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帝國的決戰,金國超過100萬軍隊,為何一敗塗地?

哲愛豔



金國100萬看起來數目驚人,無堅不摧,可真正戰鬥力卻很差勁,自古以少勝多的戰術很多,從來沒有那個帝國因為雄兵百萬而避免滅國的命運,而恰恰兵力少新型力量卻是改變歷史軌跡的主力軍。兵多隻會當做保證,裡面摻雜的水分很大,兵不精,將不良,也照樣被打敗,除元朝以外,歷代歷朝皆如此。


在蒙古興起之前,遼金之戰是鮮明的例子,遼朝擁兵80萬卻敗在幾萬的的金兵手上,話說,女真滿萬,天下無敵。女真開始以部落製出現,保留有原始的猛安猛剋制,在臣服遼朝的時期,他們一直受其壓迫,盤踞在東北阿城這片邊緣之地,由於長期被壓迫導致他們最終爆發,一舉打敗了數倍的遼軍,又揮師南下消滅北宋。可是什麼原因導致金朝在數百年間安逸中變得頹廢,導致歷史重演,蒙古鐵木真學他過去的樣子,以區區10萬擊敗了金朝近100萬,那是因為他們選擇時間很得當,金國和過去遼宋一樣已進入百年國運,國力衰落政廷腐敗,成吉思汗審時度勢,剛好抓住了這一點。


草原一句話先長出來的耳朵沒有後長出來的犄角堅硬,成吉思汗在攻金之戰之前以做好充分的準備,他一定程度瞭解金宋形勢,對阿骨打閃電之戰及其崇拜,在摸清形勢同時,還派間諜不斷試探金國地形,佈防和國力情況。成吉思汗之所以能下這麼賭注,有麼大勇氣,並不是在實力,而在於報仇的勇氣,他把打敗金國作為一輩子的志向。


通過淨州不歡而散的朝貢後,成吉思汗基本摸清了金國的情況,瞭解當初統治者碌碌無為,也代表金國強幹弱枝,於是斷交,還罵了中原皇帝一句:“我還以為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的原來是庸碌之輩。”


利用剛統一蒙古的勁頭,精兵強將不缺的成吉思汗而言,開始時以試探性向金國開戰,試試對手的實力。在經過偷襲南下的進攻中,金國北方防線瓦解,烏沙堡和烏月營被攻破,永濟皇帝著急了,於是下決心展開決戰,地點選在今河北張北,就是過去的野狐嶺決戰。


金朝為了拿出勝利的表票,狠心決心,抽出帝國一半兵力作賭注。達45萬,可頭子不行,用的是常吃敗仗的完顏胡沙和高傲的完顏九斤。他們一再耽誤戰局,等蒙古摸清了底細後,才展開決戰。完顏胡沙15萬駐紮宣德作為後備,主力由常勝將軍九斤統領,經過反覆的廝殺後,由於低估對方,導致大敗,蒙古幾乎投入全部精銳,四子,四勇,四狗,四傑,悍將眾多,10萬傾巢出動。主力完敗後,完顏胡沙望風而逃,逃到澮河堡被蒙古人全殲,自此金國50萬大軍就此被蒙古人消滅。


這次試探性進攻相當順利,成吉思汗越來越膽大了,金帝一南遷,出爾反爾,立即發動戰爭,蒙古攻破中都今北京,佔領了被金國放棄的北方大片領土,可是蒙金出現僵局,成吉思汗暫時放棄,西征花剌子模。


第三階段的進攻,是成吉思汗兒子窩闊臺發動的,窩闊臺當上大汗後,為了完成父願,御駕親征,和弟弟拖雷南下,繞過潼關,分兵攻破金國,擊敗了金國近30萬精銳。三峰山大捷,金國精銳盡失。成吉思汗聽從郭寶玉意見先消滅西南諸夷再聯宋滅金策略,利用大迂迴大包抄,最終將金朝階段性慢慢消滅殆盡。

對金朝如此,對西夏和南宋也是如此,蒙古習慣性的以少勝多戰術,最終在歷史上創造了戰爭的神話,被後來各個北方遊牧王朝所效仿,在之後的韃靼瓦剌挑戰多於數倍的大明,最終大明不敵他們被一步步帶向衰落。後來又讓大清給用上派場,所以清朝也得到元朝的鼓勵,才敢挑戰近一億的大明的,最後他正如元朝一樣很成功,打敗了100萬的李自成,50多萬的大明,50多萬的大西,最終完成中原一統。


龍文說史


女真不滿萬,滿萬可無敵。

這是當初金朝還沒有建國的時候,女真人率領7000騎兵擊破遼國80萬大軍說的一句口號,完顏阿骨打用他奇蹟一般的軍事指揮藝術擊敗了遼國80萬大軍,並且建立了金。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僅僅過去不到20年,當岳飛率領岳家軍進攻北宋前首都汴京的時候,金朝只有一位統帥拿的出手,這就是完顏兀朮。

美人鄉,英雄冢,酒肉地,君王墓。沒有辦法真正忠於戰爭,並且為戰爭付出一切的將軍,要麼因為權力的紛爭被清洗掉了,要麼戰死在前線,而留下來的那些人則更多的是貪圖於享受,不願意用自己的性命去為自己的國家奮鬥,這就是俗稱的不想被最後一顆子彈撂倒。

但是即便如此,金朝憑藉掌握天下最為富足的中原之地,還有再加上之前的老底子,也可以擁有百萬之眾,仍然還是北方第一霸主。

就在這個時候,他們遇到了崛起了成吉思汗,還有蒙古人!

所有人都覺得成吉思汗這個人特別的具有傳奇性,因此都把野狐嶺戰爭的勝利全部歸結在了成吉斯汗個人的身上,但是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忽略了蒙古人這三個字的作用。

20萬蒙古人憑什麼縱橫歐亞鮮逢敵手?靠的就是他們在血與火的戰爭裡面歷練出來的那種戰士的本能,據非官方統計,因為蒙古人的侵略而導致搶個地球兩億多人的死亡,整個地球上的人口如同血崩一樣在下降,很難想象這批從煉獄中走出來的戰士經歷過什麼樣的戰爭的歷練,在裝備決定戰爭命運的20世紀,決定戰爭勝負的仍然是人本身。那麼在當時呢?

45萬大軍這是金朝當時對付蒙古人在野狐嶺所使用的全部軍隊,蒙古人只有十幾萬人,看似這個戰爭似乎是要以人數眾多的一方獲勝的時候,統帥對於戰爭的決定性又再一次凸顯了出來。

驗證裡面楚雲飛曾經在病床上面替大家分析了一波成吉思汗當初進攻南宋所使用的戰略包抄,這一點充分體現了成吉斯汗優秀的戰略意識,以及對於整個戰爭佈局的把控。這一點在成吉思汗成長的路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偏偏這一回,金朝的統帥在成吉思汗面前就像一個弱智一樣,他活生生把45萬大軍拆分成數個小部隊,然後在不同的地方把手這樣的話,成績思汗的蒙古軍隊在面臨著敵人進攻的時候,局部上面還擁有著兵力上的優勢,尤其是在野狐嶺,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先針對金朝統帥的位置發起突擊,集中全部兵力,爭取一舉擊潰金朝的45萬大軍的中樞結構。

除此以外,剩餘的機動部隊在外圍進行機動調離其他金朝可以機動作戰的部隊,(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使得金朝的統帥部再也和裡越來越孤單。

並且成吉思汗手下的蒙古人,與其說他們是人,不如說他們更像是狼。聞著血腥味兒,他們就絕不撒口。當時登上也湖嶺的時候,由於山地的原因,騎兵不能夠,起碼進行作戰,蒙古兵全部走下戰馬,用步兵的方式跟敵方對學,機會只有一次,只有抓住機會的人才能夠成功。這場戰爭也以蒙古人的勝利作為的終結。

雖然說並沒有徹底的剿滅金國,但是對於成吉思汗來講,他們正面所面臨的最大敵人已經消失了,接下來更多的是要好好的規劃如何實現它的那種不侷限於蒙古這個高原兒,要征服全世界的夢想。


漩渦鳴人yy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金國50萬大軍慘敗野狐嶺,輸的並不冤枉。

無論指揮官的指揮、整體戰略、具體戰術還是士兵作戰能力,蒙古人都是完勝。

野狐嶺戰役前,金軍有45萬軍隊,蒙古人有10萬。

但金軍指揮官極為弱智,幾乎相當於外行。

當時金軍戰鬥力、組織、鬥志都不如蒙古人,有的是兵力的優勢。

正確的作戰模式,要麼集中優勢兵力,和10萬蒙古大軍決戰。

要麼就是分兵一部分駐守要隘,消耗蒙古人的實力和補給,同時集中幾十萬精兵準備最後的決戰。

但金軍指揮官完顏承裕,莫名其妙的將主力部隊分散成幾股,分散駐守各地。其中,15萬人作為後衛,根本不在一線,不能及時支援。

這樣,不但金軍基本處於光捱打不能還手的局面,還讓本來優勢的兵力蕩然無存。

一種說法是,金軍中大部分其實不是女真人,而是漢人。漢軍其實無意為女真人賣命,軍心不穩。完顏承裕怕將幾十萬大軍集中在同一個地方,讓漢軍有力量篡權反咬。

所以,他不但將45萬大軍分散,甚至在野狐嶺的20多萬部隊也分散駐守各處,沒有集中。

這是智障一般的戰略錯誤,簡直不可思議。

結果,蒙古人集中10萬主力,在野狐嶺進行殲滅戰。

野狐嶺的地形是山地,很多地方不能騎馬,這本來是對金軍有利。

但蒙古人即便下了馬,戰鬥力尤其是兵力非常集中。相反,防禦野狐嶺的金軍分散,幾萬人幾萬人的被蒙古人吃掉。

此時金軍早已不是滿萬不能敵的年代。隨著近百年的相對和平生活,無論是漢軍還是女真人的鬥志極差。見前軍被蒙古人殲滅,中軍和後軍就失去了抵抗意識,開始撒丫子要逃。

但又逃不出去,反而被蒙古人包圍痛擊,最終大部毀滅了。

金軍逃出幾萬人,在澮河堡剛站住腳,幾萬蒙古騎兵就殺到,結果連逃也逃不走,全軍覆沒。

此戰輸的不冤枉,名義上的45萬金軍,其中只有30萬參戰,真正和蒙古人交手的不超過20萬,也就是蒙古人的一倍,但金軍又分散各地,那也就是沒有兵力的優勢。

其餘的10萬人,根本沒有和蒙古人所長就撒丫子潰逃了,他們本來也沒有作戰的慾望,形同壯丁。

此戰,金軍損失20萬,蒙古軍損失2萬多人。

尤其,金軍損失了參戰兵力的三分之二,但潰逃的部隊還有10萬,加上後衛的15萬,仍然保持25萬規模,還是能夠繼續作戰的。

相反,蒙古軍參戰兵力10萬,損失2萬多人,相當於四分之一,也不算少,傷了元氣。

這也是成績山打完這一仗,就撤軍的原因。

他明白,一口是吃不掉金國的。


薩沙


蒙古人的崛起還是帶有一點偶然性和運氣的。蒙古人一開始在金人的壓迫下生存,即使到了後來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這個時候軍力也不過十萬人左右,但是我們都知道金人在滅了北宋之後,統治了北方一個世紀了,人口數量發展到了5000多萬,軍隊超過了百萬。這個時候蒙古人還不及金人的四十分之一。軍隊數量不及十分之一。但是經過了數十年的蒙金戰爭,強大的大金竟然就被蒙古人滅掉了。

其實蒙古滅金,和當初的金國滅遼也是差不多的。一個處於上升期的民族打敗了正在走下坡的民族也是可以理解的。

金人已經統治了北方,中原一個世紀了。金國滅北宋之後,開始遷徙到中原,金人已經是慢慢的由遊民民族變成了農耕民族了。這個時候金人的戰鬥力明顯是不如蒙古人了。一開始的金人:人滿一萬,天下無敵。但是到了中原之後接受了中原文化,缺少了草原部落的那種血性。

蒙古人一直受到金人的壓迫,其實蒙古人能夠團結起來,金人對他們的壓迫可以說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說蒙古人從骨子裡就反金人的,那麼遇到金人時候肯定是士氣高漲了。

蒙古騎兵確實太強大了,別說是金人,就是整個歐亞大陸上當時有誰是他們的對手了。不光是蒙古騎兵厲害,蒙古人也吸取了很多中原武器的優勢,特別是在攻城方面。 本來蒙古人就擅於野戰,在這之後又是增加了自己的攻堅能力。金人呢佔領了中原之後就是依靠南宋每年給他的歲幣,加上壓迫北方各個民族,金人也是開始失去了原來的戰鬥力。

野狐嶺之戰也是蒙金之間決定性的一場戰爭,蒙古人以十萬人消滅了金人45萬的主力部隊。經過了這一場戰爭,金人的精銳部隊也就差不多沒有了。這場戰役可以說是不光是決定了蒙金之間的生死,更是決定了整個歐亞大陸上所有的民族的榮辱,因為在這之後蒙古人開始迅速的崛起,成為了歐亞大陸上不可戰勝的神話,橫掃了大半個歐亞大陸。

之後,金人就開始一路南遷,中都被攻破了,就遷到了南京——開封。之後也是隻有坐等蒙古人打過來了。再向南就是南宋了,這個時候金國滅南宋肯定是不可能了,向北又是蒙古人,只有夾在中間被兩面夾擊滅亡。南宋聯蒙滅金根本就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這個時候的金國已經是秋後的螞蚱了,南宋不出兵,蒙古人也是要把金國滅了。所以說在這場戰役裡,可說根本沒有南宋的什麼事。


小伍講歷史


因為金朝的軍事爛到什麼地步,今天人可能難以想象。金軍的戰鬥力下滑,甚至超過了後世的晚清。

海陵王時期(1122年2月24日―1161年12月15日),金軍侵略南宋,但南宋對其戰鬥力不屑一顧,當時的宋人說即使在原先女真人拿手的開弓技術上,金軍已經比不上南宋軍:

虜人所射弓不過五斗,而本朝戰士所射弓多是一石或二石者。

當然不排除這是宋人給自己鼓勁誇大,但確實有類似的記錄:1170年,金朝設宴款待南宋使團,舉行了射箭比賽,結果宋方以50:7的成績大勝。

金朝滅亡是1234年,野狐嶺之戰是發生於1211年。正常來說,在這時金軍的戰鬥力應該是進一步下滑。

金軍的編制是猛安-謀剋制度,在金朝初期謀克相當於今天的連,一般為300人左右,猛安則像是團,一般為10個謀克,即3000人。

而到了金朝末年,一個謀克卻只有25人,去掉輔兵,能參戰的只有18人,而一個猛安只有4個謀克,也就是實際作戰兵力,連金朝初期的1/10都不到。

所以說金朝有百萬大軍實際也很可疑。金朝人口最多時為5600萬,其中女真人只約為400萬。佔到不到10%,這裡說的女真人口不是純正的女真人。裡面包括了投降的契丹人、渤海人以及一部分早期歸附的漢人。

當時的蒙古是動員效率最高的,在80萬人口中可以動員10萬軍隊,以蒙古人的動員效率來看,女真人核心部隊最多為50萬,但這實際是不可能的。

女真全族在這時已經高度漢化,民間已經到了連騎馬都不想學,以當軍官為恥的程度,相反女真人當時非常熱衷參加科考。

在1198年,為了鼓勵女真人學習軍事的熱情,特別規定,45歲以下的女真人,在參加正式科考前必須考試射箭能力,10箭能射中2箭就算能合格。但即使這樣,女真人一樣做不到,最後這規定到1207年不得不取消。

所以這時代,女真人真正有戰鬥力能作戰的軍隊,恐怕沒有百萬,連10萬都難說。


閉家鎖的紅楓


因為糧草!金國部隊更多意味著相同的時間裡消耗的糧草也越多。蒙古帝國與金國的戰爭前後打了20幾年,這直接導致了金國內部完全崩潰,彈盡糧絕,在這種情況下被擊敗合情合理。當時蒙古騎兵在成吉思汗手裡做了改革,當時的蒙古軍在後勤部隊上面十分先進,蒙古騎兵都是帶著3~5匹戰馬,尤其是選擇在產奶的季節,他們在這個時候出兵打仗,可以讓馬自己吃草,然後人再喝馬奶當軍糧,也就是說,一名蒙古騎兵既是戰士又是後勤部隊。而同期的金朝卻採用傳統的軍隊作戰補給方式,一般來說一名騎兵戰士需要5名普通步兵在給他們做後勤,如此一比較便可以得出蒙古軍與金兵的糧草消耗量差距了。

其次,成吉思汗在創立蒙古軍的時候還做了另外一個變革,以弓騎兵輕騎兵替代鐵騎重裝兵。蒙古軍最犀利的武器是馬腿跟弓箭,他們在打仗的時候不跟你近身糾纏,只用弓箭迎戰,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撤退,仗著馬腿輕便逃走,這種打法直接避免了傳統戰爭裡的那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也就是說,這是個戰法上的改變,金朝的重裝騎兵一直跟不上蒙古軍,打起仗來主動權就在蒙古人手裡。


優己


蒙古滅金之戰,前前後後也打了二十幾年,對於蒙古人來說,要想走出草原走向世界,金朝可謂是不可逾越的一座大山。蒙古與金對峙初期,金朝實力裝備都優於蒙古,但到了中後期,雙方形勢開始逆轉,原與金朝結盟的西夏倒戈向蒙古,金朝兩線作戰,疲於奔命,最終蔡州一戰金朝走向覆滅。




在中國北方建立的政權中,金朝堪稱一大奇蹟。用不到百年的時間,先後滅掉遼朝和宋朝兩大強國、並一次俘虜宋朝兩位皇帝(宋徽宗、宋欽宗),中國歷史上僅次一例。“人一滿萬,天下無敵”的女真人在最初,是蒙古人的一大噩夢。至蒙金決裂後,雙方的實力比較依然非常懸殊:至衛紹王完顏永濟在位時,金朝尚有人口近5000萬,是蒙古人口的40倍,軍隊人數達百萬以上,是蒙古軍隊的十倍。如此雄厚的家底卻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即敗的光光,著實讓人可惜,哀嘆。





蒙古與金朝是世仇,限於篇幅兩國之間過往的恩恩怨怨我就不多說。直接說蒙古是怎麼滅金的吧,蒙古伐金,前後花了五年時間做準備,在發起滅金之戰前,成吉思汗首先解決的就是金朝的盟友西夏,早在成吉思汗南下前,西夏就感覺到了蒙古是一大威脅,因此夏金兩國早早就開始結盟,蒙古於1205年、1207年和1209年先後發動三次對西夏的征討,夏神宗力不能支,最後倒戈向蒙。金朝去一盟友,形勢於己更加不利。1211年,蒙金之間第一場大戰開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野狐嶺之戰”



“野狐嶺之戰”是蒙金之間的第一場惡戰,雙方都投入了傾國之兵。其中金朝共出動45萬大軍、蒙古以10萬精兵迎戰,此役勝負對兩國都非常重要,金朝敗則形勢危怠;蒙古敗,則無力再戰。



此戰蒙古兵分兩路:東路由成吉思汗親率,趨中都;西路由成吉思汗之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率領,趨金西京(今山西大同)。在關鍵時候金帝完顏永濟臨陣換帥,用宗室完顏承裕代替平章獨吉思忠為主帥。蒙古軍在攻下失昌州、桓州、撫州後乘銳氣兵進野狐嶺,雙方開始在這裡排兵佈陣決一死戰。

完顏承裕有先佔野狐嶺優勢,命分兵把守各處險要關隘、嚴防死守坐等蒙軍。成吉思汗以集中優勢兵力尋找突破口,左軍6萬人於獾兒嘴(野狐嶺北山嘴)猛攻金軍陣地,後來的蒙古名將木華黎在此役更是身先士卒、親冒矢石拼死力戰。面對蒙軍的勇猛衝鋒金軍幾無招架之力,金朝野狐嶺防線很快被打出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完顏承裕的中軍指揮部遭到蒙軍的猛攻,他自身亦身陷包圍,金朝失去了統一指揮開始自亂陣腳,在蒙軍的左衝右突下,45萬大軍兵敗如山倒。完顏承裕見敗局已定,只得收集散兵往宣德方向逃跑。前方主將下落不明,龐大的軍隊失去了指揮,導致金兵軍心渙散,紛紛逃走,一路蒙古人漫山遍野追殺,死者蔽野塞川,蒙古軍乘勝追擊,伏屍百里。野狐嶺之戰最後以金朝的完敗結束。


野狐嶺之戰的慘敗,勝負天平已經向蒙古轉移,金禎祐元年(1213年)成吉思汗發起三路攻金之戰,此戰,金朝中都危怠,政治中心被迫南移,北方大片領土已盡陷蒙古之手。



成吉思汗發起的三路攻金之戰是蒙古大軍對金朝殘餘勢力的又一場惡戰,雖然在野狐嶺之戰金朝已經損失了45萬軍隊,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金朝依然保存有一定的實力。七月,成吉思汗率領的蒙軍主力在懷來(今河北懷來東)、縉山(今北京延慶)與金軍相遇,大敗金帥完顏綱、術虎高琪所部十餘萬人,金軍南撤,在居庸關嚴防,成吉思汗避實就虛,走小道奇襲居庸關。接著率主力南下襲破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克涿州,攻中都。此時,金朝內部發生政變,大將胡沙虎弒衛紹王完顏永濟,改立金宣宗完顏珣。成吉思汗包圍中都,宣宗被迫放棄中都,南下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金貞祐三年(1215年)中都在外無援兵,糧草絕跡的情況下淪陷,蒙軍盡掠中都,大火月餘不息。


最後生死一戰,面對困守在蔡州城的金朝君臣,蒙古聯絡與金朝有滅國大仇的南宋出兵,聯手滅金,此戰對已經瀕臨亡國的金朝是致命的一擊。



經過連續多年不間斷的用兵,金朝實力大大受損,滅國在即。金宣宗死後,哀宗完顏守緒繼位,這是金朝末期難得的明君,為了改變三面受敵的被動局面,哀宗譴使與西夏修和,對宋朝一改宣宗攻宋的愚蠢策略,譴使向宋曉以“唇亡齒寒”的利害關係。為了對抗蒙古大軍,以兵數十萬西守潼關一帶,另派精兵20萬沿黃河2000餘里分4段堅守。於是,蒙、金形成隔河對峙局面。

金正大四年(1227年)成吉思汗於攻夏之戰中病逝於清水縣,臨終時遺命借道南宋,繞過潼關以滅金。金正大八年(123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發起全面攻金戰爭,至金開興元年(1232年)八月,蒙古軍殲滅金軍主力達15萬人。經過二十餘年的鏖戰,金朝主力已經損失殆盡。絕望的金哀宗先後敗走歸德(今河南商丘南)、亳州(今屬安徽),最後選擇在蔡州(今河南汝南)背水一戰。

即便是剩下蔡州一座孤城,蒙古人也不忘羞辱金朝皇帝一番,邀約南宋聯合滅金。之前南宋拒絕了金朝“聯金抗蒙”的建議,宋理宗在舉朝“雪恥一戰”的呼聲下,以名將孟攻為帥,出兵2萬聯合蒙古滅金。1234年(金天興三年、蒙古窩闊臺汗六年)舊曆正月初十,絕望中的金哀宗傳位於末帝完顏承麟。十一日,宋軍、蒙古軍破城。哀宗自縊,末帝完顏承麟堅持巷戰到最後力竭被殺,金朝亡。




轟轟烈烈、悲壯無比的蒙古滅金之戰到此結束。蒙古滅金,前後共計花費了22年時間,金朝,是蒙古人走出大漠成天下霸主的第一大強敵,蒙古人最難打的仗不是三次西征,也不是滅宋之戰而是悲壯而慘烈的滅金之戰。金朝的頑強意志和君臣上下視死如歸的精神讓蒙古人膽寒,一日之間,兩位皇帝一同殉國,五千年來未有之,金朝,一個值得我們尊敬敬佩的王朝。


大國布衣


金國投入的人數高達百萬以上,這只是傳言而已,真正的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即使金國有百萬軍隊,全部人馬也派不上,畢竟金國的邊境還需要防守,不能因為和蒙古國的決戰放棄所有的邊線,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沒有什麼質疑,所以能夠上戰場的大概只有15萬軍隊。至於金人為什麼會敗?只能說既是天命,也是人為。


金國滅掉北宋以後,便是他的巔峰,從那以後金便開始走下坡路了,到公元1211年,金和蒙古的野狐嶺戰役,金朝的精銳部隊被消滅一空,至此已經完全喪失對外作戰能力。

當時如果金朝願意聯手南宋對抗蒙古,金完全還有機會倖存下來,假以時日更可能重現光輝,可惜金國並沒有這麼做。金哀宗執政的時候,金國甚至還想向南發展奪取南宋的土地,徹底坐實了“世仇”之名,也難怪最後南宋倒向了蒙古,這就是我所說的“人為”。


金人當初能夠滅北宋既是人力也是天時,蒙古滅金如此。皇統九年,金熙宗殺弟完顏元,完顏查刺,群臣震動,十二月,金熙宗被暗殺,完顏亮登基,此後完顏雍又反叛,金國內部一片混亂。金人最後幾任皇帝的反覆無常,似乎在有意無意的暗示著金國亡國有日。

金朝末年,金國控制的江淮地區,河水氾濫,連年不覺,百姓哀鴻遍野,金人卻還想著繼續向外擴張。後來黃河改道,而且流向東南,天下震驚。金國在戰場的一敗塗地,這也是可以預見的了。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歷史十二郎


100萬軍隊?你確定沒在說笑?

1211年,金國和蒙古大軍在野狐嶺展開激戰,此時,金國有45萬大軍,而蒙古成吉思汗帶領的軍隊,只有9萬。彼時金國憑關據守,城高牆厚,這非常懸殊的對比,本來是沒有懸念的戰役,但是最後金國一敗塗地,45萬大軍灰飛煙滅。

此戰是金國和蒙古最大的決戰,金國投入軍隊不超過50萬。題中所說的100萬大軍,靜夜史認為指的是金國全國軍隊的總數,這個數100萬也不止。

關鍵是金國不可能將全國軍隊全部押在金蒙邊界,它的西部,有西夏、吐蕃,南部有南宋,東部有高麗。

但即便不能集中力量徹底擊敗蒙古,45萬大軍面對9萬蒙古軍隊,按說就算打不贏也不至於輸這麼慘。那麼,金國為什麼在金蒙決戰中這麼不經打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金國漢化程度太深,已經完全失去了遊牧民族的血性

朱元璋在評論元朝的興衰時,說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話:“胡虜無百年國運”!

這句話對於金國而言同樣適用。

作為遊牧民族,金國在經歷了短暫而迅速的膨脹後,也迅速走向了衰落,最終被蒙古徹底消滅。

那麼,為什麼金國衰落得這樣快呢?答案只有一個:“漢化”。

其實漢化並不是貶義詞,特別是對於落後的少數民族而言,漢化意味著他們可以學習中原先進的制度,可以迅速完成由原始部落向封建集權帝國邁進,如果沒有漢化,這樣的歷程可能需要成百上千年。

但是過猶不及,特別是金國這樣無差別吸收漢人文明的做法,極易導致漢化之路的跑偏。

漢人在創造了先進的文明後,也學會了享受先進文明帶來的舒適生活,這也不可避免地被金國學了去,所以到金國建國中期,這種趨勢已經深深影響了金國人民。

以前,部落狀態的時候,大家都是一樣的窮,所以沒什麼階級之分,有肉一起吃,有湯一起喝,你我都是好兄弟,打起仗來自然是同仇敵愾,打得敵人落花流水。完顏阿骨打2萬人打敗70萬遼軍就是最好的證明。

現在好了,生活條件好了,開始實行漢化制度了,你我之間不是兄弟,而是上下級了,遇到打仗,我們也要學習漢人一樣哭哭啼啼,十里相送,還沒等你送完呢,蒙古騎兵就殺過來了。

所以,無差別的漢化徹底將金國廢了。

這樣的條件下,即使金國有200萬、300萬軍隊,面對剛剛崛起的蒙古軍隊也是白搭。

況且,金國此時沒有可以匹敵成吉思汗的將領。

2、金國錯誤的內外政策導致金國萬劫不復

1141年,宋金在進行了十多年的戰爭後,終於握手言和,簽訂《紹興和議》,標誌著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

局面形成後,南宋向金稱臣,金國成為中華正朔。另外,南宋每年還需要向金國進貢30萬歲幣。

由於金國實力一度很強,因此宋金的關係實際上是上下級的關係。

因為金國立國不久,風頭正盛,而南宋一如既往地孱弱,所以這樣的局面維持了很長時間,南宋對此沒有異議。

但是進入13世紀,一切都不一樣了。

首先就是南宋還是一如既往地疲軟,但是金國確實已經走上了下坡路。這樣的情況下,是該對宋金關係進行一個合理的修改了。

當然,這只是南宋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事實上,即使國力衰落了,金國仍然認為自己瘦死駱駝比馬大,碾壓南宋一口氣不費勁。

這就導致了一個很嚴重的後果。

當1211年野狐嶺之戰慘敗,金國北方精銳被掃蕩一空後,金國就面臨著兩個選擇:中都旦夕可破,是退回東北老家打游擊,還是南遷躲避蒙古鋒芒。退回東北可以形成宋金夾擊蒙古的態勢,但是東北已經因為金國的漢化被金國拋棄很多年了,重拾這裡難度很大。這樣的情況下,南遷或許還有一絲希望。

其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聯合南宋,一起抵禦蒙古,唇亡齒寒,相信南宋更明白這個道理。

但是金國當爹當慣了,你讓他放下身段聯合曾經的“臣子”,金國放不下那張老臉。不僅放不下,而且還一如既往地看不起南宋。

在蒙古步步緊逼的情況下,金哀宗竟然還想著奪取南宋的四川盆地作為抗蒙根據地,太不拿南宋當棵菜了。當然,最後的結果就是,南宋徹底被激怒,宋蒙聯軍最後徹底將金國埋葬。

可以說,正是由於金國積重難返的狀態和錯誤的內外形勢,導致了金國的萬劫不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討薪引發的血案:蒙古的覺醒

契丹人的政權在漠北的統治一直很穩固,同為遊牧部落的室韋部落的勢力,在契丹同宗的關照下,逐漸發展壯大了起來。

後來遼國很快被女真人滅國,休克死亡,殘存的契丹人勢力沒有退往漠北,號令各個遊牧部落民再開戰場,而是橫絕沙漠,不遠萬里西遷,建立了西遼,室韋部落開始聽從金國的號令。

女真人認為他們是繼承了遼國的政治遺產,可以自由徵發這些部落民打仗,不必付出成本。可在這些部落民眼裡,金人顯然還不是遼國的繼承者。因此,部落民團結起來,成立了蒙古汗國,要求打仗給錢,開始組團向女真人討薪。

蒙古汗國合不勒汗經過1135年-1147年的12年金國的爭鬥,雙方互有勝敗。有過一段時期,女真放著南宋不打了,專門進攻蒙古,希望一勞永逸,徹底解決家門口的威脅——當時的女真金國的首都是上京城,在現在的黑龍江省,距離蒙古人的大本營很近。

以金國初期的精兵悍將,蒙古人在對抗中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但是金國並不能徹底消滅這些來無影去無蹤的遊牧奇兵,反而幫他他們打出了一個統一的部落政權。

公元1147年,雙方達成合約:金國割讓西平河以北的27個堡壘給蒙古,每年給牛羊米蔻,冊封合不勒當蒙古國王——此為蒙古第一汗國,金國學會漢人的冊封制度了。

雙方的妥協都不是真心實意的,因此條約在簽訂的那一刻就註定了是廢紙一張。合不勒汗隔年就病死了,金熙宗也因內部政變被殺。雙方都換了領導人,都在鞏固內部,因此消停了一段時間。

俺巴孩繼承了合不勒的大汗位後,蒙古部由於和塔塔兒部發生嚴重鬥爭,而金朝向塔塔兒部提供支援,利用塔塔兒部消弱和分化蒙古部,結果俺巴孩被塔塔兒部抓捕,並被交給金朝,最終俺巴孩被金朝釘在木驢上受折磨而死。


自此蒙古與金結下世仇。

蒙古第二汗國:鐵木真中興

此後金國不敢大意,不管南方戰事如何,每隔三年都要到草原實行“減丁”政策,並且分化瓦解蒙古各部落。最終蒙古第一汗國在鐵木真幼年時,他的父親也速該被塔塔爾人毒死,部眾離散,宣告滅亡。

鐵木真作為黃金家族後裔,其童年很是悽慘,部眾都被瓜分,還被族人追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好幾次都差點死掉。在蒙古草原戰火連天的歲月裡,鐵木真躲過了這個劫難,茁壯成長。

在他成年後,利用他父親的關係,逐漸收服之前散落的部眾,勢力稍振。此後的20多年,鐵木真在草原這個勢力之間不斷遊走,終於坐大,在降服了各路敵人之後,被推舉為蒙古人的共主——成吉思汗。

鐵木真的蒙古汗國規模更大,有95個千戶,加上貝加爾湖北岸的林木中的百姓,有超過100萬人口。以遊牧民族特有的動員機制,可以動員最多20萬軍隊。

與之同時,金國在金世宗、金章宗治下,國勢漸達鼎盛。金章宗泰和年間人口最盛,總人口超過5600萬,以猛安、謀克為主的軍事制度,可以徵發100萬軍隊。

就在10多年前,金章宗時,金國還經常派遣軍隊深入草原,縱橫幾百裡,逢人就殺。在草原靠近金國邊境的地區,以重金收買了汪古部,讓其在草原各部落中製造仇殺。到了1208年,金章宗去世後,因為無嗣,他的叔叔衛紹王完顏永濟繼位。

使者到達汗庭通報消息,鐵木真語氣輕蔑,拒絕效忠——由此揭開了蒙金戰爭的序幕。

經過數年的準備,鐵木真逐漸整合了內部,把草原各部團結在一起,形成了統一的蒙古,並與汪古部等聯姻,斬斷了金國伸向草原的觸手。

帝國對決:遊牧與農耕的戰與和

公元1211年4月,成吉思汗率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四個兒子出兵伐金。這次成吉思汗共集兵力10萬餘人,浩浩蕩蕩南下,進入金境。

這是一次正面開戰,金國方面深知事態嚴重,調兵前往前線,築城烏沙堡,嚴加防守。成吉思汗久攻不下,損失慘重。當時,蒙古軍隊並沒有後來被傳說的神乎其神一樣的戰鬥力,野戰騎射是其看家本領,但是攻城能力實在不行。

在死傷了很多蒙古士兵後,鐵木真分遣部分軍隊,繞道迂迴,最終攻破烏沙堡,進軍至野狐嶺。

金軍守將匆忙建立防線,雖然同樣給蒙古軍隊造成了很大的殺傷,鐵木真計無所出,甚至一度眩暈,但憑藉著堅強的作戰意志,蒙古人最終攻下了野狐嶺。

野狐嶺一線金軍,雖說人數眾多,卻被連綿不斷的山頭所阻隔,卻只能在別的山頭眼睜睜的看著野狐嶺被蒙軍攻破。蒙古軍從而撕開了華北平原北部防禦體系的缺口。

蒙古騎兵斥候出現在金國中都城外圍的軍都山,中都城下令戒嚴。後來成吉思汗不斷改變戰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遼西地區。

1214年3月,成吉思汗集兵中都城下,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獻岐國公主、金帛和馬匹,引兵退出居庸關。

1214年7月,金宣宗完顏珣以國危兵弱、財用匱乏,不能守中都為辭,決議遷都汴京。

成吉思汗以金朝遷都是對和議無誠意作為藉口,再次進攻中都。這一次蒙古人圍城打援,打了半年多,終於攻下了中都,切斷了金國南北的聯繫,使得東北生女真及其他效忠金國的部落,轉而效忠蒙古。當時的東北境內存在有東遼(契丹人)、東夏等國,後被蒙古逐一收服,經過自此領土減半,戰略迴旋空間減少,戰略態勢更趨被動。

(丟失中都後的金國疆域)

此後金國國勢日蹙,領土不斷被蠶食,以致於侷促與河南、陝西一帶。

在金國存亡的關口,成吉思汗西征花拉子模,金國由此獲得了難得的幾年喘息之機。然而此時的金國,北上恢復了一些因蒙古兵少戰略放棄的土地之後,竟然執行了“北失南補"的策略,以金國好不容易重新拉起來的隊伍向南宋開戰。

當蒙古再次回師時,金國雖然新組建了忠孝軍,也對蒙古人造成了一些損失,但是在南宋和蒙古的兩面夾擊下,金國步步落敗,無力迴天。

(三峰山之戰,金國失去最後的精銳力量)

1232年的三峰山之戰,15萬金軍主力盡沒,金國只有蔡州一地。直到此時,金國還在幻想用三峰山潰敗後收集的散兵遊勇,佔領南宋的四川,再現三國時局面。

1234年,蔡州城破,金哀宗殉國,金國滅亡,立國凡120年。

女真:漸漸遠去的民族

金國之所以擁有百萬軍隊,卻難敵蒙古,其原因有很多。

一,金國高層的腐化墮落。

立國之初,金國的軍事人才非常豐富,太祖、太宗兩系人才輩出,所以才能摧枯拉朽,滅亡遼國和北宋。滅亡北宋後,金國高層迅速被南朝的風土生活所吸引,開始了奢華起來。金國立國時的艱苦奮鬥精神消磨不見,取而代之的則是皇室之間的權利爭鬥,並且釀成了多次慘案,消耗了王朝的元氣。後期的金國皇帝多數附庸風雅,以書畫、文學、藝術為榮,在1193年後,已經徹底漢化,成為了中國眾多小農經濟的封建王朝中的一個。


二,尖銳的民族矛盾。

金國立國時,從關外遷入猛安謀克,強取豪奪,使得中原大量的農民變成了農奴,階級矛盾異常尖銳,金國境內一直叛亂不安。紅襖軍起義,金國直到亡國也沒有撲滅。由於女真人少,在侵略南宋時,軍隊早已不敷使用,原有的女真奴隸主、封建貴族也不願從軍,金國不得不從契丹、漢人中籤發軍隊。這些軍隊的忠誠度不高,經常發生叛亂。後期金國完成了封建化,面臨著嚴重的內外交困的局面,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不再禁止與漢人通婚。效果也有,金國後期能夠堅持這麼久,與契丹、漢人等民族的武裝力量的支持有關,但已是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了。

三,軍事能力迅速下降。

軍事能力包括兩個方面,單兵作戰能力及戰略戰術能力。

金國後期完成了封建化後,猛安謀克們解決了生存危機後,已經不習弓馬,不識文字。為此,金世宗還特地下詔,要求貴族子弟要習練弓馬,然而於事無補。金國皇帝選拔禁衛軍要從貴族子弟篩選,卻無一合格。金國軍隊的銳氣,在1139年時已消彌不見了。其時,金兀朮哀嘆:“南朝士兵戰力漸強,我軍戰力漸弱,幸而南朝未知也。”

在此時,南宋王朝的軍隊經過戰爭的洗禮已經可以在野戰中擊敗金軍主力。從上京遷都到中都後,金國已經穩固了在北方的統治,廢除了傀儡政權齊國後,金國已經能夠簽發60萬大軍了。正是這些軍隊的存在,才保證了金國軍隊戰鬥力下滑後,也然能夠維持百年的原因。南宋政府在金國軍隊戰鬥力下滑,北國統治尚未穩固的1137年前,且北方有百萬義軍等待王師北返,本來有北伐良機,卻都錯過了。

金國的封建化除了對金國的財富增加了很多之外,其戰略上的弊端也顯現了出來。金國的各地封建主,都是既得利益群體,因此金國的戰略從章宗時的積極防禦,到衛紹王時的消極防禦,再到宣宗朝的退卻防禦,始終不能形成機動優勢兵團,陷入被蒙古軍隊各個擊破的被動局面。此時的金國,類似於漢唐時的中原王朝,對於遊牧部落,能夠戰而勝之的根本原因,是以機動對機動的戰略對付遊牧民族的游擊戰略。被動防禦,只能坐以待斃。後期的金國也學會了用長城來抵禦蒙古軍隊的襲擊,這對他們來說並不擅長。

四,金國統治之術生疏。

契丹人能夠控制漠北草原200多年,而女真人立國時就與蒙古人摩擦不斷,以致於形成世仇。契丹人率先採用了一國兩制的政治制度,在燕雲十六州等漢地,實行漢制;在北方草原,實行可汗部落制。遼國對蒙古高原的控制相當穩固。而金國對草原文明、漢文明一直存在有兩種路線之爭,被稱為保守派的遊牧派系和激進派的漢化派系,兩個派系在朝中互相攻訐,讓金國在具體的國策中不斷調整,有所捨棄,因此漢化的進程斷斷續續,與遊牧部落的衝突也是經常發生。金國立國之初的1135年,就與蒙古第一汗國發生了戰爭。經過半個世紀的纏鬥,消滅了蒙古第一汗國後,使得蒙古草原再次陷入紛亂之中。然而僅僅30年不到,鐵木真再次統一了蒙古,金國對蒙古草原沿用以往封建王朝的鐵血政策引發了嚴重的後果。實際上,只有清王朝在綜合了歷史上各個朝代經略草原的經驗和教訓後,用軍事、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各個方面入手,才解決了這個難題。

五,金國國運衰微。

國運、氣數這些東西很難解釋清楚。像是天地元氣一樣,一個地方突然就會形成眾多牛人扎堆的地方,再出現一個領袖,就能順勢而起,興亡繼絕。歷史上,劉邦起家時的豐沛、曹操起家的潁上、隴西李家、東北阿骨打、漠北的鐵木真還有後世的淮右朱元璋等都像是神蹟一樣的王侯將相聚集地。而過了一段時間後,這片地方就又歸於平寂,默默無聞。可能是金國起家時,神蹟太多,消耗了太多的好運氣,所以在金國晚期,就經常出現各種戰略戰術失誤。金國士兵雖然戰鬥力下滑,但初次與蒙古軍接戰時,不落下風。在西京、烏沙堡、野狐嶺等地,蒙古軍損失很大,最後不得不用計得逞。另外,金國的都城,在一年的時間裡不斷地震,華北又發生大面積的旱災,國運更趨衰退了。而此時的蒙古,方興未艾。騎兵下馬步戰,短兵相接,都能打的下獾兒山從而讓野狐嶺防線發生崩潰。三峰山之戰,天氣突然驟變,極寒天氣,蒙古士兵都不得不殺掉耕牛,讓士兵鑽進牛腹取暖。金軍士兵15萬人因天氣而喪失戰鬥力,為3萬餘蒙古軍所乘,損傷殆盡。最後的蔡州之戰,蒙古人進攻乏力,已經糧盡,可此時南宋接濟軍糧2萬石,並有2萬生力軍加入攻城戰鬥——金國自此敗亡。

六,金國在最後關頭舉措失當。

在蒙古軍隊未取得絕對優勢前,倉促遷都,動搖國本,以致於中都失守,東北半數土地孤懸海外,被蒙古軍隊蠶食,金國實力大損,從此不能從側翼威脅蒙古老營,陷入被動挨打。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不思統戰,卻與南宋在南線新開戰場,兩線作戰,空耗國力。南宋也曾設想與金國結盟,對抗北虜,然而金國作死,自己堵上了退路。如果金國、南宋聯手,蒙古未必能有機可乘。

史家閒談:人間正道是滄桑

金朝亡國之時的慘烈,比之北宋,有過之而不及,金元之際有人詠汴京青城詩云:“百里風霜空綠樹,百年興廢又青城。”而蒙元黃金家族的後裔,在元朝滅亡後的遭遇又與金亡時如出一轍。文明馴化了野蠻,可是當新的野蠻到來,文明又顯得那麼脆弱。幾百年歷史輪迴,正應了那句話:人間正道是滄桑。

天下無不亡的國,人間無不散的筵席。天道有常,不為桀存,不為紂亡。金國作為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其勃興也,時來天地皆同力。其亡忽也,遠去英雄不自由。問蒼茫大地,究竟誰主沉浮?


分享到:


相關文章: