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農村分地後糧食突然大增產,這突然增產都有哪些原因?什麼是根本原因?

空山新雨48935221


農業生產和其它領域一樣,得講科學,科學種田講究“八字要訣”,即:土、肥、水、種、密、保、管、工,要想獲得農產品優質高產,八字要訣缺一不可。包產到戶使糧食產量大增是不爭的事實,這與八字要訣密不可分,而根本還在於“管”。



在家鄉農村,包產到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一個生產隊200來人,先分成三個組,按土地就近、平均的原則,選出組長代替隊長帶領大家幹。小組承包之後,效果是立竿見影。我們組是一個大家族,改種甘蔗為種黃麻,黃麻值錢啊!用現在的話說,簡直是數錢數到手-抽筋。那時還未成年,也常去幫忙幹農活,看到大人們個個幹勁十足、喜笑顏開,我也不覺得累,似乎還是一種享受,因為能看到成績,看到希望。在幹活的時候,常常有人開玩笑說“漕到了”,想“打牙祭”,跟組長一說,買!馬上派人挑著籮兜上街,一買就是幾十斤!這種情況常常不會超過一個星期,有時甚至兩三天又“漕倒了”!這是生產隊時想都不敢想的啊!


小組承包責任制搞了三四年,包產到戶了,人們有了更大的幹勁,精耕細作,顆粒歸倉。吃的由以粗糧為主變成以細糧為主,經濟也寬裕了,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包產到戶糧食增產得益於“管”,這個“管”既有對莊稼生長的管理,也有對社員人事安排、技術培訓、職業道德的管理。我和一個小夥子共同栽一廂雜交稻幼苗(溫室育苗,一葉一心),親眼看到他把秧苗扯一大塊踩到泥裡。我很不理解,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反正是按盤算工分,這樣更快,叫我也踩些下去,不要被人發現。我無語。要知道雜交稻種子在當時是多麼寶貴啊,而從種子到幼苗還要十來天在溫室裡精心培育,為了一點點工分可以置集體利益於不顧,這就是大鍋飯的弊端!


大鍋飯時代,管理鬆懈,出工不出力的現象相當嚴重,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大多數人看重的是個人利益。大河無水小河干,生產隊歉收,社員的溫飽也就成了問題。

包產到戶後,自己管自己,整到一個算一個,都是自己的,人們才捨得賣力,敢於投入。良種良法,精耕細作,效果顯而易見。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年花生、水稻的產量足以使現在的留守老農豔羨,雖然現在種子、農藥、化肥都優於那個時代,但仍難以企及。為什麼?還不是穀賤傷農就疏於管理造成的。


順禮成章LSL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一九七八年我國並沒有分田單幹,一九七八年全國農作物大豐收,這一年仍然是集體經營。

安徽小崗村的大包乾始於1978年的11月,當時18戶村民摁下了17個手印。我國大部分地區分田到戶是在80年及以後的年份。

實行聯產承包到戶,缺期內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事實上農民從集體到單幹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好處。

糧食的增產和大包乾有聯繫嗎?

答案是肯定的,大包乾以後男女老少齊上陣,人人願意多出力,多流汗,產量的提高是理所當然的。

話說回來,糧食的大幅度增產不是大包乾帶來的,這種結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七十年代底我國大量進口化肥的同時,也引進大批化肥生產線,化肥的普及應用是糧食增產的重要因素。記憶當中我們當地農村當時有挪威的尿素,美國的二胺和日本尿素。

七十年代的種子繁殖也取得突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從國外引進的小麥品種,雜交玉米的制種和推廣都決定了糧食產量。

綜上所述,當年的糧食增產的決定因素不是大包乾,它是科技的發展、應用的結果。

大包乾以後,農田水利設施遭到破壞,森林植被逐年減少,同樣的影響了動植物的多樣性,降低了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當時農村開始走向機械化,包產到戶的推廣直接延緩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霧中觀你


小編是在胡說八道,說些好聽的給誰聽呢?首先,1978年還是集體生產,你為什麼要把明明是在集體生產的情況下收成的增加說成是單幹的功勞呢?你要騙年輕人還可以,騙我們這些過來人可能嗎?其次,農業生產高產的因素許多評論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這裡就不再多說了,最後,單幹後,原來集體攢下的家產幾乎全部損壞,比如原來我們隊有一半的糧食產量是水稻,因為分田後,沒有人再管引水渠,沒有了水,怎麼種水稻?現在在農村幾乎全是50以上的人在種地,年輕人都進城打工了,他們不願意也不會種地,如果一旦工打不成了,他們就會沒有收入,而地也種不來,那時中國才真正是會發生最大的危機!


廖紅丁1


分田單幹作為臨時性措施可以,作為農村的基本經濟模式是倒退,談不上是社會主義。今天的農村基層組織素質嚴重下降,甚至黑社會把控,土地撩荒,水利設施退化,免除農業稅加農業補貼種糧積極性也不高等等就是證明。集體經濟模式不盡完善,加上當時農業科技水平不高,化肥用少,支援城市工業發展等等,有許多不如人願的地方,但是分田單幹是帶有情緒、缺乏深入調研、簡單粗暴的做法,決不是進步。


手機用戶70683275025


英國牛津大學有一本通識讀物《全球經濟史》,這本書作者根據大量的數據進行計量分析,認為造成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糧食產量迅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50年代和60年代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

第二,從60年代後期開始,各種“奇蹟稻”(日本人的叫法,我們的品種要早於日本)、雜交稻、小黑麥等優良品種陸續投入使用;

第三,七十年代前期,中國引進了數條農藥和化肥的生產線,農藥化肥產量和使用量大增。

作者認為,根據他的分析,無法得出“包產到戶提高了糧食產量”這樣的觀點。



用戶61511321653


首先,1978年沒有分田到戶!77年至79年全國風調雨順!我記的78年大豐收,我村農戶家裡都吃上了白麵饅頭(座標河北冀州)。我們村是搞的比較好的,有55大拖一臺,:28大拖一臺,20大拖一臺,小四輪拖拉機5臺,大牲畜若干,村辦丶隊辦副業若干!這得益於集體力量,農業基本實現了半機械化!照這條路走下去,我村到2000年絕對能實現四個現代化中的農業機械化目標!但自81年分田單幹後,農民力量小了,加上原來水利設施的廢棄,到2010年左右才實現了機收機種!所以說小崗模式只能在小地方實行,假如再晚分幾年地,中國農業靠集體積累,完全比現在好!管窺之言莫見笑!


冀上布衣


改革開放了,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了黨的好政策。不再確立以階級鬥爭為綱,把全國人民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上來。達到了公正,自由,民主一箇中華民族的安定團結的大好形式。在黨的好政策推動下,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大力發展了生產力。使農民在自己的包產地裡有責任,有信心,還有奮鬥的精神在支撐著,決定的因素在於是人。勝勢了糧食突然大增產。


來一兩二鍋頭008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的糧食增產,主要靠的是品種改良的突飛猛進和化肥農藥等技術的引進和運用。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很好詮釋了80年代後的糧食增產,那麼“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則很好詮釋了50年代後的糧食增產,同時也客觀上揭示了當年人民公社如火如荼的原因。至於主觀上揭示80年代前的集體和80年代後的單幹,首先,基礎工業建設階段不能開放市場,只有把農民組織起來,並隨時抵禦資本主義的侵蝕,才能保障獨立自主的工業化起步;到了工業升級階段,必須打開國門引進更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才能實現工業品的高附加值並換回美好生活。看看現在國際市場的糧價,如果沒有當初基礎工業的大躍進,人多地少的中國人種地一輩子恐怕也換不來一部轎車,日後工業升級的改革開放也無從談起!隨著工業升級和市場的開放,中國農業的保障地位已經降低,加之傳統小農意識的根深蒂固,這才是人民公社解體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一旦有了其它的增產手段,傳統農民都願意單幹,並不是因為單幹了必定增產。一切深層次三農問題的解決,都有賴於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順利推進,7%耕地養20%人口是目前中國所面臨的最大不平衡矛盾,幾十年追求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導致化肥農藥添加劑的超量使用和品種的過度改良,中國的土地和環境壓力已不堪重負,未來自然農耕再現輝煌的生態文明實現,則有賴有覺悟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大量湧現,社會主義的鞏固與發展,也有賴於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更確切地說,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聯產承包的意義,在於推動後來城鎮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


自留種產品供消聯盟


1972年尼克松訪華後,西方逐漸減少對中國的封鎖,七三年後從美國引進了幾條大的化肥生產線逐步建成投產,並且直接進口了大量的化肥,所以從那時起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了,我是在人民公社幹過的,深有體會。沒畝地施肥幾十斤尿素糧食產量就能提高几百斤。


陳良實


大包乾的制度下平整了多少田地,興修了多少水利,家有上歲數的老人都問問?不能遺忘 更不能胡說,那時候的農業養活著全國的工業建設,我們不能忽視,更不能單獨的理解和片面的指責大包乾的制度,要全面理解建國三十年來中國的工農業關係,在當時生產大隊裡,收穫的糧食,你們說養不活全大隊的人,我有點不相信,那麼問題來了,糧食去那裡,是貢獻給了奮鬥在建設工業崗位上,那時候的農業是反哺給工業的,有點良知的人仔細查閱下,毛周朱逝世前的工業產值那些是怎麼來的,是毛主席超前的政治眼光,和全民各行各業萬眾一心,在貧窮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否則拿什麼改革,改革是建立在老一輩人的基礎上的,我們更不能遺忘,更不玷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