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她在南康家喻戶曉,如今只能寄人籬下……

她在南康家喻戶曉,

曾經受到數萬人的追捧,

如今繁華落盡,

只能屈居第二……


她,曾風光無限

從一間作坊到百家企業

1980年,高考落榜青年鍾芳友在南康市朱坊鄉圩上開了間不到20平方米的製衣小作坊,開始接農民的“來料”加工;2005年,已成為“外單加工龍頭”的鐘芳友擁有1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和100多名員工,年產值達300多萬元,並帶動5名親戚辦了5家服裝廠,每家年產值均超過100萬元。

和鍾芳友一樣,南康市近6萬人從事服裝加工業。許多人從傳統的“裁縫師”加入到南下的“打工族”,在積累一定的技術、資金、經驗和客戶後,回到家鄉自己當老闆,創辦起各類服裝加工廠。在政府優惠政策的推動下,南康圍繞服裝產業鏈興辦了上、中、下游及配套企業363家。當時旭山東路、迎賓大道和康信路是外單加工區,蓉江東路、泰康中路和第二夜市街則成為內單加工區;銷售市場除了兩大專業市場外,還有寶林、風采、新感覺等大型服裝超市;以拉鍊、紐扣、縫紉設備等為主的成衣配套市場在蓉江、東山初步形成。

曾經她在南康家喻戶曉,如今只能寄人籬下……

兩個市場帶動一個產業

1980年始,南康蓉江上坳村王氏三兄弟,用扁擔挑著自產的服裝到集市上擺攤叫賣,年銷量不到1萬件,年營業額不及10萬元;2005年,王氏三兄弟在成衣市場、國際服裝城擁有9間店鋪,還在廣州、南海、順德等地購得數間檔口,服裝年銷量達100萬件,年營業額達6000多萬元。

南康服裝產業的發展,與成衣市場的蓬勃發展密不可分。1989年,南康投資500多萬元興建了我省最早的成衣專業批零市場——成衣市場。該市場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560間店鋪,2004年成交額達4.6億元。2003年,澳門客商投資6000萬元,在南康市東山建成佔地160畝、1000間店鋪的路福國際服裝城,又吸引了300多戶成衣生產與銷售業主經營創業。2004年,路福國際服裝城年銷售額達2.06億元。

曾經她在南康家喻戶曉,如今只能寄人籬下……

像王氏三兄弟一樣,南康服裝老闆富而思進,不斷投資擴大生產規模。同時,他們還帶動左鄰右舍、親朋好友辦廠興業。據統計,2004年,該市服裝產量達2.98億件(套),實現銷售收入9.26億元;其中出口服裝85萬件(套),出口總額達347萬美元。

曾經她在南康家喻戶曉,如今只能寄人籬下……

成衣風波催生服裝品牌

1998年,美佳麗製衣廠老闆廖曉平一批成衣,由於款式、面料、質量不符合要求,一車貨全退了回來,投資全賠了。2004年,經過提升服裝質量與檔次,重塑品牌形象,廖曉平生產的“美佳麗”服裝開始供不應求,還漂洋過海出口到歐美等國家。

2004年,南康市財政投入10萬元舉辦“首屆服裝節”,吸引了港澳、閩粵、江浙等地的120多家服裝企業前來參展。2006年,南康產生了卓莉婭、美佳麗、郎祺、吉舟等有影響的服裝品牌,有規模的服裝企業達41家,服裝產業集群效應逐步顯現。那時候,南康多少人初中剛畢業,就開始去往車間“做衣服”,又有多少人從廣東回來,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制衣廠!

曾經她在南康家喻戶曉,如今只能寄人籬下……

她們,風靡一時

寶鼎山布料市場,是南康較早做服裝批發的大型市場,其中以“布料”批發最為出名。當時的寶鼎山風光無限,屹立在夜市街轉盤邊,與寶林大廈相鄰,見證了南康城市的重大變遷。

曾經她在南康家喻戶曉,如今只能寄人籬下……

在南康東山橋邊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築群巍然屹立在泰康路線上,這是贛南老區曾經最大最繁榮的專業市場一一南康成衣市場。當年,為了搞活市場振興經濟,南康縣委、 縣政府採取國家集體和個體各方集資的辦法,

投資600多萬元,於1989 年破土動工,興建這座全省一流規模的成衣市場,1990年元旦正式開業。據初步統計,成衣市場的個體戶1990年共認購國庫券近三萬元,為亞運會捐款五千餘元,為集資辦學和辦公共事業一萬餘元,還湧現出一大批“ 文明經商戶”。

曾經她在南康家喻戶曉,如今只能寄人籬下……

南康國際服裝城,佔地面積153畝,規劃建築面積100000平方米場。是南康市招商引資的一個重點項目,由澳門路福實業有限公司投資興建,吸引南康市外的服裝經銷商,店鋪達到1000餘套,是

贛州市目前惟一現代化的大型服裝專業市場。服裝城區位優越,佈局合理,設施齊全,交通便利,政策優惠,人氣旺盛,堪稱星級大市場,富豪成就地。

曾經她在南康家喻戶曉,如今只能寄人籬下……

她,落寞了

不可否認,服裝產業在南康曾經風光無限,但是,發展到現在,開始有了英雄遲暮,美人白頭的感覺。南康的服裝產業起步早,憑藉交通優勢,大量承接珠三角、閩三角外包,來料加工,再加上南康勞動力資源豐富和建立有較大型的服裝批發市場,順理成章的成為“江西省紡織服裝加工基地”。近些年,隨著傢俱產業發展的如火如荼,南康區提出積極構建以傢俱千億產業為主導,電子、服裝、有色金屬和新能源百億產業為主的“1+4”區域特色產業集群。服裝產業,也只能跟其他產業一起,屈居第二。

曾經她在南康家喻戶曉,如今只能寄人籬下……

服裝產業落寞,有很多因素的影響。大環境的影響,包括人民幣貶值、加工成本逐年增加,很多從事服裝加工的工人都轉向了報酬較高的傢俱行業。交通條件的改善也使得南康服裝批發市場的輻射功能有所減弱,服裝的價格優勢隨之失去市場競爭力,加上線上電商的衝擊,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也越來越少。

曾經她在南康家喻戶曉,如今只能寄人籬下……

另外一點,就是企業不思變造成的。這點跟現在的傢俱行業很像,“小富即安”,不注重品牌創新建設。佈局分散,規模效應不強。很多分散在市內街頭巷尾,城區的各個安置點,安全隱患極大。制裝型企業多,時裝型企業少;替別人加工產品多,有自助知識產權品牌少;打牌貼牌的多,註冊商標的少;小型和微型企業多,中大企業少;低檔產品多,中高檔產品少;一般員工多,專業人員少;佔領本地市場多,佔領外地市場和出口少。

曾經她在南康家喻戶曉,如今只能寄人籬下……

前兩年,曾提出振興服裝產業的說法。在2016年的十大攻堅項目中提出,在橋口建設一個南康服裝創意研發設計生產中心。項目由重點品牌企業區、標準廠房區、物流倉儲區、創意研發區和生活區5大功能區組成,總面積1000畝,首期開發300畝,總建築面積304772.6平米,項目總投資15億人民幣。但是現在好像也沒了風聲。

曾經她在南康家喻戶曉,如今只能寄人籬下……

當然,作為南康的支柱產業之一。很多人仍然在滾滾浪潮中打拼,南康部分婦女依然在從事製衣的工作,服裝城也依舊忙碌,南康不少服裝企業也在不斷創新,打造自己的品牌,線上線下結合,把自己的渠道拓展的更廣更深,把貨物發往更遠的地方。他們,用南康精神告訴我們什麼叫

“寶刀未老、風韻猶存”。祝願南康服裝行業越來越好,祝願南康服裝人,越來越好!

曾經她在南康家喻戶曉,如今只能寄人籬下……

2016年南康區服裝產業轉型升級高峰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