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論壇:大灣區金融發展需與創新發展相匹配 有助於打破“三地三制”制約

11月24日至25日,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5屆全球年會在廣州舉行。在“海上絲路金融合作:共建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圓桌會議上,來自各界的專家和企業代表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前景進行了分析。出席嘉賓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為證券業、保險業等金融領域都帶來機遇。此外,金融各界也要注意,大灣區的金融發展需與科創發展相匹配,為科創提供更大空間。在新興的金融科技上,大灣區內的各城市也應該合力,利用技術打破限制。

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域包括11個城市,從2017年年底的數據看,灣區城鎮化水平超過80%,地區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已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具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研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的空間分佈已經逐步從香港的"一城獨秀"發展到以香港、深圳和廣州為核心集聚區的“中心+外圍"結構。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以及三種不同監管體制,既能對區域運營風險保持控制力,又能作為全面開放的橋頭堡。

中國證券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安青松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為提升我國證券業的國際化水平帶來重要的歷史機遇,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有著“一國兩制”三套監管體系的獨特區位特徵。在我國現有的131家證券公司中,22家在深圳,6家在廣東,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我國證券公司最重要的集聚區之一。“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也是我國證券業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橋樑,從我國證券公司跨境業務發展實踐看,大多數是先立足於香港,再到包括新加坡在內的亞太地區開展業務和設立機構,最終進軍歐美市場,建立輻射全球的業務網絡。”

此外,安青松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為加強投資銀行能力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平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內地金融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進行連接的關鍵區域,以及其獨有的“一國兩制”的三套監管體系的發展環境,為我國在金融業態發展程度多樣化的多層次結構中加強投資銀行能力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平臺。”

同時,大灣區也為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不管是海上絲綢之路還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催生了各種各樣的保險需求,包括很多中國企業在海外承接工程、拓展業務,有很多關於工程險、出口信用險、海外投資險、航運險等方面的需求。大灣區的保險企業也可以為這些沿線國家、地區,針對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海外投資、經貿往來和海外人員以及財產所面臨的各種風險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實現大灣區保險企業走出去的高級化進程。”眾誠保險董事兼總裁吳保軍說。

不過,粵港澳大灣區其中一個定位是“創新高地”,所以其金融發展也要和創新發展相匹配。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少波認為,大灣區的整個金融結構與創新所需要的金融結構還不匹配。“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的金融體系主要還是以銀行主導型的金融體系,而創新發展需要更多的資本市場的支持,需要大量的風投創投,需要各種各樣的基金,包括天使基金、私募基金等等。粵港澳大灣區應該著力打造成全球最具有影響力的風投創投中心,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因此,金融科技也將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另一發力點。劉少波續指,金融科技包括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突破制度上的障礙,這恰恰是粵港澳大灣區目前亟需的。“大灣區的建設,無論是金融還是其他方面,都面臨一個問題:三個地方不同的制度。這種制度上的障礙成為一個很大的制約。但是我們說的區塊鏈這種去中心化的金融發展也許可以在技術上解決這一類問題,從而促進大灣區金融的融合發展。”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