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格力股價與美的差距越拉越大?

子木奶奶1


截至9月29日,格力股價為37.9元,公司總市值為2280億元。自公司股價在7月下旬突破40元關口後,股價有所下跌。

美的股價走勢在前期和格力一樣,也是7月末股價達到高位,然後回調。但是從9月15日開始,美的又迎來一波上漲。截至9月29日,公司股價為44.19元,總市值2881億元。

1.國際化之別

人們常常把企業分為一流企業和二流企業,在八個一流企業的標準中,其中之一就是有沒有國際化經營能力。而在國際化上,美的正在向一流企業邁進,格力還有所欠缺。

財報數據顯示:格力,2016年營業收入1083.0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931.86億元。主營業務中,內銷佔71.04%。外銷15%。

美的,2016年營業收入1590.44億元,其中國內市場佔比56.51%,海外市場43.49%。

當然現在美的的主要收入來自於德國庫卡和日本東芝的並表,但是美的將庫卡和東芝的家電業務消化後,就將邁向國際化。

而格力在國際化上的舉措沒有美的大。其海外產品銷售也多為海外品牌代工為主,國際化對比美的走的慢。

2.產品之別

美的依靠多種產品支撐,不少產品的佔有率都已經是國內數一數二。

而格力走空調單品路線(佔營業收入的七成以上),但是在美的與海爾的夾擊之下,格力的空調市場能不能保住留有懸念。

根據財報,2012年,格力創始人朱江洪退休的同一年,美的空調市場份額為19.7%,2016年增長到了23.9%。

3.產品技術和創新。

美的口號是 “產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經營”,四大核心工作是“聚焦產業、做好產品、確保規模、改善盈利”,以產品為主。

而格力以前的口號是“好空調,格力造”也是以產品為主,但是後來換成了“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側面表明了公司戰略的轉變,由技術驅動轉為營銷驅動。

部分投資者認為,現在格力的業績全靠以前的研發技術作為支撐,一旦技術耗盡,格力在空調市場能否擋得住美的,還得另說。

筆者03年入市,至今已有十多年了。通過十多年的股市闖蕩,練就了高超的看盤功夫,穩健的實戰技能,乾淨利落的操盤手法,特此建立了一個公眾平臺:(杜哥看盤),每天講解選牛股思路,在每天早上都會有很多粉絲朋友感謝本人分享的選股法,看懂後選出不少牛股,也是抓住了不菲的收益。

筆者每天堅持講解,繼續講解來反饋粉絲朋友對我的支持,目前已經有很多粉絲都已經學會,近期都抓住了不少短線牛股。如果你也是操作短線的新股民,希望你發3分鐘看完,之前選的牛股很多,就比如:

摩恩電氣002451是在股價回踩的時候選出,當時股價跌底部出現反轉十字星,主力進場,是絕佳的佈局機會,果斷選出越講解,果然之後股價連續上漲,截止目前股價大漲61個點漲幅,很多看了筆者直播講解的粉絲朋友都是抓到這波收益,這也是長期看筆者直播的粉絲朋友所能把握的利潤!

佐力藥業300181前期該股籌碼震盪吸籌,9號股價回踩支撐線,資金大幅流入,買點出現,根據我所講選股法,及時選出講解,輕鬆收穫55%以上的漲幅,恭喜當時看到筆者選股思路文章的股友及時把握住了該股這波行情。

本人一直在講思路,講技巧,就是為了提高朋友們的選股和操作能力,更好的適應股市!像摩恩電氣、佐力藥業這樣的短期爆發牛股,本人在選股文章會持續講解,又到了每日競猜時刻,看下面今天選出這隻股能不能如上面一樣走出短線行情:

該股走勢非常明顯,上升回檔形態,本週經過連續陰跌回調,主力洗盤徹底,吸籌完畢,回調結束轉強,量價齊升,該股後期走勢和買賣時機將另行發佈,想抓機會的股友留意。【杜哥公眾號:杜哥看盤】

思路很多,牛股更多,杜哥希望下一個學會此種思路抓住牛股的,就是正在閱讀本文的你!當然,如果大家手中持有股票已經被套,不懂解套,不懂走勢,不懂操作,都可以一同探討,杜哥看到定當鼎力相助,為大家答疑解惑。


杜哥看盤78


截至9月29日,格力股價為37.9元,公司總市值為2280億元。自公司股價在7月下旬突破40元關口後,股價有所下跌。

美的股價走勢在前期和格力一樣,也是7月末股價達到高位,然後回調。但是從9月15日開始,美的又迎來一波上漲。截至9月29日,公司股價為44.19元,總市值2881億元。

1.國際化之別

人們常常把企業分為一流企業和二流企業,在八個一流企業的標準中,其中之一就是有沒有國際化經營能力。而在國際化上,美的正在向一流企業邁進,格力還有所欠缺。

財報數據顯示:格力,2016年營業收入1083.0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931.86億元。主營業務中,內銷佔71.04%。外銷15%。

美的,2016年營業收入1590.44億元,其中國內市場佔比56.51%,海外市場43.49%。

當然現在美的的主要收入來自於德國庫卡和日本東芝的並表,但是美的將庫卡和東芝的家電業務消化後,就將邁向國際化。

而格力在國際化上的舉措沒有美的大。其海外產品銷售也多為海外品牌代工為主,國際化對比美的走的慢。

2.產品之別

美的依靠多種產品支撐,不少產品的佔有率都已經是國內數一數二。

而格力走空調單品路線(佔營業收入的七成以上),但是在美的與海爾的夾擊之下,格力的空調市場能不能保住留有懸念。

根據財報,2012年,格力創始人朱江洪退休的同一年,美的空調市場份額為19.7%,2016年增長到了23.9%。

3.產品技術和創新。

美的口號是 “產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經營”,四大核心工作是“聚焦產業、做好產品、確保規模、改善盈利”,以產品為主。

而格力以前的口號是“好空調,格力造”也是以產品為主,但是後來換成了“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側面表明了公司戰略的轉變,由技術驅動轉為營銷驅動。

部分投資者認為,現在格力的業績全靠以前的研發技術作為支撐,一旦技術耗盡,格力在空調市場能否擋得住美的,還得另說。


麵包財經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實際上網絡上關於美的董事長方洪波和格力董事長董明珠的爭議很多。因為從兩人接手企業的時間和起點來看幾乎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兩人是在同一起跑線上。

但是,近幾年來,單從股市上的表現來看,美的可謂是一年接一年的超越格力,現在已經遠遠的把格力甩在了身後。所以,從股民們的角度出發,都認為董明珠不行,和方洪波比更是差遠了。

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單純支持董明珠的人又覺得雖然在市值上格力比不過美的,但是從賺錢的角度看,美的不如格力。

雖然2017年營收1482.86億元人民幣,美的營收為2407.12億元人民幣,看似美的更賺錢。但從實際的利潤來看,格力為224.02億元。美的為172.84。也就是說美的單件商品是不賺錢的,而格力是賺錢的。從這個角度看,董明珠確實厲害。

其實,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不同的答案。董明珠屬於比較實幹的企業家,她說過自己從不在乎資本,因此也不會在意股市的價格。這也是為什麼她明知道造車、做芯片股市會跌,還要做的原因,因為她在意的產品。

無論怎麼說兩個企業家都是很優秀的,沒有一個是弱的。


正商參閱


美的與格力作為家電行業的兩個龍頭股,代表著整個家電板塊的走勢,其實單純從股價上來看,兩者相差的並不多。目前格力電器的股價是36.48元,而美的的股價是34.48元,單純從價格上來比較,兩隻股票僅僅相差2元,而且從市值上來說也相差不多。

如果從利潤上來說,格力電器要比美的好一些,可能這就是兩隻股票股價有所差距的一個原因。

格力電器由於有董明珠小姐的網紅形象以及自身專注於空調生產的品牌口碑,一直處於一個穩定的盈利狀態,而且利潤率非常高。前一段時間,董明珠與小米雷軍的10億賭局,以董明珠自我宣佈勝利而告結束,也是在資本市場上吸引了不少的眼球,對於格力電器的股價抬升有一定的作用。

而美的著重於多元化發展,在產品的佈局上比較廣泛和深入,呈現出一種齊頭並進的態勢,但在高精尖,深度耕耘上比格力電器還要少一些。

有很多人在做股票交易的時候,在格力電器和美的之間來回倒倉,哪個跌得多就買的多一點,哪個漲得多得,就賣得多一點,一旦兩隻股票的股價差距超過5%,就擇機佈局股價低的那一個股票,聽說收益也不錯。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格力與美的的股票價值基本一樣,只不過可能是由於炒作或者是利潤高低的原因有一定的價差,但這種價差幅度不會越來越大,而且有此起彼伏跟隨的狀態。


小散李大鵬


美的與格力都是家電行業的佼佼者,如果單從格力與美的的股價差距來看,格力電器的股價是36.48元,而美的的股價是38.48,兩者之間距離只有2元,而且從市值上說也差距不大。

從股民的角度來看,格力的股價波動性相對較差,與美的股價相比,現在美的遠遠把格力拋在身後。實際上,格力的2017年營收1482.86億元人民幣,美的營收為2407.12億元人民幣,格力不如美的。

但從純利潤來看,格力為224.02億元。美的為172.84。我想沒有哪個側重於上市公司分紅回報的投資者會喜歡美的,而不喜歡格力的。格力在純利潤上遠超美的。這說明格力在空調製造方面的利潤很高,這是美的無法企及。

不過,導致格力股價最大掣肘,在於格力專注於空調領域,收入結構佔到94%,而美的是什麼都要做,空調收入僅佔到46%。不過,美的在電飯煲,電磁爐,電壓力鍋,電水壺的市場佔有率上都排名全國第一,洗衣機,空調,微波爐市場佔有率排名全國第二,在未來的發展上也更有潛力。而格力在芯片製造、新能源造車、手機制造方面,還沒有重大突破。

所以,如果是普通股民,當然喜歡美的,一方面,美的搞多元化發展已經成功,業績增長速度迅猛,未來營收和業務發展前景值得期待。而格力專攻空調,把身家都在空調上面,目前前空調市場格力已經佔40%的份額,發展空間又不大,格力雖然也在家電、手機領域奔起直追,但格力的多元化發展要想短期內突破,難度很大。

另一方面,在新零售方面,美的開始重大布局,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根據企業年報,美的在線上的銷售收入已經佔到總收入的14.5%,而格力僅佔4%。足見,新零售升級方面,格力明顯要比美的更弱一點。

格力的股價表現不如美的,主要是董明珠頻頻拋出要開發新的產品,但最終收效不佳,鮮有成功之作。而美的多元化轉型,相對還是比較成功,美的主要發展是自己主業的周邊領域,而格力跨行業比較激進,有時要進入自己不熟的領域。儘管美的空調市場佔有率遠不如格力空調,但是他的同心圓多元化發展,營收的突猛進給了投資者以希望。這就是美的股價表現較好的原因。


不執著財經


2017年即將過去,本年度最亮眼的當屬白馬股行情,該群體龍頭貴州茅臺在極為優異的基本面支撐下突破700元大關,並創出A股歷史天價,該股已經成白馬以及整體A股絕對標杆,有種封神的感覺。

除了貴州茅臺所在的釀酒板塊,整個消費類白馬股均出現集體大漲,家電板塊也同樣如此,兩隻龍頭美的集團(000333)和格力電器(000651)齊頭並進,是家電板塊絕對的領頭羊。

不過雖然這兩隻股屬於家電兩隻絕對龍頭,但其中也有明顯的差距,以2017年12月29日收盤兩大數據為例:

1、股價差異:美的55.43元,格力43.70元;

2、總市值差異:美的3614億,格力2629億;

3、2017年度漲幅差異:美的全年上漲104%,格力全年上漲91%;

美的集團(000333)

格力電器(000651)

為什麼同樣的家電龍頭,股價卻差了十幾元,市值差了將近1000億?相信這是很多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對此天檀的觀點如下:

1、先舉個例子:一個演員如果只會演一種角色,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戲路太窄。83版《射鵰英雄傳》中飾演郭靖的黃日華因為一部戲登上了人生的最頂峰,但之後再有沒有塑造出超越郭靖的角色。同樣的例子還有《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的扮演者歐陽奮強和陳曉旭。

上述例子已經說明了我們的觀點,那就是格力空調好到極致後,也被鎖死在這一種產品上,這其實也是最大的風險,在現實生活中,格力並沒有做出其他更深入人心的產品。沒錯,產品線太過單一是格力與美的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業國內與國外市場:美的比格力更均衡。

3、外延式併購:美的比格力佈局更深

一個企業的成長需要內生性增長和外延式併購同步進行,在創業早期階段或規模不大時需要專業化,集中精力和資源做好一個產品,一個市場,或一個服務。

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以及企業所在的市場趨於飽和或競爭白熱化時,同時企業所屬行業在沒落的過程中,應及時考慮多元化並儘快優化商業模式。

總的來說,格力與美的的差距是綜合因素作何用的結果,不過,企業的多元化必須建立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之上,企業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才可能去關注、分析、尋找合適的多元化領域。

同時,企業多元化要避免機會主義,因其往往導致巨大的機會成本,所以應儘量選擇自己能夠駕馭的多元化之路,如果不能駕馭,再好的多元化之路也是死路。

(諮詢加助理公號:LY_1898)




天檀


評論員門寧:

最近這些年格力與美的異軍突起,成為國內家電業的領頭羊,一哥之爭始終在兩家公司之間展開。格力曾經一度領先美的,但美的依靠出色的業績,在最近一兩年成功反超,登頂一哥。從公司的市值角度,格力目前市值2352億,美的市值高出格力10%,為2670億。

兩個公司的經營理念存在較大差別,格力業務類型單一,依靠內生增長髮展;美的則開展多元化,依靠投資併購外延擴張。

格力電器的核心產品一直是空調,空調收入佔格力整個收入的78%以上。相比格力電器專注空調領域發展,美的集團已實現多元化發展的良好態勢。美的集團在2017年併購德國庫卡涉入機器人領域後,其收入組成為消費電器(含洗衣機、冰箱等白電,油煙機、燃氣灶、熱水器等廚電,吸塵器、電飯煲等小家電)佔比41%,暖通空調佔比40%,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佔比10%的多元化公司。

格力電器依靠在空調領域的深度發展,鑄成了技術+品牌形成的寬護城河,使得格力的商品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上半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909億,淨利率128億,淨利率超過14%。相比之下美的上半年營業收入1426億,淨利潤為129億,僅僅比格力高出1億。

但美的電器依靠外延併購可以實現快速擴張,且投資成熟公司的成功率更高,讓公司的未來有無限可能。格力同樣嘗試過多元化,例如格力在手機上的嘗試,最終以失敗告終。

兩者相比各有千秋。

另外格力由於業務類型單一,空調與地產相關性大,在地產嚴格調控期間,其股價走勢不如美的也就順理成章了。


首席投資官


首先,股價差距越拉越大,並不代表什麼。有可能是雙方的分紅和送轉方式不一樣導致的。還是要先看基本數據。從基本數據來看一下更真實。

格力電器目前的股價是36.48元。總市值是2196億元左右。前三季度主營業務收入在1487億元左右。淨利潤211億元。現在動態市盈率7.8倍左右。

美的集團目前的股價是38.48元。總市值是2582億元左右。前三季度主營業務收入在2058億元左右。淨利潤179億元。現在動態市盈率10.7倍左右。

從上面兩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格力股價與美的的差距並沒有越拉越大。而是相當接近了。這主要是雙方的分紅方式不一樣,導致有時候格力的股價與美的不一樣。而總市值方面,美的是明顯高於格力的。主營業務也是美的比較多。這主要是美的多元化家電,而格力則專注於空調造成的。但淨利潤方面格力反而是比美的要多不少的。

因此,不能單純地從股價來判斷兩個公司,而是要全面瞭解這家公司的基本數據,才不會被股價所誤導。

最近問答點贊好少啊,雖然行情不好,但還是希望多多幫忙點贊哦,謝謝!看完點贊,腰纏萬貫,感謝關注!


股海重生2015


股價本身不代表什麼。重要是看看中國這兩家家電巨頭的市值、營收、利潤等幾方面的核心數據。

根據最新數據(2018年5月11日收盤數據),美的集團總市值3538億元,格力電器總市值2857億元。美的市值比格力高681億元,相當於美的多出格力24%左右。

再來看兩家公司2017年財報。

2017年美的集團營業收入2407億元,同比增長51%,淨利潤156億元,同比增長16%。淨利潤率達到5.8%。

2017年美的入主經營機器人智能自動化的庫卡集團後,美的集團的業務佈局已經包括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和智能供應鏈。其中消費電器貢獻了41%的營業收入,暖通空調的營收佔比也將近40%,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營收達270億元,佔比11.23%。

業績的增長讓美的集團得到不少外界的肯定。2017年末美的集團市值達3630億元,全年漲幅超過100%;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美的集團排名較2016年上升31名。

格力方面。2017年全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1483億元,同比增長37%;淨利潤224億元,同比增長45%。淨利潤率達到15%。

最為對比,中國還有一家家電巨頭——青島海爾。2017年海爾營收1582億元,淨利潤69億元。

從家電行業地位看,美的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家電企業,海爾其次,格力第三。但在核心的淨利潤方面,格力在董小姐的帶領下成為最賺錢的家電企業。2017年默默地賺了220多億元,相當於美的和海爾的總和。

如果給中國家電兩巨頭海爾、美的和格力各貼三個標籤,我的選擇是:海爾——管理、品牌、國際化;美的——研發,研發,研發;格力——營銷、營銷、營銷。在三家家電企業中,美的對科技的研發投入最大,也最為偏執。

2017年美的研發投入超過70億元,過去5年投入超過200億元。而格力的研發投入約為40億元,海爾更少只有30億元。從幾年前的實力相當,到現在的美的異軍突起。研發投入的效果終於顯現了。相比於美的花真金白銀在研發上,格力更願意把銀子花在營銷方面,電視、網絡、片面上格力的廣告隨處可見,董小姐甚至親自上陣推銷,“好空調,格力造”。


紅谷新視界


營收方面,美的差不多是格力的兩倍,並且格力近幾年還出現過營收下滑的狀況,美的則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管理層方面,美的近幾年管理層更迭較為穩定,而格力的人事變動充滿著不確定性,其以後的管理層將是哪種風格,更是不得而知。這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市場更加青睞穩定的美的。美的企業的整體管理機制,在全國可能都能排進前五。儘管瞭解內部情況的人不多,但是低調的美的毫無疑問是本土企業的卓越代表。其運行效率與架構設計無一不是行業典範。不得不說,格力具有管理層風險,美的沒有。

一個企業的成長需要內生性增長和外延式併購同步進行,在創業早期階段或規模不大時需要專業化,集中精力和資源做好一個產品,一個市場,或一個服務。

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以及企業所在的市場趨於飽和或競爭白熱化時,同時企業所屬行業在沒落的過程中,應及時考慮多元化並儘快優化商業模式。

總的來說,格力與美的的差距是綜合因素作何用的結果,不過,企業的多元化必須建立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之上,企業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才可能去關注、分析、尋找合適的多元化領域。

市值:

美的集團:3711億 分紅5次累計分紅270億

格力集團:2943億 分紅21次累計分紅417億

營業數據比較

從營業收入來看,美的在2015-2017年間,營業收入實現了大幅增長,其中2016年的房產牛市給雙方都帶來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從淨收入來看,格力的淨收入一直在美的之上,雖然後期總營業收入被格力趕超;美的的淨利潤率一直高於格力。

總的來看:

美的營收增長快,但是格力的毛利高,淨利潤率一直比美的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