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軍人吃的“牛肉罐頭”,為何被日軍稱自己伙食為豬食?

coco賈鴻超


二戰時日軍稱他們吃的牛肉罐頭為“豬食”是確有其事的,但那是在二戰後期,在二戰剛剛爆發時,日軍配備的牛肉罐頭還是很好吃的。



日軍研發裝備肉罐頭的時間非常早,在日本西南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日軍高層針對日軍步兵的伙食情況做了調查,發現日軍戰鬥力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是伙食質量差,因為日軍的軍用口糧為飯糰,很容易變質,而西鄉軍的武士們則有大量女性家屬隨軍做飯,是以補給正常的情況下不容易出狀況(看來家屬隨軍還是挺重要的),經過反覆試驗,日軍高層最終得出結論是必須立即大量裝備罐頭肉。於是日軍開始大量購買本國產和外國產的牛肉罐頭。


日軍的牛肉罐頭主要進口國是美國,當時美國對於牛肉罐頭的製作已經非常成熟,逐漸演變為流水線製作。到了二戰爆發前,美國人從殺死一頭牛到製作出牛肉罐頭,僅僅需要不到30分鐘時間。 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人曾緊急從美國進口了一批牛肉罐頭,一共花費了2.5萬日元。但是,日軍官兵非常不喜歡美國牛肉罐頭的口味。因為日本人的口味偏甜,他們更喜歡本國自產的牛肉罐頭。 日本人自己生產的牛肉罐頭中,除了牛肉以外,還有土豆,牛蒡,胡蘿蔔一起煮出來的配菜,並且放入少許砂糖,醬油調味。日軍官兵對這種牛肉罐頭極為喜愛,日本平民也很喜歡吃這種罐頭。遺憾的是,牛肉罐頭在日本民間銷售的很少,幾乎全部作為軍用品送到前線。

牛肉罐頭是日軍裝備最多的罐頭,而並非是有些書裡說道的魚罐頭。因為牛肉的熱量和蛋白質含量非常高,有利於補充士兵的體力。這點是魚罐頭所辦不到的。當然,除了牛肉罐頭以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罐頭。比如兔肉,馬肉,魚肉(包括各種魚),猿肉(這個比較另類)等等。一般一個罐頭內容納肉150克,正好是一天的分量。

在一些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中能夠經常看到,在打敗日軍之後,士兵們就非常高興,因為繳獲了日軍的牛肉罐頭就可以好好改善伙食了。但是實際上,二戰時期日軍的伙食並沒有那麼好,所謂的牛肉罐頭存在時間也不是很長,很多時候日軍的伙食也是很差,尤其到了戰爭後期,牛肉罐頭甚至被日本士兵稱為“豬食”,不光他們自己不愛吃,八路軍也不愛吃。 二戰開始時,為了保證前線士兵的戰鬥力,的確徵集了大量的牛肉罐頭供給前線,除了牛肉罐頭,還有一種幹松魚。幹松魚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堅硬的食物”,用牙根本咬不動,只好磨成粉末吃。但到了戰爭後期,日本跟那麼多國家開戰,加上國內資源不足,根本就給軍隊供應不好伙食,牛肉罐頭的質量每況愈下,不但牛肉漸漸的沒有了,換成了牛血,連裡頭的配菜也改成了雜糧,聞著有香味,但吃起來根本就難以下嚥,是以被日軍士兵稱為“豬食”。到後來甚至這種“豬食”也只供給軍官吃,再後來就連軍官也吃不上了。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一開始八路軍在跟日軍作戰後,總是有去搜查日軍屍體的習慣,因為經常會搜出來梅乾、餅乾、牛肉罐頭這些好東西,可以改善改善伙食。但是到了戰爭後期,八路軍們基本上就沒有搜查日軍屍體找吃食的習慣了,因為那時候日軍身上一般只有幾個餿米飯糰子,根本不能吃。還有一些老照片顯示,當時的日本兵很喜歡在民間抓雞,並且還非常得意的擺拍留念,為什麼呢,因為在日本國內普通人根本吃不到雞,能吃到雞的都是非常有錢的人。所以,在日軍進行掃蕩的時候,都喜歡抓雞,而且抓到雞之後,就把雞綁在槍頭上挑著,以顯示自己是有錢人――“老子有錢,能吃得上雞”,有時候還會拍上一張照片留念。

儘管那些照片上的鬼子們看起來面黃肌瘦的,但他們卻笑得很開心——連“豬食”都吃不上了,這回居然還能吃到雞,不樂死才怪。


二戰吐槽君


電視連續劇《我的兄弟叫順溜》不知有多少答友認真看過,新四軍六分區司令陳大雷(張國強)的部隊在小黃莊擊敗日軍坂田中隊,用繳獲的日軍牛肉罐頭款待前來解圍的老戰友,結果發現罐頭聞起來很香,吃到嘴裡想吐,原來裡面是雜糧拌的牛血。

連艱苦卓絕的新四軍官兵都難以下嚥的食物,一向供給良好的日本兵當然罵為“豬食”,這也是資源匱乏的日本二戰後期的窘境,也難怪軍統的經濟學家鄧葆光通過對日本經濟狀況的深入研究,提前一年就論斷日本撐不過1945年年底。



侵華戰爭初期日軍的物資供應和士兵伙食還是非常不錯的,單兵口糧有罐頭、糖、“味增”等多種營養豐富的食品,隨著戰爭和軍隊規模的不斷擴大,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國力的不足造成日軍軍事供應能力直線下降,到1943年以後日軍大本營命令中國派遣軍所推行的“以戰養戰”策略,說白了就是本土已經沒有能力負擔龐大軍隊的給養,自籌。

電影電視裡日本鬼子進村就抓雞吃也不完全是杜撰的,鬼子也是倆肩膀抗一個腦袋,餓吶。



牛肉罐頭變難吃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日美自1941 年後已處於戰爭狀態,由於日本國土狹小畜牧業並不發達,早期的軍用牛肉罐頭是從美國進口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一來源被切斷,日本人要麼替換成魚肉罐頭,要麼只能摻假製成名義上的“牛肉”罐頭。即便如此,這些罐頭也是日軍的緊急作戰口糧,也就是說平時也吃不上的,普通士兵日常口糧是“糙米糰子”。

《亮劍》裡獨立團分兵後,為攻打平安格勒再聚首,張大彪在那吹牛:“天天小酒喝著,日本牛肉罐頭伺候著”,哎,不知道怎麼下嚥的。


度度狼gg


二戰時期日本軍人的飲食供給標準,比國軍不知強了很多倍,如果說他們吃的是“豬食”,那眾多的抗日將士吃的又算是什麼?

早在日本內戰時期的西南戰爭時,日本陸軍開始大量配備罐頭肉製品,當時有兩種採購渠道——國產和美國進口,雖然美國進口的牛肉罐頭成色比較足,一直進口到日俄戰爭時期,但總的說來,日本陸軍士兵並不喜歡美國口味,後期改為以國產為主。

日本國產牛肉罐頭的烹飪方式是“大和煮”,調料味道很重,主要調料是食糖、醬油和姜,除了牛肉之外,有時還混有土豆、胡蘿蔔等蔬菜,每個牛肉罐頭的重量是150克,恰好是一名單兵一天的肉製品攝入量。

抗戰時期一名普通日本陸軍士兵每天的飲食標準是:主食870克(主要是精米、配少量麵粉),肉製品210克,蔬菜600克。戰鬥時期的特殊標準為:主食810克,肉製品150克,幹蔬菜120克。

為了保障這種飲食標準,日軍在鮮肉和蔬菜的供應方面,主要是靠在交戰地區搶劫,在日據地區變相搶劫(用不值錢的軍票“購買”,實與搶劫無異),搶劫不到的情況下,自然只好動用自己的罐頭食品儲備。

很多日本士兵入伍前是普通農家子弟,平時的飯食無非是糙米飯就蘿蔔乾,參軍後面對如此豐盛的伙食,當然是喜出望外,同時也心甘情願地為虎作倀,支持日本侵略中國的“

國策”,充當了禍害中國百姓的馬前卒。

二戰後期,由於盟軍對日本本土實行封鎖,包括軍糧在內的各種戰略物資供應不足,此時的日本已經是窮途末路,無法滿足前線士兵的軍糧供給,無奈之下實行“以戰養戰”,但由於已經佔領了中國廣大地區,從東北的“偽滿洲國”到汪氏的“偽政府”,還是能夠滿足侵華日軍的基本口糧供應的。單說被美軍封鎖在小島上的孤立軍隊,很明顯,“豬食”對他們也是奢侈品。


歷來現實


說實話,日軍還是非常重視伙食的。說牛肉罐頭是“豬食”,誇張了一些。

日本雖然領土狹小,資源不豐富,但是為了打仗,可以說是傾盡全力了。既然題主問牛肉罐頭,那就先說說罐頭吧。

在二戰爆發之前,日本軍方就已經認識到,必須大量裝備罐頭肉。當時的罐頭肉有兩類,一種是美國產的牛肉罐頭,另一種是本國產的牛肉罐頭。

二戰前美國的罐頭生產已經非常成熟,真正做到了一條流水線,從“活牛”變“罐頭”。所以,日軍曾經大量購買美國罐頭。但是,日本人口味偏甜,美國人的罐頭並不很受歡迎。

本國產的牛肉罐頭,就非常有日本特色了。他們的罐頭其實就是大燴菜,裡面不僅有牛肉,還有土豆和胡蘿蔔之類的菜,並且加入了砂糖和醬油調味。這樣的罐頭在日本非常受歡迎,平民也非常喜歡吃。

但是,這種罐頭的產量有限,主要還是供應給軍隊。雖然日軍也有其他的肉罐頭,比如魚肉、兔肉、馬肉。但是,牛肉還是最重要的,因為熱量大,蛋白質含量高,能很好的補充士兵的體力。

不過,隨著戰爭的發展,日軍的戰線拉長,後勤補給也越來越南達到標準。以罐頭來說,越到後期,罐頭的牛肉越少。最後甚至是牛血和豬血,摻雜著雜糧做罐頭。不僅營養不行,味道也很差,所以才有士兵抱怨難吃。


當然,這只是戰爭後期,而且基本上只發生在陸軍身上。

戰爭中前期的日本軍隊,罐頭雖然是必備品,但並不是唯一的蛋白質來源。實際上,日軍的伙食中鮮肉還是佔很大比例的。

日軍在中國作戰的時候,鮮肉基本上都是就地掠奪。除了遭遇天災的地區和過於貧窮的山區,日軍還真能搶到不少肉。咱們看電影裡鬼子進村,雞飛狗跳的,他們牽牛宰羊,槍上掛著老母雞,並非虛構的。

所以,日軍的鮮肉種類非常多,搶到什麼吃什麼。在《東史郎日記》當中,還記載了有些日本人還把中國老百姓殺了做成烤肉吃,割肉的日本兵不會告訴其他士兵這是人肉,其他人也吃不出來區別。

所以,一些沒有作戰任務,駐紮在某地的日軍,有鮮肉吃,自然不會去吃罐頭了,畢竟鮮肉更美味。

相對來說,日本海軍的生活就美多了,不僅肉類很多,而且是中西餐結合,伙食水平明顯和陸軍不是一個檔次。


七追風


我覺得首先得糾正一下題主的問題描述,從目前的資料來看,二戰時期日軍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陸軍馬鹿才有題主所謂的“牛肉罐頭”配給,而海軍馬鹿由於深受英國海軍錦衣玉食傳統的影響,且大多數軍艦上都有大小不一的冷庫與補給船。

無論是在錨地靠泊還是出海作戰,採取的伙食供應方式都是現地製作,而且吃的東西也遠比苦哈哈的陸軍馬鹿要來的高大上——比如現在各大超市都能買到的好侍咖喱,其前身就是著名的日本軍艦咖喱,在製作時往往配上土豆、洋蔥、胡蘿蔔、牛肉、雞肉一起燉煮,在入伍前很少能夠吃到肉的海軍馬鹿們看來,簡直是非同一般的美味佳餚。

其實就連陸軍馬鹿配備的牛肉罐頭,在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質量也是非常不錯的。這種牛肉罐頭並非我們日常見到的“牛肉午餐肉”,而是英國式的牛肉燉雜菜,在當時的正式名稱是“牛肉畑煮”或“勇者大和煮”,主要的製作方式是把大塊的精牛肉配上土豆、洋蔥、捲心菜等蔬菜加上砂糖、味增、醬油等調味料一起燉煮而後收汁,湯濃味美,據說味道同日本料理的壽喜鍋有相似之處。

但是隨著日本侵略軍逐步陷入侵華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的泥潭,國內的經濟狀況越來越差,可用的戰爭資源越來越少,這種開始味道不錯的大和煮也開始粗製濫造了,到戰爭後期裝在裡邊的食材也從牛肉與蔬菜變成了牛血、牛下水、麩皮甚至米糠,成了糊糊塗塗的一團爛泥,這在大多數鬼子兵看來,可不就是豬食了?


軍武次位面


在目前的抗日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旦八路軍或新四軍軍需供應不足的時候,就會去端個炮樓,繳獲日偽軍的物資,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牛肉罐頭”。難道日軍平時吃的都是牛肉罐頭嗎?

這裡涉及的是二戰時日軍的軍需供應問題

二戰前,日軍的伙食主要以米飯糰和鹹菜為主。侵華戰爭開始後,日軍為了實現其“三個月征服中國”妄言,積極改善軍隊伙食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牛肉罐頭也就是這時應運而生。

但是隨著戰爭時間的延長,持久戰對日本國內的消耗很大,大規模地為軍隊提供牛肉罐頭明顯已是力不從心,漸漸地日軍的伙食又降到了米飯糰子,而且米飯糰子一次發幾個,放久了就餿了,可是又不得不吃,所以才被稱為豬食。

所以影視作品中日軍進村後總是先去抓雞,然後將雞掛在槍上,也反應出日軍軍需供應的窘迫。


一個人的曠野10


我們先來看日本的野戰食物,在早期日軍的野戰口糧就是硬餅乾,這種硬餅乾實在難以下嚥,因為它是由麵粉、鹽和糖再加一些牛肉末製成,非常乾硬,以至於每次日軍吃這種餅乾都得花四五十分鐘,還要喝一千多毫升的水。

(日軍罐頭)

後來日軍就用幹米飯替代了,但是口感不如牛肉餅乾,日俄戰爭時期,日軍曾經把上面的硬餅乾埋在地裡,等第二天早上這些餅乾吸收了水分之後再來食用。後來,日軍又開發了一種牛肉餅乾,質量還可以,這種餅乾的口感已經和今天的很像了。

(日軍伙食)

下面來說一下日軍的牛肉罐頭,可以說牛肉罐頭對於日軍來說非常奢侈了,因為直到二戰爆發前,日本的牛肉罐頭都是用來換外匯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來民間消費,屬於緊俏的奢侈品,最後日軍規定,牛肉罐頭產量的三分之一用來做軍隊口糧和戰爭儲備。之後日軍的野戰口糧一般都是牛肉罐頭加餅乾或者幹米飯,但這種罐頭也只是牛肉燉菜罐頭,牛肉的含量真的不多。

(日軍罐頭)

在戰爭初期,日軍的伙食供應還是很不錯的,一般軍人都可以吃上牛肉罐頭,但是到了後期,戰爭物資緊缺,牛肉罐頭只有高級軍官可以吃到了,普通士兵根本吃不著,一般都是用鹹菜、風乾菜,勉強下嚥。

再後來,牛也不能隨便宰殺了,因為要備戰,這時的牛肉罐頭只能用牛雜配麵粉冒充了,日軍不願意吃這種東西,稱之為豬食,我們一個經濟學家通過這種現象預言,日本撐不過1945年,結果,果真如此。

(虛弱的日軍)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第37篇)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造假不是中國人的專利,逼格甚高,自律甚嚴的日本人也造假冒偽劣產品,也是坑自己國人,並且坑的是自己在前線拼死作戰的“子弟兵”。

二戰時期,日軍的伙食供應還是不錯的,比起三餐難繼的國軍和八路軍,日軍要正規地多。尤其是抗戰前期,日軍的伙食就如同他們的戰場攻勢,紅紅火火,高級軍官還能吃香喝辣。

軍隊等級森嚴,官兵平等是不存在的,伙食標準也是如此,比如高級軍官吃肉,普通士兵只能喝湯。對他們而言,一個“牛肉罐頭”就是改善伙食的最佳美食。

所謂“牛肉罐頭”,不是純牛肉,而是“牛肉畑煮”,通俗講是“牛肉燉菜”,而且牛肉量少菜量多。這種罐頭的好處鐵盒子可以直接加熱,連肉帶菜加湯都有了,口味甜鹹很下飯,配上飯糰就能大吃一頓,因此很受日軍士兵歡迎。

抗戰初期,日軍的牛肉罐頭貨真價實,日本士兵也吃的很happy;但到了後期,日軍物資緊缺,伙食供應乏力,這種牛肉罐頭就只能特供給高級軍官,低級軍官都吃不到,普通士兵更是連湯都喝不著,只能就著各種濃縮醬油、調味品和醃鹹菜、風乾菜,勉強下嚥。

再後來,日本人實在沒有牛肉做罐頭,就直接用牛血和各種雜糧混合起來冒充牛肉罐頭,情節比無良燒烤攤用不知名爛肉冒充假羊肉還嚴重,味道吃起來“像甘蔗渣”,一點滋味都沒有,日本軍官也不願意吃這東西,稱之為“豬食”。

但八路軍和新四軍並不知道,還以為日本的牛肉罐頭像美國人支援給國軍的牛肉罐頭一樣美味。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裡的新四軍將領曾繳獲過一批日軍牛肉罐頭,用來款待戰友,結果吃到嘴裡才發現,完全是亂七八糟一團爛粥,還不如臭豆腐好吃。

正因為伙食供應每況愈下,所以日軍普通士兵喜歡就地取材,每次“掃蕩”除了打擊八路軍游擊隊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打秋風”,搶劫老百姓的雞鴨豬羊來改善伙食,卻不管中國百姓的死活,著實令人憤慨。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因為在當時肉罐頭還是新穎的東西,真的不太好吃。

金屬罐體儲藏“高熱量肉食”的思路最早是美國人提出來的,1932年美國的傑伊.荷美爾發明了最早的午餐肉罐頭,由火腿,碎肉以及澱粉和香料製成。設計之初就是用來作為軍用食品使用的,所以實際上真的不太好吃。二戰中美國大兵管這玩意叫“神秘肉”或者“殭屍肉”。

午餐肉早在1932年就搞出來了,所以並沒有什麼保密可言,大洋彼岸的歐洲各國軍隊也有做這種東西。意大利軍隊就配發過午餐肉罐頭,但是並不好吃,味如嚼蠟。於是意大利士兵給他們的肉罐頭起了個不太優雅的名字:“墨索里尼的屁股”

有錢著稱的美軍和注重飲食的意大利搞出來的肉罐頭都不好吃,那麼給士兵宣揚精神原子彈思想的日軍的肉罐頭還能好吃不成?“豬食”只是日軍牛肉罐頭眾多稱呼中的一個而已。還有管叫“猿肉”的,大概就是說吃起來跟死人肉一樣。


貞觀防務


從日本侵華戰爭時的伙食可以一管窺豹,他們的戰備物資越來越供不上拉長的戰線。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從人道主義角度看,消耗的傷害的都是人類的生命。戰爭,多麼慘烈的事情!和平,是多麼重要!

據有關資料記載,日本軍人的伙食也是根據官階分配,高級軍官食肉蛋供應很豐富。到了底層軍官,則相對差很多。而從日本本土運來的食品如牛肉罐頭,因為易於貯藏和運輸就成為常備的食物之一。

但是,隨著戰爭的推進,日本國力越來越弱,落實到這一小罐牛肉罐頭上就是一開始的牛肉被牛血,牛雜,混在粗糧裡,做成所謂的牛肉罐頭,吃到嘴裡,又腥又臭,簡直比豬食還難吃。抗戰期間,日軍許多物資被截獲,中國人也嘗過,切實感受到日本軍隊伙食的滋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