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毛主席為何忽然讓林彪轉道去了東北

當年毛主席為何忽然讓林彪轉道去了東北

錦州前線.

隨著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中共中央對實現在東北建設大後方的願景非常迫切。一是東北是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二是國民黨精銳部隊都在西南戰區,來不及進入東北;三是我軍假如控制了東北,就有了戰略大後方,物資、軍備、人員都有富裕,基於這三點,中共中央及時向東北派出了四十多名中的二十二位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並抽調山東軍區、晉察冀軍區以及華北的一些軍政幹部和部隊近十萬人馬風風火火趕往東北,就是山東軍區司令員的羅榮桓同志有病時,中共中央也是催促他即刻趕赴東北統抓東北的黨政軍大權.為了抓緊時間給中共中央和人民軍隊建設一個強大的戰略後方,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也是拼了,接二連三火速發佈命令,就是和國民黨的軍政競賽。用“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比喻絲毫不過分.

由於山東大部分將領,黨政幹部調去東北,特別是羅榮桓的調離,山東是當時在共產黨內最大的根據地,軍隊也是很強大的,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山東與江蘇又毗鄰,山東南下就到了南京的前沿,戰略位置不可小覷。所以,中央決定讓歸國的林彪去山東主持軍政大計,林彪接到命令,率一行人越過封鎖線前往山東.走到河南與山東的交界處時,忽然接到中央命令讓他轉向東北。電報上別的沒多說,只說羅榮桓病情加重已赴朝鮮養病.命林彪火速趕往東北主持軍政大計.林彪接到電報,遲遲沒吭聲,隨即叫人就在兩省交界的小鎮上安排休息.當時跟隨林彪前往東北的除啦一應軍政高幹外,還有林彪的妻子葉群,女兒豆豆,襁褓之中的兒子虎子.家屬安排好後,林彪在他那臨時辦公室裡,望著五萬分之一的全國地圖默默不語...隨行人員都是跟啦林彪幾十年的人,林彪一但如老僧入定一般,誰也不敢上前大擾,包括隨行人員中最高級別的肖勁光.

第二天一早,吃過早飯,林彪騎上他的戰馬向鎮外走去,隨行人員呼啦啦的立馬跟啦上去.走到鎮外的三叉路口,林彪停下啦,面前有兩條南轅北轍的路.向東進入山東,向北就往東北去啦...林彪停下啦,看看往東的路,然後一拉韁繩,催馬向北絕塵而去.

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怎麼突然下了這個決心,又有何考量?按我父親後來的分析(我父當時就是跟隨林去東北時的作戰參謀),對林彪委任轉向是根據林彪個人特點和毛高瞻遠矚華東、東北大局乃至全國大局而定的。就像毛主席所講的,即便我們放棄了其他根據地,有了東北就有我們的大戰略後方。

一 山東戰略區具有資歷很深的將領。陳毅、羅榮桓、粟裕、許世友等,他們同日本帝國主義進行了多年殊死搏鬥,戰功赫赫,自己一手帶起來的隊伍鐵血剛直,形成了堅固的集團。倘若將林彪安排在山東主持軍政,林彪本人個性孤僻、任性能不能和當地的軍政人員和睦是一個疑問.

二 ,在抗戰勝利之前,東北幾乎是中共中央政治、軍事、經濟和高級幹部的真空地帶,正所謂“一張白紙好畫最美的圖畫”,中共中央先後派去東北的有陳雲、彭真、高崗、張聞天、李富春、蔡暢、肖勁光、譚政、呂正操、黃克誠等,他們都是大名鼎鼎的高級軍政幹部,均有各自優勢:政務、財經、後援、組織、宣傳·····這些高幹比較而言陳雲同志資歷深一些,但他是個行政幹部不是軍事幹部,其他人獨當一面的軍事才華比起林彪來也有距離,倘若讓林彪在東北主政主軍可以有效地展開林彪的軍事才華,完全徹底地發揮林彪的軍事聚集能量。

三 林彪進入東北,離蘇聯很近,若東野部隊在開始時候對蔣軍軍事鬥爭不順利,可以儘快轉移或撤退,甚至可以到蘇聯,憑藉林彪和蘇聯軍政關係,待在蘇聯指揮東野也是很好的一個選擇。

四 林彪在組織大型兵團作戰方面有一定的經驗。東北三省廣袤無際,為林彪喜歡的大兵團,大迂迴提供啦很好的條件.

五 決心和膽量 從林彪的作戰經歷看,林彪是屬於具有絕對優勢才下決心的人。換句話講就是要等各項條件如人員、軍備、地勢、時間、友軍、敵軍周圍態勢全部具備好才打這一仗.

綜合利弊,從全局視野上看,讓林彪轉道東北,主持這個新興的戰略區難道不是最佳人選嗎?加上派去的眾多的高級幹部配合林彪工作,不愁二三年東北不翻身?這也就是毛主席和黨中央讓林彪轉向東北的幾個理由。

果然,林彪不負重望,在眾多的高級幹部配合下,東北人民的支持下,把個黑土地攪的是天翻地覆,三年就解放東北全境.由衷的感到毛主席的雄才大略和選人用人的獨具慧眼!


當年毛主席為何忽然讓林彪轉道去了東北

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在指揮做戰,





當年毛主席為何忽然讓林彪轉道去了東北

我東北野戰軍的炮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