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基層教師,面對生源素質差的教學環境,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邱喜輝


作為基層教師,調整心態的核心,或許應該是調整對成績和教學的看法,看法決定我們的做法,從而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走上三尺講臺,就離不開兩樣東西,一個是成績,另一個是教學。作為教師,我們通過教學幫助學生獲得成績,就像一家公司通過生產獲得產品。從這個角度看,教學和成績的關係,有點類似於產能和產出的關係。

成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的情況看,似乎大家都有一個共識:亮點再多,不如成績在手。於是,有的教師把成績當成自己的命運。成績好了,就感覺自己高人一等,江湖地位十足;成績差了,要麼焦慮終日,想著如何翻身;要麼把責任外推,可能是學生太差沒辦法,可能是瑣事繁忙沒時間;要麼感覺低人一等,放棄最後一絲努力。

為了追逐成績,有的學校提出“成績就是業績”的口號,利用各種場合宣傳成績相對優秀的科組,把各種資源向其傾斜,同時,對成績相對落後的科組進行制度和經濟的限制,以圖激發教師的鬥志。這也對“成績決定命運”的觀點起到了一個側面推動的作用。

重視成績之心可以理解,但是因此把所有的責任和壓力推給一線教師,其有效性是值得商榷的。成績決定命運的背後邏輯,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許多人嘴上都表示否定,但行動上卻很誠實,都認為教師只要努力,就可以把成績提升到一個可觀的地步。

可惜,決定成績上升空間的,除了教師的教學,還有兩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教學內容。

每年都會遇到家長吐槽:“我家孩子小學的時候,數學每次都在90分以上的,怎麼上了初中就考不及格了?!”其實這一點可以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解釋。小學的數學內容,與初中數學相比,顯然不是同一個等級。另外,小學的統考科目只有語數英三科,而初中的統考科目基本是七科以上,一個學期的時間分配下來,小學數學的教學時間顯然要更加充裕。

在這個前提下,一個學生即使基礎比較薄弱,他也能得到更多的練習機會,考的好也是大概率的事情。上了初中,時間緊,任務重,有時一個知識點還沒理解透,老師已經開始新的知識點,如此日積月累,落下的知識漏洞越來越多,考得差也是大概率的事情。這一點並非老師狠心,畢竟手握兩個班,如果要等每個學生都掌握,估計一個學期都講不完新課,這是更大的不負責。

第二個因素,是學生實力。

學生實力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已有基礎,另一個是學習能力。

有的人說:“我也沒要求你成績一定要拿第一,保持差距就行,比如學期初和別人差兩分,期末時候也差兩分,不過分吧!”其實是過分了。這種想法的侷限,在於忽略了學生已有基礎的作用。學習是一件具有複利效應的事情,已有基礎不同,如果要保持差距,就需要更多的時間,或者更高的效率,否則只能拉大差距。舉個例子,你有10萬,別人有100萬,差距90萬,假如一年後的收益率都是10%,你一年後有11萬,別人有110萬,差距變成99萬,很明顯變大了。

有的人說:“那你加大時間投入,或者提高效率,不就解決問題了嗎!”首先,正常的教學時間大家都一樣,要想加大時間投入,一個選擇是增加課時和培輔的時間,有的學校執行了;另一個選擇是擠壓學生的課餘時間,有的教師也的確是這樣做。這兩種做法不能說沒用,只能說用處有限,因為別人很容易效仿,一旦效仿,時間投入的優勢就被抹平了。

其實,效率的提高,涉及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三個組成部分:理解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理解能力反映學生接受一個新知識點的快慢程度,屬於生理層面;學習態度反映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屬於思想層面;而學習習慣反映了學生學習的穩定程度,屬於行動層面。這三個層面的提高需要點滴的積累,絕非一日之功。另外,一個學生上了初中,如果已有基礎與別人存在差距,很大的可能是因為過去的學習效率不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效率能跟上來已經是萬幸,要想進一步提高並非易事。

教學內容和學生實力之後,才是教師的教學。對教師而言,教學內容限制了教學的空間和時間,學生實力限制了教學的起點和速度。我們能做的,就是立足現狀,在協助學生積累知識點的同時,努力幫助他們在考試中正常發揮。

成績的競爭不像籃球比賽,你可以和對方相互制衡,它更像百米賽跑,大家都在自己的賽道全力衝刺,然後對比彼此的時間。因此,我們與其把目光聚焦於成績是否超越別人,不如關注自己的學生是否實現正常發揮。如果發揮失常,即便仍然領先,也不能心存僥倖,很可能下一次就沒那麼幸運了;如果發揮正常,依然比別人落後,也不必妄自菲薄,也無需過於焦慮,繼續做好手中的事情就好。

有的人要反對了:“這麼佛系,怎麼拿到獎金啊!”問題是,你糾結也沒有用,有時問題可能並非努力本身,而是遊戲規則。比如有一次階段考,我教的一個班年級第四,對比數據發現,年級第一的S班有24人及格,我班19人及格,的確有點差距,但是其他呢?S班平均分61.4分,我班平均分62.1分;S班高分0人,我班高分3人;S班優秀1人,我班優秀8人。我進一步查看數據後發現了問題,原來在評比規則中,平均分的權重為0.5,及格率的權重為0.4,優秀率的權重為0.1,而高分率的權重為0!

聊完成績,接下來聊教學。

有的教師把教學寄託於天賦:“××同事教得好,還不是因為長得漂亮,人也幽默,學生當然喜歡了!哪像我們又老又醜,講個笑話學生都嫌棄!”有的教師把教學寄託於體力:“××老師教得好,還不是因為勤奮抓學生,年輕力強就是不一樣!我像他這個年紀的時候,不也是如此輝煌嗎!”

我也曾經因此懷疑過自己到時能否勝任教學,直到抓住機會,連續聽了一個同事將近一個月的課,在不斷地模仿和思考後發現,原來教學是有方法論的,所謂的天賦和體力,至多隻能作為方法的補充和支持。

靠天賦教學和靠體力教學最大的危害,是讓人放棄了提升教學能力的想法。更好的選擇,是靠體系來教學。

為了開展教學,我們需要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教學本身,另一個是提高教學效率。由於時間和精力有限,我們需要在教學本身和提高效率之間取得動態平衡。

有的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本身,無暇思考如何提高效率;有的教師在教學之餘匆匆消遣,不願意思考如何提高效率。兩種選擇的結果,往往是憑經驗來教學,過去怎麼做,現在也怎麼做。做法有效,說明自己得到了真理;做法沒效,要麼是把責任推給學生,要麼參考下別人的做法,如果發現自己沒試過,就原封不動地搬過來,也不管背後的原理到底是什麼。

有的教師也願意花時間提高效率,但是他們選擇的是,在教學之餘不遺餘力地抓學生,生怕學生有一秒鐘閒著,美其名曰:“學生就是要磨!”殊不知,與學生磨時間,最吃虧的其實是自己,健康受損不說,關鍵是效率提升有限,基本上是投入兩塊賺一塊的節奏。

提高效率最好的方式,不是加大時間和體力的投入,而是建立自己的教學體系。想建立體系,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陷入教學本身,方法也不難,改變給學生授權的方式。

授權有兩種,一種是指令型授權,另一種是責任型授權。許多教師容易陷入教學本身,常常是因為採取了指令型授權。他們會要求學生服從自己的指令,絕對嚴格地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完成每一個任務,少一個字慢一秒都不行。這種授權最大的侷限是讓學生離不開老師,而且授權越有效,對老師的束縛越大,因為學生遇到問題只會想到老師,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

指令型授權是過程導向,而責任型授權是結果導向,它的特點是明確雙方的職責,執行過程卻有很大的調整空間。比如在第一週的周測之後,我都會讓學生把錯題納入錯題本,但也只是佈置,具體要求沒講。收上來一看,錯題本的大小不一,收集錯題的格式也多樣。我從中選出幾本質量好的,在全班面前展示,讓學生做出調整,幾周下來,不少學生的錯題本就越來越規範了。

責任型授權的缺點是起初的不完美,需要花時間調整,但是它最大的優點,是學生會主動思考如何得到,我們只需要適時提供資源和指導就好了,這樣我們就可以贏得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時間。

那麼,如何建立自己的教學體系呢?教學體系有三個組成部分:教材分析、學生評估和運營管理。

第一個部分,是教材分析。

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兩樣東西,一個是知識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另一個是用於形成和鞏固知識點的習題。這兩樣東西也是我們分析教材的兩個側重點,分析的方法就是研讀教材。

有的人提出:“那課程標準要不要看,配套資料要不要看?”其實,課程標準的價值,在於從更高的格局對教材的支撐;而配套資料的價值,在於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和輔助材料。對學生而言,教材承載了所有的學習內容。對教師而言,從研讀教材出發,結合課程標準和配套資料的分析方式,更容易為自己所接受,性價比也更高。

第二個部分,是學生評估。

學生評估的目的是找到學生實力的起點,這樣才能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有的學校喜歡根據最近一次的大考成績作為分班的依據,並因此認定大家的起跑線相同。教師如果也如此認為,很有可能會給自己徒增壓力。因為過去的某一次成績,除了可能反映學生過去的實力,還有可能只是反映了學生過去的發揮。有個段子就很形象:你和學霸都考了100分,但其中的區別是,你考100分是因為你只能拿100分,學霸考100分式因為試卷只有100分。

如果想降低發揮因素的影響,一個相對有效的辦法,就是收集更多的成績數據,用平均值來量化學生過去的實力,同時加入必要的定性分析。記得有一次開學,我查看了分班成績表,看到每個班的數學基礎都相差無幾。接著我收集了整個年級過去一年的所有大考成績,用Excel整理再看,發現每個班的數學實力其實並不均衡。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可以對自己的任教班有更加合理的預期。

第三個部分,是運營管理。

教學的常規工作,包括課堂、作業、培輔和測驗四個核心環節。運營管理的目的是打通這四個核心環節,讓教學的開展更加順暢自如。打通的辦法,可以參考物理學中串聯和並聯的思路,重新組合四個核心環節的必要流程。

比如作業的必要流程,是佈置、完成、批改和評講,一套流程下來,不僅耗時極大,而且滯後性強,效果也不佳。我調整後的辦法是,前一天佈置作業,第二天的課前板書答案,在學生訂正的同時巡視,接著面向全班點評作業。這樣一來,既保證了時效性,又節省了批改的時間,而且效果還比原來的做法更好。

與靠天賦教學和靠體力教學相比,靠體系教學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對教學天賦凜異的人,我相信一定會有,但我自己不是。如果靠體力教學,要想提高效率,需要加大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但最終只能得到線性的增長;而靠體系教學,要想提高效率,只需要對體系不斷地迭代升級,最終得到的,卻是指數的增長。

另外,從競爭的角度看,靠體系教學最大的價值,是幫助學生在考試中大概率發揮正常。別人要想超越你,要麼靠人品爆發的運氣,要麼比你投入更大的體力去抓學生,要麼就是教學體系比你更科學。前兩種情況並不需要你操心,一來持續性不強,二來即使暫時超越了你,也超越不了多少,除非生源比你強;只有最後一種情況,才是值得你向別人學習的契機。

由上述分析可知,教學和成績的關係,並非產能和產出的關係那樣簡單。教學可以影響成績,但也起不了決定的作用,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不斷打磨自己的教學體系,幫助學生在成績的競爭中發揮出正常的水平。這樣我們就能用有限而寶貴的精力,做最有價值的努力。

- End -


藍色winds


我來說幾句有些人覺得站著不腰疼的話哈。

首先呢,我就是基層教師,一線的。

其次呢?生源差,是這個題目的關鍵詞。

我們學校的高中的成績是區內非常好的,經常區裡前十名幾乎包攬。因此呢,有人覺得我們的初中成績好事自然而然的,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我們物理組承擔的公開課,常常有老師這樣評課:

這節課講的非常深,思維要求很高,在我們學校是根本不能講的。

××的生源就是好啊!這樣的設計學生都能夠完成的那麼好,真是比較佩服。

等等

其實觀點都只有一個,老師講的一般,學生生源好素質高。

到底好不好呢?

我們來聽聽另一個故事。

新來的譚老師說,早有耳聞我們學校的學生相當優秀。我心裡呵呵了一下。

過了一個月,他跟我說,在這裡好像監獄啊,每天早中晚那麼多到崗到位的工作,感覺根本停不下來。沒有以前的學校安逸了。

過了一學期,譚老師又說了,我們學校的生源不比原來的學校好啊,很多地方上課還是聽不懂,但是我們就是一遍一遍的過關啊,直到學生明白了,懂了。

這句話傳到了校長那邊,校長說要把這樣的話向外說,要讓外面的人知道,並非我們是生源好才成績好,而是我們夠拼,老師們夠努力。

對於一個老師來說,如果整個環境都不努力上進,孤軍奮戰很難。

但是我覺得始終都要站在學生和家長的角度去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有教無類。

因為,我們曾是學生,有一天也會成為家長。


朱鐵平


首先,生源不好,老師怎麼努力都白搭。高徒成就名師,生源很重要。但是,教學就是“來料加工”。是個人,你就該咋教咋教,不能嫌棄。我教好了學渣,讓他們進步,但是始終比不贏生源好的,所有努力,在評比考核面前,都是白費!

其次,看看網友們對此事的看法:

1 別吹你們名校教師有多牛屁。不錯,重點高中整體師資力量是比普通高中雄厚,但也未必普通高中就沒有比你們優秀的教師。只是由於沒有背景進不了好學校而已。現在都知道,高徒出名師。不然為什麼好多重點高中每年都要拼搶優秀的初中畢業生呢?

2 你不承認生源充足,學生的素質好,認為是老師們拼出的結果。你應該知道,那些素質好,要求高的孩子都轉學於你們這樣的學校,你覺得這些孩子的素質低,其實鄉下的孩子還不如他們。鄉下的老師也是拼命乾的,一週二十多節課,你可能不瞭解。還是你說的那句話:站著說話不腰疼。

3 高徒出名師,一點不錯。優生造名校,絲毫不假。瘋狂地搶生源早已證明真理,你如何狡辯都說明不了什麼。

4 生源可以指智商也可以指基礎,還可以指努力,我們學校在城市邊上的農村初中,成績好的都進城了,一個學生新生報到,連自己奶奶的名字都不會寫,最後還是他奶奶自己寫的,就是“芝”字。這樣的學生能教好我也就真佩服。

5 我覺得花再多時間,難度都較大。不過比起好學校肯定輕鬆一些,壓力也小一些,錢肯定也少,好學校,感覺努力教,就會有效果,這裡的學生越努力越有挫敗感,一個物理題目講了幾遍,還是感覺大多數學生有點懵。

結束語:不會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如果人的本性尚好,還可以教他們做人的道理;要是再加上頑劣野蠻粗俗,老師花再多的精力白搭。怕的是手上一大把的問題學生,把自己折磨夠嗆,情緒受挫,拉低智商,情何以堪!


遊戲大咖王


看到這個題目,我是不請自來,忍不住說上幾句話。

我是一個鄉村教師,初中,我校生源就是我們鎮的一半(七個村)學生,這七個村其中有一個現在有25個學生,只有一二年級,另外一個去年有4個學生,今年好像沒有學生了。另外五個村去年一共有147個學生來我校就讀,創近五年來學生人數歷史新高。

據說,我們這七個村在外就讀的學生,或縣城,或隨父母在工作地學校就讀有上百人以上。

據去年小學升初中素質摸底測試所知,縣城一中重點班分數線是194分,二中是184分,但來我們學校的學生160分以上的沒有,140分以上學生二十多人,兩科總分為個位數的有十幾人。

可以說,沒有比我們更差生源的學校了。在這樣學校教學,你會覺得開心嗎?

在我們學校,學困生是大把的有。雙差生(紀律差,學習差)佔三分之一以上。課堂上每節課起碼有十分鐘是用來維持紀律的。(更多實例限於篇幅不能細說)

生活還是要繼續,教學還是正常進行。我們每個老師都是認為不讓一個學生輟學是我們老師的責任。只有這樣的心態,才能安心教學,認真教學。這不是唱高調,既然來到這個學校,處在這樣教學環境,怨天尤人只能折壽自己。以平和的心情,認真負責的態度,該管的管,盡力而為去教學,對得起自己良心和職業道德就行


夢黃鶴


只能自我安慰。就想著進步空間大吧。

不好改變,改善有可能,就是學校資源整合,但是得有上級規劃和政策。

面對這些孩子們,我見過一些情形。

老師失去了信心;

又有些沒有耐心;

不向上的氛圍;

上上下下的對現實的接受認可妥協;

遇到活動和機會的各種頹;

對各種頹的後果總是拿著生源不好做著託詞;

長此以往,習慣了。

也習慣了各種弱和差的託詞就是生源環境,找到了以一當百的藉口和理由。

調整:1、進一步是一步 , 得上進、得向上;

2、隱忍差的環境和資源不均衡,盡力做好些,好一點是一點;

3、融化、激發、期待細微的點點滴滴變好。



科幼


坐看雲起時,靜待花開時—來自一位基層教師的心得體會



四年的鄉村小學教學,三年的縣城初級中學教學,無論在哪一個學校,那都是基層中的基層。生源以留守兒童,單親,孤兒為主。



面對這些特殊的群體,作為教師,內心中一定要充滿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沒有靈魂的教育。無論我們生活中遇到多大的事,有多麼不開心。只要走進校園,站上講臺,就請把你你的微笑展示給你的學生。

我先講為什麼要這樣做。孩子們,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孩子們,就像你所說的差生們,其實他們的內心更是孤獨的,缺乏關注,缺乏愛。所以他們需要關注,需要愛!需要我們真誠,平等的對待他們。他們渴望老師將他們放在心裡,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那些一直都板著臉的教師,那些總是冷冰冰的教師,那些高高在上的老師,永遠走不進他們的內心,更無法得到他們的喜歡與尊重!

我講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就給了我們去做,去行動的理由!接下來我說說怎麼去做。

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是成年人。在面對未成年時,有必要表現出足夠的愛心和耐心。每次走進教室前,深呼吸,保持微笑,認真回答孩子們的問好,如果你能做到,那你就成功的邁出了第一步。

遇到調皮搗蛋的孩子,不論你有多生氣。請不要立即發表意見。請讓自己冷靜下來。三分鐘後你再看這個事情。也許你的火氣就會小了很多,甚至可以心平氣和的與他進行溝通了。

當你真是煩的不行,氣的不行時,。不妨走出辦公室,到操場上散散步。兩圈過後,我們的內心也許就可以平靜很多。

再次想說,差生們更需要老師的耐心和愛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線教師李某人


作為耕耘十多年的基層小學教師,我說兩句~~~生源差問題其實上級領導是心知肚明但從不願承認的,他會說:生源差??哪都有差生,人家誰誰能把倒一的班級帶到全區前三,怎麼怎麼樣~~~只有幹一線時間長了才深有體會,生源差的根源問題很複雜,既有社會,更有家庭,也有學生自身因素,單純學校教育可以說起不到大的改變,只能從人道主義和職業道德層面微觀上改一點,僅此而已。不要用個例來概括全面


1383140


生源差,學生少,你的工作就相應的清閒了啊,何樂而不為呢,我們班級裡六七十個孩子,而且三分之二是男孩,那一班把我累的不行,而且成績上不去。

素質差,作為老師,當然有義務去改變他們,任何事咱們只要盡力無愧於自己就可以了。真的無法改變,把這看成一份普通工作,就拿著我們的工資就行。


就萌一小下


說真的,生源差,確實影響心情。特別是數學,學習效果立竿見影,如果本來一二年級該會的整數加減乘除沒學好,到五年級學小數加減乘除如何學?現實中這種到五、六年級乘法口訣都記不牢的學生大有人在。有時真的會把老師的眼淚都急下來。但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更不能歧視他們,否則將越來越差。學習更沒信心,課堂紀律更難維持,只有採取耐心指導,多多鼓勵,以優幫差等措施努力使其學會,有的即使學不會,也儘量讓他(她)愉快地度過每節課的時光。總之要記住:作為老師,教學生涯中善待每一位學生,也是在善待自己。


智能時代老大媽


拒絕差生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虛偽與悲哀。俗話說十個手指伸出來有長短之分,人們走路有先後之分,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分,人的個頭還有高矮之分------我就不明白為什麼我們的教育專家和許多教師就不敢正視學生有優劣、好差之分這個事實?作為老師和家長可以不當著學生面用差生這個概念,以免傷害學生自尊但也不能睜著眼晴說瞎話,罔顧事實吧。我是一名從教三十年的初中教師,從學生時代到現代,可以說見證了中國基礎教育的變化,就說初中的生源情況吧,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小升初是要經過考試的,升學率從百分之五六十到後來不斷提高,從九十年代末開始到現在,隨著義務教育的推廣普及,小升初免試升初中,你能說沒有經過淘汰選擇的初中生中沒有品學兼劣的差生嗎?誰信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