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學生和培訓機構的老師又說又笑很喜歡老師,在學校卻很怕老師?

翻過即錯過


為什麼不邀請我回答呢?是因為我沒在培訓機構做過兼職嗎?作為一名公辦學校的教師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說說

學校裡師生關係的把握。
猶記得剛上班的時候,面對學生,真的覺得自己“返老還童”了,於是和學生們談天說地,推心置腹,學生也把我當成了朋友,可以說“師生關係融洽”,可是一到考試我的教學成績就墊底,原因何在?借一位“小友”之言:“你上課不行--我們都不害怕你!”
聽到這話我確確實實受到了一萬點暴擊啊,有木有?
於是我明白了:

“人性至賤”,你對別人好,別人以為你好欺負,你對別人推心置腹,別人以為你傻×。

從此以後,我慢慢改變教學風格,逐漸對學生兇相畢露,特別是當上班主任之後,除了上課偶爾幽一下默,其它時間都是嚴肅異常,甚至對學生懲罰有加。

俗語有云:慈不掌兵,義不聚財。作為老師對待學生,作為領導對待下屬,作為將軍對待士兵,哪來那麼多仁慈呢?


鑫鼎賽亞


兩個不同的教育環境,兩個都不容易的教師群體,不好拿到比較。

這樣說吧,如果培訓機構的老師到學校來教書,不出一個月,絕大部分老師都會從又說又笑的老師變成感嘆學生難管,書難教的老師。而學校的老師去了培訓機構,也可能會從嚴肅的老師變成活潑的老師,只因環境不同,與教學水平關係不大。

培訓機構終究是商業機構,培訓機構的老師考核更苛刻,對業績的要求更高,要讓家長心甘情願地掏出一大筆錢參加你的培訓班,除了要教好學生外,還不能讓學生感到豐枯燥,如果學生不喜歡培訓班的老師,意味著就不會再報你的培訓班。所以培訓班的老師不容易,教授知識外,還得想辦法吸引生源,所以上課又說又笑,發些小禮品,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是很正常的。

還有一個原因,很多培訓班是分層教學的,人數不多,小班教學,老師容易關注到每個孩子的情況,因材施教是培訓機構教學的巨大優勢,效果也更好,氛圍會更好。現在很多學校(初中)都不敢分重點班普通班,實現不了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也就達不到培訓班的氛圍和效果。

學校終究是公益性的教育機構,面向全體學生。而且學校的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要負責起四五十個孩子的管理任務,公立學校事情繁多,每天非教學事務就把教師折騰得夠嗆,每天處理學生問題,接待家長,應付檢查會議等,這與培訓機構的工作環境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學校,老師每天都又說又笑的,真的很難管理好一群學生。有說有笑同時該嚴肅的時候要嚴肅,該批評的時候要批評,該懲罰的時候要懲罰。學生怕老師,這沒有什麼問題,我小時候讀書的時候也會怕一些老師,他們很嚴厲,但嚴厲的老師是負責任的,是真正為學生未來著想的,但長大之後,我們會感恩這些老師。


途蟲的百味人生


師生關係有巨大的差別

雖然都是學生和老師,但一個在學校,一個在培訓機構,差異還是比較大的.首先,學校老師對同學們而言,一般是比較威嚴的,有絕對的權威,工資由當地財政部門發放,不受學生多少的影響,老師可以不鳥學生,對他本身並沒有多大影響.

而培訓機構,相對來講屬於提供教學服務的機構,當然在專業上也有相當的權威,然而工資一般都受學生數量和學生評價的影響,老師是站在服務的角度對待學生的,相對容易相處,老師也沒有給學生高高在上的感覺,所以學生們跟培訓機構的老師聊天更放得開.

老師和學生的相對地位差別巨大 

培訓機構的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常常是不穩定的,如果學生覺得老師不好隨時可以換老師的.也就是說學生在培訓機構有更大的自主權,培訓機構的老師要努力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然而家長才樂意掏錢上課;而學校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就完全不一樣了,學生在學校裡一般是沒有選擇老師的自由的,配給你的老師,你不樂意也得接受,如果學生不喜歡不學習也不會影響老師多少利益.一對比就知道相對地位差別還是很大的.

當然,兩者都是老師,都是負責學生的教學工作,學校老師一般有嚴格的教學流程和進度;而培訓機構則更多的從提升學生成績出發而提供教學及服務的.


學霸數學


有句話說:太容易得到的東西是不懂得去珍惜的。所以,公立學校免費,學生和家長認為應該的,既然免費,那麼就把老師當作是為它們服務的,既然認為老師是為它們服務的而且不花一分錢,那麼它們就會為所欲為。有很多義務教育階段的學在學校打架鬥歐為所欲為,老師還不能說不能管,否則它們還罵老師打老師殺老師,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再囉嗦老子不來上學了,你還得去求老子來。中國的教育悲哀嗎?所以公立學校的老師和學生笑不起來,說學生怕老師是偷換概念,威嚴只是老師最後的底線。而說培訓機構的老師和學生有說有笑,請問家長們,你們一年要砸多少錢進培訓機構?你捨得你們的孩子在裡面混日子嗎?你能容忍你們的孩子花掉家裡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錢去為所欲為嗎?答案是絕對的,既然捨不得讓你孩子花高價去混日子,那對孩子要求自然很嚴格了,你們的孩子在培訓機構自然也變得很“聽話”了(因為代價太高),培訓機構的老師自然也好教它們了,至於效果如何那另當別論了,你們花高價讓自己和孩子去受罪,培訓老師收高費上課輕鬆,何樂而不為呢?


user2851443349003


這個問題有意思,就問你,你和親人長輩在一起有說有笑,為什麼和領導在一起卻不是?

培訓機構的老師為什麼更受歡迎呢?

其一:和學生相處時間短,對學生有神秘感和吸引力。

其二:想方設法吸引學生興趣,調動其積極性,也是工作需要,招生手段。

其三:更具有親和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其四:培訓班的學習內容是短期性的,容易達成。

其五:真正的“亦師亦友”,這是學校教育不可能做到的。培訓班教學,不能像學校那般嚴苛,學生少,被重視,師生互動多,關係更密切。


心靈聊齋


區分清楚兩種性質就很明顯知道了。

在教育機構,學生是真正的主人!教育機構要為學生服務,要讓學生喜歡上老師,如果學生討厭老師,那就可以直接和家長說,我不想在這裡上課了,說這個老師上課不好,一般家長都會聽取孩子意見,為孩子重新找另外一家教育機構。所以說,在教育機構裡面,學生相對的能夠更加大膽提自己的意見,只要意見合理,老師基本都能採納,老師能和學生像朋友一樣相處。我之前在機構裡面輔導過學生,學生每天對著我給我起各種外號,在下課時間,我也會懟回去,相處模式更加放鬆。

而在學校,那就不一樣了,雖然我們提倡老師是學習的主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生才是主體,但是在一般學校,老師和學生地位不同,對孩子來說,老師是他們在學校的管理者,學生相對不會提意見,或者很少提意見,對老師就是服從,當然這些撇開那些比較民主的老師,所以學生會害怕老師。

看下面評論,一位評論的很貼切,甲方和乙方的區別,在機構,學生是甲方,在學校,學生是乙方。


愛數學的喵喵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吧:

在家吃飯和出門去餐館吃飯一樣嗎?

你在家吃飯會拍著桌子說上菜太慢嗎?會說菜太難吃嗎?會說服務不好嗎?

但是出門去餐館吃飯卻有不低的概率拍桌罵人。

與此同時,你會覺得外面吃飯比在家裡吃更健康對身體更好嗎?

我想大多數人也不會這樣認為。

也就是說,校外的培訓機構其實更多時候屬於服務業,它是學校教育的補充,但是不能把它當成是主體。

而既然是服務業,那麼這些培訓機構的老師自然要把讓客戶滿意作為重點,而滿意這種事情,單靠成績是不適合的,因為不確定因素太多。但是把課堂弄的有趣活潑些就容易多了,反正學生開心了,自然會在家長那裡說好話,自然就會繼續交錢學下去。

再則,校外機構,特別是大型的連鎖加盟性質的教育機構,他們課件內容都是統一的,包括在第幾分鐘要說一個什麼樣的笑話都會註明~~

而正規的學校教育就不是服務業了,因為如果把我們的學校教育看成服務業,那麼根本就無法維護老師的尊嚴,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

現在很多家校矛盾的問題就出在家長把學校教育當成了服務業,認為自己有權要求老師做任何事情。


一百分計劃


雖然都是老師,但是大不一樣。

輔導機構的老師想要爭取更多的學生,不僅要教的好,而且要跟學生處好關係。等學生信任你了,他會願意跟你分享很多事情,包括好多小秘密。因為他覺得輔導機構的老師比較平易近人,不是特別嚴肅。這跟他們坐的位置也有關係,一般一對一的輔導模式都是學生跟老師坐在一起,這樣就感覺除了教和學,更多的是朋友之間的相處,所以關係更為親密和融洽。老師除了教好學生的成績,根本就不用操心什麼學生的紀律,作業上交和打掃衛生情況,這樣當然很容易相處了。不涉及學校的考核和給的壓力,老師當然心情也放鬆了。

而學校的老師不一樣,最少都帶著兩個班,學生多了,自然而然就不可能把注意力放在一位學生的身上,當然很難產生親近的關係。不僅如此,學校的教育包括多方面,品格教育,紀律教育,衛生教育還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廣度的關注學生,關注的多了,由於學生的調皮或者失誤,會分散老師的愛心和耐心。有時候老師都是嚴肅的板著臉,學生自然覺得老師很難靠近和親近,其原因在於學校老師真的是需要關注太多了。


英語能力提升


從課堂組織上來說,培訓機構屬於分層次教學,學校課堂是一鍋燴。

由於現在大多數學校都是劃片招生,而且不能分層次教學分班,所以一個班級的學生各個層次都有,有接受快的,接受慢的,有青銅,有王者,還有榮耀王者,還有根本就不學的,有喜歡在異性面前出風頭的,有喜歡挑戰老師權威的,有各種試探老師忍耐底線的。

所以學校教學老師只能嚴肅,抖音上有好多這樣的小視頻,老師一臉笑容的在走廊上向教室走去,到教室門口一秒變臉,你只能這樣,稍微給學生一個好臉學生,立馬就蹬鼻子上臉。

小學五年級英語人教版,有一個巨大的漏洞,描述老師的性格,用了funny(滑稽可笑的)這個詞,而不是humorous(幽默)。

幽默是高情商,滑稽是小丑。

那些時時刻刻挑戰老師的學生,把老師的幽默,當成了滑稽可笑。老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而不是舞臺中央的小丑。

抖音上一出現給學生唱歌的漂亮的女老師,網友就說,當初上學的時候要有這樣的老師,某某課就一定能學會。 這個只能呵呵,因為沒有人能經得起事實的考驗,過不了幾天,這個班就會亂的一團糟,然後學校換老師換班級。留給學生無限的遐想。

輔導班屬於分層次教學,那些課堂上的活躍分子(不學習,又搗亂的,調戲老師出風頭的)也不會去輔導班學習,所以輔導班課堂上老師談笑風生,班級的紀律不會亂。

所以教育的種種壞現象根源就在於,為了公平而犧牲了正義,為了一小部分人的權利而傷害了大多數人。


澠池人


只是讓學生喜歡並不一定就是好老師,有的老師為了使學生喜歡他,一點壓力都不給學生,只是順著學生,讓學生高興,至於學生是否學到東西,與他無關。我就見過這樣的老師,特別會和學生搞關係,上課特討學生喜歡,但從不管學生是否學到東西,而學生畢竟小,不懂事,還以為這老師有多好。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不懂得自己應該為自己的將來努力學習,感受不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真正內涵,只知道管他們管的嚴的老師,他就不喜歡,順著他的,他就喜歡,而學習是不可能不吃苦受累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不就是說明了這一點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