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滅蜀漢時,東吳為何見死不救?

何桂賢


蜀漢和東吳的關係,最能詮釋那句真理: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曹操進攻荊州,諸葛亮建議劉備找孫權求救。諸葛亮隻身過江,和孫權講大道理。其實諸葛亮不過江,魯肅也把孫權勸明白了,說你要投降曹操,一毛錢都不值。現在能幫東吳的只有劉備,孫權為了生存,只能和劉備聯手,在赤壁打跑了曹操。

接下來就是分荊州。

孫權不想把荊州讓給劉備,還是看在魯肅的面上,勉強接受。荊州對東吳的西線防禦來說極端重要,不管誰控制荊州的長江中上游,下游的孫權都寢食不安。劉備也日夜提防孫權,這是劉備目前唯一的安身之地,荊州給孫權,我要飯去?孫權為得到荊州,成天耍小聰明,要跨過荊州攻佔西川,然後和劉備換荊州。劉備當然不相信孫權的鬼話,說你敢這麼玩,那咱們就翻臉。

這個時候,孫劉聯盟形式還在,但基本有名無實,雙方互相算計。吳蜀關係的破裂,是在劉備攻下西川,卻不“還”荊州,你想孫權能答應嗎?派呂蒙率兵強行“接管”了長沙郡和桂陽郡,零陵郡不久也被孫權拿下。劉備大怒,從成都回到荊州,準備和孫權爭奪三郡。因為曹操要進攻劉備,劉備擔心腹背受敵,咬牙跺腳,承認了三郡歸屬孫權,雙方以湘水為界。

表面上談笑風生,雙方心裡都明白,早晚還要打一場大的。力主孫劉聯合的魯肅當時還在,一心想奪荊州的孫權什麼事幹不了,就盼著魯肅趕緊上西天。孫權已打定主意,武力奪取荊州,不相信劉備“取涼州再還荊州”的鬼話。魯肅死於公元217年,孫權終於獲得了“自由”,開始準備對荊州動手。以劉備的實力,如果死守荊州,孫權未必能拿下。可關羽的北伐實在太過倉促,一來逼迫曹操和孫權聯合抗蜀,二來荊州軍北伐,荊州空虛,也給了孫權以偷襲的機會。

呂蒙白衣渡江,關羽走麥城,劉備統一天下的美夢徹底破滅。

荊州成了蜀吳關係的死結。東吳沒有荊州,江南基本盤不穩;蜀漢沒有荊州,就無法北伐統一。劉備起兵伐吳,與其說是為關羽報仇,還不如說是恢復統一天下的美夢。現實非常殘酷,陸遜放了一把火,劉備的夢想又被燒沒了。不過,孫權和劉備都明白,他們互掐,最便宜的還是魏國曹丕。孫權遭到了曹魏很大壓力,為了分散壓力,劉備退回白帝城,孫權就派人來“慰問”。劉備也明白孫權的用意,就坡打滾,和孫權慢慢恢復關係。

劉備死後,執政的諸葛亮重點是北伐曹魏,所以,諸葛亮必須儘快恢復和東吳的關係。孫權當時還想佔蜀漢的便宜,蜀漢南方几郡作亂,孫權就沒少偷雞摸狗拔蒜苗。蜀漢平定南方之後,孫權也認清現實,只有諸葛亮,才能幫助自己分散壓力。再加上蜀國使者鄧芝當面教訓了孫權一通,讓孫權明白:把蜀漢逼急了,蜀漢有能力“配合”曹魏進攻東吳,吳王可以考慮到時去哪要飯了。孫權被敲醒了,只好老老實實和蜀漢結盟。蜀漢內部沒幾個人喜歡孫權,太讓人生厭,就是個兩面三刀的傢伙。諸葛亮卻看的透徹,說我們要北伐曹魏,就必須把孫權拉下水。否則得罪了孫權,咱們一時半會也攻不下荊州,還要分兵對付孫權,白白便宜了曹魏。

公元229年四月,吳蜀兩國正式結盟,蜀漢派衛尉陳震去和孫權當面簽約。孫權的話說得很漂亮,什麼滅魏之後,吳蜀可共享太平。這樣一毛錢不值的鬼話,連孫權自己都不相信。鄧芝早就當孫權的面說的明白:咱們就是互相利用,滅了曹魏之後,咱們還要接著打。和孫權講什麼子曰詩云的大道理,他聽不進去的,但你說有能力砸他的飯碗,孫權就能聽懂了。

只有曹魏還在,孫權就會繼續保持與蜀漢塑料兄弟般的友情,小動作可以有,但不會翻臉。比如諸葛亮死後,孫權增兵西線,但很快就被蜀漢給罵了回去。吳蜀都沒有滅魏的能力,這也意味著吳蜀的聯盟將會繼續保持下來,誰敢不敢砸自己的飯碗。直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曹魏也被司馬氏控制,蜀吳聯盟才宣告結束。蜀漢滅亡後,吳主孫休想渾水摸魚,哪還考慮蜀漢的心情?只不過被蜀漢的將軍羅憲一通暴打,才灰頭土臉的撤了回去。

吳蜀結盟,沒有什麼天下公義,就是為了各自的利益。


地圖帝


自從東吳拿下了荊州,殺了關羽,東吳和蜀漢就不是結盟關係,而是世仇,曹魏滅蜀的時候,已經不是當初蜀吳聯盟制約曹魏的時代了。而且蜀和吳實力都已經遠遠落後於魏,魏這邊人才輩出,而蜀和吳是人才凋零,已經沒有了當初劉備和孫權創業時的團隊。兩個合起來都不是魏的對手,想救也救不了,東吳只求長江天險自保,根本不會去救。


看精彩歷史


其實吳蜀聯盟從來都沒穩固過,其實也就是戰國時的聯盟,今天聯盟打其他國家,明天就會翻臉打你。其實最多的就是你不打我,我也不打你,遇到更多的情況打魏國雙方約好一起出兵。滅蜀漢時,就算吳國真心想救,蜀國也會怕吳國假借救援吞併蜀地的想法拒絕救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