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扎堆“入主”小市值上市公司

11月以來,VC/PE機構“入主”上市公司的案例突然增多。從VC/PE機構的運作對象來看,多為20億-25億元的小市值公司。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存在股權質押壓力,給了VC/PE機構獲得上市公司控股權的機會。不過,對普通投資者來說,盲目跟風並不可取,還需要考慮上市公司後續的經營風險,如商譽減值、流動性風險等。

“入主”上市公司小高峰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時隔3年後,VC/PE機構“入主”上市公司再次迎來小高峰,僅過去一個多月就出現了多起案例,包括“槓桿收購天王”KKR間接謀求華誼嘉信控制權,PE機構鼎暉投資擬成為新大洲A第一大股東的控股股東,VC機構東方富海“買殼”光洋股份等。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KKR和華誼嘉信。12月10日,華誼嘉信公告稱,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劉偉於12月9日與上海開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開域集團”)簽署了《投資框架意向性協議》,劉偉有意願出售其持股的公司的部分股票,並將其持有的公司的全部股票上的表決權委託給開域集團。

開域集團官網顯示,開域集團成立於2018年3月21日,由KKR投資設立。根據雙方協議,標的股份過戶後,開域集團將控制董事會,公司的“重大事件”的通過應取得開域集團的書面認同。劉偉承諾將所享有的全部投票權不可撤銷地委託給開域集團。

北京某中型私募高級研究員認為,目前國內PE機構的基金存續期一般為5-7年,也就是說在2010年-2012年設立的基金已經到了必須退出的時點。在今年下半年一級市場IPO退出放緩之後,通過殼資源的併購重組,裝入資產變現資金的緊迫性正與日俱增。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PE控股上市公司,以上市公司為平臺形成PE業務的閉環,一直是許多PE機構的夢想。這與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階段密切相關。但從多年來的實踐來看,效果並不理想。冷酷的現實可能會抑制PE機構控股上市公司的衝動。”

對象多為小市值股票

實際上,開域集團實現“入主”華誼嘉信成本並不高,僅耗費1.2億元資金。

前述北京某中型私募高級研究員認為,PE機構操盤上市公司,小市值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這主要是基於其自身的資金實力所限。目前看,市值在20億-25億元的公司比較受青睞。

Wind數據顯示,截至記者發稿,華誼嘉信總市值約為27億元,新大洲A總市值約為33億元,光洋股份總市值約為38億元,均為小市值股票。

久銀控股副總經理王亞軍認為,除了市值以外,中小板、主板上市公司的價值要比創業板高,PE機構更看重中小板、主板上市“殼公司”的價值;同時上市公司是否受過處罰、自身資產質量、所在行業、註冊地等都是PE機構考慮的因素。PE機構更願意收購一些沒有受過監管機構處罰、行業與裝入資產相匹配、上市主體自身資產質量不錯且沒有保殼壓力的上市公司。

投中研究院院長國立波認為,從VC/PE機構角度分析,目前參與控股上市公司的PE機構,雖然旗下管理的基金規模比較大,但其自身的資金實力有限,選擇市值不高的上市公司一定程度上是順利完成控股的基本保障。

北京某大型PE機構人士認為,現階段“殼公司”價值與前幾年動不動七八十億的估值相比大幅下降,PE機構可能會視自身投資的資產情況及資金情況收購一些比較好的“殼公司”,作為項目退出及自身未來資本運作的平臺。

警惕多重風險

記者注意到,11月7日,光洋股份發佈《關於控股股東籌劃重大事項控制權可能發生變更的提示性公告》後,股價從5.05元/股一路暴漲至13.11元/股,期間出現了多個一字漲停板;不過,11月23日光洋股份跌停,此後開始逐漸下跌;12月18日,股價收於8.06元/股,微漲1.64%。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跟隨私募股權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投資而獲利的可能性並不高,還需要考慮上市公司的經營風險,如商譽減值、流動性風險等。”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私募專業律師賀俊提醒。

王亞軍認為,PE機構通過收購控股股東持有的股份控股上市公司或者收購控股股東股份間接控股上市公司沒有法律障礙,但想通過控股上市公司將PE機構資產實現借殼上市難度很大。

前述北京某大型PE機構人士認為,以前實際操作的更多是PE機構控制上市公司後,上市公司動用現金收購部分PE機構股份,變相規避監管層審核。根據重組新規及目前“殼公司”的情況,PE機構收購上市公司控股權成功後,要想60個月內把PE機構資產裝入上市公司,很難規避借殼上市。

國內某資深私募股權研究人員認為,儘管政策層面鼓勵合格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幫助有發展前景、暫時陷入經營困難的上市公司紓解股票質押困境,但是控股或借殼上市並非沒有經營風險。倘若PE機構存在將所投項目裝入上市公司以及潛在的利益輸送等問題,可能會導致預期的控股等目標難以實現。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