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銀行與微信的對錯與利弊

“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韓寒《後會無期》

韓寒《後會無期》電影中的這句臺詞雖然偏執,但用於形容騰訊與民生銀行近期的提現手續費上漲風波再合適不過了。

近日,微信發佈了一則《關於向民生銀行卡提現、以及轉賬到民生銀行卡收費規則調整的說明》的公告,公告稱民生銀行的提現或轉賬手續費提升到0.15%,而其他銀行仍然是0.1%。

民生银行与微信的对错与利弊

由於民生銀行的“錯”,微信突然宣佈上調民生銀行提升手續費,最敏感的還是普通用戶,用戶輿論上不禁向民生銀行發問:“同志,你這樣不對呀。”

於是在11月23日,民生銀行也發佈公告。

民生银行与微信的对错与利弊

微信的公告是“快捷支付手續費收費較高”問題,而民生回應的是“提現或轉賬手續費”,一個說東,一個則回應了西。

微信為了自己在用戶心中“威信”,民生銀行則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各執一詞。或許都對,用戶想知道到底哪方錯了,但這事或許是各自利弊的爭奪。

失衡天平的兩側,備付金與快捷支付

本次事件聚焦的快捷支付,是斷直連的重點針對的模式。甚至許多人認為,快捷支付就是所謂的直連。

在支付機構發展的早期,備付金還沒集中存管的時候,許多支付機構通過備付金來向銀行換取價格低廉的支付通道,這是雙方互惠互利的模式。銀行方面擁有支付機構儲存的備付金,可以解決吸儲問題,而支付機構藉此獲取低價支付通道以及存款利息。以備付金換取低廉支付通道的天平,存在了很多年。然而央行的備付金集中存管,卻徹底的改變了天平的兩邊。

2017年1月,央行印發《關於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的通知》,備付金集中存管開始了,按照近期發佈的114號文《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要求,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

按照114號文的時間軸,到2018年11月份,支付機構備付金的集中管存比例應該是90%左右。

民生银行与微信的对错与利弊

而今,備付金被央行“沒收”,直連快捷支付卻仍然在用。對於銀行來說,由於支付機構備付金的上交,吸儲已經難以完成,而直連快捷支付依然存在,之前因備付金而給予支付機構的低費率直連快捷支付通道也不應該存在,於是上漲直連快捷支付手續費,支付機構將銀行上漲的直連快捷支付手續費提供提現收費,轉嫁給用戶,於是微信與民生銀行的矛盾出現了。

回來看央行的斷直連,其方式是將備付金與快捷支付天平的兩側同時砍斷,如果備付金收的快,銀行無利可圖,直連快捷支付通道仍然低費率,銀行不願意;如果快捷支付關閉的快,支付機構享受低費率直連通道福利少,支付機構也不願意。網聯雙十一公佈的數據顯示,“已有超過90%的跨機構業務通過網聯處理”,斷直連完成了90%,而備付金集中存管也完成了90%。理論上來說,不應該出現微信與民生銀行的此類矛盾。

當然,如果真是由於備付金交存,造成的快捷支付費率上漲,民生或許只是開始,未來還有更多銀行會上漲快捷支付費率。

騰訊在作梗還是民生有野心

或許,快捷支付費率上漲並非是主因。

近期,中信、郵儲、交行等大行先後宣佈關閉“直連”模式快捷支付通道,如果通過網聯或者銀聯的間連通道完成提現,則與直連快捷支付費率上漲完全沒有關係。斷直連完成90%的情況下,民生銀行雖然沒有完全關閉快捷支付通道,但通過直連快捷支付方式,流入騰訊體系的資金也應該較少,騰訊則選擇上漲所有民生銀行的提現手續費。無論是直連快捷支付通道,還是網聯、銀聯的通道。

據一位銀行人士介紹,銀行的通道費用並不是統一的,用戶多的銀行,其議價能力更強,通道手續費自然會更高。由於不同銀行的規模不同,網聯很難將費率統一,目前為止,網聯也尚沒有公佈收費標準,很可能沿用原來的收費模式。也就是說,如果民生銀行由於自身的成長,主動上調對外支付通道的手續費,網聯也會相應上調。

在今年8月,民生銀行對外公佈數據,其電子銀行年累計交易額突破了10萬億元,電子銀行客戶總數接近4500萬戶,市場份額穩居商業銀行第一梯隊,客戶交易活躍度保持同業領先地位。民生是因為“膨脹”了,其用戶規模上升,但騰訊並未給予相應等級的合作內容,才上調手續費嗎?

或許以上原因都不是,此事件之後,騰訊與民生銀行的關係僵化。提現上漲措施實施之後,作為普通微信支付用戶,如果必須要提現的話,筆者必然是不會選擇提現到民生銀行的銀行卡,而改提現到其他銀行。另外,在不解綁民生銀行卡的情況下,該卡在微信支付上,變成只出而不進,民生銀行的吸儲受到影響。對於巨頭的高頻降維打擊,民生銀行該如何應對,後續事件值得關注。

移動支付社群,有興趣的朋友請添加群主:18002540911備註:公司+姓名+職務+支付入群

本文為作者授權發佈,不代表移動支付網立場,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未按照規範轉載者,移動支付網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