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和張良的才能有什麼區別,張良能不能做丞相?

黎小魚


我們來看看西漢初年的,前八個丞相,依次是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灌嬰,張蒼,申屠嘉。陳平與張良比較接近,是謀臣,而曹參,王陵,周勃,灌嬰這四個人完全是武將,是以侯入相的,也就是說是因為軍功成為丞相的。

這個也就回答了題主的問題,陳平、曹參,他們幾個人都可以成為丞相,那麼張良也自然可以做丞相了。

那我們再來看看蕭何和張良的出身與閱歷,張良的出身當然很好,他的祖父與父親做了五代韓王的宰相,是貴族出身,張良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韓國被滅之後,張良就一心想要報仇。

所以花重金請了倉海君,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只可惜誤中副車失敗。後來,張良在圯水橋頭遇到了黃石公,黃石公就傳授了他《太公兵法》,張良就成了一個文武全才,懂得兵法與智謀之人,也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軍師。

那我們再來看蕭何,蕭何是沛縣的縣吏,本來就做得十分好,後來在不斷的鍛鍊之後,就成為一名內政人才,在安撫百姓,後勤保障上面,就做得特別的好,所以劉邦給漢初三傑的評價,是張良是軍師第一,蕭何是內政第一,韓信是軍事第一。

而劉邦,正擁有了這三個人才,他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而項羽有一個范增都不能用,所以他才能打敗項羽。

這三人,如果換一下位置,比如讓蕭何當軍師,張良去打仗,韓信去管內政,那麼結果,必然是誰也做不好,劉邦必然輸,所以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地方,這才是劉邦高明的地方。

劉伯溫曾經說過,他當軍師,出出主意還行,要是讓他去管繁雜的政務,他肯定完全做不好的,跟李善長沒法比的,這個也就是荀彧是內政,荀攸、郭嘉是謀臣的原因。

以張良的聰明當然能去做內政,但是肯定沒有蕭何做得好,但是張良在劉邦成功之後,就歸隱山林了,那顯然說明他對丞相之位,一點興趣也沒有,那自然也是做不好的。所以呂后問這裡面蕭何之後是誰,劉邦根本沒說張良,而說是曹參。

不過,歷史上,到是有一個人,能將內政,軍師,軍事都做到一流的,那就是三國的諸葛亮,出將拜相,成為武廟十哲之一,另外三國時期的陸遜,司馬懿也是可以的。


歷史簡單說


1、蕭何的才能,他的老闆劉邦說了,在楚漢相爭時,鎮守後方,安撫百姓,不斷供給前線的軍糧、士兵。


蕭何相當於劉邦的副手,也就是劉邦集團的二把手,一直負責處理財稅、頒佈政令、安撫百姓、為軍隊供應糧草等後勤工作。
除此之外,蕭何在識別人才方面也有極高的造詣,早先在沛縣見劉邦談吐不凡,覺得此人日後一定很牛,所以即使當時蕭何比劉邦職位高,蕭何依然佩服劉邦,跟劉邦的圈子混。後來擁護劉邦成為沛公直至成為漢高祖。
還有一個蕭何發現的人才值得一提,就是大家耳熟能

詳的韓信,若沒有蕭何月下追韓信,使劉邦擁有這位攻必克,戰必勝的大將,以後還真不可能打贏項羽。蕭何在看人才方面也是很強,哈哈,畢竟在沛縣蕭何就是管人事方面的。

蕭何的才能就是司法、行政、後勤方面。
2、張良的才能,他的老闆劉邦說了,在楚漢相爭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就是在小小的軍帳之內作出正確的部署,決定了千里之外戰場上的勝利。


張良相當於劉邦的首席顧問,為劉邦出謀劃策,用自己的智謀幫助劉邦取得天下。
張良早期從黃石公處學《太公兵法》,習得文韜武略,在跟從劉邦後,鬥智鴻門宴,使劉邦化險為夷;明修棧道,麻痺項羽;下邑之謀,構成了劉邦關於楚漢戰場計劃的重要內容,使劉邦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安撫韓信、彭越,令各路兵馬合圍項羽於垓下;勸劉邦定都關中。


張良的才能就是出謀劃策,其他方面也不是不行,不過他腦子厲害,所以靠腦子吃飯。
二、張良能不能當丞相這個問題。


張良是能當丞相的,張良的祖父、父親輔佐了五代韓王,張良耳儒目染,也是會的,如果韓國不滅亡,張良就是下一位韓國的丞相了。秦末,韓王成被擁立為韓王,張良就是作他的司徒,相當於丞相,足見張良能當丞相,也已經當了。

蕭何為丞相之後,當丞相的是曹參,陳平,周勃,曹參和周勃是武將,陳平是低於張良的謀士,他們三人都能當丞相,可見以張良的才智也能當丞相,不過張良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功成身退而已。

曉木曰兮歷史系


張良能做丞相,張良不僅是韓國的丞相,他祖上五代都是韓相,做丞相是張良家的老本行。

要說的是從漢朝開始大一統官僚制度才剛剛起步,對職權劃分並不是很明細。蕭何在早期總領漢朝行政大權,一國制度全由他領導建立,他的權力比後來許多丞相要大得多,這也是為啥後來蕭何要自汙避免劉邦猜忌的原因。在蕭何、曹參以後又分出左右丞相,使權力分散。一直到劉徹發展出外朝官和內朝官以後,丞相的權力才被全面消弱。

張良在西漢並沒有官職,只有侯爵,根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與劉邦隨從劃謀,其定位是帝者師,但帝師並不算固有官位。放到現在來理解就是老總的個人顧問,他的待遇怎麼樣都是老總和顧問兩人之間看著辦。

至於帝師是否能理解為太宰、國師一類身份,難以定論。

張良不僅輔佐劉邦,也協助蕭何工作,還與韓信一同整理兵書,實際工作範圍相當廣泛。重點在於張良並不只管軍事謀劃的軍師,也不是隻管帝王教育的太傅,按照後來的官制理解,張良應該是“任太傅,錄尚書事。”

以西漢初期的情況看來,蕭何其實分去了劉邦一大半皇帝的執行工作,張良也分擔了許多輔佐工作。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西漢之初官僚制度雖成,但西漢群臣對帝王的尊重禮制還沒到位,大多數人對劉邦還有著咱倆是哥們的態度,君臣之間的距離並不遠。後來中央集權加重以後,皇帝與大臣不斷在權力上進行較量,丞相一職權力時高時低,帝師一職很少出現,太傅一職成為主流。張良雖然沒直接擔當過西漢丞相,他的工作範圍實則也接近丞相。


惡趣歷史談


張良做丞相當然是沒問題的,之前也做過韓王韓成的司徒,自己家庭還是五世相韓,可以說是資深宰相世家了。當然,張良個人才能更偏向參謀,可能缺乏蕭何那種獨當一面的決策能力。楚漢戰爭的時候,張良基本是在劉邦身邊,包括政治、軍事政策參謀的,而蕭何卻是坐居大後方,幫劉邦主持關中政局。所以說,漢朝建立後的丞相,蕭何絕對是不二人選。

但是,即使張良不如蕭何,也不能說張良做不了丞相。其實當時的丞相,更看重的是建國時的軍功。蕭何之後的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灌嬰、張蒼、申屠嘉等人,曹參、王陵、周勃、灌嬰、申屠嘉都是軍人出身,陳平是和張良比較接近的謀士,張蒼是秦朝御史、荀子門生。所以張良比這些人肯定是不差的,之所以不當丞相,主要還是自己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從漢朝建立之後就開始託病不出了。

所以“漢初三傑”的韓信被呂后殺死,蕭何也被劉邦猜忌而下獄,唯有張良能得享天年。


林屋公子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這三個人是劉邦建立大漢的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的人,功勞最大的三個人。但是從古至今對於很多喜歡研究瞭解歷史的人,大部分的可能喜歡張良,韓信兩個人的居多,而對蕭何瞭解的不多,或者說喜歡他的人不多。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還是要從他們三個人所擅長的說起,韓信打仗,主管軍事,我相信喜歡歷史的人大部分的都是男生,而男生肯定是喜歡軍事方面的。再說了任何時代能夠直接左右國家的興衰的就是軍事國防力量。而且在歷史上對於武將的記載也是偏多的,因為古代帝王開疆拓土,建功立業最直接的體現也是在軍事上。所以自然喜歡韓信的人很多。

再說張良,張良就是一個謀臣,說簡單點就是很聰明,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劉邦的很多計謀都是張良出的,比如說入咸陽的路徑,鴻門宴的脫險,後來定都長安都是張良提出來的。自古以來不管任何人對於謀臣還是非常喜歡的,很簡單就是因為聰明,比如說推崇諸葛亮的,張作霖連自己的兒子都要取名張學良,就是想能夠成為第二個張良。

但是蕭何呢,估計喜歡他的人不是很多,首先在楚漢爭霸的時候,蕭何基本上都是管後勤的,幫劉邦穩定漢中,督辦糧草兵源的,劉邦一次次的敗仗,一次次的又重新站起來就是因為有了蕭何源源不斷的給他糧草,給他人馬。後來大漢建立之後,蕭何主要的就是全國的政績,主抓政治方面的,比如一些國家的政策法規等等,其實漢初前幾十年的政策法規都是蕭何搞出來的,蕭規曹隨這個成語就是最好的解釋,不光是曹參,還有後來的陳平,周勃等等都是一樣的。基本上對蕭何的政策法規沒有多大的改變。

其實對於漢初的丞相來說,文臣武將都是有當過丞相的,而且要說文臣的話,張良,蕭何都屬於文臣,他們兩個都是非常聰明的,所以說這兩個人當丞相的話都是可以的,但是個人覺得張良不一定會有蕭何做的好。

首先來說張良的性格就不適合做丞相,因為張良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張良基本上就已經沒有什麼記載了,其實現在對於張良最終的去處都是沒有定論的,張良的性格比較沉穩,對於劉邦還是比較怕的,害怕有一天劉邦也把自己殺了,說好聽點就是沉穩,說難點聽就是怕事。丞相作為百官之首,如果一味的委曲求全明哲保身的話肯定是不行的。

其次就是張良雖然很聰明,但是他對於政策法規,已經各地的人文,經濟,地理這些還是沒有蕭何做的好,就說入咸陽的時候,蕭何一到咸陽想到的就是保留下秦朝以前的戶籍資料,但是張良就沒有做這些,當然主要是當時兩個人的分工不同。丞相其實就是管家,幫助皇帝管理天下的管家,他們天下的人口,經濟,各地的發展情況都是要清楚的。很顯然張良這些肯定是沒有蕭何清楚的,那麼這些不清楚的話,在下達政令政策法規的時候肯定就會有所偏差的。

不管是蕭何,張良還是韓信,這三個人對於大漢王朝的建立都是密不可分也是必不可少的。


小伍講歷史


蒼茫大地技癢難耐,分析如下:張良和蕭何的區別用兩個成語概括一一個是舉重若輕,一個是舉輕若重;張良絕對是丞相之才。

一、張良家是韓國丞相世家。

他的祖父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親平,做過釐王、悼惠王的相,張平去世後二十年後,秦滅亡韓國。張良年輕,雖沒來得及在韓國做官,但也耳濡目染。

二、張良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絕對有經天緯地之才。

據《史記》記載,沛公率幾千人攻奪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就歸附他。張良屢次以《太公兵法》的沛公獻策,沛公極賞識他,常常採納他的計策。

沛公和張良攻佔宛城,向西攻入武關。沛公想用兩萬兵力進攻秦朝嶢關下的守軍,張良勸道:“秦軍還很強大,不可輕進。我聽說嶢關的守將是屠戶的兒子,市儈容易利誘之,沛公暫留軍營,派人先去,給五萬人準備食糧,在各山頭上多掛旗幟,作為疑兵,派酈食其帶珠寶去收買秦將。秦將果然背叛秦朝,跟沛公一起向西襲擊咸陽。沛公想接受秦將的投降,張良說:這只是嶢關守將想反叛罷了,士兵未必肯聽。士兵不聽從必定危險,不如趁敵懈怠而攻擊他們。沛公大敗秦軍,追擊敗軍到藍田,再戰,大敗之,沛公於是到達咸陽,秦王子嬰投降。

張良、樊噲成功勸沛公退出秦宮。張良又通過私結項伯、忽悠項羽,成功幫助劉備躲過《鴻門宴》一劫。

張良又把漢王賞賜的黃金珠寶全部送給項伯,又說服劉邦厚贈項伯,讓項伯為漢王要到了漢中地區。張良又獻計:燒掉所經過的棧道,顯示永不返回的決心,以安項王之心。漢王依計而行。張良把齊王田榮反叛的事,書面報告項王,項王發兵北去攻打齊國,項王不再擔憂西邊的漢王。漢王軍隊在韓信指揮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回師平定三秦。

漢王打到彭城後被項羽打得大敗,行至下邑,張良又獻計讓漢王把函谷關以東分封九江王黥布、彭越、韓信,讓他們全力攻楚。結果韓信攻下魏、燕、代、齊、趙,最終漢王靠這三個人的力量打敗了楚王。

漢三年,項羽把漢王圍困在滎陽,漢王恐懼憂愁,酈食其主張分封六國的後代為王,張良曉以利害,竭力阻止,漢王銷燬了已經制好的印綬。

韓信攻佔齊國後想自立為假齊王,漢王大怒。張良勸說漢王韓信為真齊王,韓信投桃報李,結果用十面埋伏陣,滅了項羽。

漢王稱帝后,已經封賞大功臣二十餘個,其餘的日夜爭功。張良又獻計先封仇人雍齒為什方侯,諸功臣立馬消停。

張良又說服劉邦採納劉敬的建議,定都關中。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兒子趙王劉如意,眾大臣諫諍勸阻無效,後留侯出奇計,請出商山四皓,穩定了劉盈的太子地位。

張良摸透對手的心理,靠一手神奇的點穴功夫,處理軍國大事舉重若輕,絕對奇才。

三、張良有宰相的雅量,有宰相的目光。

宰相肚裡能撐船,張良有宰相的胸襟,以國家大事為重。如上文拿出劉邦賞賜給他的真金白銀去送項伯,為漢王從項羽手中謀得漢中地盤。張良建議拜蕭何為相國,後來蕭何果然勝任,張良有識人之能啊!

張良一生以推翻暴秦為己任,一旦完成政治使命,就能放下高官厚祿,絕塵而去!

四、張良放棄相國之位,選擇隨從赤松子雲遊,不是沒有宰相之才,而是功成身退,體現了人生大智慧。

蕭何是劉邦在沛縣的老兄弟、老班底,不管留守關中,還是後來登上相國之位,都尾巴夾緊得不要不要。

又是送子侄去前線給劉邦做人質,又是低價買良田自汙,尚且不能完全自保,何況張良這個半路入夥的客師?張良這等聰明之人,豈能不知高處不勝寒的道理!許多人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但出於老馬戀廄,最終害了性命者何曾少耶?但張良能放下,這等大徹大悟幾人能比,即便三傑中的另兩個,兵仙韓信曾貴為齊王、楚王,最終夷了三族;蕭何既要絞盡腦汁管理天下,又要千方百計減輕主子劉邦的懷疑,疲於奔命,就是不能放下!蕭何和韓信相比,如唐朝詩壇的詩聖杜甫與詩仙李白,聖人再牛,只是人中的極品,但再牛也比不讓仙人啊,比不上仙人的超凡脫俗啊!功成之後,巧妙身退,這恰恰是張良遠勝蕭何的地方啊!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分成兩段來答,其一漢朝的丞相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其二是蕭何為什麼能做丞相,而張良不能?

漢朝丞相的職責,有一套歷代宰相都一致的說辭,就是總領百揆,也就是百官的首長。

但是,在秦漢律令體系下,丞相本身除了長官的身份之外,還是國家文書體系的總負責人,對,你沒看錯,皇帝並不是總負責人,丞相才是。

在《裡耶秦簡》之中,說明了丞相的日常任務,是“為恆式者上丞相”。

也就是說,整個帝國所有“慣例性”的業務,是全部上交到丞相府中,由其批覆的,只有超出“恆式“的例外情況,才由丞相呈奏皇帝,皇帝召開廷議討論,解決。

如果我們細讀《史記·秦始皇本紀》就會發現,對於帝國最重要的財政、人事任命,都基本沒有記載,因為在法理上,這部分工作不需要皇帝干預,而是丞相解決,需要皇帝決策的是什麼呢?

是”立法“(即頒佈律或令),是”討論制度“(比如郡縣、封建),是”封禪郊祀“(宗教禮儀),是”生殺予奪“(比如斬殺妖言者),是”遷徙百姓“,是”發動戰爭“等等。

也就是說,在秦漢制度之下,皇帝和丞相之間的任務有明確的分工,那麼,漢朝丞相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也就呼之欲出了。

即,熟悉律令,熟悉一切行政慣例。

而我們知道,蕭何入咸陽宮的第一件事,就是保護和取走秦朝的文書典藏,而他本人又是秦的縣吏出身,非常熟悉律法,而漢王朝的漢律九章,就是他親手刪定的,世界上還有比他更熟悉律令慣例的人嗎?

當然沒有,哪怕是張良也比不了他。

這是其一,其二, 就是蕭何自劉邦起兵,即一直屈居其下,可以說是同甘苦共創業的老兄弟了,而張良呢?本為韓國的臣子,投入劉邦部下之後,並未接受漢的官職,而是以相對超然的身份為”天子友“。

漢帝國建立之後,張良唯一接受的實際職務,就是太子的太傅,也就是老師,也就是說,他的定位角色,就是天子之師友,從來就不是宰輔的角色。

到了晚年,這人為了求仙甚至絕食,這種行為方式和性格,根本不適合需要忍耐繁重日常文案工作的丞相職位。

當然,對於很多中國人而言,”當官“,尤其是”當大官“的想象,其實是不幹正經事兒,動動嘴皮子的,所以才會覺得蕭何和張良具有通用性,事實上,哪怕是”大官“,一樣要幹業務,還得幹得比一般人好,不出紕漏,才能保得住自己的腦袋呢。


劉三解


如果把劉邦的隊伍比喻成小銷售公司,

劉邦:總經理兼銷售經理。

蕭何:人力資源總監,行政總監,生產總監,物流總監。

張良:創意營銷總監。

韓信:片區銷售經理。

其他將士:銷售人員。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蕭何與張良,都是位列“漢初三傑”的人中之龍(另一傑是韓信),但是,他倆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才。蕭何干不了張良的活兒,張良也幹不了蕭何的活兒。二人各在其位,這才輔佐劉邦登上了天子之位。

張良是謀士,站在幕後。

謀士的核心競爭力,是思考的深度。只有把一個問題思考到極致,把它想穿了,想透了,才能拿出石破天驚的對策,戰勝敵人。

謀士雖然也琢磨人,但主要是琢磨事。他不需要管理別人,不需要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對情商的要求低,對智商的要求極高。

史書上說,張良的長相很像女子,靦腆,羞澀。用今天的說法,就是性格內向。這個性格,太適合站在幕後做謀士了。如果去做丞相,管理百官,那麼內向的性格就成了巨大劣勢。

功成名就後,張良就飄然隱逸了。這固然是因為張良淡泊名利(張良出身於貴族,對名利並不熱心),但也與他內向的性格脫不了關係。

蕭何就不同了。蕭何是那種典型的事務型人才,性格外向,很會辦事,擅長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在人群中,這種人是熱心的張羅者,很容易成為領頭者。

事實上,當初劉邦等人起事時,大家本來是要推舉蕭何為首領的。只是,蕭何多了一個心眼,害怕失敗後擔負最大的風險,於是推舉了大大咧咧混不吝的劉邦。

像蕭何這種人,如果腦子差一點,境界低一點,格局小一點,那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精。喜好算計,愛佔便宜;如果腦子好一點,境界高一點,格局大一點,那就很容易成就一番事業。

這種人,是天生的管理者。

所以說,人的關鍵是腦力、境界、格局,至於性格,則是各有所長。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性格所長的領域,而不是強迫自己去做最不擅長的事情。你讓蕭何去做謀士,肯定會讓他抓耳撓腮;你讓張良去做丞相,肯定也會讓他心亂如麻。


趣談秘史


張良和蕭何還是有區別的,張良主要是抓謀略,蕭何主要是抓政績。說白了張良能幹的事情,蕭何未必能幹,但是蕭何能幹的事情,張良肯定可以幹。

這就是兩個人最大的區別。

你看在楚漢爭霸的時候,張良一直陪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蕭何主要是坐鎮大後方為劉邦管理一方百姓,輸送糧草,補充人馬。

張良每在劉邦比較困難的時候,他都能給劉邦指出一條光明大道。比如在劉邦彭城大敗的時候,劉邦真的是跌入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這時候張良告訴劉邦,其實你還沒有敗,要打敗項羽,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你必須要聯合三個人。一個就是韓信,一個就是彭越,還有一個就是英布。

那時候英布還是項羽手下的人,也就是說劉邦若是想打敗項羽,就必須要把英布給策反過來。

劉邦按照張良的指示開始行動,結果就是在這三個人的聯合下,劉邦打敗項羽登基當上皇帝的。

還有劉邦定都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叫婁敬的人,建議他要把都城建立在關中,也就是長安,劉邦拿不定主意。

這時候他就去請教張良了。

張良告訴他,關中之地確實是建立都城的最佳選擇。

因為關中四面環山,地勢險要,還有八百里秦川。所以,在這裡定都有天然的優勢,一旦遇到戰亂,攻可平定天下,退可拒守關中。是真真正正的進可攻,退可守的險要之地。

最後劉邦聽了張良的建議,定都在長安。

你看張良為劉邦出的計策,都是比較大的戰略層面的。

但是,在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張良就主動選擇退出了朝野。所以,即使劉邦想讓他當丞相,他也未必願意。

這就給了蕭何機會,蕭何是處理政事的一把好手。劉邦打了七八年的仗,大後方基本上都是人家蕭何給治理的有理有條。

沒有發生內亂,對於劉邦來說,這就是蕭何的大功一件。

還有就是,蕭何是劉邦的老鄉。劉邦用蕭何當丞相,比用張良要信任的多。

這也就是,為什麼劉邦讓蕭何當宰相的原因。

只要是政事,事無鉅細,蕭何都能處理的妥妥當當。他在當丞相的時候,制定的一些策略。到了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劉盈當皇帝之後,曹參當宰相的時候,還在沿用人家蕭何制定的那一套辦法。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蕭規曹隨,就是這麼了來的。

所以說蕭何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政治高手。

但是,蕭何做的這些事情。張良若是來做的話,肯定只會比蕭何做的更好,不可能比蕭何做的差。

首先張良的家室就不一般,他家四世三公,父輩祖輩,全部都是在韓國當宰相,輔佐韓王。只是到了張良這一輩,秦始皇把全國給統一了。張良失業了,所以,他沒有繼承父親宰相的職位。

還有一個,張良不想當大漢朝的宰相,是因為張良已經看清楚了劉邦這個人。劉邦是個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享福的人。

所以對於張良來說,遠離劉邦這種人,自己才會長命百歲。

總之,張良和蕭何各有各的本事,也在自己的職位上發揮了最大的作用。這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