭先恐後飛奔樹林,詹氏乘機持刀自殺。四人見狀驚恐萬狀,急忙逃走。當時正值炎熱的夏季,又是暴屍曠野,但十天後屍體仍不被蠅蟲叮咬,且面容依舊。縣令陳況袞聽說這件事後,親自為詹氏辦理喪事,並在她的墓碑上題字‘貞烈’。然後把四個捕卒亂棍打死。

【例證二】

隋煬帝時要開汴渠,麻叔謀擔任開河都護。他到寧陵後患了麻痺病,醫生診斷後說:‘要用嫩羊肉和杏酩五味一起蒸,叫“含酥臠”,吃了病才能好。’於是鄉里有幾千人爭先恐後地獻上羊羔,都得到了好價錢。下馬村有個叫陶榔兒的人,偷殺了人家的小孩,割去頭和雙腳,切碎蒸熟後,呈獻給麻叔謀。麻叔謀吃後覺得味道格外鮮美,與眾羊羔的肉不同,重重地賞賜了他。於是陶榔兒兄弟,便經常偷小孩,將肉獻給麻叔謀,以求恩賞。那些貪財的村民也紛紛效仿,致使一郡之中有幾百個兒童被害,哀哭之聲,通宵達旦。有小孩的村民的家裡都做了木櫃,用鐵皮把木櫃的縫隙裹上,夜裡就把孩子放入木櫃,點上蠟燭,全家人守在櫃旁直至天亮。早晨打開木櫃見孩子完好無損,全家老少便十分欣喜。後來麻叔謀的罪行敗露,皇帝列舉他的種種罪狀:‘吃人小兒,收受賄賂。放逐河北,斬為三截。’陶榔兒兄弟五人都被車裂處死。

【例證三】

梅衡湘新任固安縣令,縣中有不少得寵的官宦人家,輕視縣令。有一天,一個宦官拿一個豬蹄獻給梅公,請梅為他討債。梅公蒸熟豬蹄備好酒,請宦官一起飲酒。然後命令把欠債人帶來,怒斥他為什麼欠債不還。欠債人訴說自己無力還債。梅公呵斥道:‘富人的債能用貧窮做藉口不還嗎!今天必須還,不還,要捱打至死。’欠債人哭著走了。這時宦官對欠債人起了惻隱之心,梅公也察覺到了宦官的情緒變化,但他依然追上前去板著面孔說:‘我也知道你沒錢還債,但也沒辦法。趕快把妻子和孩子賣掉還債來!做為你們的父母官,我也不忍心看你們骨肉分離。給你一天的時間,回去和妻子、孩子告別去吧。你們今生今世再也不會相見了。’欠債者聽了哭得更傷心了。那位宦官也哭了,便當面撕毀了借券趕快離開了。後來,梅公官做到侍郎。

【正文】

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穀,勞擾眾生。

【譯文】

不思紡織苦,遍身綢羅猶裁剪不止;不按照禮儀任意烹宰禽畜。浪費糧食,使眾生勞苦。

【例證一】

郭普州的女兒名叫引鳳,因病到了陰間,看見一個叫趙十二的女人,被捆綁在廊下,面前有好幾堆破碎的綢緞,以及無數的新舊衣服。引鳳問道:‘她犯了什麼罪?’獄吏說:‘這個女人喜歡穿羅綺,耗費了許多綢緞。冥司命令她一一補綴,重新合成一匹完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