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當下中國教育的原罪不在學校教育,不是教師,而是家庭教育,你怎麼看?

ManTianFeiXue


家長承擔教育的首責,不要等待體制改變,不要盲從他人做法,更不要焦慮不安。認清教育本質,採用符合人性的教育方法。

1.教育的問題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我這個80後上學時的教育課題,沒想到30年過去了,我家小孩上小學了,這個局面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了。我對當今的公辦教育失望至極,所以寧願多花點錢,讓小孩上一所理念不一樣的私立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導向下,家長焦慮的心態下和培訓機構的忽悠下,應試教育變成眾多家長只能順從不敢違反的社會景象。



2.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包括兩個層面。

縱觀人的一生,無論成就大小,首先應該培養三觀,在三觀的基礎上讓孩子樹立自己人生的遠大志向。正確的三觀可以讓他做好人不做壞人,這事人生的方向性問題。

其次應該學做人和做事,解決怎樣實現人生志向的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學方法。如果你有了做事和做人的方法,你就能適應這個社會的變化,我們最終的看家本領,就是通過終身學習適應社會變化。

3.為什麼不提學習知識?

一是現在的知識更新速度快,教育體制的僵化導致所學知識陳舊,所以才會有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根本原因是在學校所學不滿足社會需求。

二是未來的就業會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就是說未來一個人的職業不會只有一個,就是現在流行的說法叫斜槓青年。掌握學習的方法而不是知識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4.家長該怎麼辦?

一是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很多家長事無鉅細的管理小孩的學習,表面上看非常負責任,實則後患無窮。因為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不懂小孩教育,使用了很多適得其反的錯誤方法而不自知。他們小的時候反對父母的一些做法。現在自己當了父母,卻又把這種做法重複一遍。

二是不要盲從社會潮流。

獨立思考,不要盲從別人的做法,大部分人都做的事情,不代表就一定正確。人云亦云只會得到心裡的安慰,對於你所期望的結果並沒有什麼實質性作用。應該從培養一個小孩成長為一個什麼樣人這個大目標出發,採取具體的措施,看這些措施是否能支撐目標的達成。這個目標絕對不應該是分數而應該是能力。

三是要抓大放小。

家長應該努力培養小孩的三觀,培養他大的行為習慣,為他的成長創造有小夥伴的條件。其他事情應該放手。從小孩出生的第一天起,他的成長曆程就是不斷的獨立獨立再獨立。當只有家長盯著才能做好一件事的時候,這個教育是失敗的。

四是要尋求專業幫助。

在培養小孩方面,家長應該尋求專業的育兒老師的幫助,也可以買專業的教育小孩的書去實踐,不能再按照自己一些想當然的想法來對待小孩的教育。正確的做法,才有可能得到好的結果。

可憐天下父母心,都希望我們的小孩將來能有所作為,希望我們的家長能夠理性思考,早日警醒,做出成熟的抉擇。


致良知平天下


身為一線青年教師,我只能說,這句話不一定對,但是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

如今的教育現狀就是,一個班級,四五十個學生,老師三分之一乃至一半的精力都只集中在那麼個別幾個學生身上——

這個別幾個學生,往往都是那些成績糟糕的差等生。

他們以他們糟糕的表現成功“贏得”了老師相當一部分的關注,而對於其他學生來說,這其實並不公平:

假設一個班級40個學生,老師把一半精力放在其中3名差生身上,只剩下另一半精力放在另外37名學生身上,請問對那37名學生來說,是不是不太公平?

但是問題是,對於那3名差生,老師不敢不管不顧,如果老師不把這麼多精力投放在他們身上,他們的成績將徹徹底底地擺爛。

為什麼老師把這麼多精力放在這些差生身上,這些差生的成績還是徘徊在低谷呢?

除卻一小部分差生確實是因為先天智力因素導致的學習能力不足,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些差生中的絕大多數之所以得到老師的特別關照但是成績還是差,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這些孩子的家長往往忽視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或者對孩子的學業沒有要求甚至不聞不問,又或者漠視老師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總而言之,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問題。

而一旦家庭教育缺位或者出現問題,學校裡,教師付出再多,卻往往收穫甚少。

而教師的這種付出,不僅讓他們身心俱疲,而且對其他學生造成了某種程度的不公。

因此,雖然不能說家庭教育不到位是孩子成績糟糕的根源,但是在很多時候,家庭教育的問題,確實是孩子成績糟糕的重要原因之一啊。

因此,“原罪”這個詞可能言重了,但是這句話確實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的。


吳清緣老師


原罪:1.知識分子收入低下,教師收入低下(正常收入)。2.校區模式不合理。原因:1.我老婆是小學老師,哈爾濱的,一個月工資3800,不收禮,還經常自費給學生買獎品和書籍,沒任何其他收入。我是工程師,算是賺錢主力,但我們都是獨生子女,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貸款,勉強餬口而已。孩子的奶粉買不起3,400一桶的。以後孩子上幼兒園,上興趣班,補課班,沒法想象。如果是個年輕的男老師,3800/月,估計都買不起房子,找不到對象!請問老師的生活幸福感何來?每天面對這麼大的生活壓力,積累這麼多的負面情緒,很難揣著一顆平常心上班啊。老師也是人,也需要生活,但是你們看到了麼?不收黑錢,不補課,怎麼養家餬口?現在的物價什麼樣,大家心裡清楚。別唱高調,別道德綁架,真別覺得老師就應該是個教書機器。2.別的地方情況不瞭解,只說哈爾濱,其實判斷一個小學好壞取決於校區的對口中學好壞,所以才產生了這麼多貴族學校,這些學校師資未必多好,但送禮成風。校區原則導致了教育資源不平衡,很多優秀的孩子,家裡買不起好學校的校區房,就只能被迫選擇一般的中學,可能就此埋沒一生(別和我說私立學校,私立校也不便宜),這樣的規則下,寒門怎能出貴子?九年義務教育不假,但如果能公開招考,擇優錄取,自由報名選擇學校,就會大大避免繼紅這樣的弊端,也會給更多優秀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義務教育不等於均等教育,何況現在制定的校區原則並不能機會均等,擇優錄取,適才擇校才是更合適的方式。而且校區原則劃分的也非常奇怪,如果考慮減輕交通壓力和社會壓力的因素採取就近上學的原則,那麼是不是應該把父母單位所在的地點一併納入學校校區?畢竟早晚接送孩子和上,下班同路也是很合理的安排,這與減輕交通和社會壓力並不矛盾,一舉多得。

補充幾句:1.總有人覺得老師的工資可以啦,多少算多啊,比你們窮的有的是。3800/月的工資待遇連飯店服務員都趕不上,如果這些教師只是因為錢而工作,還特麼不如去端盤子,之所以你們的孩子還有書念,有人教,就是因為多少老師是為了理想和職業道德在堅守,如果是為了錢,我老婆大可以辭了工作去開個補習班,可她就是因為理想留在自己的崗位上,我作為一個老爺們兒儘管有經濟壓力又怎樣,我必須支持這樣的理想,因為理想偉大,因為是社會責任。希望在噴不敬業的人好好看清楚,別瞎。2.教育不是消費,不是你把孩子扔到學校就拉倒,張口閉口“老子花了錢,你們就必須給教好”,如果你是這樣想的,咱就別交流了,註定你是社會底層或者是走了狗屎運的無知暴發戶。孩子所有的行為習慣都是家家長的縮影,家長天天罵老師,你的孩子就不會學習好,缺乏家教。3.我小心眼,睚眥必報,但也講道理,噴可以,但請拿出水平,刷潑婦沒意思,low。我們貧窮,但是我們捍衛的理想和社會責任是你沒法侮辱的。我們富有,我們的想法和做法比那些唱高調不做事情的人來的更實際。我老婆是善良的老師,我就甘願做真小人回擊那些不尊師重道的玩意,讓偽君子都滾犢子。


哆啦Av萌


我是一名職業心理諮詢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家庭教育是不是原罪? 確實說不上是個原罪。但是所有的教育失敗,都有家庭教育失敗的根子。就是說,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是奠基。如果家庭教育搞不好,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效果就會打折扣。

三歲決定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第一次接觸幼兒園老師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家庭裡生活了三年了。而且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三年。這是一個人人格內核形成的關鍵三年。這三年裡的養育環境和方式,直接影響了孩子今後對待世界的態度。

在這三年裡,孩子在幹什麼? 他們在發育:

1.大腦神經系統,比如,手、眼、口、足的動作配合,這些動作的協調,完全要靠大腦來實現。這些動作協調不好,很容易影響孩子上了小學以後的學習。比如閱讀跳字,閱讀看錯行,不會繫鞋帶,甚至肢體運動不協調。

2.各種感知覺系統 感知覺系統的統合能力非常重要,感知覺系統發育不良,會導致孩子走路經常摔跤,注意力不集中,丟三落四。這都屬於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

3. 待人接物的方式 家庭環境和睦的孩子,會願意主動與人親近,甚至會協助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緊張,孩子就會怕人,不願與人親近,不能與小朋友友好相處。

4.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學走路的時候總是會摔跤,會磕磕絆絆的。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就是讓孩子不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都怪地不好,把地打一頓”“都怪桌子不好,把桌子打一頓”,在這樣的方式下,孩子怎麼能學會為自己負責?

如果家庭裡養出一個不能與人友好相處,神經發育還有缺陷,還不願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孩子,有些家長在孩子觸犯了規則時,還不允許懲罰,這樣的孩子交給哪個老師能教育好呢?


曉荷心理諮詢


這個說法太極端了!我不贊成把責任全都歸到家庭教育上面。

教育來自於多方面,家庭、學校、社會都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家庭教育作為孩子出生之後最初開始發揮作用的力量,對孩子早期的影響確實不可小視。如果家庭教育做得好,那麼自然往後的教育就比較容易展開。從這個角度上說,家庭教育特別特別重要。

但是我們不能苛求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好家庭教育。有些父母可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意識和能力來做這個事情,有些父母可能是由於工作無暇顧及。當然,還有部分父母是由於自己貪圖享樂沒有盡到責任。

如果我們以孩子的品格和行為習慣作為標準,那麼家庭教育應該對此負有很大的責任。


學校教育,更側重於對孩子進行知識的傳授。現在大家對教育的理解出現了錯位,導致了很多爭論。實際上,孩子品格的養成,家庭佔主體;孩子的學習,學校佔主體。

但是現在出現了什麼情況?學校過多的把知識的傳授推給了家長,而家長過多的把孩子的品德養成推給了學校。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配?

一個孩子,如果上學之前沒有形成好的行為習慣,那麼上學就會給老師帶來莫大的困擾:昨天一個網友留言,班裡面一個孩子很調皮,老是打其他同學,班裡的同學幾乎都打了一個遍。

像這樣的孩子的錯誤行為,更多的是家長的管教失職。但是如果把管教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老師,認為老師能夠耐心細緻地感化孩子,這也是太強人所難了!


一個性格頑劣的孩子,要想通過耐心的教導來糾正,是可能的。但是需要很多時間,並且有極大的寬容度,同時還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如果說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其實是我們的經濟還不夠發達,大部分人還在為改善生活條件而努力。有競爭,自然有壓力。

如果有足夠多的學校,足夠多的老師,每個老師只是面對幾位同學,那麼教育的難度肯定會小很多。

在當前的現實條件下,還是得家庭教育更加發力。只有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得高效,才能更好的利用學校的資源,形成競爭力。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關於當下中國的教育的原罪這個問題,作為一個當了三十年老師的人,我有幾點感悟,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中國真正的教育歷史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的,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可謂是源遠流長。期間湧現出來的傑出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數學家、詩人、藥物學家等等等等,可謂是層出不窮。就是民國,也是大師輩出,星河燦爛,不是有句話這樣說嗎?“民國之後再無大師!”可到了現在,尤其是最近的三十年裡,倒是鮮有世界級的大師產生了!為什麼?一句話,中國的當今教育在倒退!

第二,一個根本問題是:中國當今教育為什麼會倒退?接著分析。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各種新興行業也是與時俱進、風起雲湧,又豈止是隻有“三百六十行”?可在這“三百六十行+”裡,如果硬給這眼花繚亂的“行當”排名的話,那麼,教育這個行當到底能拍第幾?我敢說,百分之七十的教育工作者都會認為應該在中等偏下。尤其是縣城、鄉鎮和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認為當今中國的教育非常糟糕!一言以蔽之: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第三,由於國家對教育的不重視,所以中國的教育就必然要出問題!從大的方面來說,國家對突出政治、突出經濟類別的行業(比如國企、比如石油等)和新興行業關注度支持度較高,政策法規帶有明顯的傾向性。而對於教育,相對來說國家就關注的不夠多,對當今教育的現狀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小的方面說,對學校、對教師沒有給予他們應得的權利和尊重!

第四,因為沒有給予學校和老師應得的權利和尊重,所以就沒有真正形成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氛圍和環境,“尊師重教”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事實上,全國危害學校、傷害老師的事件更是經常見諸報端或者親身經歷。我粗略的統計了一下,近三年來,家長或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攻擊或危害學校的事件二百多起,學生、學生家長、社會上的不法分子傷害老師的事件五百多起(這還是我從報紙、新聞以及其他網絡平臺上看到的,至於我們縣城裡中小學裡老師受傷害的事件更是時有發生經常發生)!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鬧了學校沒事,打了老師也沒事!真的讓人恐懼而又無奈!

第五,既然社會上不尊重老師,既然老師又感覺沒有安全感,那麼,就只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了,對違反紀律的學生也不敢過問了,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學生或者家長暴打,一節課下來能沒啥事,嘴裡就“阿彌陀佛”了!因為,一旦哪個老師“惹火上身”了,來自家長、社會、媒體,甚至學校、教育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的輿論和壓力,能讓你身敗名裂!因為,為“出事”的老師撐腰

的人和單位真的不多!當今的學生太難管,當今的很多家長也不讓老師管他們的孩子!

第六,教育的又一個癥結是,老師普遍感覺工資太低了,沒有課補,沒有晚自習補助,班主任費都不讓發,但是工作時間卻是十個小時多!以我們縣城一個初中的班主任為例,他們每天的在校時間是早晨六點前到校,晚上八點半後離校,大家算算他們的工作時間吧!……憑什麼一個戲子一年的收入夠一個老師幹一千年甚至兩千年的?憑什麼???

第七,綜上所述,當下中國教育的原罪不是學校教育,不是教師,而是如下三方面:教育體制,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其中,60%是教育體制問題(不多贅述……),30%是家庭教育問題,10%是社會問題!

第八,如何解決教育的根本問題,或者說怎樣才能辦出世界一流的中國教育?還是讓大家暢所欲言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國家和社會都重視教育了,那麼,中國教育的崛起和振興必將是指日可待!


座天雕


這句話蠻有道理的。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

注意,家庭可是被排在首位的哦~

現實中,我們也會發現,很多小孩根本不需要老師和學校多操心,一直都很努力、很爭氣,有些孩子則相反,學校和老師怎麼管教都沒用。

其中緣由,大家都知道,就是因為家庭和父母教育的因素導致的!

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是無形的卻又無處不在。

家庭教育其實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比如父母的言行、教育方式、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等等。

1.言行身教

目前愛打扮,講虛榮,孩子也多半會這樣;父親脾氣暴躁,舉止不文明,孩子也很難例外。這些東西都是無形中發揮影響和作用的。

所謂身教重於言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家庭氛圍

一個家庭,夫妻和睦、兄弟關係融洽,孩子往往就是謙虛、禮貌、隨和、陳懇、樂觀;反之,夫妻經常吵架,兄弟姐妹沒有親情,老是打架,孩子就會變得冷漠、孤僻、自私、蠻橫,等。

3.家庭教育方式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父母重視教育的,孩子往往學習成績較好;反之,父母不重視學習的,孩子往往也不關心。

父母努力向上的,孩子也容易形成積極進取的態度。

反之,一些父母天天望子成龍,自己卻是一條蟲,自己天天打麻將、酗酒,從不看書學習,對於孩子卻總是呼三喝四的,效用自然也是有限。

具體可以參見下表:


馮起升


贊成這個觀點。

在某種程度上說家庭教育是缺失的。家庭教育中缺位的家長又可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一、極不負責型。這類家長不要說對子女,對家庭也是極端不負責,想結婚閃結,想離婚閃離,有了孩子依然擋不住離婚的腳步和享樂的日程,離婚後孩子互相推萎,或是仍給本就沒文化的老人,這類家長甚至不能稱之為家長,簡直不如畜生。

二、生活所迫型。心有餘但力不足,兩口子忙於生計,忙於事業,雖心懷愧疚但無可奈何,只好將子女教育的重任託附給老人,在物質和金錢上彌補愛的缺失。

三、隔代撫養型。基本上就是前兩種父母的婚姻遺產繼承人和接盤手。隔代人教育本身就是教育之大忌,這種缺失了父愛母愛的隔代教育則更是十足的惡劣。上一代老年人文化知識尤為空乏,隔代人的溺寵,威信的弱化,只會對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習慣形成危害極大的負面建設。

四、茫然從眾型。無知家長的典型,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眼界狹窄,對教育茫然無措。看別人孩補習自己家孩子就補習,看別人學音樂也讓孩子學音樂,總之就是隨波逐流,沒有主見更形不成看法。

五、簡單粗暴型。這類家長脾氣暴躁,情緒化嚴重,容易把自身在生活中的壓抑和苦悶藉口教育發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每天伴君如伴虎,戰戰兢兢,童年時就留下心理陰影或者心理創傷。身邊此類事件層出不窮。

六、理解偏差型。他們會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是老師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就是考大學有好I作,所以評價教育的唯一準則就是成績分數,所以要花錢找最好的老師補習,或者花錢進最好的私立學校。總之,我花錢了你就要學好,我花錢就要買一個心理平衡。

七、急功近利型。恨不得孩子報十八種才藝班學得十八般武藝,或者買空印刷廠的卷子,做絕天下的難題,把重視硬生生變成重壓,把作業和考試化作太行王屋二山,然後再逼迫孩子化作活脫脫的現代愚公。

以上七種家長,也就是我理解的現代家庭教育的七宗罪之禍首。凡此種種,怎不令人深惡痛絕,生活在這些陰影下的孩子怎不讓人扼腕嘆息!

所以我對此問題之觀點是極度認同的。


霜月樓主


這是肯定的,現在的民眾覺悟高的比幾十年前我們70後的上一代都要少,他們一推行讀書無用論,二無限制地攻擊老師,三無止境地寵壞自己的孩子,然後把責任推到老師、學校和社會身上,就是從不自我檢討。

試問,一對沒家教的父母,天天在黑老師黑學校黑教育,孩子讀書怎麼會優秀?

在他們嘴裡,應試教育是如何的不堪 ,老師是如何不負責任,學校是如何金錢至上。

現在阿貓阿狗都可以對教育指指點點,不是不想、不能改革,而是所有人都在紙上談兵,盡說些違心而沒見識的話,說得容易,但誰都不知道怎樣改,改了後有什麼嚴重後果。應試教育沒什麼不好,起碼是到現在為止最公平的了。他們還在鼓吹寒門無貴子,寒門為什麼無貴子,因為寒門都沒有懂得教小孩的父母了。以前的父母再沒文化再沒時間,都還會用一個窮字來教育小孩,都會把尊重老師作為家教的首課。現在他們是帶頭反老師、反學校,完全忘記了一個人是要適應社會,而不是由社會來適應自己。沒有了正確的家教,一天怨天尤人,寒門自然就難出貴子了。難出貴子的另一個原因是,以前的寒門人家,思想超前的,已經再不是寒門了,人家的孩子早就有了成就脫離了寒門,現在的寒門,大部分都些父母文化和素質極低而從小把負面和消極思想大量傳輸給自己孩子的,無疑就是把孩子親自送上斷頭臺,“越窮越見鬼”就是這樣來的了。

所以沒有良好的家教,你想教出優秀的孩子,說說就好好,天天攻擊老師,天天寵孩子,天天喊著取消高考,盡說些沒辦法實現的事情,那離死就真的不遠了。


君子19920306


教育、教育,先教後育!

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的原罪(如果有原罪的話)當是“教”之罪!而“養不教,父之過”。呵呵,這麼一個“三級蛙跳”後,教育的原罪也就落實得一清二楚了——

論起教育的原罪,家庭教育難辭其咎!

教育不是自成的。

教育作為一個終生的訓練,家庭教育是其起跑線。一切受教思維和受教姿態,均能從家庭教育裡找出蛛絲馬跡!

教育不是萬能的。

教育既不能自我療救,又不能自我還原。一切教育結晶,都將以家庭教育為半徑畫圓——圓的大小取決於家庭教育半徑的大小!

教育不是唯美的。

不唯美,也就難免有原罪。追根尋源,家庭教育替無可替、退無可退——這就是亞聖孟子那“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的思想出發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