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進攻沖繩島在即,為何日軍調走了最有戰鬥力的第6師團?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實際上,日軍撤走的是第9師團。1945年3月,日本發佈天號作戰,大體內容是集中航空兵力,在海上殲滅美軍主力,而沖繩本島地面部隊則阻擊剩餘的美軍登陸,從而保衛九州島。但是,日本第5航戰已經消耗了戰鬥力,而第3,第10航戰則沒有完成訓練。

陸軍第6航空軍正在補充新飛機,日軍可以動用的航空兵力實際上很少。但是很快,美軍加強了對臺灣的空襲,日本判斷美軍下一步的進攻目標是臺灣,為了保護南方航線,日本很快就緊急把第9師團從沖繩調到了臺灣。

美軍也確實有進攻臺灣的想法,首先,美軍可以以此為基地,徹底切斷日本的南方航線。同時,B-29轟炸機從這裡起飛,可以比呂宋節約超過600公里航程,就可以攜帶更多的炸彈。

最後,美軍認為臺灣日軍實力非常強,而且距離日本本土太近,臺灣戰役將會成為一場曠日持久,成本巨大的長期作戰。進攻菲律賓只需要20多萬地面部隊,而進攻臺灣則需要40萬地面部隊。

除非歐洲戰場戰爭結束,否則很難再派遣出這麼大的一支地面部隊。為此,美軍最後中斷了臺灣戰役。而日本卻不知道這些,還是把第9師團送到了臺灣。這也讓沖繩戰役可以在3個月結束,如果第9師團沒有撤離,戰役可能會持續5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因為,第9師團是沖繩日軍當中最精銳部隊,重炮數量最多,兵力最大,彈藥也最多。不是臨時組建的第44旅團和從華北蹲炮樓,連炮兵都沒有的第62師團可以比較的。

另外,日軍還犯了一個錯誤,他們判斷美軍登陸沖繩,一定會去打沖繩群島當中的宮古島,就把第28師團,還有剩下的一半彈藥都部署到了宮古島。結果,美軍登陸沖繩,從始至終,都沒有進攻沖繩群島當中的宮古島。就是使用軍艦隔絕了宮古島與本島的聯繫。

否則第9師團,第28師團,還有他們帶走的80%彈藥如果在沖繩的話,對戰日軍4個師團,美軍要想拿下衝繩,顯然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深度軍事


先更正一下問題,被調走的不是第六師團,而是第九師團。第九師團和第六師團都是日本陸軍的甲種師團,而且都參加了南京大屠殺,曾一同駐防沖繩,提問者應該是弄混了。話歸正題,第九師團被調走的原因是日軍錯誤估計了美軍的進攻重點,被稱為“參謀本部這輩子最白痴的行為”。

第九師團由日本北陸的富山縣、石川縣、福井縣的士兵被構成。裝備精良,戰鬥力僅次於第二師團和第六師團,是日軍中的一支王牌,也是侵華日軍中的急先鋒,對中國軍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1937年,第九師團參加了淞滬會戰。攻陷上海後,第九師團又和其他日軍對南京展開合圍,南京陷落後,第9師團參加了南京大屠殺。之後,又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手上沾滿了中國軍民的鮮血。

1940年第九師團調往東北,負責對蘇聯的警備備戰任務。隨著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接連潰敗,日軍不得不把駐紮在東北的精銳部隊陸續調往太平洋前線,第9師團也不例外。第九師團原先準備調往塞班島佈防,但還沒到達目的地,塞班島就被美軍攻克,第九師團遂被編入牛島滿中將的第32軍駐防沖繩。

因為第九師團經歷了自日俄戰爭後的多場惡戰,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牛島滿幾乎把所有希望寄託在了他們身上,他以第九師團為主,訂製了沖繩防衛作戰計劃。而第九師團在勘察沖繩地形後,在沖繩南部構築了堅固的灘頭陣地。

由於美軍持續對臺灣進行空襲,日軍錯誤的認為美軍下一個進攻重點是臺灣而非沖繩。而之前日軍駐守臺灣的部隊被調往菲律賓,所以日軍決定將第九師團調往臺灣,加強防備。雖然牛島滿極力反對,但還是未能阻止,1944年12月,第九師團調往臺灣。

但日軍沒想到的是,美軍並沒有攻擊臺灣,而是去了沖繩。由於第九師團被調走,沖繩原先的作戰計劃被迫重做,面對美軍的進攻,沖繩日軍亂成一團。而守島日軍憑藉第九師團之前在南部修築的防線,給美軍制造了很大麻煩,如果第九師團沒有調走,美軍很可能會付出更慘重的代價。但第九師團被調走,也因此躲過了全軍覆沒的命運。

沖繩丟失後,日本戰敗已成定局,但日軍還幻想在本土和美軍決戰。但美國沒有給日本這個機會,1945年8月,美軍在日本本土投下兩枚原子彈,被嚇破膽的日本選擇無條件投降。第九師團在臺灣向盟軍投降。


石頭說歷史


“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認為:首先這個問題中有一個錯誤,據資料記載,沖繩戰役前夕,日軍調走的並不是第六師團,而是第九師團,將第九師團從沖繩調往臺灣。

第九師團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是日軍的一支王牌部隊,在中國戰場參加過淞滬會戰,南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場大戰惡戰,是日本陸軍排名前三的精銳部隊,後來駐紮中國東北,警戒來自北方蘇聯的威脅。

塞班島戰役日軍大敗,四萬多人被殲滅,第九師團被調往沖繩,歸日軍中將牛島滿指揮,牛島滿在制訂沖繩防禦作戰計劃時,對第九師團極為倚重,將沖繩南部防禦陣地交給第九師團駐守,構築了極為堅固的防禦陣地。

但是,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大本營已經亂了方寸,戰略錯誤連連發生,當美軍佔領塞班島後,對臺灣不斷髮動空襲,日軍大本營因此錯誤判斷,下一步美軍的攻擊方向是臺灣島,因此在1944年底將第九師團調往臺灣佈防。

雖然牛島滿極力反對這一調動,但是無濟於事,第九師團還是被調走,使得沖繩的防禦兵力嚴重不足,牛島滿被迫調整防禦部署,基本放棄了殲敵於灘頭的積極進攻的作戰計劃,改為退守中南部地區,消極防禦,和美軍打持久防禦戰的作戰計劃。

1945年2月,美軍發起硫磺島戰役,付出慘重代價後攻佔硫磺島,此時,下一步進攻沖繩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但是日軍再想將第九師團調回沖繩為時已晚。

1945年4月,美軍發起沖繩島戰役,經過一場血戰,全殲牛島滿的十萬日軍守島部隊,佔領沖繩。

關注“麻辣戰爭”頭條號,關注世界軍事。


麻辣戰爭


我不喜歡長篇大論,喜歡簡單明瞭,直戳重點。

闡述一下當時認為比較正統的言論,不一定正確。

原因:

第一種說法是:因為當時第九師團,(不是第六師團)戰鬥力頑強,經歷過各種惡戰,可以當做先鋒、排頭、模範典型。去固守日本本島,進行一億玉碎計劃的中堅力量。

第二種說法是:當時日軍軍方知道沖繩只是一個戰略緩衝之地,遲早要淪陷,不能把能打善戰的9師團白白浪費在這裡。畢竟當時還有一戰之力的師團,真心沒幾個了。

第三種說法是: 日軍高層認為美軍下一個進攻的島嶼應該是臺灣島,所以都明白了。但是,我認為這個說法不成立。 正常人都會想到當時日軍海軍和空軍基本廢了,基本臺灣就是一個孤島何必打呢? 直接進攻跳板,然後打擊本土不更好嗎? 所以,歷史就是迷。 大家都是猜。

回答完畢,看文章的希望點贊,關注,我基本的分析判斷還是比較補腦的。你們認為呢?




吾乃古今奇人


首先,我贊同“石頭說歷史”就題主的問題做出的回答,沒必要再畫蛇添足了,

我有個疑問,美軍在攻擊日本本土前,測算出“如果美軍攻擊日本本土,將損失100萬士兵的生命”,我認為,就當時美軍的實力而言,不應該有這麼大的犧牲,不需要美軍登陸日本本土,每天用1000架飛機往日本投擲凝固汽油彈,燒它個一年半載的,就算沒有原子彈,日本天皇能看著他的子民整日的在烈火中哀嚎嗎?或者美軍派遣航母,搭載中國士兵去突擊日本本土,要知道,中國人可憋著一肚子的火吶,當時,中國就是沒那個能耐,唉!歷史已成定局。


澤中朽木


這是日本軍隊作戰的傳統!日軍有在明知必敗的時候,由戰鬥力稍弱的部隊負責掩護部隊,為主力部隊撤離贏得時間的做法。雖然這種做法不人道,但是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相當有效的棄車保帥策略。當然也得歸功於日本軍人那種捨生忘我,一心為國的武士精神。拋開仇敵的身份,日本是一個可怕可敬又可惡的對手!

在沖繩島戰役的時候,日本便知道敗局已定了,因為日本在亞洲作戰,所有物資全部是靠進口的。而美軍在1944年便已經奪取了整個太平洋的制海權與制空權。這時候的日軍完全沒有了補給物資。據沖繩島戰役顯示,日軍總共就通過潛艇給沖繩島守軍輸送了兩船共幾十噸的彈藥與糧草,這完全就是杯水車薪。所以,留著第六第九師團守禦沖繩完全沒有意義,因為沒有彈藥的話,第九第六師團也沒法打仗。所以,在臨戰以前,日軍總部便下令第六第九師團提前撤退回本土。

在當時情況下,調回第六第九師團除了不做無謂的犧牲外還為了鞏固本土防守。當時的日本本土已經門戶大開,隨時可能遭到美軍的登陸作戰。


優己


首先勘誤,沖繩島戰役前日軍調走的是第九師團,而第六師團早在1943年下半年起就被澳大利亞軍隊和美軍圍困在布干維爾島上,在被圍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幾乎全軍覆沒,由於沒有後續補給再加上疾病流行,第六師團殘部在島上自生自滅、苦不堪言,不少士兵還以同伴屍體為食,在華所欠下的累累罪債,也算是惡有惡報了。

1944年底,日本大本營做出了戰略調整,將原來佈防在沖繩島的戰鬥力比較強的第九師團調到了臺灣,雖然引起了受命固守沖繩島的第32軍指揮官牛島滿的不滿,但日本大本營當初做這一戰略決策是沒有問題的,要怪就怪自己兵力不足。

因為臺灣是日本不可或缺的戰略要地,不僅扼守著南海與華南沿岸的交通樞紐,也是日本第二航空艦隊本部的所在地,而美軍在太平洋上成功實施了一系列“蛙跳戰術”後,1944年夏以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為首的將領,就曾向羅斯福總統做出提議,直接跳過菲律賓直取臺灣和廈門等地的戰略決策,不僅以切斷日本與南太平洋之間的補給線,還可以圍困和孤立日本重兵防守的菲最大島嶼呂宋島,並減少美軍的傷亡。

但桀驁不馴的西太平洋司令麥克阿瑟一口氣否決了尼米茲的提議,主張先拿下菲律賓再考慮進攻臺灣,只為了報當年從菲律賓狼狽竄逃的“一箭之仇”,兩人因下一步的作戰計劃而爭得面紅耳赤,最後不得不由羅斯福出面調和。但最後還是麥克阿瑟“技高一籌”,打出了“人道主義”的牌子,以不能至被關在呂宋島的3700名美軍戰俘和菲律賓上千萬基督教徒於不顧為由,最終說服了羅斯福總統,同意了先拿下菲律賓再考慮進攻臺灣的戰略決策。

1944年7月,美軍再拿下了馬里亞納和新幾內亞後,也導致了東條英機內閣的倒臺,而美軍的下一步目標是奪取萊特島和呂宋島,爾後控制整個菲律賓。1944年10月,美軍以拿下的萊特島為跳板,開始空襲菲律賓、臺灣和沖繩島等地,而在空襲呂宋島的同時誘惑山下奉文的第14方面軍做出了分兵佈防計劃,1944年12月,原駐紮在沖繩島的第九師團也被調到了臺灣,加強防禦。

在美國發起對菲律賓全面反攻後的同時,1945年初,南太平洋艦隊第五艦隊司令、優秀戰略家斯普魯恩斯向總司令尼米茲提出了放棄進攻距離太遠、而且不具對日本本土構成威脅的臺灣,“攻心為上”直接進攻通往日本大門的硫磺島和沖繩島,從而達到控制日本南部的目的,雖然風險太大,但得到了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批准。

就是斯普魯恩斯的這一大膽建議,也讓臺灣避免了戰火的摧毀。美軍在發起菲律賓大反攻時,曾經考慮將臺灣作為了下一個目標,而日本1944年底調走第九師團回臺灣加強防禦這一決策是正確的,但由於美軍的“臨時變卦”,已經調走的第九師團已經“無路”可回,沖繩島戰役日軍指揮官牛島滿兵力不足只能切腹自盡、含恨而終,可惜沒能等到那一天與第六師團的谷壽夫一起走向南京雨花臺刑場。


賽門軍略


沖繩島戰役前夕,被調走的是第九師團。至於標題中問到的第六師團,他們在前一年的布干維爾戰役中被美軍和澳大利亞軍隊打崩潰,基本上是全軍覆沒了。

萊特灣海戰之後,日本的海軍力量幾乎已不存在了,美軍取得了絕對的制海權。困在菲律賓的日軍,被分割在各個島嶼上,沒有海軍的支持,被消滅是遲早的事。美軍的下一個進攻方向,有可能是琉球群島,也有可能是臺灣。



當時美軍的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在收復菲律賓之後進攻臺灣。斯普魯恩斯上將認為進攻臺灣太困難,而且臺灣離日本太遠,佔領臺灣對日本本土沒有什麼威脅。而琉球群島離日本的本土近,拿下衝繩後,美國航空兵的作戰半徑能夠覆蓋東京灣;此外,沖繩還可以供負傷的轟炸機作緊急降落之用。而拿下臺灣,就沒有這樣的戰略效果。實際上拿下臺灣後,還是要去打沖繩,倒不如一步到位直接打沖繩。

斯普魯恩斯上將的建議最終被採納,因為當時美軍也沒有足夠的兵力進攻臺灣了。為了掩護對沖繩島的戰略企圖,美軍連續對東京進行了兩天空襲,用於牽制日本對沖繩的增援。此外美軍還對臺灣進行持續空襲,讓日本人誤以為美國人下一步的攻擊方向是臺灣。

美軍的這次秘密的計劃變更,日本方面完全不知道。陸軍參謀本部仍然堅持認為美軍會打臺灣,因為沖繩離日本近,他們認為美軍不敢冒著險。因此將沖繩的第九師團調到臺灣,加強臺灣的防衛。



當時日本大本營在戰略上患得患失,既想撿西瓜也想撿芝麻,結果西瓜芝麻都沒有撿到。參謀本部的命令,讓負責沖繩島防衛的最高指揮官牛島滿很崩潰。他私下裡吐露,要麼放棄臺灣,固守沖繩;要麼沖繩也不要守,乾脆把整個三十二軍都調走。可以去本土,也可以去臺灣。現在兵力縮水了三分之一,沖繩島已經沒有打贏的希望了。

事後的結果也確實證明了這個結果,美軍在付出慘痛代價後拿下衝繩。若是第九師團沒有調走,美軍的損失估計會更大。



至於被調走的第九師團,中國人對他們並不陌生。抗戰初期,第九師團參加了淞滬會戰和南京戰役。並在南京陷落後,參加了惡名昭彰的南京大屠殺。之後,又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手上沾滿了中國軍民的鮮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駐紮在東北第九師團被調往太平洋前線,原先準備調往塞班島佈防,但還沒到達目的地,塞班島就被美軍攻克。之後又被調入牛島滿第三十二軍,駐防沖繩。結果在沖繩戰役前夕調到了臺灣,免於被美軍殲滅的下場。

而在標題中提到的第六師團,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這支同樣是手上沾滿了中國軍民鮮血的部隊,在東南亞被盟軍基本全殲。第六師團從中國戰場調離後,原本是準備投入瓜達卡納爾島進行反擊作戰,但由於戰局惡化,反擊計劃被取消。轉而調到了布干維爾島,編入第八方面軍第十七軍。當第六師團的官兵在布干維爾島登陸時,誰也沒有意識到這裡將是他們的葬身之地。



在布干維爾戰役中,美澳聯軍的狂轟濫炸讓第六師團狼狽不堪,死傷慘重。美軍登島後,第六師團拿出在中國對付國軍的戰術,驕橫的排著散兵線,端著刺刀衝鋒。不料美軍的火力強大,不吃日軍的那一套,密集火炮群一通猛揍後,日軍被炸得粉身碎骨,屍首無存。

隨後美軍切斷了島上和外界的聯繫,日軍的補給也告斷絕。仍作困獸猶鬥的第六師團賊心不死,又傾巢而出,發動自殺式突擊,結果還未接近美軍陸地,就被強大的火力轟上了天。截止到日本投降前夕,被困在島上的第六師團殘部仍然不投降,但此時的第六師團已經剩下不到兩千人了,還不到正常滿編的十分之一。當年這幫人在中國作威作福,到了東南亞卻混到這般田地。此時此刻只想對美國人說一聲:謝謝啊!

值得一提的是,沖繩島的日軍最高指揮官牛島滿,他曾經也服役於第六師團,擔任第六師團第三十六旅團的旅團長。同樣參與了淞滬會戰和南京大屠殺,如果他沒有在沖繩島破腹自殺,下場必然是絞死或者槍斃!


而牛島滿麾下的第六十二師團也同樣來自於中國戰場,這支部隊是在太原組建的,最初在華北擔任清鄉任務,與八路軍有多次交手。調到沖繩後被美軍殲滅。《血戰鋼鋸嶺》中的日軍就是這支部隊。


Mer86


日軍在萊特灣的陸、海、空三軍大決戰中徹底失敗後,本土決戰的想法便提上議程。但是當時的日本本土防衛非常薄弱,為了爭取時間讓本土完成決戰準備,遂要求在本土前沿的千島、小笠原、沖繩、臺灣等島嶼進行堅守,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阻止其設計基地。


也就是說臺灣島和沖繩島一樣被日軍作為下一個重要戰略要點來進行防禦的,而且當時的日本陸軍省更加註重同美軍在臺灣附近決戰,所以傾向於優先加強臺灣島的防禦。而當時臺灣島的防禦確實非常薄弱,原本的守衛臺灣的3個精銳師團都被調往了菲律賓參加萊特灣大決戰,在那裡損失慘重。所以現在迫切需要加強臺灣的防禦力量。先後從各地調往臺灣3個師團,新組建4個獨立混成旅團,其中就包括從沖繩島調往臺灣的第9師團。

而對於抽調第6師團這一決定,當時防守沖繩的第32軍司令官牛島中將是堅決不同意的,他之前所有的部署都是圍繞著第9師團存在的基礎上建立的,調走最精銳的第9師團就意味著之前的所有部署全部泡影,即放棄了在海岸地帶進行決戰以確保島上機場的安全,改為在島內實行縱深的防禦,如此不僅要變更陣地,而且要改變軍需聚集地,這對於戰爭威脅迫在眉睫的日軍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對於駐守沖繩的第32軍司令部的強烈反對,大本營並沒有收回其決定,不過作為妥協,將第84師團調往沖繩增援第32軍。然而這一決定遭到了新上任的日本大本營作戰科長的拒絕,他認為從本土抽調部隊前往這一孤島有違之前指定的“本土決戰”總方針,而且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大規模海上輸送部隊極為不安全,萊特灣海戰時就是例證。最終大本營終止了對沖繩的增援計劃。

日本的部署其實並無太大過錯,因為作為防守一方本身就面臨著由於不知道進攻方的攻擊方向而被迫分散兵力進行全面的防守的劣勢,而且本身對於這些島嶼的防守就是為了拖延美軍進攻其本土的時間,所以保險起見,只能全面加強各個島嶼的防禦,保證美軍不可能快速的攻佔就可以了,真正的決戰是在日本本土!


小小狼王


調離出去的一個師團,並不是第6師團,是第九師團,對於當時的人來講,第九師團是戰鬥力極高的一支隊伍,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在接下來比較重要的沖繩戰役裡面,第九師團將會擔任防守任務,但是當時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日本高層命令第九師團調離出了沖繩直接到了臺灣省。

很多人事後諸葛亮說第九師團,調離出沖繩戰役是一個很大的敗筆。因此還有人說日本侵略者這個舉動很傻,但是事實上我們換一種戰略思考來假日本人能夠守得住沖繩嗎?

其實對於日本人來講,當時守住日本本州島以外的土地已經是一個沒有意義的舉動了。美國人已經有了塞班島,已經走了硫磺島,塞班島起降戰略轟炸機對日本人進行戰略轟炸,硫磺島起降護航戰鬥機為戰略轟炸機進行護航,等於就是來假美國人奪取海外島嶼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提供一個空中跳板對日本人實行戰略轟炸已經暢通無阻了。

對於日本人來說,沖繩島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土地,沖繩島原本屬於中國,當時在沖繩上面那個王國向中國遞交臣屬表,也就是宣稱沖繩島屬於中國,但是日本人不符,後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派出軍隊去拿下衝繩島,沖繩島就歸了日本人所有,但是沖繩島上面大部分都是土著民族,也就是說,這些人不屬於日本。

所以說在沖繩戰役期間,日本人對於當地居民進行了血一般的屠殺,為什麼?就是消除異己,總是日本人對於這塊飛來之地,如果說自己要分得風,要雨得雨的時候,當然土地越多越好,但這個時候對於日本人來講,如何守住本州四島才是當務之急。

除此以外,日本在美國人歷次奪島作戰行動裡面是不斷的進行演變的,從瓜達卡納爾島的呃萬歲衝鋒,到後來硫磺島戰役裡面的挖地道,日本人已經不選擇跟美國人正面硬剛了,日本人此時此刻選擇的都是土工作業,也就是挖地道,然後不斷地給美國人造成殺傷,拖住美國人。

如果說一座島嶼上面的人口太多了,那麼對於接下來這個島嶼的作戰行動來講是一種災難。人太多了,地道里面裝不下,無法進行靈活機動的作戰。

所以說,根據硫磺島戰役以及之前幾個島嶼爭奪戰的結果來看,日本人調出了第九師團把他派到了臺灣,臺灣的面積要比沖繩大得多,如果說臺灣遭到攻擊,那麼就起到一個戰略緩衝的地段,讓美國人繼續爭奪臺灣島兒第九師團藉助臺灣大的面積進行靈活作戰,(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也可以拖住美國人更長的時間。如果進攻沖繩島,那麼我在臺灣的第九師團也可以隨時的進行機動作戰,至少我可以把第九師團直接掉回到日本。本州島。

總之,當時日本大本營對於接下來的作戰行動是持一種悲觀的態度的,別看他們天天口號喊得震天響,但事實上日本高層已經知道這場戰爭已經輸了,所要做的決斷就是到底是無條件投降,還是跟美國人談條件,但是對於美國人來說,珍珠港這一個仇必須要用一種最洩憤的方式把它給洗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