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萬年前的“小腳丫”

20多年前,古人類學家開始不辭辛勞地挖掘南非一個洞穴深處被岩石包裹的古人類骨架。近日,他們首次提供了關於這副被稱為“小腳丫”的骨架的深度測量結果。

“小腳丫”是化石記錄中最完整的古人類。研究人員表示,該骨架約有367萬年的歷史,是南方古猿的成員,並且來自一名年長女性。不過,它如何融入古人類進化的更廣闊畫卷以及屬於哪個物種,在相互競爭的研究團隊間引發激烈爭論。

367萬年前的“小腳丫”

這個正式名稱為StW 573的樣本於1988年在南非斯泰克方丹洞穴系統中被發現。金山大學古人類學家Ronald Clarke及團隊在過去20年間,小心翼翼地將它從掩埋了幾百萬年的岩石材料中釋放出來。

如今,在4篇正接受《人類進化期刊》評審並已被髮表於bioRxiv預印本服務器的論文中,Clarke和同事提供了關於這副骨架的期待已久的分析。他們介紹說,基於化石附近沉積物的年齡推斷,“小腳丫”生活在約367萬年前,比此前認為的早了約100萬年。該骨架相對較小的身材和特定頭骨特徵表明,它可能是一名年事已高的女性,且大腦容積為408立方厘米,約是現代人大腦的1/3。

367萬年前的“小腳丫”

“小腳丫”在生命早期明顯患有前臂外傷,同時相對較長的腿表明,它可能更多時候在直立行走而非在樹木間穿梭。

基於較早數據,很多古人類學家認為,“小腳丫”是非洲南方古猿的一員。這是一個已得到確認的直立行走家族,生活在330萬~210萬年前。很多其他南非樣本,包括一些來自相同洞穴的樣本,都被指定為這個物種。

不過,Clarke認為,很多特徵將“小腳丫”和附近至少十幾塊其他化石同非洲南方古猿區分開來。前者包括更大、更扁平的臉以及更寬的眼眶距離,較大的犬齒和前傾的門齒,較大的上顎,略凸的額頭。Clarke介紹說,牙齒磨損的差異表明,非洲南方古猿是雜食性的,而“小腳丫”及其近親大多數時候是素食主義者。這表明,約300萬年前,應該有兩種古人類生活在上述洞穴附近。

Clarke認為,“小腳丫”的特徵同人類學家Raymond Dart在1948年提出的普羅米修斯南猿最為匹配。未參與該工作的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進化人類學家Dean Falk表示,Clarke的論證“很有說服力”。如果Clarke是對的,這意味著之前“每個人都把兩個物種混成了一個”。Falk說,知道它們實際上是分開的,有助於闡明該地區哪個物種催生了後來的物種,從而填補進化學上的若干空白。

367萬年前的“小腳丫”

然而,這種劃分迅速招致金山大學古人類學家Lee Berger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古人類學家John Hawks的反對。在一篇日前發表於《美國自然人類學雜誌》的論文中,兩人提出,對普羅米修斯南猿的定義並不明確,因此不應當被用於分類。Berger進一步表示,上述化石的年代不可能像Clarke團隊宣稱的那麼久遠。他認為,其頭蓋骨在幾百萬年間被扭曲到無法進行精準測量,除非開展大規模的重建工作。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古人類學家William Kimbel同樣不贊成Clarke的結論。他認為,下一步應當分析在南非和非洲東部發現的上百塊其他南方古猿化石,並且計算一個物種間可能出現多大變化。之後,研究人員才能斷定“小腳丫”是否超出這個範圍。如果真的這樣,它可能確實應被標記為一個獨特的物種

。(宗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