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能承受父母去世而不能承受子女去世?

ThornHeart139483765


馬爾克斯說過: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簾子。你和死亡好像隔著什麼在看,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

通常有思想準備的結果都不會太難讓人接受。

思想準備就是預測到這件事情在不久的將來說不定會突然發生,自然法則告訴我們,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日出日落,週而復始,死即是生,生即是死。

每個人都會死,我們都會在不久的將來塵歸塵、土歸土。但是我們希望壽終正寢,希望得到善終,不希望飛來橫禍和毫無準備的離開人世。

我們連自己的死亡都能接受,還會接受不了雙親的死亡嗎?有一點毋庸懷疑,每個人最愛的總是自己!

孩子是什麼?孩子就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希望,是寄託!

生而為人,未娶妻生子,未享天倫,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做為人的最原始最基本的任務都沒完成,這是什麼樣的遺憾!

對父母來說,孩子的去世是痛苦的,沒有思想準備的,絕望的,遺憾的,愧疚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彌補的,我相信每隔父母寧願用自己的死亡來換取孩子的生命!

這種複雜的痛苦,人世間有什麼辭藻能形容,有什麼感受能與之相比?

來到這個世界,得到過,失去過,年輕過,衰老過,我們即可安詳的永遠的閉上眼睛。


超爸聊育兒


父母的離世雖然痛苦,但是理性也會告訴自己,這是必然的,是無法違背的自然規律。所以有些地方高壽老人離世,被稱為喜喪,意思就是老人家活了一個很高的歲數,離世的時候也沒有遭什麼罪,所以雖然離世了,但對於所有人來說這也許是最好的結果,老人的生命也劃上了完美的句號,所以叫做喜喪。

但如果是自己的子女離世,意味著他們是在年齡比較小的時候就走了,因為無論如何子女肯定比父母的年齡小。這就是屬於不自然的反常的情況,人們往往是難以接受大部分不符合常理的情況的。而更重要的是,子女往往是自己親手撫養大的,撫養和被撫養,往往是撫養者體會到了這個過程的種種辛酸和悲喜,更加珍惜和難以割捨這種感情。最後,孩子往往就是父母全部的希望和寄託,孩子會成長,會成長就有未來,但是孩子沒有了,那就什麼也沒了,萬念俱灰。


北辰奕


關於這個話題,我忍不住想到魯迅關於“悲劇”的說法: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摧毀給人看。從藝術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生命本身都是美好的,都是值得敬畏的。

但為什麼當孩子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內心感到更加的撕心裂肺呢? 從我自己的個人角度來說,體會最深的有以下兩點:

1.從年齡來看,孩子意味著希望和未來,但死亡隔斷了這一切

著名詩人海子曾這樣說: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

太陽意味著希望,意味著未來。

相比年事已高的父母,面對自己的子女去世,對一般人來說更難承受,是因為子女尚且年幼,年輕,他們還沒經歷過人生更多的精彩,甚至還沒來得及成家立室,結婚生子,實現夢想,就匆匆忙忙離開了這個世界,怎能不讓人痛苦惆悵?

雖然我們可能會抱著傳宗接代,甚至養孩防老的思想自私的愛著孩子,但我們的內心也從未放棄過對他長大成才,過上美好生活的期望。現在孩子走了,這一切似乎落空了,白髮人送黑髮人,錐心的痛佔據著內心,一下子像老了幾十歲。

那些失獨老人,更是面臨著家中的安靜得要命的淒涼,沒有孩子的歡聲笑語,沒有親子嬉戲的天倫之樂,怎麼都難再快樂起來。

2.從發生時間來看,孩子去世更是悄無聲息的突然

人內心的情緒,和對意外的接受程度有很大的相關,那些難以接受的現實,往往是發生的非常突然,我們尚未建立任何內心的準備,意外就殺了進來。

一般而言,孩子去世,一般都是意外居多,父母可能前一天還和他興高采烈通電話,第二天就接到孩子意外發生車禍之類的意外,悄無聲息的走了,甚至來不及道別,讓人慨嘆人生無常。

老人去世大多因為疾病,我們在長久的治療過程中,已經慢慢接受了這個事實,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而如果自己也確實盡力了,也沒什麼遺憾可言;或者是正常的生老病死,屬於不可違抗的自然規律。

無論怎麼樣,曾經生活在一起的親人,離開了都會觸動我們的內心。但正因為這生命的無常,我們才要更珍惜當下的每一刻,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先來。

也始終相信,他們即使離開了,也會變成填上的星星守護著我們。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超級爸爸點個贊哦~

超級爸爸


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思考的角度讓人崩潰!或者說其心可誅!

人生三大苦!

早年喪父!

中年喪妻!

晚年喪子!

數一數,那一條都不是人能承受的!而那一條都是人可以承受的!

父母的離去,我們無法承受,只是生活還要繼續,自己的孩子還要撫養!

孩子的離去,我們也一樣無法承受,但是生活依舊需要繼續,自己的父母依舊需要贍養!


我們都無法承受!

也許父母離去之時, 我們依舊處於青壯年,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強,而且也有了孩子,我們需要在孩子勉強強裝堅強。但是其實我們的內心無比脆弱。

因為人是感情動物,特別是親人的離去,就如父母的離去,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的衝擊力!那是一種刻在骨子裡的痛。但你發現,這個世界上永遠不會有其他人像父母一樣痛你,懂你,讓你!包容你,教育你! 你才會瞭解,我們失去了一生中最最重要的親人 -- 父母!

父母在不遠游!

百善孝為先!

等等,告訴我們,失去了就永遠不會回來!

我們必須“孝”盡在生前!讓自己的父母還能享受的時候,安享晚年!


沒有什麼又是我們承受不住的!

2008年,那是一個非常炎熱的夏天,我還在國外。當聽到我的一個親人(二姑)突然逝世的消息,我心痛的無以復加!再怎麼爭氣,眼淚依舊像決堤的洪水一樣,止不住的往下流!那種痛失親人的感覺真的能讓人承受不住!但是最終都承受住了!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失去親人的那種疼痛!

而8年後,我的爺爺去去世了,一個生老病死的過程,沒有意外!我也看看爺爺的身體慢慢虛弱,最後因為身體機能的完全退化,沒有熬過那個冬天。但是我心裡很難受,卻慢慢開始理解生命的真諦,生老病死,這本身就是自然規律的,沒有人可以反駁和違逆!

當感受過那種失去親人的撕心裂肺的疼痛以後,你才會感覺到親人的可貴!才會倍感珍惜親人之間的感情!這是我們身邊最最珍貴的情感!

而如果自己的孩子!

應該避免出現失去的這種情況!
因為孩子需要我們的呵護和關愛!他們天真的像一張白紙,你教會什麼,孩子就像什麼。

他們是我們的希望和未來。

也是我們可以用生命去守護的!

最後!

我希望我們不僅僅要善待老人,也要關愛小孩!


豪斯的上海灘


先說承受父母去世吧!

古人云:“萬物皆輪迴,其因皆有果”。人都是這樣,有生就有死,要不然怎麼會傳代接種呢?

人生下來是不知不覺的,只要人來到人間,就會有歲歲年年人不同,年年歲歲花相似的說法。人隨著年齡不斷的增長,到了一定年齡又不斷的身體萎縮,直到衰老為止。而父母去世是達到了一定老的年齡階段,是有生有死的必經之路。因此作為兒女的,能承受父母的去世,沒有更多過度傷心的現象。


為什麼人不能承受子女去世呢?原因如下:

因為子女是父母的心甘寶貝。父母養兒養女是為了防老,為了今後去世有人繼承家產,有人在墳前柱香,燒錢紙和獻貢品。

子女從小跟隨父母一起長大,讀書,討媳婦花費了父母一大半輩子心血的積蓄。如今長大成家立業了,就應該好好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萬萬沒想到子女出了意外事故不幸去世。白髮送走黑髮人,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父母辛辛苦苦把子女拉扯大真的不容易,眼看子女長大該回報社會的時候,該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的時候,突然意想不到的離開人間,作為父母的能不心痛嗎?能不撕心裂肺,嚎聲大哭嗎?可能父母的傷心口永遠都不能癒合,永遠都為子女的去世感到遺憾愧疚。



(網絡配圖)


董永根


我其實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以前和別人討論過生二胎的問題,有些人說,要二胎,是因怕失獨。而我一直很反對“怕失獨要二胎”的想法。我曾用“父母是我們的唯一,丈夫是我們的唯一,他們都會提前離我們而去,我們會因為怕失去,而多認幾個乾爸乾媽,小三小四嗎?”

我們能受承父母的離去,而無法承受孩子的離去。是因為,我早早就有心理準備,父母一定會提前離我們而去,而我們從未做過孩子會提前離我們而去的思想準備。

尤其是成年以後,婚姻讓我們走出原生家庭,我們對父母的依戀重心,轉移到了愛人和孩子身上,再加上有心理準備,身邊還有愛人和孩子的陪伴,所以,失去父母的痛苦程度,並不會到了一個無法讓人接受的承度。

一個人如果婚姻幸福,其實愛人和孩子的離去,都會給予同樣份量重的打擊,不會誰比誰輕一些。只不過愛人走的時候,我們心裡覺得,我們不能隨他而去,因為孩子還需要我們,我們用責任心剋制著自己的痛苦。

孩子先於父母走了,幾乎意外,沒人多少人能承受瞬間的意外。如果孩子是久臥病床慢慢離世,對於父母來說,有心理準備,要好的多。


唯家至珍


父母去世多是自然情況,人老了,身體器官衰竭,無力迴天。

人終歸有那麼一天,作為兒女,心裡早已做好了準備。當真走了,也能坦然面對。

子女去世多是突然發生,心裡沒有任何準備,昨天還活蹦亂跳的一個人,今日卻陰陽兩隔,叫人怎能釋懷?

老人走過了一生,該經歷的都已經歷,該品味的也已品味,期間有艱辛,也有甜蜜,此生無憾。

子女去了,花樣的年華,還沒有品嚐愛情的滋味,大好的未來還在等著他,然而他的生命戛然而止,枯萎凋零,叫人怎能不心痛。

老人走了,該盡的孝心已盡到,心已安。沒有了老人,還有子女、孫子來慰藉。

子女走了,當我們年邁時誰來照顧與安慰?老年喪子的悽苦,也只有當事人自己能夠體會。

人生苦短,好好珍惜我們身邊的每一位親人,攜手共度人生。


萌媽愛學習


一個是自己生的,一個是生自己的。對於自己生的,自己是照顧者,對於生自己的,自己是被照顧者,不處在那個位置,當然體會不到那種痛了。

另外,父母愛我們和我們愛孩子是一個道理,就像是一種傳承一樣,但你也不能保證,孩子以後也會同樣愛你,但你可以保證的是,他會繼續愛他的孩子。

另外,我個人覺得,孩子是希望,是未來,是做父母的全部,而老人呢,相比於小孩,則不包括這一些,當然了,也有人把父母看的比小孩更重要,但這個比例還是有點小的。

還有,有些人失去父母,是因為老人老了也活了那麼多年,所以心裡的悲痛不是很強烈,但小孩沒了,他還沒有好好看看這世界呢,就突然沒了,當然會很悲痛了。

最後,這都是不能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希望所有人平平安安。



小幸福的萌萌雷


為什麼人能承受老人的去世而不能承受孩子的死亡?

常說人生之三大不幸是小時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老人和孩子都是生命,但孩子是未來,而老人,尤其是80歲以上的老人需要孩子們照顧,如他她們的孩子去世了,誰來照顧他們?他們的老年豈不是淒涼、孤獨。我的鄰居老父親81歲,兒子前幾天剛剛去世,去世時才52歲,兒媳婦也去世了,誰看到這81歲的老人誰都覺得可憐。假如不是他兒子兒媳婦去世,是81歲的老人去世,孩子們悲痛欲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會走出來,日子接著過下去。可剩下81歲的老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會越來越不能自理,誰來照顧他?

還有一家兒子在外地打工,兒媳婦去孃家時被車撞死了,才24歲,溜有一個不滿兩歲的小孫子,沒過幾年她老頭又得腦瘤去世,這為剛不到70歲的老人還患有股骨頭壞死,可她得不顧自己的疾病去照顧自己的小孫子。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順序死亡,即老的先死,一輩一輩的走下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常說兒想娘三兩長,娘想兒直到死。違背了自然規律,日子不好過。

說孩子死多是車禍等,我不太同意這個觀點,老人車禍死的也不少。難道老人車禍死亡就不悲痛了?還是老爺爺,爺爺,父親……這樣一輩一輩的走下去,才是自然規律,否則就是違背自然規律,人們就會痛苦。

這是我的看法,不知大家同意不同意。


聊銀行


老人因年事已高而駕鶴西歸,坊間通常稱之為‘’善終‘’暨‘’壽終正寢‘’。如果是在有的農村地區,往往還要為過世老人操辦‘’白喜事‘’;而人世間最痛徹心扉的,莫過於子女因疾患或意外而突然亡故……。


老人因為生命已經走到盡頭而自然終結,這意味著完成了生命週期的一個輪迴:按照佛教的理念,逝者壽終正寢駕鶴西去後將投胎轉世。而從人世間的親情倫理來說,壽終正寢的老人也圓了自己畢生的人倫之夢:這完全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正統的生死觀念


而人世間最為悲傷,最痛徹心扉的莫過於子女因意外或疾患而突然亡故。這對於悲痛欲絕的父母而言,無異於父母苦心構建的精神大廈突然間徹底崩塌。痛失子女的父母因此而一直鬱鬱寡歡,有的甚至最終因抑鬱成疾而逝去。

孩子你的房間擺設還一如既往可曾允諾你的一切已然來不及實現 孩子以前沒給你買玩具的時候你會耍賴蹲在地上不肯走這次我可不可以也當一次小孩我可不可以耍賴拽你的衣角求你別走孩子在沒有成堆作業的天堂你過得開心嗎可沒有你的人間對父母來說卻如同地獄……。

這是一群人的悲傷,這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人倫之悖。所謂‘’時間能治癒一切‘’,這句話對於失獨父母來說,卻是個天大的笑話。任漫漫時光流逝,喪子之痛不會有絲毫的消弭。隨時都會感覺孩子沒走而還在身邊。 “你是家裡唯一的希望,你沒了,家也就沒了,沒有照顧好你是我們一生的遺憾‘’。我們只得自己安慰自己:‘’活著就好好活著,只當孩子出國了‘’;‘’想辦法分散注意力,這會給自己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 ……。

每一句痛徹心扉的話背後都是一個破碎的家庭。很多人因為痛失子女,從此就再也沒振作起來,心如槁木般度過以後的歲月。某女士獨子意外身亡時年僅二十七歲。兒子走後她自學上網,每天用兒子的QQ和自己聊天;某大叔獨子因為意外交通事故而離世,他的老伴因為難以承受喪子之痛,幾乎三年沒走出過小區門……。 失獨父母所必須承受的,除了喪子之痛以外,還往往因痛失子女而波及到婚姻的穩定,以至於無法保持原來的婚姻關係而無奈地分手。孩子沒了,家也散了。有的失獨父母雖然在多年以後解開了心結,但隨著年齡和健康的原因而陷入養老的困境。有的失獨父母甚至說,等到自己走的一天,也不知道有沒有人來給自己操辦後事。 獨生子女的意外離世成了他們心中永遠難以癒合的傷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