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雞土鴨很受歡迎,可為什麼還是很難做為一項普遍的重要經濟來源?

農人解說


城裡人都喜歡買土雞土野,就算是價格再貴也願意買的,因為味道很好,比一般的飼料雞好吃多了。可以說土雞土鴨在城裡賣挺高的價格,但是卻很難成為農民重要的經濟來源,更多還是副業,這是為什麼呢?

農村土雞很受歡迎,為何還是很難成為農民重要的經濟來源?

其實在老農看來主要有兩個原因,制約著養殖土雞土鴨無法成為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

1、規模養殖風險大,一感染雞瘟直接血本無歸

土雞很受歡迎,但真正規模養殖就會遇到很大的問題,比如說汙染問題,現在禁養區都劃分了,想規模養殖也要受管理了。而且就算是開起來,資金是不小的問題。散養跟規模養殖區別是挺大的,一旦遇到雞瘟就是非常嚴重了,基本上全部都得死掉,很容易血本無歸了。

2、農民在都是散養,成本很高,難以賺到太多的錢

其次就是現在很多農民都是散養,雖然不容易感染雞瘟,但是養殖成本就是非常高的,而且還是要用糧食養殖,還是需要養殖一年以上才能夠賣,重量也不會太大,導致價格雖然賣得挺貴,真算成本還是沒有錢賺的。

3、真正的土雞價格貴,銷路不暢

現在農民真正的土雞價格很貴,一般半飼料半糧食養的才是20塊錢一斤,真正的土雞要養殖一年還是純糧食養殖,導致要賣四五十塊一斤才有錢賺。這麼貴的價格很少有收購商來收了,導致銷路也不暢。

所以說農村的土雞雖然很受歡迎,但是上面這幾個原因制約著農民賺錢,導致無法成為農民重要的經濟來源。更多的農民還是願意搞種植,那樣風險小一些。


深山老農民


"農村土雞土鴨很受歡迎,可為什麼還是很難做為一項普遍的重要經濟來源?"針對這個問題,願意與你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題主說的沒錯,農村的土雞土鴨很受歡迎,可卻不能夠成為農村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或者說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養殖項目。其原因主要如下:



土雞土鴨養殖難上規模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何為農村的土雞土鴨,即放養于山中,任由其覓食,以蟲子、牧草等野生食物為主,飼料補喂為輔。以此种放養模式,養殖出來的雞鴨才夠"土",真"土"。這樣的土雞土鴨,養殖1000只左右,勉強可以。畢竟山中的食物不是源源不斷,而是有限的。1000只土雞放于山中,不出半年,能吃的東西基本被一掃而空了。後面,不得不餵養飼料,以飼料為主。另外,還有一個難題,就是成活率的問題。放養的土雞土鴨,成活率是很低的,能夠有60%的成活率算是很高了。

所以,自然食物的無法滿足,成活率太低,成為了土雞土鴨養殖難成規模的重要原因。上不了規模,自然難成一項重要的經濟收入。



土雞土鴨的利潤太低

養殖肉牛,一頭肉牛可以有超過2000元的利潤,而一隻雞的利潤卻少得可憐。拿土雞為例,養殖6個月就可以出欄,成本在55元左右。而一隻出欄的土雞大概有3斤,按照20元/斤價格出售,產值可達到60元。這樣的話,一隻土雞的利潤只有5元。養殖1000只,成活率60%,成功出欄600只,利潤也就3000元。一年下來養殖2批,年利潤也就6000元。這個利潤還不及外出務工兩個月的收入。

所以,靠養殖土雞土鴨發家致富比較困難。但是,也不是說土雞土鴨養殖就一定沒有前景了。如果解決了以上提及的規模難成的問題,通過大規模的養殖,年出欄10000只,也有50000元年利潤。



好了,以上是我個人看法,歡迎評論指正。另外,大家有關於三農方面的問題,可以一起探討。


有點意思的事兒


土雞土鴨雖然很特別,肉質和飼料養的完全不一樣,而且營養非常豐富。土雞土鴨下的蛋是非常有營養的!

為什麼說土雞土鴨不是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呢?我大致說一下我的觀點。

其一,就是農村的人大部分都比較對養雞養鴨比較的敏感,因為農村都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因為養這些家禽確實風險大,家裡養幾隻平時殺得吃可以,如果養的多了農村人大部分都不敢養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害怕賠錢,平時不管哪個方面處理不當土鴨土雞就會染病,結果也是非常糟糕的!

其二,因為現在土雞土鴨的市場是比較混亂的,正宗的是非常少的,很多人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從而消費者就不會打心底的去相信這個市場,就算你是正宗的土雞土鴨,都會被消費者誤解,都是半信半疑,而且土雞土鴨的成本比較高,對於一般的農民來說銷路是最關鍵的,現在的市場是非常難做的!

所以說農民養土雞土鴨非常少的,自然也不會是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



鄉野曉宇


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土雞,土鴨很受市場歡迎,它們的口味跟飼料養殖出來口味天差地別。為什麼它不能成為農民一項重要的經濟來源?我認為大致上有這幾個原因。

有些地區不適合大量養殖。

土雞好動,需要的場地面積要大。最好場地就是山地,有樹林的地方土雞長的要快一點。如果是平原這樣環境,土雞喜歡吃的蟲子等食物就會減少。這樣就要多喂一些飼料,這樣土雞口感就會變差。山林場地在春,夏,秋都有野生蟲子吃,在稍加喂一些蛋白質高一些的飼料。它的口感還是那麼純正。

養殖成本高

土雞一般養殖週期在200天以上,雞苗,飼料投入都是很大的,如果在人工喂一些土雞愛吃蟲子那投入就更大了,一般小雞在120天才會到產蛋期,大量養殖前期投入會很大。而且照顧土雞也是個非常辛苦的活。



高風險

一般家裡養殖幾隻或者十幾只都不會過多的去照顧,但是一旦多了就要細心去照顧了。土雞最怕的就是流感,現在正是流感高發的時候。如果沒有知識,防治不到位。可能會血本無歸。散養幾隻情況下,如果出現流感就會喂點我們經常吃的消炎藥。比如阿莫西林等,如果沒有用,就不會在去管了。但是大規模養殖損失就大了。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術知識。


個人見解,歡迎交流!


無吳五


農村的土雞土鴨確實在城市中非常受歡迎,但是卻很難買到正宗家養的土雞,這是因為農村土雞養殖起來非常麻煩,根本供不應求。

第一,土雞鴨養殖成本高。土雞鴨不能使用飼料添加劑,完全是用稻穀,玉米,小麥,高粱等糧食作為它們的主要食物,還必須有一大片供它們活動覓食的草地。總的來說土雞鴨養殖成本很高。

第二,土雞鴨難以形成規模。家庭散養的模式,註定了只能是小農分散養殖,一家養個幾隻甚至幾十只是有可能的,再多的話就沒辦法了。如果數量巨大就必須進行圈養的模式,不能散放了,因為不好管理。所以說在總體的市場供給方面存在巨大的缺口。

第三,土雞鴨養殖的時間很長。一般來說一隻老母雞要兩年以上,如果是老鴨的話,時間要更長一些,三年以上最合適。因此在如此長的養殖期間,很容易發生各種意外情況,而養殖的時間成本太高。

第四,雞瘟等流行病的存在導致養殖難度係數大。每年都會發生禽流感一類的雞瘟,一旦感染,只有殺掉或者埋掉。對於沒有特別多有經驗的農民來說,如果發生大規模的雞瘟,很容易讓農民受到特別大的損失。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農民很難大規模普遍性的去養殖散養的土雞鴨,因為這些家禽要想保證原生態無汙染的情況,就不可能使用大規模化養殖的策略,只能靠小規模散養。


農家許小河


一:真正從母雞孵蛋到自由散養長大很難做到規模化,本人現在正在試養中。二:真正想買正宗土雞、土雞蛋、土鴨的人和飼料的人信息對不上。三:現在市場上的偽土雞、土鴨太多,想買正宗的消費者對養正宗土雞、土鴨的人不信任。四:在一般消費者印象中,土雞、土鴨成一定規模的養殖戶都認定是不可能有正宗的。








黃鋒俊


農村散養的土雞基本上都是老頭老太太,他們沒有用過智能手機也不會上網,都是賣給雞販子。所以城市裡人想吃土雞沒有渠道只能到菜市場買,市場裡賣雞的一般只會賣給老客戶或者懂得土雞的行家!








老村口綠色養殖土雞蛋


所謂土雞、土鴨就是不喂任何飼料添加劑,不使用任何激素、抗生素,主要靠其自身自由活動自由覓食,人為的飼餵少量的純糧所長大的雞或鴨。但是目前制約其規模化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個人觀點):

1.規模化飼養首先要考慮的是疾病預防,而疾病預防就要用到抗生素、激素。

2.土地限制,規模化飼養需要足夠大的面積,讓其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覓食空間,但是面積大了之後又會造成管理難度增加。

3.飼養成本過高且無法控制,從雛雞雛鴨養到賣錢,純原生態養法需要漫長的飼養週期。飼養時間長,不用任何抗生素,疾病風險成倍增高,死亡率增高,人工成本巨大,各種維護費也都是不小的成本。

4.買家與賣家缺少精確的對接渠道。

5.高成本、高風險養出來的東西,價格賣不上去,沒有足夠的利潤空間。

6.消費者嘴上說重質量,但實際上大多都只關心價格,可便宜的都是假貨,導致消費者失去信任。

以上均為個人實踐中得出的結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村頭兒小蒲


記得小時候,家裡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雞肉。自己養的雞拋開腹部去內臟時雞肉香味飄香。這還是生雞沒有煮就有雞肉的香味。但是這個前提是這隻雞最少養一年了。 一隻喂一年的雞能賣一百多,一天就算產蛋一枚,這隻雞一年產365顆蛋。這都算多了,雞冬天不好好下蛋的。一顆蛋一元。一隻雞連雞賣了一年創造不到五百元。跑去成本能有多少。沒有利潤。現在養雞的都是老年人,就養幾個自給自足。有多餘的才拿去賣,現在農村都缺土雞蛋土雞。1成本大收益小。2老年人養不了,年輕人不願養。3生活條件都好了都嫌髒,雞是吃那拉那。





黃土高坡LV


我用了整整十年!箇中苦辣酸甜自己知道,通過不斷的學習創新終於弄懂了土雞養殖。可已經是負債累累!農民一沒文化。二沒技術。三沒資金。四沒時間。五沒創新意識。六更不會總結。太多太多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